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1页
13-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2页
13-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3页
13-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4页
13-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试卷版)(新高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13文言文阅读之杂史、散文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濂状貌丰伟,美髯须,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于学无所不窥。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庙、山川、朝会、宴享大制作,以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悉以推濂,遂为开国文臣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如高丽、安南、日本贡使至,出兼金购《文集》,且数问宋先生起居。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刘基,而一代礼乐制作休明,则濂之功尤多云。先是濂以年老请致仕,许之。上尝廷誉濂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不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旦则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上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上大欢乐,御制《楚词》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以娱之。至是请归。乙酉,陛辞,上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上赐《御制文集》及绮帛,谓濂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并令每岁一来朝。洪武十三年十一月,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论死,皇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始终,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上不听。会赐后侍食,不御酒肉,上问故,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上为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逾年,行至夔州,道卒。开创之初,文臣无谥,武臣非封侯、伯不得赐谥。厥后定三品以上赐谥,词臣例得谥“文”,于是始追谥濂曰“文宪”。(节选自《明史通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B.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C.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D.致仕翰林学士承旨/宋濂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被诬/与濂季子璲俱下狱死时/并逮濂至京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会,制度名称。指诸侯﹑臣属及外国使者朝见天子,有一定的仪式,并有乐舞依序实施。B.碑记,又称“碑志”,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于墓碑,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C.“厥后定三品以上赐谥”的“厥”与“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的“厥”都是代词,相当于“其”。D.文中有“侍膳”“侍食”,二者语义不同,“侍膳”指陪侍尊长进餐,皇后陪皇帝用餐不能用“侍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文章写得精纯深邃,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被推为当时文坛之首。B.宋濂在国外的名气特别高,外国使臣愿意出双倍的价钱购买他的作品。C.明太祖非常信任宋濂,常把他留在身边商量国家大事,从白天至深夜。D.宋濂在68岁时请求告老还乡,明太祖赐他罗绮,是希望他能长命百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2)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不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5.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明太祖最终为何改变主意不杀宋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越王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遗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节)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B.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C.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D.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种曰”中的“遗”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遗”意思不同。B.“幸赖宗庙之神灵”中的“幸”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C.“国之士大夫是子”中的“是”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思相同。D.“二十四年九月丁未”中的“丁未”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皆指纪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灭吴后并没有回越国,而是率兵北上与诸侯会盟,在接受了周天子封赐的爵号后离开徐州,又回到吴国。B.在文台宴会上,大夫文种向勾践祝酒,听了文种的祝酒赞词,勾践却不高兴,范蠡对勾践的心理有清醒的认识。C.范蠡为了尽到自己做臣子的道义,跟随勾践回到越国。途中,他两次警告文种所面临的危险,但文种都不相信。D.范蠡在向勾践辞别时,详细说明了自己忍辱未死以及现在离开的原因,勾践恩威并施,假惺惺地进行了挽留。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2)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10.范蠡劝说文种离开勾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人寡,齐人取蓟八城,匈奴驱驰楼烦①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危社稷,存之有道乎?”郭隗曰:“有,然恐王之不能用也。”昭王避席:“愿,请闻之。”