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02济世经邦——中国古代国家的社会治理体系目录TOC\o"1-4"\h\u目录 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3专题框架·思维引航 4核心精讲·专题突破 5考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5核心精讲 5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发展进程 52.“天理、人情、国法”相结合的中华法系 53.中国古代教化 6真题研析 7考向1法治或教化演变与传承 7考向2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唐代“判” 8考向3法律和教化的影响 8考向4基于史料实证与历史理解认识古代法律制度 8问题拓展 9唯物史观——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9热点预测 9预测1乡村治理与道德教化 9预测2社会治理——古代法制的特点 10考点二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救济 10核心精讲 10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 102.加中国古代基层治理 113.中古代的社会救济 12真题研析 12考向1明代户籍制度的变化 12考向2赋役制度的沿革 13考向3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13问题拓展 14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14热点预测 15预测1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15预测2从民生角度考查古代赋税政策 15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6核心精讲 16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6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9真题研析 20考向1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20考向2北魏鲜卑族的封建化 21考向3研究宋金关系的史料 21考向4运用史料实证考查中外交往的状况 22问题拓展 22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 22热点预测 22预测1边疆管理与因俗而治家治理 22预测2基于历史理解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3考点四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 23核心精讲 23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232.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 233.北宋——王安石变法 244.明朝——张居正改革 24真题研析 25考向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5考向2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5问题拓展 26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6热点预测 26预测1孝文帝改革与少数民族封建化 26预测2张居正改革与白银货币化 26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4年2023年2022年热考角度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天津·1中国古代教化的历程(夏商周)重庆·6中国古代教化的途径(宋元清)甘肃·3中国古代教化的历程(魏晋)北京·3中国古代法治山东·16·棚民案山东·1·法家尚法存礼湖南·1·儒、墨、道、法思想的传播广东·4·北宋儒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救济福建·2古代基层治理(魏晋)福建·5户籍演变(明)江西·5赋役制度(明清)重庆·2赋役制度(魏晋隋唐)安徽·5赋役制度(明清)湖北·4赋役制度(元)北京·4赋役制度(明清)湖南·17·唐均田制、两税法浙江1月·4·貌阅之法浙江1月·5·一条鞭法湖南·2·汉武帝的以农为本浙江·28·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广东·7·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海南·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宋)安徽·2古代民族关系(三国南北朝)河北·3古代民族关系(三国南北朝)广东·2古代民族关系(三国南北朝)湖南·2古代民族关系(明清)新课标·14·中华文明发展湖北·3·唐代民族关系湖南·5·明对朝、日关系浙江月·T3·西域浙江·6·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广东·5·清代广州的中外交流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无湖南·3北魏孝文帝改革浙江·28·商鞅变法广东·20·孝文帝重建洛阳分析预测1.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所涉及,多以文字或图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史实间的比较,形成对历史问题的论证和探讨。2.从命题内容上看,户籍治理,赋税制度改革、民族交流、交融和边疆治理属于重点命题范围,蕴含了关注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以礼乐、服饰等为切入考查礼仪教化对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凸显对人性的关怀3.复习备考时,关注民生治理和规范社会秩序仍将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应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着重从民族交融、文化认同、乡村治理、边疆开发。主题: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全面掌控地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线索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西汉起历代王朝采用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制度中,形成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线索二: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救济编制户籍、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核心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从以人头税为主转向以财产税为主,封建国家对居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线索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秦朝开始,中国历朝都注重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秦汉、隋唐、元明清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发展。线索四: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变法与改革是中国古代王朝优化国家治理的主要途径。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考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发展进程朝代法治教化先秦春秋时期,成文法“铸刑书”产生,刑法体系开始向成文法制转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围绕着德治和法治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儒家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思想更符合当时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①商汤时期的“仁德治国”思想;②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秦汉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②汉朝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汉武帝尊崇儒学后,儒家思想成为教化的主要内容,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引经决狱)魏晋律令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代《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大唐开元礼》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宋元宋朝法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清明朝制定《大明律》,特别重视“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明清乡约改为宣讲“圣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与法律逐渐合流2.