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文言句式(下)-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_第1页
专题04-文言句式(下)-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_第2页
专题04-文言句式(下)-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_第3页
专题04-文言句式(下)-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_第4页
专题04-文言句式(下)-备战2022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复习

文言句式(下)2022高考一轮复习

一、高考原题回放来源: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始弃官不仕。东徙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以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4分)(2)况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4分)【答案】(1)如果家里有人稍微改变他的旧制,(太傅)就不高兴。(2)更何况有难以说得尽的灾祸,这难道是善于治家谋生吗?【析】(1)“辄不怿”前省略主语“太傅”。(2)“不可胜言者”定语后置。【文段翻译】

(一)我家在唐朝作过大臣的有六人,都廉洁正直、忠诚孝顺,世代流传美名。念及后世不能在伪朝做事,苟且享受荣华富贵,以此羞辱先人名声,就弃官不做,向东迁徙渡过长江,成为一般老百姓。以孝友之德治家,以忠守之名扬名乡里,家法凛然,令人敬畏,很久都不曾改变。宋朝崛起后,天下统一,陆家于是与时代一道兴盛,这之后一百多年,文人儒士辈出,有公有卿,子孙也都继承了先祖仕宦求学之道,重新成为宋朝世家,可以说十分繁盛了。但我对于这种繁盛,私下里仍旧担心,天下之事,常常成功于困乏,而败亡于奢侈。我还是孩子时,先父曾谆谆教导说,太傅出入朝廷四十多年,终身不曾积累更多的财产;家人有稍微改变旧俗的,他就很不高兴;晚年时回到鲁墟老家,旧房子连一根椽子也没有增加。楚公少年时更是特别贫苦,衣带坏了,就用绳子系住断裂处。秦国夫人曾经制作一件新襦裙,攒了几个月的钱才做成,有一天不慎打翻羹汤弄脏了它,竟哭着不肯吃饭。小姑嫁给石家人,回娘家来,看到食物中有笼饼,她立即站起来道歉:“我年老昏沉了,竟记不起是谁过生日。”旁边有人偷偷发笑。楚公叹息说:“我家从前,常常一连几天喝粥,每年过年或生日时才吃笼饼,你们又哪里知道呢?”当时楚公已经显贵了,却还是喝粥吃饼,处之泰然,(为子弟不明白而)像这样叹息像。我出生得太迟,所听说的事例已经很简略了;而比我更年轻的陆家人,将要听不见这些事了。从前的家风此时已经严重毁坏。子弟们厌恶粗粮,喜爱精细食物,还总忌讳把从前的事说给子孙后辈听。这样家中风气就此败坏而不能再恢复,并且把子孙们陷入危险之境,甚至沦落为市井小人,降身到奴仆中了。还想要像从前一样安居乐业地以耕织种桑为事业,终身不后悔愧疚,能做到吗?做官到公卿大臣,这是命;退隐山野成为农夫,这也是命;如果屈节求得显贵,出卖道德来获利,这是我们一家人深感耻辱的。希望子孙们引以为戒,这样尚且不至于有毁坏的苗头。(二)外出干农活,天黑回家休息,这是农民谋生的方式;住在市井中制作物品,这是工匠谋生的方式;把东西送到没有这东西的地方贸易,这是商人谋生的办法;焚膏继晷地读书,这是读书人谋生的办法。然而读书人作为四种百姓之首,尤其应当磨练勉励自己作为众人表率,模仿古人能体察万物的心志,如今有人连一种谋生的办法也不能做好,又说什么自己是大丈夫!谋生不一定要蝇营狗苟,汲汲营营,胡乱从别人口中听说一些意见就采纳。如果有利于自己却有害于他人,不但在明处有他人的非议,在暗处有鬼神的谴责,对自己也于心不安。何况这种灾祸也不是能说得尽的,这哪里是善于经营家业呢?节俭,是守护家族的首要办法。所以凡是日常用度,供养父母,都要以节省为根本,不能过于奢侈。宁可使家中有多的,也不要让仓库匮乏。况且崇尚奢侈的人,其神气一定有所消耗,欲望强烈而意气骄横,贫穷到极点就不顾廉耻。节俭不可忽视,就是像这样重要啊!二、考点知识解读(四)倒装句现代汉语句子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根据考纲要求重点讲解宾语前置句。Ⅰ.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翻译时需把提前的宾语放到动词后。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其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3)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糜、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其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5)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6)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者的人是干什么的?”(7)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呢?(8)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9)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10)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搂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其三、陈述句中介词宾语提前格式:宾语+介词+动词(1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1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楚国的士兵没有谁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勇气来拼命地作战的。其四、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1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能满足它呢?(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15)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16)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译文: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群臣。【提示】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是”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注意:有些句子“是”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是它本身就作了前置的宾语,不可将二者混淆。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我要责问这件事)。其五、特殊词宾语前置特殊词有两个:一是“相”,当它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一是“见”,当它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的“相”“见”是用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翻译时应将它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格式:相(见)+动词(17)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她。(18)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地服侍她。(19)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兰芝我才要回来的时候,府吏叮嘱我。(20)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我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离开了我。【提示】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牛刀小试:1.下列各项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复驾言兮焉求?B.凌万顷之茫然C.我无尔诈,尔无我虞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解析

A项,“焉”是疑问代词作“求”的宾语。C项,“尔”是“诈”的宾语,“我”是“虞”的宾语。D项,“秋”是“以”的宾语。B项,定语后置句。【答案】

B牛刀小试: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馀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王寻、王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有删改)解析