郭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巨则师傅之材至矣如此则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择焉。”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孔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②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注】①楼烦,国名,以游牧为生,东与燕国、赵国为邻。②戮力,尽力。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B.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C.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D.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神庙,这里指继承祖先的事业。B.东面,位在西而面向东。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C.“鲁人吊之曰”与“形影相吊”(《陈情表》)两句中的“吊”字含义相同。D.遗,给予,使,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的“遗”含义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燕国遭受过齐国的侵略和掠夺,又面临匈奴的威胁,燕昭王担心会危及国家,自己不能继承祖先的事业,于是向郭隗询问保存国家的办法。B.郭隗分析了不同的君王会有不同的臣子,帝王的臣子是帝王的老师,亡国之君的臣子像俘虏一样,而国君态度是否谦恭会招来不同类型的臣子。C.燕昭王表示愿意学习,然而没有老师。于是燕昭王便请郭隗上坐,一直尊其为老师。过了三年,邹衍等贤士投奔燕国,使燕国与齐国一样强大。D.宋国发生水灾,宋君认为这是因为他做得不好而招致上天的惩罚。宋君在听到孔子的一番话后,勇于改错。过了三年,年成丰收,政治清平。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②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勃力宇内。15.燕昭王请郭隗上坐,尊其为老师,燕昭王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效果?请简要概括。四、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成子欲专齐政,以大斗货、小斗收而民悦。勾践欲雪会稽之耻,拊循其民,吊死问病而民喜。二者皆自有所欲为于他,而伪诱属其民,诚心不加,而民亦说。孟尝君夜出秦关,鸡未鸣而关不,下坐贱客,鼓臂为鸡鸣,而鸡皆和之,关即启,而孟尝得出。赵人吾丘寿王,武帝时待诏,上使从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于事。后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之贤,不置太守。时军发,民骚动,岁恶,盗贼不息。上赐寿王书曰:“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何也?”寿王谢言难禁。复召为光禄大夫,常居左右,论事说议,无不是者,才高智深,通明多见。然其为东郡尉,岁恶,盗贼不息,人民骚动,不能禁止。荆轲入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当荆轲之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既而天下名轲为烈士,秦王赐无且金二百镒。天下之士不以荆轲功不成,不称其义,秦王不以无且无见效,不赏其志。志善不效成功,义至不谋就事。齐詹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也,若何?”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詹曰:“列地而予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臣奚死焉?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奚送焉?故忠臣者能尽善于君,不能与陷于难。”或问于孔子曰:“颜渊、子贡、子路三子者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服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诎,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为也。”孔子知所设施之矣。有高才洁行,无知明以设施之,则与愚而无操者同一实也。(节选自王充《论衡·定贤篇》)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B.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C.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D.子在朕前时/辐凑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至连十余城之/势任四千石之重/而盗贼浮船行功取于库/兵甚不称在前时/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拊循其民”和“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循”意思不同。B.关,指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文中的“秦关”就是指秦地关塞。C.“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荆轲”和“提刀而立”(《庖丁解牛》)中的“提”意思相同。D.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文中的“疏爵”就是指分封爵位。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成子、勾践对待百姓的例子,是想说明身居高位的人统治百姓,哪怕他能满足百姓的欲望,受到百姓的喜爱,但也未必就是贤人。B.赵人吾丘寿王才干很高、通晓事理,但担任东郡都尉时却没有管理好东郡,是因年成不好,盗贼不断,百姓骚动,又没有办法禁止。C.在荆轲刺秦的事件中,天下人都称赞荆轲是位壮烈之土,后来秦王也赏赐了在当时危险情境下勇敢出手的御医夏无且二百镒金。D.晏子在回答齐詹的问题时,明确了自己不会跟随亡国之君逃亡,他的道理是作为臣子要好好保护君王,而不是与君王共陷灾难。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者皆自有所欲为于他,而伪诱属其民,诚心不加,而民亦说。(2)荆轲人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20.结合后三段内容,简要概括“贤人”做事的具体标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吕陶,字元钧,眉州彭山人也,徙居成都。举进士,为绵谷簿,复举制科,试秘阁。会王安石新用事,陶对策有“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不闲老成之谋,以结公卿;不兴疆场之事,以怀夷狄”之语,策入四等。安石颇不悦,乃以为通判蜀州。知彭州,李杞、蒲宗闵以使事入蜀,议榷茶。陶论:“茶园本百姓两税,土地不产五谷,惟种茶,岂可于两税之外立法,更榷其茶?如此则民困矣!”哲宗即位,除殿中侍御史,上疏论:“蔡确、韩缜、章惇,昔日负先帝,今日负陛下,愿罢出,以正朝廷。”于是相继皆罢去。论保甲、青苗之法,坊场河度之弊,与其它欠负蠲除未尽者,皆罢之。又言:“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苏轼撰策题,朱光庭弹轼讥议先烈,陶奏曰:“台谏为天子耳目,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轼素疾程颐,所以光庭为颐报怨,臣恐朋党之弊,自此起矣。”