“天理、人情、国法”相结合的中华法系(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①汉朝“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朝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②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③唐朝“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2)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四大特点【材料】认识中华法系的特点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注云:“谓非缘坐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告亦无罪。诸许嫁女,已报婚书释概念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唐律疏议》成文法典;礼法结合;君权至上;刑民不分。3.中国古代教化(1)中国古代基层教化的途径乡老的教化中国是一个极为尊重老人的国家,古代皇帝还常常赏赐高寿的人爵位、布帛。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乡村往往具有楷模的作用,其言行具有醇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乡约的作用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在明清时期,乡约成为乡村治理的普遍做法,乡约的内容由政府规定,逐渐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乡教的作用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朱熹编撰《家礼》和《小学》等儒家通俗读物:作为乡村教育的教材,宣扬儒家的思想,乡村教师具有很高的威望,也具有一定的楷模作用家规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宋代以后,家规的制定普遍化,成为乡村教化的起点和基石(2)特点:①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其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②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③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④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3)演变趋势材料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①由以民间性自治组织为主演变为以政府主导为主。②以地缘性乡约组织为主,宗族性乡约组织为辅。③社会基层的自治组织演变为里甲、保甲等基层管理组织。④宣讲内容由劝善惩恶、治安防御的道德教化演变为宣讲“圣谕”,与法律逐步趋于合流。⑤乡约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活动逐步趋于规范。考向1法治或教化演变与传承1.(2024·天津高考·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这主要体现了周人()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点睛】1.“四推敲”:①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②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④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等关系。2.“一运用”: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等2.(2024·甘肃高考·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A.深受儒家影响B.借鉴南朝经验C.沿袭鲜卑传统D.意在托古改制考向2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唐代“判”(2024·北京高考·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考向3法律和教化的影响(2024·全国高考甲卷·27)清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数十部小说被翻译成满语印行。另《大清律例》规定,对内容“秽恶”的小说“尽行销毁”,如再制作、售卖、阅读,加以刑处。这使()A.通俗文化发展陷入停滞B.法律体系完成了儒家化C.君主专制统治趋于僵化D.传统社会伦理得到维护考向4基于史料实证与历史理解认识古代法律制度(2023.山东卷.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徵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6分)(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8分)命题总结国家治理下的法律和教化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不同时期法治和教化的理念。法治和教化的影响是轮考点。通过文献史料或当时社会现象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备考方向(1)法治和教化的理念等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除此之外不同时期法治和教化发展的表现、特色及所带来的影响都是考查的重点方向。(2)该部分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命题可能从法治或教化演变与传承的角度考查,同时立足时代背景考查治国理念对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唯物史观——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1)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和刑罚镇压的两种统治策略,这种立法指导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2)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3)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4)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需要运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以此来保障官僚地主阶级的特权。预测1乡村治理与道德教化东汉太原孝廉王烈在乡里“建学校,敦崇庠序”,其门人的言行为周围百姓所效仿,乡里的不良风气得到改变。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乡境内“宗族称孝,乡党归仁”。由此可知,王烈的举措(
)A.借助了乡约的治理价值 B.渗透了礼法并用的治理观念C.发挥了基层教化的作用 D.促使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预测2社会治理——古代法制的特点从《唐律疏议》结构来看,篇首《名例律》的内容是“命诸篇之刑名,比诸篇之法例”的“通例”或“通则性规定”。《名例律》以下各篇如《户婚律》《斗讼律》《贼盗律》等皆是定罪量刑的条文,包括具体犯罪行为的列举与相应的罚则两部分内容。这说明《唐律疏议》(
