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图表情境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2 图表情境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2 图表情境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2 图表情境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2 图表情境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题型·选择题攻略热点题型·选择题攻略专题02图表情境类选择题目录题型综述1解题攻略1类别1表格情境2类别2坐标情境5类别3饼状情境8高考练场11高考新课标下要求命题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图表情境类的题目则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用表格、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计量手段为呈现方式,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期)历史现象变化的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形式多为图文结合方式,一般在题干中都有某一时期或者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某一方面的统计或者变化图等提示语,其求答限制词主要有“反映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结论是”“解读正确的是”等。1.命题特点:该类试题充分体现立意、情境、设问三要素的统一,关注社会现实,注意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试题取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史统计资料是取材的主体;统计数据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表格形式最为常见,也可以变形为坐标图、结构图或其他统计图。2.考查能力:一般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原因、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既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又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类别01表格情境1、表格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数字表格,新高考命题通过创设表格情境,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2、创设表格情境离不开数据,一是以数字信息材料和表格为载体,要求学生将数字信息转换成历史知识和文字信息;二是注意对表格内不同栏目信息的比较和鉴别,只有从纵或横的角度多方面对比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明确材料的主题及命题意图,因而对考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表格类题在显现方式上,不如图片类材料题那样形象直观,核心信息量较为隐蔽,要求考生要善于去粗取精,找出图中潜在的有效信息,抓住材料中所讨论的变化动态和趋势。1、首先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2、其次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3、再次要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4、联系课本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典例】(2024·贵州卷)下表为我国某时期北方部分政权主要官员的族属状况。这可用于说明()人数【族属】汉【族属】匈奴【族属】鲜卑【族属】其他【政权】前赵131114——18【政权】夏263145【政权】后燕151——9522A.各政权之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十六国时期官员构成利于民族交融C.内迁民族高度认同中原文化 D.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员群体胡汉杂糅【答案】B【命题思路】以魏晋时期官员的族属切入,考查民族交融内容。【变式1】下表是关于西汉历史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对匈奴开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地区,颁布“推恩令”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24—前119年)卫青、霍去病连续4次大战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实行盐铁专卖A.显现出中央集权的优势 B.解除了匈奴威胁C.旨在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D.加强了边疆治理【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能够多次对匈奴开战,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如收复河套地区等,这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下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资源调配能力,展现了中央集权的优势,A项正确;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虽然沉重打击了匈奴,但并没有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此后匈奴与汉朝之间仍有冲突和交流,排除B项;汉武帝反击匈奴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边疆安全和国家稳定,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有加强与西域联系的目的,但反击匈奴的战争本身并非旨在开辟中西交通道路,排除C项;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边疆,但材料中并未充分体现加强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2】下表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重要节点。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重要节点,表格信息反映了我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城市(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启,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B.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开始融入了经济全球化D.在改革中探索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农村的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同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说明改革在不断深化,D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该选项不能完整体现表格中的其他内容,排除B项;表格内容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对外开放,不能得出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类别02坐标情境1、坐标情境类指以图象(线)变化的情境而创设的题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数字坐标图、曲线坐标等等,但不论何种类型,都是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历史史实和历史现象。2、新课标强调在试题设计上注重情境化,坐标情境的创设,使试题更直观明确的了解历史现象。要在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历史。这需要我们多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热点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1、理解曲线背后有历史,轨迹历来有原因,要从曲线所表明的轨迹与状况背后寻找历史原因,从而做准确的判断;要善于从坐标中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升或降),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并简要表达结论。【典例】(2024·重庆卷)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答案】B【命题思路】以研发经费与GDP之比切入,考查“科教兴国”战略。【变式1】下图所示为1894—1911年汉阳铁厂钢铁产量的变化。图中变化可用于说明该时期()A.经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钢铁产品供过于求C.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D.中体西用构想破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4-1911年(中国)。