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选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浙教版选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浙教版选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浙教版选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浙教版选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修1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2、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基本确立的标志是A.1868年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成立B.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C.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D.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3、英国“清教徒运动”中的“清教徒”们要求。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

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

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

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4、“解负令”及其相关法令颁布的结果与影响不包括A.贵族对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约,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5、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1936年(包括东北)

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

1.22

17.88

25.79

99.91

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55.53%

42.84%

48.44%

42.77%

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

39.14%

26.76%

25.96%

22.27%

64.13%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发展和完善:公元前5世纪,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指导思想进行改革。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8、材料由于旧式婚姻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导致在广大农村地区民事案件中婚姻案件所占的比例很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施行,在借鉴苏联、朝鲜、民主德国等国婚姻制度,批判地吸收国民政府颁布的民法亲属编、继承编等相关内容,并总结解放区20年来改革婚姻家庭经验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为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顺利实施,中央要求各地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利用报刊、广播、壁报、冬学、民.校和文艺活动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1955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办法》,从婚姻缔结形式方面为新式婚姻制度在全国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前提。

——摘编自刘维芳《新中国新式婚姻制度的初步确立》(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婚姻制度改革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婚姻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9、(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1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徒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

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統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

——摘编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11、(22分)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二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4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军凭借武力统治云南地区后在元基础上变革土司制度。明政府规定土司袭职必须向朝廷呈报土司世系,由朝廷确定查清宗支图谱后经过批准方可袭职;土司职位传袭可以因地区、民族的特殊情况具体选择承袭人,但是必须遵循先嫡后庶,先亲后疏的次序,不得僭越。同时对应袭人提出忠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在云南广办儒学,土司子弟还可以破格进入国子监学习,顽冥不学者不准承袭。明初还规定,土司袭职须到京城朝廷面见皇帝,需进贡求请承袭职位,受理后再由吏部或兵部授予官职。通过这些制度规定,因承袭所引起的纠纷减少了,广泛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土司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最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世受国恩,守土有责”的保家护国思想根深蒂固,对后期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明军凭借武力统治云南地区后在元基础上变革土司制度。明政府规定土司袭职必须向朝廷呈报土司世系,由朝廷确定查清宗支图谱后经过批准方可袭职;土司职位传袭可以因地区、民族的特殊情况具体选择承袭人,但是必须遵循先嫡后庶,先亲后疏的次序,不得僭越。同时对应袭人提出忠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在云南广办儒学,土司子弟还可以破格进入国子监学习,顽冥不学者不准承袭。明初还规定,土司袭职须到京城朝廷面见皇帝,需进贡求请承袭职位,受理后再由吏部或兵部授予官职。通过这些制度规定,因承袭所引起的纠纷减少了,广泛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土司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最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世受国恩,守土有责”的保家护国思想根深蒂固,对后期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云南土司承袭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云南土司承袭制度的积极影响。——据刘鸿燕《云南沿边土司地区的制度解构与社会变迁研究》13、材料前秦苻坚当政时极力拉拢汉族地主,在王猛协助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苻坚首先整顿吏治,“拔幽滞,显贤才”,提拔了一大批汉族地主分子。在苻坚支持下,王猛在十数天内便杀掉不法贵强豪二十余人,结果“百僚震肃,素右屏气”。针对关中少雨易旱,苻坚下令推广先进的区种技术,还在当地大兴水利,使北方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苻坚废止胡汉分治,强调“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他曾严惩袭扰匈奴部民的大将军,还遣使在戎夷部落中劝课农桑。苻坚下令恢复了太学及地方学校,使公卿子弟入学受业,成绩优秀者,予以放表授官,对不通经的官吏则予以罢遣。史载当时“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贾贩于道”。社会经济情况比过去有很大改善。——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苻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苻坚改革的历史意义。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4分)

(2)结合材料三;四;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4分)