)A.具有法律体系化的特征 B.严格规范臣民的伦理道德C.未明显划分律令的界限 D.完善有关量刑处罚的细则考点二中国古代户籍、赋税与社会救济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时期赋役制度主要征收标准主要征收形式征收种类与时间人身依附关系秦田赋、口赋、徭役繁重人丁、土地多种劳役、实物繁杂;不定时人身控制强汉汉初田赋轻,人头税、徭役、财产税重(对商人征收重税)人丁、土地隋租调制人丁实物地租初唐租庸调制人丁中唐两税法土地、人丁、财产—繁杂;固定时间有所松弛宋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王安石)变法土地实物地租、纳钱代役元两税法与租庸调南北分行;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土地、人丁明一条鞭法(赋役征银,赋役货币化)土地白银简化;定时进一步松弛清摊丁入亩(标志人头税彻底废除)趋势—由人丁为主到土地为主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繁杂到简化;不定时到定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知识拓展】租庸调制: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知识拓展】两税法: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知识拓展】一条鞭法: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以资产计税为主代替以人头为主的税收制度,使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2.加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分类登记制度乡里制度什伍制度汉专人主管——编户齐民隋“大索貌阅”,核定户籍--唐户籍三年一造里乡坊村邻保制度宋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保甲制(王安石)元“诸色户计”、世代相袭--明职业定户籍、“黄册”里甲制度十家牌法清乾隆年间户籍停编注重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知识拓展】社会治理——古代户籍制度的四大特点、影响、趋势1.特点:2影响: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仅是国家对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点睛】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与当今很多社会热点关联,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核心突破】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乡村治理的特点(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地方自治色彩鲜明。中国社会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宗族势力得到皇权的认可,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2)忠孝治理乡村,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具有家国同构特征,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3)乡绅有限自治,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乡绅作为国家的代理人,要帮助国家做事;作为乡村的代表,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乡绅是和“士”阶层联系在一起的,入庙堂则为士,出庙堂即为绅。3.中古代的社会救济(1)特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即政府为主体,民间为辅助。(2)内容①政府:政府救济的重点是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②民间: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社会慈善组织开始兴起。(3)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考向1明代户籍制度的变化(2024·福建高考·5)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1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图1A.倭寇问题严重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C.卫所管理混乱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考向2赋役制度的沿革1.(2024·重庆高考·2)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2.(2024·安徽高考·5)表1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地区赋役总额(两)役银分摊前役银分摊后丁银(两)田赋(两)丁银(两)田赋(两)1572福建漳平993267473185218977431582浙江开化224561264898083457189991585广东顺德3458016628179525304292761621南直隶歙县486092366924940765740952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A.增加了人丁税额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考向3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2024·广东高考·17)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问题。(14分)材料一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问答》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有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治理》等材料二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材料三《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4分)(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命题总结户籍、基层组织、社会保障是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而赋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此部分内容在高考考查中选择题相对较少,但主观题较多。主要以基层治理为切入点考查户籍、基层组织、社会保障和赋税制度的确立原因和作用(如2024广东卷)备考方向(1)户籍、基层组织、社会保障和赋税制度除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原因和作用外,其具体表现、特点和演变的趋势也将是考查的重点,不过户籍和基层组织考查相对冷门。(2)户籍、基层组织、社会保障和赋税制度在目的上与政治有关,在属性上又与经济有关,但在实施的原因背后又与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有关。因此考查时会从社会生活入手,考查与其相关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等方面内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演变趋势征税标准人丁——资产(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征税形式实物——货币(一条鞭法开始征收白银)赋役关系严格分开——输庸代役(租庸调制)、纳银代役(一条鞭法)征税时间不定时——定时征收(两税法)赋税种类不断简化(两税法、一条鞭法)影响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逐渐放松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维系封建统治,保障政权稳定等。赋税制度的变革本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同时反过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预测1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清代徽商董延思所在村庄与邻村河道连界,由于互争水利结下世仇,时有斗殴发生。董延思“恐多不测,于是百费周旋,合立议墨,界至分明,永杜争端,其后同邑果有因此而倾产伤命者,群服先生少年而有长者之风”。其后“每有争讼,不之官而之先生,片言立决”。这反映了清代(
