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经国序民-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练习)(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1 经国序民-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练习)(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1 经国序民-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练习)(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1 经国序民-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练习)(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1 经国序民-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练习)(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经国序民——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目录01模拟基础练【考点一】中华文明起源与夏商周三代政治文明【考点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中枢机构的演变【考点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考点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考点一中华文明起源与夏商周三代政治文明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有讲究的石棺;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这可以用于说明()A.玉器是随葬必需品B.早期国家的形成C.墓葬地域特征明显D.社会贫富的分化2.陶寺遗址总面积430万平方米,其中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史前都邑性城址之一。在大城东北部发现了早期的宫城和贵族居住区,并发掘出大型的仓储区和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表明当时()A.长江流域向阶级社会发展B.黄河流域营建城市形成制度C.礼乐文化的传播范围较广D.文明的起源已进入加速阶段3.考古资料显示,距今6000年前后中国出现夯土技术,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甘肃南佐、浙江良渚、河南双槐树等遗址都有大规模使用夯土技术建造房墙、砌护壕沟、铺筑广场等实例,之后中国的城墙也基本都是夯筑。据此可知()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走向统一B.华夏先民注重加强文明交流C.生产力发展推动早期国家产生D.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4.202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对华容七星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共清理了瓮棺葬26座,其中有8座出土玉器,包括玉人、玉凤、玉蝉、玉钺、玉璧、玉锥形器、玉珠管等(见下图)这些分层埋置的玉器材质多样、造型精巧、种类丰富,几乎没有完整的器件。七星墩遗址()A.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B.已呈现贫富分化趋势C.说明南北方葬制相同D.是中原文化重要类型5.下表为中国黄河流域早期器物纹饰的发展历程,这一变化反映出()时间特点仰韶文化纹饰生动形象、灵动活泼,直接来源于真实事物。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纹饰大量采用几何图案,设计感强,简约大方。商朝纹饰精致繁复,威严神秘、古朴庄重,造型庞杂,神秘庄重,高度几何化。A.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B.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嬗变C.纹饰社会功能的转变D.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6.下表为有关西周分封制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典籍相关记载《祭公之顾命》我亦上下辟于文武之受命,广戡方邦,丕惟周之旁,丕惟后稷之受命是永厚。惟我后嗣,方建宗子,丕惟周之厚屏。呜呼,天子,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亡遗后,至于万亿年《四告》唯皇上帝命周文王据受殷命,烈祖武王大戡厥敌,今皇辟天子图厥万亿之无后嗣孙,乃建侯,设卫、甸、出分子《系年》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监督)殷之余民A.说明追封古代帝王后裔构成分封制的主体B.体现出分封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政治意义C.表明西周意在消除天命神权对政治的影响D.可佐证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7.据考证,商代国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其下有辅佐商王的尹或相;尹或相之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王室事务的“多宰”“小臣”,负责管理神祇事务的巫、祝、卜等,负责管理耕作的小籍臣和负责管理军事的多马、多亚、多射、师、旅等。这集中反映了商代()A.国家机器比较完备B.官僚政治相对成熟C.集权体制有所发展D.社会分工更加完善8.如表所示为部分先秦文献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先秦时期()记载出处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文而不惭,贼而蔽《礼记·表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周礼·天官》A.儒学思想的影响较大B.国家治理理念趋于进步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国家权力日益走向集中9.商代,史官能够进行简单记事,为占卜行为服务,“卜辞在表述形式上表现出历史记载的萌芽状态”;周初,周公等人依据史官记载,以史为鉴,发现了关于政权转移的道理或理性。由此可知,早期国家政治中()A.神权色彩日益浓厚B.甲骨文尚不能当作史料C.权力尚未高度集中D.史官助推治国理念进步10.西周早期的殷遗墓葬中,铜器的形制大多具有浓厚的商代遗风,出土铜器所见酒器、食器大致相等,既有商礼重酒,同时又有周礼重食的特点。在西周晚期的殷遗后裔的墓葬中,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重食特点,代表商文化的饮酒器基本消失。