(3)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4分)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人物的个性作用的发挥要以既定社会条件为舞台;不能造背经济必然性的客观规律,社会总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物及其个性作用:在承认这些的前提下,由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人物个性作用又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试论历史人物的个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表达通顺)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人物的个性作用的发挥要以既定社会条件为舞台;不能造背经济必然性的客观规律,社会总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物及其个性作用:在承认这些的前提下,由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人物个性作用又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试论历史人物的个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表达通顺)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人物的个性作用的发挥要以既定社会条件为舞台;不能造背经济必然性的客观规律,社会总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物及其个性作用:在承认这些的前提下,由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人物个性作用又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试论历史人物的个性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并论证材料阐述的观点。(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思路清晰、表达通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是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4题,共20分)19、【历史一一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雍正登基后;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会考府专门负责清查。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并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的影响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

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除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22、请从下面表格列举的改革措施中选择三项;

(1)说明它属于哪项改革(3分);简单解释该项改革措施的内容(3分)。

(2)说明三项改革分别代表的历史发展趋势。(6分)

。序号。

改革措施。

1

军功爵制。

2

因信称义。

3

解负令。

4

废除包税制。

5

易服装;讲汉话。

6

先定论。

7

设京师大学堂。

8

青苗法。

9

土地赎买。

10

殖产兴业。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侥幸之人不能再侥幸了,苞荫之户不能再苞荫了。所以本题答案是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背景2、D【分析】1889年宪法是在以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为主体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制定和颁布的。宪法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标志着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的基本确立,故D正确。3、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即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的更激进的思潮,主张奉《圣经》为最高权威,进一步清楚天主教残余,反对烦琐的仪式和奢侈的生活。因此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正确。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正确。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正确。④改革国教保留的旧教残余,正确。4、A【分析】试题分析:联系梭伦所颁布的“解负令”,可知;其影响主要有,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

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以上都是正确的;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解负令”中“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贵族任意兼并土地进行限制。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对梭伦改革要能正确的进行评价。

1.历史意义: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大量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能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5、D【分析】【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分析选项内容可知,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动1894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的原因,A选项错误;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但仍不占优势,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中国国内时局的混乱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略

【分析】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这些措施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为贫苦公民参加政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这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故答案为“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解析】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7、略

【分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可归纳为划分行政区划;根据材料“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乡良人带领”可归纳为分层组织,兵农合一;根据材料“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鼓励与境外的贸易”可归纳为“相地而衰征”、统一货币、发展渔盐。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可知归纳为重法思想为后世学习;根据材料“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归纳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力,为称霸奠定基础;根据材料“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解析】(1)主要内容: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

(2)影响: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施行;在借鉴苏联;朝鲜、民主德国等国婚姻制度,批判地吸收国民政府颁布的民法亲属编、继承编等相关内容,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中央要求各地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利用报刊、广播、壁报、冬学、民校和文艺活动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1955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办法》”可以从借鉴先进经验;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强调男女平等;注重宣传动员等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结合所学内容从有利于革除封建陋习;促进男女平等;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条件等方面回答出婚姻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1)特征:借鉴先进经验;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强调男女平等;注重宣传动员。

(2)意义:有利于革除封建陋习。促进男女平等: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条件。9、略

【分析】【详解】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可以看出减少地方区划层级和行政区的数量;根据材料“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可以看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州县官吏制度;根据材料“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可以看出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和教育。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从当时角度来看,减少地方区划层级和行政区的数量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长远来看,则为唐及以后各朝提供了借鉴,影响深远。

整体分析:本题引用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内容”“历史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对策:熟悉考点是基础;多记诵,滚瓜烂熟;阅读材料有技巧;首尾句、标点符号;组织答案须谨慎;审清题、简单草稿;要点序号不能忘。序号化、书写清楚。【解析】(1)内容:减少地方区划层级和行政区的数量;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州县官吏制度;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和教育。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为唐及以后各朝提供了借鉴。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剧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等内容可知东晋侨置郡县的背景主要是北方战乱,大量北方居民南迁;受固的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维护正统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同时借此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2)根据“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可知侨置郡县一方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造成地方制度的紊乱。【解析】(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受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维护正统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2)影响:安置了移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及北方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南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维护并发展了士族势力;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11、略