从1894—1911年汉阳铁厂钢铁产量的变化可以看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着外国资本的冲击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发展艰难,但随着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民族工业又有了一定的发展,汉阳铁厂的钢铁产量有起伏变化,体现了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C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晚清经济近代化尝试起步,排除A项;图中只呈现了钢铁产品供应情况,无法根据其判定供求关系,排除B项;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构想宣告破产,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2】下图是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及轻、重工业占比变化情况统计。该统计图反映出()A.重工业产值超过了轻工业 B.轻重工业相对协调的发展C.轻工业产值呈现下降趋势 D.上海已成为全国工业中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图片数据可知,轻工业产值增长较快,重工业占比稳中有升,虽然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但是轻工业发展也较快,表明轻重工业相对协调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轻工业产值超过了重工业,排除A项;材料数据反映轻工业产值大致呈上升趋势,排除C项;材料涉及轻重产值在上海的发展状况,也未涉及与其他城市的比较,不能得出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类别03饼状情境1、饼状情境指以饼状图为载体,通过展示数据和比例的变化,反映历史事实和现象。解题时需要关注图表中各部分的比例和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2、纵观近几年新高考命题,创设饼状情境命题出现的形式丰富多变。高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考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1、关注扇形面积大小:在饼状图中,扇形的面积大小直接反映了各部分的比例。通过观察扇形的面积,可以快速了解各部分的比例关系。2、结合所学内容:在理解图表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图表信息进行解释和分析。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推断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或原因。3、排除法:对于一些难以直接判断的选项,可以通过排除法逐步缩小选择范围。首先排除与图表信息不符的选项,然后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最符合图表信息的答案。【典例】(2024·贵州·高考真题)下图是1964-1976年间贵州省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贵州()A.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B.贯彻八字方针成效突出C.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D.落实国家战略布局调整【答案】D【命题思路】以贵州省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比情况切入,考查国家战略布局“三线建设”内容。【变式1】下图为1949年和1957年中国东、中、西部城市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A.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持续推进C.经济建设“左”倾错误发展 D.民众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年和1957年中国东、中、西部城市布局发生显著变化,东部所占比例下降,而中西部比例上升,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布局重大调整的结果,反映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持续推进,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及失调,排除A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排除C项;材料与民众就业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2】下图是1950年我国进口的货品额构成图,材料反映出我国进口货品()A.以国民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物资为主B.以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为中心工作C.以国防建设相关的物资为主D.以发展机械工业的需求为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新中国的中心任务主要是: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1950年我国进口的货品额构成图中原料占比最高,而且原料中棉、麻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占比最多,B项正确;1950年中国尚未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排除A项;1950年我国进口的货品额构成图中原料占比最高,说明并非以国防建设相关的物资为主,排除C项;图示信息中机器进口额只占8.2%,说明并非以发展机械工业的需求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1.(2024·天津卷)如果在1930-2000年出版的国际图书中,分别检索“联合国”和“危机”,可得到两词出现频率的统计示意图。对下图反映的相关国际政治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A.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B.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C.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 D.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1930-2000年(世界)。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和“危机”两词在图书中的出现频率统计示意图反映了自1930年至2000年间国际社会对这两个概念的关注度变化情况,特别是二战后随着联合国成立及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危机”一词也频繁出现,这说明全球面临着众多挑战和不稳定因素,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A项正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危机的次数比联合国次数出现的要多,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D项有一定的道理,答案次佳;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危机显示的次数在增加且超过联合国,可得出“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混乱”,但是此选项仅适用于冷战结束后的特定时间段,而题目背景信息涵盖的时间范围更广,故无法完全覆盖整个时期的特点,B项有一定的道理,答案次佳;“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这种表述过于绝对化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仍然在发挥作用,只是面临更多复杂性和局限性而已,排除C项。2.(2024·福建卷)明嘉靖(1522—1566)后期,官方调查了沿海卫所的军户情况。有学者据此统计出当时沿海各地卫所军队实际人数占应有员额的比例,如图所示。该图反映的现象主要缘于()A.倭寇问题严重 B.户籍制度缺乏弹性C.卫所管理混乱 D.沿海经济发展不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明代继承元朝按职业定户籍的做法,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统治形势的变化,明代人口流动现象愈发凸显,户籍世代相袭不变的做法越来越难以维持。尤其是军籍内的民众,社会地位较低,他们普遍想方设法改变身份,但因户籍制度缺乏弹性,他们往往选择出逃,进而导致逃兵现象严重,B项正确;嘉靖年间,长达21年的倭患给明代海疆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官方为此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且这一时期倭患集中于东南海疆,图示与此不符,排除A项;明代卫所分内陆与沿海防御,主要功能在于捍卫海陆疆域,整套体制设计完备,自东往西设置了都司、卫、所;由北往南设置了卫、所、寨等机构,题干仅涉及沿海区域,而卫所管理涵盖内陆与沿海,排除C项;明代沿海经济发展与官方海外贸易管理政策密切相关,自北往南,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辽东并非经济发达区域,但逃兵现象却很严重;福建民间贸易十分发达,但服役人员比例占比接近一半,故沿海经济发展不均并非逃兵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河北卷)下表为1912年部分省份纺织工人数量统计表。