这反映出()A.西周继承发展了殷商文化B.中华文明多元性凸显C.西周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D.分封制推动文化认同考点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中枢机构的演变11.有学者指出,所谓尚书,乃系替天子管文书的,犹之管衣服的谓之尚衣,食物的谓之尚食,不过是现在的管卷之流。其初本用士人,汉武帝游宴后庭,才改用宦官,谓之中书谒者令。据此可知,尚书()A.大多位卑而权重B.成为新的行政中枢C.由皇帝近臣担任D.其长官亦称为丞相12.汉武帝临终前,以侍中、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共受遗诏辅政;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时年八岁,“政事一决于(霍)光”。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强化冲击传统权力体系B.汉匈民族矛盾日渐缓和C.军功集团长期把持朝政权力D.外戚干政现象开始显现13.如表是两汉时期三公中丞相、御史大夫的官职名称及职权变化。据此可推知,这些变化()朝代官职名称职权官职名称职权出处西汉丞相总理百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东汉司徒分管民事司空掌水土事《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A.利于提高地方治理水平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促进了国家决策合理化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14.公文的钤印流程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钤印由勾检部门负责,具体流程包括曹司将待钤印的公文逐条登记,制成以印目为主体的请印文书,并将两者同时递送至勾检部门。勾检系统的负责人先对请印公文行判,之后由所属官府的长官完成终判。由此可见,唐代()A.地方权力有所扩大B.监察机构相互制约C.官僚体系日益完善D.行政运行较为规范15.魏明帝曾乘车到尚书台,想要察看公文。尚书令陈娇表示反对:“这本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所应该亲临察看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把我罢免。陛下应该回驾”。明帝感到惭愧,便掉转车子回去了。据此可知()A.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局面形成B.尚书台已成为外朝政务机构C.儒家忠君思想受到了严重挑战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显削弱16.宋太祖曾留下“勒石三诫”(其中第二条为“不杀士大夫”),新皇登基前须在碑前立誓。宋室南渡后,太学生陈东屡屡上书主战,并力劝宋高宗恢复自发组织力量抗金的原宰相官职,被下令处死,成为正史记载中宋代因言获罪致死的第一个文人。最有助于解释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因素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君权相权的失衡C.稳固君位的考量D.太学清议的悲剧17.明朝历代内阁首辅大多讲究优雅风度,唯绰号“高胡子”的高拱风格迥异,性格火爆雷厉风行。穆宗时,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A.君相矛盾日益突出B.宦官专权成功解决C.行政办事效率提升D.内阁权势一度加强18.明初设通政司,朱元璋说:“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其职责是“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无论什么官署上奏,都必须经过通政司。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权时期,通政司形同虚设,其地位越来越低,最终成为“闲署”。这一变化反映了()A.封建国家更趋稳固B.中枢权力出现异化C.中国社会面临危机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19.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中枢机构,对其职能有不同的表述(见下表)对此表认识准确的是()表述出处与作者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檐曝杂记》(成书于乾隆年间)赵翼军机大臣除有面奉谕旨,书成文字,并予转发的职责外,还可以和皇帝面议政事,有参议的职责和权力《雍正传》(出版于1985年)冯尔康乾隆年间,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批答奏折的专门机构,军机处得以全面参与清廷政务《清代军机处职权的来源及其演变》(出版于2018年)宋希斌A.时人记载更加客观真实B.史学研究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C.三则史料可以相互印证D.缺乏考古依据的结论皆不可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汉时期,文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从出土文书看,秦汉诸多有关基层民众管理的簿籍,其正本都是藏在乡一级,副本在县。东汉继承了文书藏乡的制度。——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里社会演变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考察》材料二唐宋时期的敦煌文书中有部分契约格式:如《十世纪敦煌遗嘱格式(乙)》其内容提到“吾若死后,不许相诤。……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若不听知,于此为报”;《十世纪敦煌分家文书格式(甲)》其内容提到“骨肉之原,不可有分飞之愿。……长守尊卑之礼”。——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材料三明清徽州文书包括商编路程、民间日用类书等。如《江湖绘图路程》内容包括“士商规略”“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以及渠口村至九江、汉口等地的水陆路程;《广东路程》记录了由江西进广东的水陆路程、广州八景名录等;《路程编歌》具体描述了自钱塘江—新安江溯流而上的沿途所见;《应酬文约有备》内容包括“合同大意式”“抵押借券式”等。——摘编自王振忠《徽州文书与明清以来的中国史研究》(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体现的文书功能。(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文书中所载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文书内容对研究明清社会的价值。(4分)考点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21.