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5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5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5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5年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练】人教必修3第10课《过秦论》教学资料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A.揭杆为旗嬴粮景从云集响应B.瓮牖绳枢同年而语威振四海C.鉏櫌棘矜摄足行伍囊括四海D.开关延敌崛起阡佰流血漂橹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爱护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赢粮而景从 D.百有余年矣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D.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①过秦论,②过故人庄))B.eq\b\lc\{\rc\(\a\vs4\al\co1(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eq\b\lc\{\rc\(\a\vs4\al\co1(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eq\b\lc\{\rc\(\a\vs4\al\co1(①收天下之兵,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eq\b\lc\{\rc\(\a\vs4\al\co1(奋六世之余烈,以致天下之士))C.eq\b\lc\{\rc\(\a\vs4\al\co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D.eq\b\lc\{\rc\(\a\vs4\al\co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叩关而攻秦))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朗朗上口。B.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C.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课内精读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烈:威烈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护城河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此指著作D.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击退(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eq\b\lc\{\rc\(\a\vs4\al\co1(①以为桂林、象郡,②以愚黔首))eq\b\lc\{\rc\(\a\vs4\al\co1(③临不测之渊,以为固,④自以为关中之固))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选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C.从选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D.选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译文: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译文:课外提升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过秦论(中)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养:养育B.强凌弱,众暴寡 暴:暴利C.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冀:希望D.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礼:礼待(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B.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C.亲处穷苦之实是二世之过也D.使各反其乡里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天下之士斐然乡风 B.秦离战国而亡天下C.其政不改 D.兵革不休,士民罢弊(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意。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译文:②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译文:③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译文:高考链接(2014·江西卷)截冠雄鸡志李翱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且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选自《李文公集》)[注]①零口:地名。②营群:予其群林。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命:指责。B.而仰望焉,而旋望焉旋:回头。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校:较量。D.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志:记载。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鸡,禽于家者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D.客鸡义勇超乎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14.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截冠雄鸡“重义轻利”和众鸡“妒贤嫉能”的一组是A.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B.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是以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C.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D.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众鸡闻而曹奔于粟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2)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3)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参考答案1.B【解析】A.杆:竿;C.摄:蹑;D.佰:陌。2.B【解析】B.爱:吝惜。3.B【解析】A.从—纵;C.景—影;D.有—又。4.D【解析】A.西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是西边的河流。B.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的国家;今义是山东省。C.以致:古义指来招纳;今义是表结果的连词。D.要害:古今义均比喻事物关键的部分或军事要地。5.D【解析】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与例句中的“席”用法相同。6.D【解析】D.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7.D【解析】D.兵:均为“兵器”。A.过:①指出过失;②造访,拜访。B.北:①向北;②溃败的军队。C.度:①制度;②量。8.B【解析】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因:前者是动词,沿袭;后者是介词,凭借。C.以:前者是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凭借。D.而: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9.B【解析】B项张冠李戴,应是“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10.(1)A【解析】A.烈:功业。(2)B【解析】以:①把;②来;固:③④险固。(3)C【解析】C.“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不当。作者对秦始皇的暴政是反对的。(4)①天下已经安定下来,秦始皇自以为关中坚固,坚固的城池有千里,这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功业。②秦始皇已经死去,可留下的威势还震慑到边远地区。【解析】课内文言文的翻译,可格外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并按照翻译的方法,力求在直译为主的前提下,使翻译优雅、流畅。11.(1)B【解析】B.暴:欺凌。(2)B【解析】B.而: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转折,但是。A.于:都是介词,在。C.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其:都是代词,他的,他们的。(3)C【解析】A.乡—向;B.离—历;D.罢—疲。(4)A【解析】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有误。根据第一段“天下之士斐然乡风”一句及后面的论述可知,作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得民心的。(5)①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②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③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解析】翻译题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辐”的原则,关键字词就是得分点。翻译这三个句子,要注意下列关键字词:(1)专咸,定功。(2)有,立而待。(3)始终,由。参考译文:秦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驯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面南称帝统一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国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现在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的境地,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12.A【解析】命:告,此处宜理解为招呼。13.A连词,表承接。【解析】B.前“者”表判断;后“者”(助)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或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C.代词,代指“鸡”;动词,到。(《论语•阳货篇》)D.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比,跟……相比;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庖丁解牛》)附《论语•阳货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翻译: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14.B【解析】A、前一句是“慕侣”。C、前一句是悲伤的鸣叫,后一句是众鸡忘恩负义。D、后一句是众鸡逐利争食。15.(1)译文:(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2)译文:(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3)译文:将用(它)来警示我自己,并且可以把(它)作为世人的一面镜子。【参考译文】李翱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养了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