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6-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6-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6-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6-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6-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详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6——古文阅读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理解。王华还金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②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而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③为谢,却不受。[注释]①濯:洗涤。②以:因为。③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字的意思。(1)遗所提囊()

(2)以大醉,去()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章可以看出王华具有什么样的美好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节选)》)4.试解释一下重点词语的意思。尝:()

诸:()

竞:()

信然:()5.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________________(2)唯戎不动。译:________________6.请你说一说王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阅读。精卫填海炎帝(

)之少(

)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

)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7.本文选自《__》。8.给文中加点字注音。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______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龟与兔竞①走。兔行速,中道②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③,及④兔醒,则龟已先至⑤矣。【注释】①竞:比赛。②中道:半路上。③息:休息,停歇。④及:等到。⑤至:到达。11.这则寓言用哪个题目合适?(

)A.努力不息 B.龟兔竞走 C.龟已先至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①龟与兔竞走()

②龟行迟()13.乌龟先到达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①语:对……说。②若令:如果,假使。③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④瞳子:瞳孔。14.将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一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尝月下戏()

尝:①品尝

②曾经

③常常不然()

然:①这样

②然而

③当然15.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文中的徐孺子你喜欢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彦博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17.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群儿谋取之

之:_____

彦博以盆取水

以:______1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交待这件事情结果的句子是:“______。”(填文中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文彦博是一个____的人。课外阅读。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②成人之者。时孙权曾致③巨象,太祖④欲知共斤重,访之群下⑤,咸(xián)⑥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hén)所至。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⑦可知。”太祖悦即施行⑧焉(yān)。【注释】①智意:智慧;②若:相仿;③致:送达;④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⑤群下:手下群臣;⑥咸:都;⑦校:同“较”,比较;⑧施行:按这个办法做。20.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是(

)A.太祖悦即,施行焉。 B.太祖悦,即施行焉。21.选择句中带点字的意思。(1)访之群下。()

【A.询问

B.看望

C.访问】(2)咸莫能出其理。()

【A.事物的道理

B.处理的办法

C.事物的管理】22.照样子,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写出句子的意思。例:时孙权曾致巨象。那时候,孙权曾经送来一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读了小古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呢?请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叶公好龙叶公①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②,施③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④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①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②牖(yǒu):窗。③施:摆放。④还:读huán,轻快敏捷的样子。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叶公子高好龙____(2)弃而还走____25.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从哪里看出“叶公好龙”?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讽刺了哪一类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树洞取球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①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②浮出。注释:①谋:设法。②遂:于是。2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B.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C.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29.“尝与群儿击球”中,“尝”的意思是(

)A.经常 B.品尝 C.曾经30.在短文中用“______”画出文彦博取球的做法。31.短文中的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词曲鉴赏阅读理解。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32.《嫦娥》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他与______并称“小李杜”。33.开头两句通过屋内屋外的______描写,表现嫦娥______的处境。34.这首诗的后两句体现了()A.人们责备嫦娥偷盗的行为 B.嫦娥不喜欢天宫欢乐的生活C.作者借嫦娥表达了自己凄凉孤独的心境 D.嫦娥在月宫中回忆往事别董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把古诗补充完整。36.这首诗中送别的季节是()。A.春天 B.冬天 C.秋天37.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心情。A.忧愁 B.不舍 C.豁达38.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是离别赠友的佳句。读古诗,回答问题。凉州词唐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39.将诗句补充完整。40.诗歌描绘了戌边将士生活,这一类诗我们把它称作“______________”,像这样的诗歌我们还学过:《______________》41.这首诗写的是(

)A.边疆的战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 B.边疆的战士出征前在开怀畅饮的场面。42.假如当时你就在诗人描绘的场面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村夜[唐]白居易霜草①苍苍②虫切切③,村南村北行人绝④。独出前门望田野,月明荞麦⑤花如雪。【注释】①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②苍苍:灰白色。③切切:虫叫声。④绝:绝迹。⑤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籽食磨成粉可食用。43.本诗描写了哪些地点的风景?(