汉文帝时期,把亲儿子刘武由淮阳王徙为梁王,让其在战略要地的——睢阳(河南商丘)做关中屏障。汉景帝三年,爆发七国之乱,叛军在西进的过程中遭到了梁王的有效抵挡,朝廷得以迅速平叛。材料体现了()A.推恩令效果明显B.王国叛服无常C.封国制的双面性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22.东汉晚期,规定婚姻之家不得为上下级官员。亲属若在同一地区或者同一机构为官者,必须将品级低者调往其他地区或者机构。甚至规定两州人士有婚姻者,其家人不得交互为官。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完善考试选官制度B.瓦解宗法体系C.遏制王国势力膨胀D.加强中央集权2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唐朝的武功从表面看,虽和汉朝相等,其声威所至,或且超过汉朝,但此乃世运进步使然,以经营域外的实力论,唐朝实非汉朝之比。……玄宗时,府兵制度业已废坏,而吐蕃、突厥都强,契丹势亦渐盛。欲图控制、守御,都不得不加重边兵。”由此可见()A.唐朝的实力不如汉朝B.唐朝的衰落源于府兵制度的废弛C.唐朝时边境民族更强D.唐朝节度使的推行是现实的需要24.宋太宗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路,“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宋真宗增设提点刑狱司和安抚使司,分管一路司法与军政。宋神宗时又设提举常平司主管常平仓、市场等。四司互不统属,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央部门,为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还颁布了《诸路监司互查法》。宋代路制的演变()A.有利于解决地方割据弊病B.体现地方分权自治原则C.旨在推动地方制度的革新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25.宋代,官员多数官与职分离,官员的本来职务,由另外被“差遣”的官员担任。同时,大多数职位都有其他官员以“同知”“通判”的身份,与奉“差遣”的官员一起工作。宋统治者这样做的初衷是()A.分散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完善地方政府职能26.元朝在云南地区设置行省,行政官员由朝廷委派,基层则任用世袭的土官进行管理。赛典赤被任命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知,云南行省的设立()A.首次把云南纳入中央版图B.稳定了元朝西南边陲C.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原则D.加速了改土归流的步伐27.明洪武二年,改河南分省为行省,区划范围也有调整(下图)。这一设计()A.凸显拱卫京师职能B.便于提高治理效率C.体现国家政治意志D.促进南北经济联系28.部分台湾人士以清朝时期台湾的巡抚、知府、知县都是大陆人为由,得出“大陆欺负台湾”的论断。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教授指出,研究清史的人都知道,地方官有本籍回避制度,台湾人考中进士也可以到大陆做官。这说明()A.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控制B.清王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C.研究地方史应有全局眼光D.政治立场影响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29.西汉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有郡、国两种。其中“国”多是刘姓诸王的封地,其属下的官员,多数是由国王自行任命的,但王国的国相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县同级的侯国(多为功臣食邑所在)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突出。由此可见,西汉地方政区中的“国”()A.带有一定过渡性色彩B.兼具行政和监察属性C.随着“推恩令”而消亡D.为割据势力提供庇护30.江西的发展。(12分)材料▲西汉江西郡县设置图

▲北宋江西州县设置图提取材料中两项西汉到北宋时期江西行政区划设置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考点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31.宾兴一词起源很早,在明代文献中较多用于指代科举。而宾兴礼则是明清时期行之于地方社会的为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举行的送迎之礼。在朝廷层面,这一仪式称为恩荣次第,明确载于史料;在地方上,行诸各布政司府州县的则称为宾兴礼仪。这反映()A.礼仪制与科举关联密切B.社会环境有助于新事物产生C.国家对科举考试的重视D.文化的发展与国家制度有关32.从清代开始,商人无须回到原籍,在从商地即可直接参加科考;捐官制度使得许多商人掏钱买官。由此出现了大量商人从政和大量读书人弃儒从商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业贸易网络的发达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朝廷摒弃了抑商政策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发展33.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提到“吏有五善:一曰中信敬上,二曰精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并提出“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该史料可以佐证当时官吏考核()A.坚持礼法并重B.淡化才能功绩C.吸纳儒道思想D.背弃法家主张34.唐朝御史必须具有担任过地方州县的资历,“郎官御史,先与县令三考以上,有政绩者取”。唐肃宗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要求监察官吏必须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业务。这体现出唐朝()A.重视监察官员任职素养B.官员考核注重政绩C.地方治理能力得以提高D.监察职权的广泛性35.明初规定地方主要官员的更调之制是“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嘉靖四年,规定省级官员“就于本省及附近省份转迁,不必骤更数易,以致奔走废事”。这项规定的变化有利于()A.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压制地方的割据力量C.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36.宋仁宗景祐元年,右正言刘涣因丰州路走马承受张承震奏言其监并州诸仓时,“多作违非、颇为逾滥”,而被降职。宋神宗元丰六年,祁州、定州因差禁军防送罪人,“有违配法”,而遭到定州路走马承受陆中奏劾。由此可知,“走马承受”的设置()A.旨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缩减了地方官员的行政职权C.