迁左司谏,上疏论:“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维出。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坐左迁,台谏上章营救。陶曰:“舜民之言,实不可行。”遂为台谏所攻,除京西路转运副使,改梓州、成都府路,召为右司郎中,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使契丹,还拜给事中。哲宗亲政,陶上疏曰:“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于今九年,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然臣于此时,犹以无可疑为疑,不必言为言,愿陛下听之。盖自太皇太后垂帘,屏黜凶邪,小人不能无憾,万一或有奸邪不正之言,上惑圣听,谓太皇太后斥逐旧臣,更改政事,今日陛下既亲万几,则某人可复用,某政宜复行,此乃治乱之端,安危之机,君子小人消长之兆,在陛下察与不察耳。”坐元祐党落职,再谪分司衡州居住,元符三年大赦北还,提举玉局观,知邛州,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遂致仕,卒年七十七。(节选自《东都事略·吕陶传》)2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B.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C.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D.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科举考试将其作为殿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和应试,其内容主要关涉治国安邦、国计民生。B.榷茶,是始于唐代、兴于宋代、衰于清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榷茶制与朝廷的经济、军事以及政治意图有很大的关联。C.致仕,亦作“致事”。指古代官员辞官回家。《礼记》有“大夫七十而致事”之说。乞身、乞骸骨、乞寝等均含辞官之意。D.万几,古代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后来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万机”同“万几”,如“日理万机”。2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策中,吕陶提出三点看法,希望陛下不被理财的言论迷惑,不嫌弃老成的谋略,不发动战争,触怒刚刚掌权的王安石,被贬为蜀州通判。B.吕陶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上书罢黜辜负先帝和哲宗的蔡确等人,以匡正朝廷。议论保甲法、青苗法、市场河渡税收弊端的官员等也被罢黜。C.朱光庭弹劾苏轼非议先辈功业,吕陶认为朱光庭是公报私仇,违背了台谏官应秉承公正奏议政事的原则,担心从此可能出现朋党之争。D.哲宗亲政,深知太皇太后在过去一直护佑自己。吕陶还是担心奸邪小人的言论会迷惑圣听,希望哲宗能够明察秋毫,以维持国家安稳局面。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2)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25.吕陶关注民生,体恤百姓,在财政上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①,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膜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子之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以管窥天,以锥利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所刺者巨,所中者少。钧若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物故有昧揥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入诊之,太子股阴当温,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鳖,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捣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诗》曰:“多将熇熇,不可救药。”甚之之辞也。(节选自《说苑·辨物》)【注】①壤土之事,指埋葬之事,即丧事。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B.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C.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D.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王太子暴疾而死”与苏洵《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两句中的“暴”,含义不相同。B.以刍为狗,指束草为狗,供祭祀之时使用,祭后弃去。后以“刍狗”比喻轻贱无用之物或言论。C.辱,意思相当于“承蒙”;远辱,文中指扁鹊从远方来临,与下文“粪土之息”一样都是敬辞。D.填沟壑,是古人对死的委婉说法;先犬马填沟壑,意为在别人的狗马死去之前,自己就已死去。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途经赵国,得知太子生病而死,遂自荐可将其救活,中庶子接连诘问扁鹊,试探扁鹊医术。B.中庶子听闻上古名医苗父,在行医时仅仅十来句咒语,就可以使病患痊愈如初,医术极其高明。C.扁鹊认为太子虽已死了,但如果大腿还是温热的,耳朵里有呼啸一样的声音,是可以医治好的。D.文章由扁鹊行医之事,联想到暴君治国之弊不可用药物医治,最后表明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之理。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2)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30.赵王听闻扁鹊可以诊治太子,有何反应?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天启甲子,逆阉窃柄,公上疏请清仕路、养仕节,谓“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言皆剀切,为时所忌。比当例推,珰【注】先授意部堂,芟除清流周忠毅辈,公争执不少徇,忠贤大怒。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至感愤时事,则裂眦拳几案,痛惋交集。时周忠介被逮,诬赃数千。公洗囊百计代偿,欲脱之于死,其好义急难类如此。毅宗初,起太常少卿,寻巡抚中州。已巳之难,公不待诏命,帅师勤王,京师围解,升南大司马,参赞机务。时贼在英、庐,留都岌岌。南额兵八万人,堪战者不满万。公定营制,简家丁,治楼船,练火器,部曲改观,于是乎有援池、援滁、援庐之师。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时武陵相杨嗣昌夺情视事,词臣黄公道周等执义廷诤,杖谪累累。公抗疏力救,谓“道周等国家有数人物,用之犹惧其晚,弃之何得其益?”疏上,先帝震怒,除名为民。已而复思之,拜东阁大学士。时贼势已亟,公蒿目时艰,中夜辄涕零,谓“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天子击贼,虽死奚益?顾非是无以报圣明万一。”及京城陷,群哗上南迁,公赋绝命诗,拜阙号哭,赴古井死。