)A.村庄 B.城市C.田野 D.村庄和田野44.本诗描写乡村的夜晚没有行人的诗句是(

)A.霜草苍苍虫切切B.村南村北行人绝C.独出前门望田野D.月明荞麦花如雪45.诗人的观察点发生了变化,从诗句(

)可以看出来。A.霜草苍苍虫切切B.村南村北行人绝C.独出前门望田野D.月明荞麦花如雪46.下面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是同一季节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47.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所展示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8.解释下列词语。题:________________缘:________________49.请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50.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话说明这个道理,请抄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参考答案:1.

丢失

离去,离开

2.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

3.王华具有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考虑周到的美好品质。【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可以联系课内学习积累;学习迁移;根据前后语境推断;通过分析文中内容理解字意。解释完后放回到语境中去检验。(1)遗所提囊的“遗”在文中指留下、落下。(2)以大醉,去的“去”在文中指离开。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法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度”:估计。“去”:离开。“守”:等。还有“以(之)投水中”省略句的翻译。意思是: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3.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能力。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由文中“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可知,王华是一个善于助人、拾金不昧、做事周全的人。【点睛】译文: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银子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退却不接受。4.

曾经

众多

争逐

的确如此

5.

看见路旁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李子多的几乎压断了树枝。

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6.王戎是一个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孩子。【解析】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尝与诸小儿游”的意思是: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所以“尝”的意思是是:曾经。“诸”的意思是:众多。“诸儿竞走取之”的意思是: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所以“竞”的意思是:争逐。“取之信然”的意思是: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所以“信然”的意思是:的确如此。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大致意思是:看见道路旁的边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2)“唯戎不动。”的大致意思是:只有王戎不动。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分析。根据“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王戎是一个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孩子。也说明了王戎的聪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点睛】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的边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大家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7.《山海经·北山经》

8.dì

shào

yuē

nìfǎnxiányīn

9.

故:所以。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堙:堵塞。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0.在坚持不懈做某件事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属于上古神话传说故事。8.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识记。少:[shǎo]数量小(跟“多”相对):~量。[shào]年纪轻(跟“老”相对):~女。故“少女”的“少”读“shào”。9.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以及翻译句子。(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故:因此。(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堙:堵塞。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精卫被淹死后,“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知,精卫具有善良、坚持不懈的精神。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将大海填平,不让它再夺取别人的生命。这则神话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赞颂了那些坚持不懈努力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11.B

12.

13.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解析】11.本题考查的是给文段加标题。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整段文字都是围绕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来展开描写的。所以标题可以是“龟兔竞走”12.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①本题中“龟与兔竞走”意思是乌龟与兔子赛跑,所以“走”的意思是跑步。②本题中“龟行迟”意思是乌龟跑得慢。所以“迟”的意思是慢。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题中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乌龟先到达的原因是“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意思是兔子跑得很快,却在跑到中途的时候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努力不停地跑。【点睛】参考译文:乌龟与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很快,却在跑到中途的时候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努力不停地跑,等到兔子醒来,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14.

15.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16.喜欢,因为他把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机智巧妙地回答了他人的问题,是一个聪明智慧、能言善辩的人。【解析】14.本题考查了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尝月下戏”意思是曾经在月光下玩耍。“尝”是曾经的意思。故选②;“不然”这句话中“然”是这样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故选①。15.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譬如(比如)瞳子(指瞳孔)、必(一定)、明(明亮,指能看见)”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故答案为: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16.本题考查思维拓展。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概括作答。从只有九岁的徐孺子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从月亮联想到眼睛,把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机智巧妙地回答了他人的问题,可见其是一个聪明智慧、能言善辩的人。学生根据徐孺子的人物形象,事件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点睛】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17.

代词,代指球

用、拿

18.小朋友们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

19.