)A.乡村治理观念发生转变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升C.村民法治意识得到提高 D.基层管理模式的创新预测2从民生角度考查古代赋税政策下表反映了唐代户口数的变化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年度户数口数户均口数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3,041,87112,351,6814.31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8,914,70952,919,3095.94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2,933,12516,920,3865.76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2,375,40015,760,0006.63移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2,375,80515,762,4326.63A.赋役制度调整影响家庭结构 B.国家加大了户籍管理力度C.战乱频繁冲击小农经济发展 D.世家大族的数量急剧增加考点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先秦-魏晋)时间民族关系边疆管理机构措施专门管理机构其他措施春秋战国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戎狄蛮夷等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秦朝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修长城南:南(征)抚夷越无北:置九原郡;南:置南海、桂林、象郡汉朝大鸿胪匈奴,和亲-战争西:西域都护府东北:设护乌桓校尉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管理;边疆:屯戍政策魏晋民族交融(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开发)【知识拓展】三国-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理解分裂局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1.表现:①北方胡汉交融:少数民族内迁;游牧转向农耕;学习汉制,民族差距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南方蛮汉交融:北民南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治理;江南地区开发。2.特点:①以汉化为总体趋势;②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③方式具有多样性;④肯定以往成果3.统一因素统一因素:短暂统一和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北方的民族交融;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经济不平衡状况逐渐缩小4.影响:从少数民族看,接触汉族先进制度、文化、生产方式,并学习借鉴,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树立在中原地区统治的正统地位,宣称与华夏同源共祖,利于巩固统治,增强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从中华民族看,少数民族融入为华夏族群的扩大提供了新鲜血液;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隋唐时期)时间民族关系边疆管理机构措施专门管理机构其他措施隋朝礼部鸿胪寺北: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南:册封冼夫人;加强对岭南各族统治无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求联系唐朝礼部鸿胪寺西北:东突厥归附,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南: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北方:安北、单于;东北:安东;南方:安南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加强管理;通过册封、和亲等形式密切与吐蕃、回纥、突厥、南诏、渤海等政权的关系【知识拓展】唐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因俗而治;注重教化;边疆管理制度更加完备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宋元时期)时间民族关系边疆管理机构措施专门管理机构其他措施宋朝先后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长期并立。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交融没有中断过。元朝宣政院行汉法;四等人制,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玙和琉球东北、云南设行省【知识拓展】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特点(1)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宋元时期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2)民族特色的制度建设:少数民族政权一般都保留了符合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政治制度,比如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猛安谋克制度等,这些制度丰富了古代中国政治治理的历史选择,体现了政治制度建设的多样性。(3)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都促进了边疆的开发(4)统一的历史趋势:五代十国以来,民族交往、交融进一步发展,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元朝的统一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明清时期)时间民族关系边疆管理机构措施专门管理机构其他措施明朝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北:修长城、置“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贸易;西藏:在西藏敕封僧俗领袖为“王”“法王”,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进行管辖;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奴儿干都司(黑龙江流域);羁縻性质都司(西藏)东北、西北:设都司、卫、所西南:设土司清朝理藩院北方: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控制。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安置土尔扈特部;西部:设西宁办事大臣(青海);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五世班禅理藩院西南:“改土归流”东南:治理台湾,设府归福建东北:反击沙俄,签《尼布楚条约》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朝代对外交往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汉代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③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隋唐隋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唐①大食:造纸术西传②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宋元宋①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②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海陆通道都顺畅;13世纪《马可·波罗行纪》明清①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贸易体系,是一种官方贸易的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②西学东渐,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并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到西方明清西学东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西方:新航路开辟,对外扩张;宗教改革下传教的需要;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中国:经世致用之风;部分士大夫积极参与【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1)秦汉:以陆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2)隋唐: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朝鲜,向西可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3)两宋:陆上丝路不畅,海路发达;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4)元明清:元朝海陆两条丝路并进。明朝初期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清朝闭关自守以后,海上丝路不畅。