材料可用于证明,当时中国()省别工人数量(人)直隶772奉天850江苏35903浙江830湖北10827山西597四川58广东41871广西116贵州295注:本表数字系30人以上工厂工人数,且不包括外国工厂工人数。A.男耕女织传统阻碍工业进步 B.民族工业区域分布不平衡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洋务企业地域性特点明显【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1912年的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在1912年,不同省份的纺织工人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如江苏、湖北、广东等地的工人数量较多,而贵州、四川等地的工人数量较少,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B项正确;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纺织工人的数量,没有直接涉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因此无法直接证明男耕女织传统对工业进步的阻碍作用,A项排除;虽然表格数据反映了某些省份纺织工人数量较多,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整个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经济指标来支持这一结论,C项排除;材料中的数据涉及的是民族工业,而非洋务企业,D项排除。故选B项。4.(2024·江西卷)下表时间内容1956年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聂荣臻受命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62年科研机构由1956年的380多个发展到1962年的1300多个研究人员从1956年的9000多人发展到1962年的94000多人据表可知,我国()A.建设适合基本国情的科研体制 B.实现了赶超世界的科研目标C.推动“一五”计划的加速完成 D.改变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题干展示了从1956年到1962年期间,中国科研机构的数量从380个增加到1300个,研究人员从9000多人增加到94000多人。这反映了国家在科研体制建设上的投入和努力,表明我国正在建设适合基本国情的科研体制,A项正确;表中并未提及我国已经实现了赶超世界的科研目标,仅展示了我国在科研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排除B项;“一五”计划主要关注的是工业化建设,虽然科技发展对工业化有一定推动作用,但表中信息并未直接关联到“一五”计划的加速完成,且材料呈现时间是1956年到1962年,而一五计划在1957年就已完成,排除C项;D项涉及范围过于宽泛,且表中信息主要集中在科技发展方面,并未全面反映经济文化的整体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5.(2024·天津卷)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综合性学堂)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A.百日维新的成效 B.统一学制的建立C.社会制度的演进 D.洋务人士的反思【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军事专科”“综合性学堂”和“学、术”两科、“通学课程”等信息,反映了两所学校的多种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经过十年的实践,中国学习西方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发生了由单纯学习军事技术逐渐发到自然科学、法理等,由创办军事专科学堂到创办综合性学堂的转变这些转变,既是时势的影响,也是亲历者痛定思痛、不断反思的结果,D项正确;百日维新尚未开始,排除A项;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排除B项;当时中国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制度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6.(2024·全国甲卷)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公粮负担情况阶层人口数粮食收入(石)公粮占总收入(%)人均负担(%)地主91642.016.31.150富农356679.513.50.258中农13521481.88.10.089贫农24961376.82.10.012雇农23558.8其他214111.32.70.014表中可用于说明根据地()A.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巨变 B.农民的土地要求已获得满足C.开始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地主、富农、中农、贫农还是其他阶层,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公粮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团结了各个阶层力量来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各阶层的公粮负担是有差异,该政策是减轻农民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整个社会的阶级关系没有发生巨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各阶层缴纳公粮的情况,不能得出农民的土地要求已获得满足的结论,农民的土地要求获得满足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排除C项。故选D项。7.(2024·浙江卷6月)阅读下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2000-201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亿美元)

经济体年份中国印度巴西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20001.210.470.661.361.944.891.6610.2520106.091.682.212.643.405.702.4814.99201914.342.871.842.723.865.082.8321.43①中国在所列经济体中经济增速最快②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征显著③所列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量均超过德国④世界经济格局由一超独大向多极化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结合材料表格每一列分析可知,从2000到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最快,所以①正确;从整体表格内容可以看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还是第一,但增速在放缓,而中国、印度、巴西增速较快,还有法德日英也在增长,这说明世界经济格局由一超独大向多极化发展,④正确,所以①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全球主要经济体(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增长,无法由此判断出区域经济集团化特征,②错误;有材料可知,巴西的增量没有超过德国,③错误,所以②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8.(2023·湖北卷)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年份数据户别政区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主户客户客户比率宝元元年4564313546260.4373505932387090.4059022611714990.160元丰元年4756773955370.4542800003775330.5749262252010860.178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阅读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从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元丰元年(1078年),三路(北宋的地方行政区)的客户(没有土地的农民)比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趋势表明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多,反映了土地兼并程度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客户比率的变化,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客户比率的增加,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客户比率的增加,反映了贫富差距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9.(2023·辽宁卷)据如表可知,当时法国()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纳税货币单位:法郎)职业人数0.5—0.6万0.6—0.7万0.7—0.8万0.8—1.0万1.0—1.5万1.5万以上土地所有者1479441503213高级官员1813344/自由职业者17221//商人、银行家10164951工业家1063421A.社会阶层固化 B.工业化程度有限 C.贫富差距扩大 D.税收负担较沉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法国)。