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1页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2页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3页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4页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选修)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反对百姓追求富裕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重视社会道德构建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3.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B.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4.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B.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王阳明D.朱熹6.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D.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8.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循天下之公”B.“人心一点灵明”C.“经世致用”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9.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10.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D.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1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A.强调人的价值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宗教意识淡薄13.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A.反对君主制B.主张民主C.维护君主权威D.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14.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的意大利,这绝非巧合。“这绝非巧合”的原因是()A.意大利统治者资助了航海家的探险活动B.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为远洋提供精神动力C.当时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航海进行,意大利成为航路中心D.教会的神学统治被推翻15.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C.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D.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16.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D.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17.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专制王权已经衰落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启蒙思想逐渐流行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18.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A.经典力学B.量子论C.相对论D.进化论19.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牛顿经典力学B.蒸汽机C.达尔文进化论D.计算机20.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B.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D.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2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倡导变法维新C.引介西方理论D.颠覆孔孟学说22.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传播“中体西用”思想23.1905年《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A.宣传排满革命B.反对帝国主义C.提倡民主自由D.倡导个人崇拜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24.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5.《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该“诗篇”的主题是阐述了()A.创建深圳等经济特区B.社会主义革命理论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13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2分)(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4分)(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3分)27.(12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4分)(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4分)28.(12分)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提是什么?概括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4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4分)29.(13分)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分别加以说明。(4分)(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在提倡传统下层文化即新文学方面的表现。(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4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2分)高一历史(选修)期中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345678910111213DCBACDBCCDBAD141516171819202122232425BDDCCBDBCAD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28题13分,共50分)26.(1)核心思想:“仁”、“礼”。(2分)(2)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