“为所”表被动,“首领”的意思是“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参考译文】刘秀到了郾县、定陵等地,调动各营的全部军队。各位将领都贪吝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败敌人,就会拥有万倍的珍宝,可建立大功业;如果被敌人打败,连脑袋都留不住,还拥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一千多名步兵和骑兵充当前锋,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出来迎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的首级。各位将领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变得很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允许我们协助将军!”Ⅱ.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时需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⑤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其二、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⑤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⑥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其三、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②国之孺子之游者(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无不餔也……(《勾践灭吴》③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治平篇》)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其四、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孟子·梁惠王下》)其五、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②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④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⑤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例如:①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乍看句中加点的文字,符合“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但句中的“者”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而是用在假设分句后,以提示下文。此句应译作:众武将文官如有敢再提应当迎降曹操的,结果将与这个奏案一样。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加点的文字表面上符合“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但实际上并非定语后置句,“之”的作用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者”的作用是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此句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牛刀小试:1.下列各项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句是(

)A.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

D项,判断句。【答案】

D2.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解析

“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富之僧者”;“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中的“鄙”的意思是“边远的地方”。【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参考译文】四川边远的地方,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到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借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Ⅲ.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也称为状语后置句。翻译句子时需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谓语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其一、“于……”结构的状语后置。这也是文言中最为常见的状语后置。1.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向、在、把”。例如: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分析:此句中的“于孙将军”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求救”的前面做状语。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此句中的“于市朝”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谤讥”的前面做状语。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分析:此句中的“于其墓之门”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立石”的前面做状语。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2.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形容词前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于”可解释为“比、同、跟”。例如:①青……而青于蓝。(《劝学》)分析:介宾短语“于蓝”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译文:青……而比靛蓝青。②长于臣。(《鸿门宴》)分析:介宾短语“于臣”应该移到“长”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我长(大)”。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③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分析:介宾短语“于世”应该移到“高”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世人高”。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其二、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以”可解释为“用、拿、把”。例如: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分析:“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即“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介宾短语“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做“饰”的状语。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分析:“告以成功”,即“以成功告”,介宾短语“以成功”做“告”的状语。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分析:“盛以锦囊”,即“以锦囊盛”,介宾短语“以锦囊”做“盛”的状语。译文:并请出那三支箭,装进锦囊。④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介宾短语“以事”做“告”的状语。译文: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其三、还有一种含有介词“乎”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这种情况下,介词“乎”可解释为“在”。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译文: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多。②风乎舞雩。(《论语·先进》)分析:此句中的“乎舞雩”为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风”的前面做状语。译文: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状语后置都是介宾短语,如:“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践灭吴》)。这句话中的“如其子”作状语后置了,但他并不是一个介宾短语,而只是一个“像…一样”的一般状语结构。反过来,也并不是所有的放在句末的介宾短语都是后置状语,如:“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这个句子中的“于水”是作补语的。这样看来,人们把状语后置称为介宾短语后置,是不严密的。那么,在文言中,是不是所有作状语的介宾短语都要后置呢?请看下边例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在这个句子中,介宾短语“以战”作状语并没有后置。这种情况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子:1、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2、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这就是说,状语后置不过是文言中习惯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所有的介宾短语作状语都要后置的。还有就是,文言中有的状语后置因为省略了介词而较难作出判断,在阅读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介词。例如:1、读书轩中。(《项脊轩志》)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例1中“读书”后省略了“于”,这句话可译为“在轩中读中。”例2“战”后省略了“于”,补出来,可译为“将军在黄河北面作战,我在黄河南面作战。”例3“军”后也省略了“于”,译为“晋国在函陵驻军,秦国在汜南驻军。”牛刀小试:1.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解析

“于”应译为“到”。“于河东”作补语,不能前置。【答案】

C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之战》)(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2)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解析

第(1)句中“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2)句中“亮见权于柴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说”的意思是“劝说”。【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参考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平定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处理这个局势。”Ⅳ.主谓倒装句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作主谓倒装句。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牛刀小试:1.下列不属于主谓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大哉,尧之为君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解析

C项,定语后置句。【答案】

C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昔者文王侵盂,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节选自《韩非子·难二》)解析

“仁哉,文王”“智哉,文王”是主谓倒置句。【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参考译文】从前周文王侵占盂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做过这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厌恶。文王于是很害怕,请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之地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的刑罚。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的心。”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赵简子①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②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注]①赵简子:名鞅,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②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解析

“渴者之饮江海”是“渴者之饮(于)江海”的省略,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渴者(于)江海饮”。“奚”是“为何,怎么”的意思。“善哉,子贡之言也”是主谓倒置句。【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参考译文】赵简子问子贡:“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地说:“您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完成学业后才离开他,我问您(孔子这个人怎么样),您(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只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类型示例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疑问语气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感叹语气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是……(宾语前置句,“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反问语气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假设关系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选择关系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其……耶(是……呢,还是……呢?)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文言句式固定结构归纳整理十二种其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4、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5、(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其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其三、“如……何”、“奈……何”、“若……何”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两个词连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其四、“何以……为”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3)“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其五、“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其六、“不亦……乎”“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其七、“无乃……乎”“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其八、“得无……乎”“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另外,“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其九、“有……者”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其十、“孰”、“……孰与……”“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其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如: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其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这个国家。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我,宁可自杀。牛刀小试: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

(1)现在出来,没有(和项羽)告辞,这怎么办呢?(2)您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3)不行,只是没有逃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4)焦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5)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牛刀小试: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孙膑救魏》)(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解析第(1)句中“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第(2)句中“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却”的意思。【答案】

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参考译文】魏国的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