根据材料“1840年法国最高纳税人职业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法国纳税的还主要是土地所有者,而不是工厂主,反映其工业化程度有限,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固化,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缴税较多的职业,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扩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法国税率,无法得知税收负担沉重,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2·湖北卷)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4·江苏·模拟预测)下图为1650-1950年世界人口增长史的图表(单位:百万人),其中①代表的是()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美洲【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650-1950年(世界)。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亚洲地区农耕文明人口基数大,新航路开辟后外来物种的传入有利于亚洲地区人口的增加,①是亚洲,B项正确;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为人口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是欧洲,排除A项;非洲人口在近代欧洲殖民活动中减少,奴隶贸易废除后人口恢复增加,④是非洲,排除C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近代欧洲殖民活动中减少,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和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加,③是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12.(2024·浙江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以推出()站名车到分秒车开分秒停车分秒乘客人数六合路31分25秒31分55秒30秒13华清街35分50秒36分55秒1分5秒30青年会40分5秒40分50秒45秒30A.汉口实现了交通运营的机械化 B.城市主权独立是交通发展的前提C.近代城市化注重时间观念 D.节约时间得到普通民众一致认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汉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显示,当时对车到车开的时间、停车时长等都有精细的规定,严格按照时、分、秒进行细分的交通工具时刻表,让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C项正确;公共汽车只是交通运营的一个方面,仅凭此不足以断定实现了交通运营的机械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城市是否主权独立相关信息,且城市交通在外国占领或控制期间也有可能继续发展,排除B项;“一致认同”说法绝对,且从材料中不能断定,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4·内蒙古赤峰·模拟)以下图表展现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概况(单位:个)。这表明我国()A.城乡发展差距明显拉大 B.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C.城市化出现了失衡现象 D.生产关系调整成果比较显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2017年(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都显著增加,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调整成果比较显著,D项正确。根据图表,仅从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判定城乡发展差距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得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一定会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排除B项;材料说明了从1978年-2017年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概况,没有体现出城市化失衡现象,该现象也不属于城市化失衡,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4·河南模拟)下图为某权威研究机构绘制的图表。对此合理的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A.苏联经济趋于停滞 B.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加深C.国际油价起伏动荡 D.计划经济弊端开始显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苏联)。根据图表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苏联原油产量仍呈上升趋势,但消费量却没有上升,产量远大于消费量,结合苏联这一时期的史实,可得出苏联经济发展趋于停滞,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没有长时期的世界经济危机,排除B项;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大,排除C项;计划经济弊端早在二战后就已经显现,并不是开始于7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4·湖北·一模)下图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图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B.二战后各国间的关税贸易壁垒彻底消除C.“新经济”的出现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期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不断上升,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它的建立暂时结束了二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彻底消除”的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中“广泛”一词表述错误,在此时期还有许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6.(2024·陕西商洛·一模)如表为1924年1月至1926年5月北京、天津、青岛和南昌四地1块银圆兑换铜圆的市价表(单位:文)。据表可推知,当时中国()地名1924年1月1925年1月1926年5月北京205282348天津209275348青岛192241290南昌194190236A.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 B.市场物价波动较为剧烈C.贸易逆差局面得以扭转 D.国家统一局面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至1926年(中国)。据题干“北京、天津、青岛和南昌四地1块银圆兑换铜圆”的变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钱币的购买力是不一样的,银圆与铜圆的兑换比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北京、天津、青岛和南昌四地,1926年同1924年相比,银圆对铜圆的兑换比例都有一定幅度的上升,这说明物品价格上涨,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而此时正处于革命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革命形势的影响,经济状况不稳定,物价波动较为剧烈,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前期,大量白银流入国内市场,排除A项;仅靠材料中银圆兑换铜圆的情况无法得出贸易逆差局面是否得以扭转,排除C项;近代中国分裂动荡,军阀割据,整个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4·江苏连云港·模拟预测)如表呈现的是1801-1901年英国就业人数占比情况。综合表中信息可知()农、林、渔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商业和交通家庭和个人服务公共事业专门职业和其他1801年35.929.711.211.511.81851年21.742.915.813.06.71901年8.746.321.414.19.6A.城市化导致农业人口迅速萎缩 B.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C.工厂制度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D.商贸活动促进人口流动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口占比显著增加,从1801年的29.7%上升至1901年的46.3%,显示了工业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巨大影响,由此可知,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引入和生产方式的革新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