【核心突破】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特点①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原因),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④交往形式以和为主: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发达。⑤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考向1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1.(2024·河北高考·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A.缩小了南北差距B.奠定了统一基础C.丰富了文化内涵D.拓展了文学题材【点睛】反映类试题,一般透过历史表象考查历史叙述的本质。如本题“川”字内涵变化,表象反映的实质是文化内涵的丰富。2.(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考向2北魏鲜卑族的封建化(2024·吉林高考·2)表1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表1人物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表1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考向3研究宋金关系的史料(2024.新课标.27)表1书名基本内容成书时间《宋史》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明朝后期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点睛】史料的鉴别与运用①史料的可信度。一般而言,的可信度相对较高,的可信度往往高于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文学和艺术作品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但因其可信度相对较低,使用时应。另外,距所要
②。运用史料时,要保持,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读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等。(3)明确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考向4运用史料实证考查中外交往的状况(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命题总结该部分尤其是民族关系在高考中考查相对较多,中外交往考查相对较少,主要从社会生活入手考查民族交融的特点和中外交往的状况影响等内容备考方向(1)民族关系主要从边疆治理、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的角度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意义,以及从社会生活入手分析在不同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古代对外关系属于轮考点,考查时侧重中国对外关系演变的特点、变化和表现,尤其要注意隋唐、宋元和明清这几个时期。(2)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古代交往的重要内容,通过交往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地区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在大一统的意识下强化制度自信,增强社会使命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1.总体特征(1)由华夷之辨逐步发展为华夷一体,华夏认同。(2)民族关系多样,和平交融、共同发展是历史主流。(3)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我国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状况。2.意义(1)共同地域:中央王朝的边疆管理与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2)共同经济生活:长期的交错居住、经济依存为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3)共同文化心理:各民族兼收并蓄,对“大一统”观念、“华夏归属感”的认同积淀了中华民族意识。预测1边疆管理与因俗而治家治理历代王朝都将“大一统”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传统中国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遵循“因俗而治”的传统,《礼记·王制》就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主张。清朝十分注重边疆治理,遂将其贯彻到具体治边施策中。由此可知(
)A.清朝注重统治的合法性 B.古代典籍蕴藏治国之道C.大一统的观念深受推崇 D.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预测2基于历史理解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西南土司朝贡次数。据此推知,当时(
)年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次数38次19次20次8次8次5次3次A.边疆与内地的治理趋于一体化 B.西南土司制度已经逐渐崩溃C.明朝与藩属国的朝贡贸易衰落 D.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控减弱考点四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重大改革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给当今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背景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兼并战争不断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等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③社会矛盾尖锐;内容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意义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①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②农民起义不断;③北部游牧民族的威胁④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很快失败目的富国强兵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具体措施①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体育赛事官方赛事组织与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时尚配饰商标转让合同3篇
- 2025版木材加工厂租赁合同编制指南详解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口腔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与优化承包合同3篇
- 2025年度木门品牌授权与销售合同
-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考题猜想】(解析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全国)
- 课题申报参考:面向智能网联混行交通路网的车道布局优化研究
- 2025年度农家乐美食品牌授权与维权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金融科技内部股东全部股权转让与业务布局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木方板材出口企业贸易融资合同样本3篇
- 《带一本书去读研:研究生关键学术技能快速入门》笔记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举一反三专题17.6勾股定理章末八大题型总结(培优篇)(学生版+解析)
- 2024届上海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背诵默写篇目(精校版)
- DL-T5024-2020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 2024年度-美团新骑手入门培训
- 初中数学要背诵记忆知识点(概念+公式)
- 驾照体检表完整版本
-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及风险评估
- 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教育研究的中期报告
- 20100927-宣化上人《愣严咒句偈疏解》(简体全)
- 4-熔化焊与热切割作业基础知识(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