【分析】试题分析:(1)共同原因:材料一所揭示的现象是指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之前与反对势力进行辩论的场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所以要想改革成功,改革者必须要将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2)变化:题目要求“据材料二分析”;所以由材料二中的“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可以概括出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措施:应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现象出发,找到有关私有制和分家之类的措施即可,如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实质:材料三体现的是“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表面看是汉化,实质上,鲜卑文化代表的是旧文化,而汉文化代表的是封建文化,所以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4)题目要求“分别指出”所以要分别叙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商鞅变法通过移风易俗,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5)认识:两者都在讲移风易俗;从移风易俗的实质来讲,实际上是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移风易俗过程比较艰难,所以往往把旧的习俗全部废除,这对传统文化是不利的,所以要做到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比较【解析】(1)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分)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2分)

(2)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每点2分,共4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每点2分,共4分)

(3)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分)

(4)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每点2分,共4分)

(5)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共4分)12、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明政府规定土司袭职必须向朝廷呈报土司世系;由朝廷确定查清宗支图谱后经过批准方可袭职”得出中央政府控制承袭的批准权;根据“同时对应袭人提出忠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在云南广办儒学,土司子弟还可以破格进入国子监学习,顽冥不学者不准承袭”得出儒家思想作为重要承袭标准;根据“同时对应袭人提出忠义礼智信等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在云南广办儒学,土司子弟还可以破格进入国子监学习”得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2)积极影响:根据“通过这些制度规定,因承袭所引起的纠纷减少了,广泛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土司地区的文化知识水平,最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世受国恩,守土有责”的保家护国思想根深蒂固,对后期改土归流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从促进了云南地区安定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云南的地方控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云南民众文化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为改土归流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作出贡献等方面进行整理概括。【解析】(1)特点:中央政府控制承袭的批准权:儒家思想作为重要承袭标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2)积极影响:促进了云南地区安定和发展:加强了中央对云南的地方控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云南民众文化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为改土归流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作出贡献。13、略

【分析】【详解】

(1)主要内容:根据“苻坚首先整顿吏治”得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根据“下令推广先进的区种技术,还在当地大兴水利,使北方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得出劝课农桑,休养生息;根据“废止胡汉分治”得出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缓和民族关系;根据“下令恢复了太学及地方学校,使公卿子弟入学受业,成绩优秀者,予以放表授官,对不通经的官吏则予以罢遣”得出恢复太学,发展教育。

(2)意义根据“社会经济情况比过去有很大改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苻坚改革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有益于加强思想统治;有利于汉族文化在北方的复苏;有利于加强前秦的统治力量,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解析】(1)主要内容整顿吏治;加强集权;劝课农桑,休养生息;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缓和民族关系;恢复太学,发展教育。

(2)意义: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有益于加强思想统治;有利于汉族文化在北方的复苏;有利于加强前秦的统治力量,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基础。14、略

【分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信息“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概括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三信息“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说明梭伦强调中庸和不偏不倚公平;“我制定法律”说明法律至上。根据材料四信息“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说明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商君能令政必行”说明商鞅令政必行,雷厉风行。

(3)根据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解析】(1)问题:等级制度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限制贵族的权利等。(任答2点给4分)

(2)特征:梭伦:中庸和不偏不倚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2分)

(3)影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分)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出的观点进行阐释。本小问,首先依据材料“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的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是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阐述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影响解答即可。【解析】观点: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导致各国进行改革,锲而不舍、不畏强权、主张严刑峻法的商鞅顺应时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促使秦国实力增强,迅速崛起,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出的观点进行阐释。本小问,首先依据材料“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的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是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阐述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影响解答即可。【解析】观点: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导致各国进行改革,锲而不舍、不畏强权、主张严刑峻法的商鞅顺应时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促使秦国实力增强,迅速崛起,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于提出的观点进行阐释。本小问,首先依据材料“承认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确实是不同甚至极其不相同的”的信息可以概括出观点是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阐述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影响解答即可。【解析】观点:历史人物的个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导致各国进行改革,锲而不舍、不畏强权、主张严刑峻法的商鞅顺应时势,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促使秦国实力增强,迅速崛起,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8、略

【分析】【详解】

本题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来看,不难发现,传统节日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相关。就中国传统节日来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而西方传统节日则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解析】论题:中西方传统节日是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阐述:中国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同时受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地域风俗、民间信仰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西方传统节日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五、简答题(共4题,共20分)19、略

【分析】(1)雍正吏治改革的特点可以从材料中概括:“中央成立了会考府专门负责清查”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