球遂浮出

聪明【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群儿谋取之:小朋友们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之:代词,代指球。彦博以盆取水:文彦博用盆子取来水。以:用、拿。1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字词:谋:想办法。穴:树洞。句意:小朋友们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19.本题考查课文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中“球遂浮出。”可知,这件事情结果。结合文中“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可以看出文彦博是一个聪明的人。文彦博知道水可以产生浮力,这说明他学时渊博,且知道学以致用。因此平时要多学习知识,遇事要多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点睛】参考译文: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时,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们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文彦博用盆子取来水,把水往树洞里灌,皮球忽忽悠悠地浮了上来。20.B

21.

A

B

22.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23.“有若成人之智”是什么意思?【解析】20.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太祖悦即施行焉”的意思是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所以“太祖悦”后面应使用逗号,句末使用句号。选B。2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1)“访之群下”的意思是问过属下,“访”的意思是询问。选A。(2)“咸莫能出其理”的意思是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理”的意思是处理的办法。选B。2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句的翻译。要求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太祖”指曹操;“欲”的意思是想要;“重”指大象的重量。“太祖欲知其斤重”的意思是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23.本题考查提问的能力。本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也可以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提问。如:那时候,孙权为什么给曹操送巨象?为什么称曹操为“太祖”?【点睛】参考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24.

喜欢

25.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26.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27.表面上喜欢某事物,实际上却不喜欢。【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1)“叶公子高好龙”的意思是:叶公喜欢龙。其中“高”的意思是:喜欢。(2)“弃而还走”的意思是:转身就跑。其中“走”的意思是:跑。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画线句子是“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意思是: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需要我们找到能表明叶公喜欢龙的地方,在文章中的“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表明了“叶公好龙”,这句话的意思是:雕镂装饰的也是龙。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叶公好龙”的理解。叶公好龙:一般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它,甚至畏惧它。【点睛】参考译文:叶公喜欢龙,雕镂装饰的也是龙。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恐惧而神色不定。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28.B

29.C

30.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31.文彦博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句意为: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时。划分为: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29.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文言文的字词记忆。“尝与群儿击球”意思是曾经和伙伴们一起踢球。“尝”的意思是曾经。30.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本文讲解了文彦博与伙伴们玩时,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想了各种办法都拿不出来,最后文彦博想办法取了出来。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可以知道这是文彦博取球的做法。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彦博想办法取出球,说明了文彦博非常聪明,爱动脑筋。【点睛】译文:文彦博小的时候与伙伴们踢球时,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文彦博用盆子取来水,把水往树洞里灌,皮球忽忽悠悠地浮了上来。32.

李商隐

杜牧

33.

环境

清冷寂寞

34.C【解析】3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首先需要对诗句的作者、内容进行回忆,其次将日常积累的文学常识填入即可。《嫦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33.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理解。要理解诗句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开头两句诗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意思是: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描述了屋内屋外的环境,“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表现嫦娥清冷寂寞的处境。3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要理解诗句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后两句诗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意思是: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诗人借嫦娥的处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凉孤独。35.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36.B

37.C

38.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解析】35.考查古诗默写。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6.考查内容理解。诗意: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由“北风吹雁雪纷纷”可知是冬天。37.考查诗句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是“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诗人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是豁达的心情。38.考查内容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3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0.

边塞诗

出塞

41.B

42.战争真是残酷啊!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真是令人敬佩啊!【解析】39.本题考查默写。本诗是唐代王翰的《凉州词》,全诗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还学过《从军行》。4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整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尤其“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两句,写他们尽情酣醉。故选B。4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诗人描写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如: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这视死如归的勇气真是令人佩服!【点睛】参考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43.D

44.B

45.C

46.C

47.月光给田野镀上了一层银白色,荞麦花仿佛雪一样白。【解析】43.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的吟唱。“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结合是诗歌内容可知,本诗描写了村庄和田野的自然风景。44.考查对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