时死节二十余人,公为最先,诟文贞,首祀旌忠祠。论曰:“成仁取义,固非怀濡忍之志、萌计较之私者所能为哉。公之一死,可与宋室文山并美千古。”(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上》)[注]珰,文中指宦官。3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时[A]值[B]大[C]饥[D]条[E]荒[F]政[G]躬[H]自[I]赈[J]恤[K]全[L]活[M]以[N]亿[O]万[P]计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旧,指年高而有声望的人。耆,本指六十岁的人,后用作老人的通称。B.勤王,指尽力于王事;也指君王有难,臣下起兵救援。文中指的是后者。C.“简家丁”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含意不同。D.夺情,指的是古代官员遭逢父母之丧,守制未满即被朝廷征召出任官职。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景文任东昌府推官时,公开表明不接受请托,不收受财物,平反了许多怨案。B.天启年间,范景文上疏请求肃清吏治,与阉党据理力争,言辞激切,招致忌恨。C.范景文整顿南额兵,提升军队战斗力,使南额兵既能拱卫留都,又能驰援他处。D.京城沦陷,范景文反对南迁,写下绝命诗,慷慨殉国,后人把他和文天祥并论。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2)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公方略。35.范景文谥号的第一个谥字“文”,与其官拜大学士有关;第二个谥字“贞”,是对他生平德行操守的评价。请简要概括范景文被谥予“贞”字的理由。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理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理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贞观七年,太宗谓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曰:“卿等辅导太子,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朕年十八,犹在人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乎!卿等常须以此意共其谈说。每见有不是事,宜极言切谏,令有所裨益也。”贞观十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人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诸弟何能学朕乎?选良佐以为藩弼,庶其习近善人,得免于愆过尔。”贞观十六年,太宗问特进魏征曰:“朕克己为政,仰企前烈。至于积德、用仁、丰功、厚利,四者常以为称首,朕皆庶几自勉。人苦不能自见,不知朕之所行,何等优劣?”征对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则内平祸乱,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与仁,愿陛下自强不息,必可致也。”(节选自《贞观政要》)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B.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C.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D.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37.不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营多难”与“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经营”含义不同。B.“得免于愆过尔”与“匪我愆期”(《诗经·卫风·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C.“人苦不能自见”与“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中的“见”字含义不同。D.“必可致也”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困惑近代帝王治理国家大多不如古代时,王跬以汉代宰相都能引经据典决断难题为例,指出近代的不当倾向。B.唐太宗认为,太子的老师不仅应该经常给太子讲述一些人间疾苦,而且看到太子有错失乖谬,也应竭力陈说直言进谏。C.唐太宗告诉房玄龄,前代平乱创业的帝王生长在民间,都能洞察民情真伪,很少有导致失败灭亡的,守成之君则不然。D.唐太宗认为自己克制私欲治理朝政,仰慕企望前代的功业,做好了德仁功利这四个方面,做到了平定叛乱,消弭外患。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2)安诸黎元,各有生业,是陛下之利。40.民生是国之根本,请结合材料概括唐太宗以民为本的具体表现。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

非帝尧孰能行之?易曰:“无首吉。”此盖人君之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适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汝,则是昆弟父子相杀无已时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诸侯之义死社稷,太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所欲者,土地也。于是属其群臣者老,而告之曰:“土地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养也,吾将去之。”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节选自刘向《说苑·至公》)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B.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C.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D.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4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指《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儒家五经之一。B.“委国而去”与“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委”意思相同。C.“死”,“为……而死”,和“谢汉使”(《苏武传》)中的“谢”同为动词的为动用法。D.“罢杀士众而已”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意思不同。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不把自己居于首位就吉利,这大概是人君应该具有的公正,而人君凭公正之心治理天下,其恩德就会很广大,也会受到百姓的拥护。B.谒为了能把王位传给最贤能的季子,作了按兄弟次序继承王位的誓约,谒、余祭、夷昧都遵守约定,但季子因为公子光的杀戮而拒绝王位。C.公子光认为僚不应该当国君,因为他当国君既不符合谒按兄弟次序继承王位的约定,也不符合嫡长子继承王位的礼法,因此他亲手杀死了僚。D.无论周太王搬迁到什么地方,百姓都愿意扶老携幼地归附他,他迁移了三次,归附他的百姓竟然达到搬迁前的五倍,这证明了“不偏不党,王道荡荡”的道理。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矣。(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