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D.凸显地方监察体系的严密性37.汉朝《刺史六条》是刺史“察州”的重要依据。《刺史六条》将“强宗豪右”和“二千石官员”作为主要监察对象,主要监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及“二千石”官员“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子弟恃怙荣势”“违公下比”等行为。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据此可知()A.权力监督成为国家立法和制度建设重要内容B.《刺史六条》主要为防止刺史越权行使他职C.任用刺史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不法行为D.汉朝已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38.东汉中期,“用人多以试取之,诸科之中孝廉、贤良,有道皆有试,迁官则如博士,如尚书皆先试”。阳嘉元年(132年),汉顺帝更是明令:举孝廉的儒生要考经学,官吏出身的(被地方政府推举到中央的人才)则要考公文。这些做法意在()A.确立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B.克服察举制本身存在的不足C.扩大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权威D.培植抑制宦官专权的“清流”39.唐朝存在“觅举”的风气。时人薛登批评说:方今举士,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举”反映了当时()A.荐举仍是选官的重要途径B.士族仍然把持着选官权力C.科举取士有很大的局限性D.知识的分子地位有所提高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观诸汉代史籍,官吏沉滞的现象伴随两汉始终。如汉文帝时,颜驷“为郎,……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张释之“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汉武帝时,东方朔“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成、哀、平帝年间,扬雄“除为郎,给事黄门,……当成、哀、平间,(王)莽、(董)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建武年间,尹敏在光武帝面前斥图谶之妄,“帝深非之,虽竟不罪,而亦以此沉滞”;汉安帝时,马融“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结果“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顺帝初,韦义“为广都长,甘陵、陈二县令,政甚有绩,官曹无事,牢狱空虚……,……久抑不迁”;等等。由上引可知,官吏“久抑不迁”现象在西汉时期即已产生,且两汉“久抑不迁”现象皆非个别。但从总体上看,王朝中后期较前期要更为严重。需要注意的是,在“久抑不迁”的案例中,沉滞于郎署职位者较多。材料二东汉后期,朝政晦暗,外戚与宦官为稳固权势,争相笼络士人,一些士人也甘愿奔走于权贵之门。士人若是不依托权门,就做不了官;已经做了官的,倘若不去依靠权门,就很难升迁。桓帝即位,外戚梁冀专擅朝政,把持选举,所以就发生了“吏人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的事。如颍川甄邵,“谄附梁冀,为邺令。有同岁生得罪于冀,亡奔邵,邵伪纳而阴以告冀,冀即捕杀之。邵当迁为郡守”。又如乌桓校尉李膺以公事免官,归郡教授,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以上均摘编自马德青《汉代官吏“久抑不迁”现象探析》(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官吏“久抑不迁”的原因。(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久抑不迁”对汉代政治风气的影响。(6分)1.【历史解释.史料研究型.早期文明发展】(2025·江西南昌外国语高三月考·1)夏商周三代钟类乐器不断演进(见如表)这体现出()时期种类和演奏方式编列方式陶寺遗址铜铃(摇奏)很少有成编使用迹象商代晚期铜铙(植奏:铙口向上放置于木柱之上敲击)三件成编西周初年铜铙(植奏);甬钟(侧悬:斜挂)、铸钟(特悬单独悬挂)和钮钟(直悬:竖挂)相继产生三件至十数件不断扩编A.文明进程从多元到一体B.青铜铸造工艺不断进步C.礼乐制度有继承与发展D.宗族祭祀成为国家大事2.【新情境.姬簋铭文.早期政治制度】(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高三一模·2)西周中期格姬簋铭文记载,霸国宗妇格姬欲在母家晋国支持下立其子曶为霸国之君,周王室获悉其以“兄终弟及”承继君位的企图后,立即派员制止并正告格姬牢记先王所定制度。该事件说明了西周中期()A.嫡长子继承制瓦解B.诸侯势力威胁周王室统治C.母系血缘影响力强D.宗法分封制得以有效落实3.【史料实证.档案文献.早期政治制度】(2025·贵州金太阳9月联考·2)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国大夫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瓦解B.晋国势力走向衰微C.变法运动蓬勃开展D.原始民主发挥作用4.【史料实证.汉代政治制度】(2025·湖南部分学校高三联考·5)如表是两汉时期三公中丞相、御史大夫的官职名称及职权变化。据此可推知,这些变化()朝代官职名称职权官职名称职权出处西汉丞相总理百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东汉司徒分管民事司空掌水土事《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A.利于提高地方治理水平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促进了国家决策合理化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5.【历史解释.宋朝管制】(2025·湖南岳阳湘阴二中阶测·5)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措施。“官”用于定品级与俸禄,如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丞簿、台谏官等;“职”用于定声望,如三馆秘阁官、诸殿学士、诸阁学士、直学士等;“差遣”用于定职掌,指临时委任的职事,如知杭州、知益州等。这一措施的推行()A.提升了行政效率B.有利于君主集权C.有利于官员考核D.消除了地方割据6.【新情境.明朝中枢制度】(2025·湖北云学部分重点高中联盟高三联考·7)明初设通政司,朱元璋说:“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其职责是“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无论什么官署上奏,都必须经过通政司。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权时期,通政司形同虚设,其地位越来越低,最终成为“闲署”。这一变化反映了()A.