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知识清单-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第四单元知识清单-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第四单元知识清单-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第四单元知识清单-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第四单元知识清单-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知识清单13短文两篇【重要词语】1.重要读音怡情(yí)傅彩(fù)藻饰(zǎo)矫(jiǎo)狡黠(xiá)诘难(jié)蒸馏(liú)滞碍(zhì)睾肾(gāo)阐证(chǎn)王粲(càn)死抠(kōu)豁然(huò)吹毛求疵(cī)不求甚解(shèn)狂妄自大(wàng)2.词语释义滞碍:不通畅。狡黠:狡诈。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诘难:诘问、为难。要诀:重要的诀窍。藻饰:修饰(多指文章)。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益。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文学文体常识】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3.文体知识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常用的驳论方法有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等。【重点点拨】1.《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如何?本文的作者在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不求甚解”的出处,指出陶渊明此话的两层含义,提倡“不求甚解”的虚心的读书态度,如此,便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之后,作者又从“会意”的角度入手,举例指出古人读书就是“不求甚解”,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读书不要死抠字眼儿,为某一局部放弃了整体,而在于会意。在文末,作者强调了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作者便是如此在批驳别人的观点的过程中,逐步阐明自己的主张的。全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2.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3.《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写作特色】1.多用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和对比说理。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排比的运用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2.本文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比喻、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恰当。【主旨归纳】《谈读书》:本文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不求甚解》:本文全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以领会其实质。14山水画的意境【重要词语】1.重要读音灵魂(hún)惆怅(chóu)掠影(lüè)熟悉(shú)柏树(bǎi)宇宙(zhòu)渲染(xuàn) 意匠(jiànɡ)真挚(zhì)碧空(bì)遥望(yáo)赋予(fù)身临其境(lín)胸有成竹(xiōngyǒuchéngzhú)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2.词语释义惆怅:伤感,失意。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胸有成竹: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文学常识】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重点点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什么是“意境”?意境对山水画有何重要性?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作意境。“意境”也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山水画的精华所在。2.意境是如何产生与获得的?意境产生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对象和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意境的产生与思想感情有关,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获得新时代的意境,最重要的有两点:(1)深刻认识对象的精神实质;(2)对我们的时代生活,要有强烈的真挚感情。客观现实的本质美,经过主观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工,才能创造情景交融蕴含新意境的山水画。3.本文是如何阐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的?本文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论点。文章开篇直接亮出论点,用道理论证阐明了意境的重要性,然后引用古诗文等实例说明了意境的妙处,最后描述了意境的产生及其与意匠的关系。【写作特色】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主旨归纳】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15无言之美【重要词语】1.重要读音意蕴(yùn)附丽(fù)姑且(qiě)蛾眉(é)缥缈(piāo)顷刻(qǐnɡ)譬如(pì)谚语(yàn)寂寥(liáo)含蓄(xù)独怆(chuànɡ)心旷神怡(yí)信手拈来(niān)目不忍睹(dǔ)栩栩如生(xǔ)2.词语释义附丽:附着,依附。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细长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写出来。【文学常识】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等。【重点点拨】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写作特色】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这些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文章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分别列举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主旨归纳】本文先用孔子“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6驱遣我们的想象【重要词语】1.重要读音契合(q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u)拘泥(nì)怅然(chànɡ)宛如(wǎn)汹涌(yǒnɡ)仿佛(fú)鉴赏(jiàn)歌谣(y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2.词语释义契合:投合,意气相投。驱遣:驱使;差遣。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拘泥:固执,不知变通。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掠过:扫过,擦过;闪过。从上面飞过。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文学常识】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重点点拨】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3.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