封建国家更趋稳固B.中枢权力出现异化C.中国社会面临危机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7.【新情境.为官制度】(2025·广东清远高三模拟·2)东汉晚期,规定婚姻之家不得为上下级官员。亲属若在同一地区或者同一机构为官者,必须将品级低者调往其他地区或者机构。甚至规定两州人士有婚姻者,其家人不得交互为官。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完善考试选官制度B.瓦解宗法体系C.遏制王国势力膨胀D.加强中央集权8.【历史解释.地方行政制度】(2025·河北9月月考·4)魏晋南北朝政权常在境内设置侨置州郡(统治者按移民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在相关史书中会看到,江南的会稽郡出现在敦煌,河北的冀州出现在江苏,远在南海边的广州出现在河南桐柏山,山东的兖州在豫皖苏鲁四省反复“迁移”。统治者此举()A.有树立正统形象的意图B.打击了地主豪强势力C.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完善了地方行政区划9.【新情境.明朝地方行政制度】(2025·海南农垦中学月考·11)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10.【史料实证.选官制度】(2025·贵州遵义高三适应考·6)魏晋南北朝时期,“铨衡专于台阁”的情况盛行。有统计显示,两晋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据此可知,该时期()A.选官权向中央集中B.选官注重公平公正C.士族门阀政治盛行D.王朝统治基础扩大11.【史料实证.唐代官员管理】(2025·贵州遵义高三适应考·9)唐朝御史必须具有担任过地方州县的资历,“郎官御史,先与县令三考以上,有政绩者取”。唐肃宗时规定,“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要求监察官吏必须熟悉吏治民情和管理业务。这体现出唐朝()A.重视监察官员任职素养B.官员考核注重政绩C.地方治理能力得以提高D.监察职权的广泛性12.【历史解释.监察制度】(2025·湖南湘东十校高三联考·6)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司,主掌司法权和对地方官员的直接监察权。此外,巡按御史作为中央都察院的外派机构,也监察地方。明朝的这些做法()A.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B.折射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C.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率低下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非选择题14.【时空观.历史解释.图片史料.中枢制度】(2025·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唐代三省位置图——摘编自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从北往南依次包含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摘编自新华社《“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请你在“唐代三省位置图”中标注三省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位置与其职能有何联系。(10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次北京申遗的主要意义。(6分)16.【唯物史观.学术情境.政治制度演变】(2025·河北邢台质检联盟高三月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古代中国,在数千年长期延续的君主政治的统治之下,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政治弥散性,渗入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总体性政治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在那些看起来似乎远离政治的文化层面,诸如宗教、家庭伦理、学校教育以及物质文化和民间习俗等,全然无一例外地带有明显的政治印痕,呈现出某种政治性的价值特征。——摘编自葛荃《走出王权主义藩篱》阅读材料,选择任一视角,围绕“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024·海南高考·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2024·福建高考·2)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3.(2024·北京高考·2)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2024.天津卷.2)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A.维护了门阀制度B.破除了门第界限C.改革了选官制度D.削弱了士族集团5.(2024·黑吉辽高考·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5.(2024·湖南高考·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6.(2024·湖南高考·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7.(2024·甘肃高考·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8.(2024·湖南高考·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9.(2024·福建高考·2)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10.(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11.(2023·福建高考·1)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12.(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13.(2023·广东高考·3)表1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14.(2023·湖南高考·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15.(2023·北京高考·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6.(2022·河北高考·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17.(2024·安徽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颍异于群儿”“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