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技术规范书2_第1页
1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技术规范书2_第2页
1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技术规范书2_第3页
1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技术规范书2_第4页
1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技术规范书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kv并联电容器规范书1产品总则1.1如果供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款提出异议,则意味着供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满足本规范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投标书中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与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加以详细描述。本规范书的条款,除了用“宜”字表述的条款外,一律不接受低于本技术规范书条款的差异。1.2本规范书适用于10kV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它提出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1.3需方在本规范书中提出了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规定所有的技术要求和适用的标准,未对一切技术细则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供方应提供一套满足本规范书和现行有关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1.4本设备技术规范书经需供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1.5供方须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应遵循的主要标准如下:GB4208-1984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GB6915-1986高原电力电容器GB11024-1989高电压并联电容器耐久性试验GB11025-1989并联电容器用内部熔丝和内部过压力隔离器GB763-1990交流高压电器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GB/T5582-1993高压电力设备外绝缘污秽等级GB50060-1992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15116.5-1994交流高压熔断器并联电容器外保护用熔断器GB50227-1995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311.1—1997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DL402-1991交流高压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DL442-1991高压并联电容器单台保护用熔断器订货技术条件DL462-1992高压并联电容器用串联电抗器订货技术条件DL5014-1992330~500kV变电所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规定DL/T604-1996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订货技术条件GB/T6919-1997湿热带电力电容器GB/T16927.2~GB/T16927.6-1997高电压试验技术DL/T628-1997集合式高压并联电容器订货技术条件DL/T653-1998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订货技术条件DL/T804-2002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使用导则JB/T8958-1999自愈式高电压并联电容器DL/T840-2003高压并联电容器使用技术条件ZBK48003-1987并联电容器电气试验规范Q/GXD126.01-2004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广西电力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上述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规范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技术规范的条文。本技术规范出版时,所列标准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供需双方应探讨使用上述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标准之间有矛盾时,按技术要求较高的标准执行。1.6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未尽事宜,由需供双方协商确定。1.7供方应获得ISO9000(GB/T19000)资格认证书或具备等同质量认证证书,必须已经生产过三台以上或高于本招标书技术规范的设备,并在相同或更恶劣的运行条件下持续运行三年以上的成功经验。提供的产品应有两部鉴定文件或等同有效的证明文件。对于新产品,必须经过挂网试运行,并通过产品鉴定。2使用条件2.1户外使用2.2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接入系统概况系统额定电压:10kV;系统最高电压:12kV;系统额定频率:50Hz;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不接地。2.3周围空气温度历年1h平均最高温度:+55℃24h平均最高温度:+45℃年平均最高温度:+35℃最低温度:-10℃日照强度:0.1W/cm2(风速0.5m/s)最大日温差:25K平均温度:+22℃2.4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2.5最大风速:35m/s(离地面高10m处持续10min的平均最大风速)2.6环境湿度月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0%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7地震烈度:8度水平加速度:0.25g垂直加速度:0.125g2.8覆冰厚度:5mm。3技术参数和要求3.1并联电容器成套装置基本技术参数和性能3.1.1并联电容器3.1.1.1系统标称电压:10kV3.1.1.2额定电压Un:11/√3kV(除特别注明外)3.1.1.3额定频率:50Hz3.1.1.4额定容量:见供货范围。3.1.1.5相数:三相。3.1.1.6电容器组采用单星或双星形接线,中性点不接地。3.1.1.7型式:为屋外集合式或框架组合式,见供货范围;其保护装置按设计标准配置,保护形式见供货范围。3.1.2串联电抗器3.1.2.1型式:自冷,干式或全密封油浸式,户外或户内型,见供货范围。3.1.2.2系统标称电压:10kV3.1.2.3额定频率:50Hz3.1.2.4额定电抗率、额定容量:见供货范围。3.1.2.5对于单相电抗器组成的三相电抗器组,每相电抗值不超过三相平均值的±2%。3.1.2.6K≥4.5%的电抗器的电抗值的容许偏差为0~+5%;K≤1%的电抗器的电抗值的容许偏差为0+10%。3.1.2.7对于铁芯电抗器,在1.8倍额定电流下的电抗值与额定值之差不超过-5%。3.1.3放电线圈基本技术参数3.1.3.1型式:固体绝缘浇注式,带二次线圈,户外型。3.1.3.2额定一次电压U1n:11/√3kV。3.1.3.3额定频率:50Hz3.1.3.4额定二次电压:100V或100/√3V。3.1.3.5额定输出及准确级:100VA,1级3.1.3.6配套电容器的额定容量:见供货范围。3.1.4对于框架式装置,其母线之间连接处及主电路中各连接处的温升应不超过50K。各电器设备的温升应不超过各自的规定。3.1.5耐受短路电流能力3.1.5.1主回路中的电器设备、连接线及机械结构应能耐受短路电流和电容器内部极间短路放电电流的作用而不产生热的和机械的损伤及明显的变形。3.1.5.2装置的额定短路耐受电流值按不小于31.5kA考虑。3.1.6所有暴露在大气中的金属部件应有可靠的防锈层或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直径12mm以下的螺栓、螺钉等应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直径12mm及以上的螺栓应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或采用热镀锌。3.2并联电容器3.2.1型式:框架式(或称组合式)电容器组或集合式电容器。3.2.2绝缘水平工频耐受电压有效值:35/42kV(户外产品在型式试验时,应在淋雨下进行,斜线下的试验电压值为干燥状态下进行。)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峰值(1.2~5/50µs):75kV。3.2.3抗污秽能力:外绝缘爬电比距应不小于35mm/kV(按12kV计算)3.2.4电容偏差3.2.4.1对于框架式(或称组合式)电容器组:电容偏差应不超过其额定值的0~+5%,三相电容器组的任何两线路端子之间,其电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应不超过1.02。电容器组各串联段的最大电容与最小电容之比,应不超过1.02。3.2.4.2对于集合式电容器:集合式电容器的电容偏差应不超过其额定值的0~+5%,用于集合式电容器的电容器单元的电容偏差应不超过其额定值的-5%~+5%。三相电容器的任意两相实测电容值中最大与最小值之比应不超过1.02。电容器的每相中任意两段实测电容值之比,与规定的电容值之比的允许偏差不大于0.5%.单相供货时,组成一组的三台电容器,按三相电容器的要求。3.2.5过负荷能力3.2.5.1稳态过电流电容器组成套装置应能在不超过1.1×1.30In的稳态过电流下连续运行。该电流系由1.1Un、电容值偏差及高次谐波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电容器的电容可能达到1.05Cn,因而最大过电流可能达到1.365In)。3.2.5.2稳态过电压装置的连续运行电压为1.05Un,且能在下表所规定的稳态过电压下运行相应的时间.能为电容器所耐受而不受到显著损伤的过电压值取决于持续时间、总的次数和电容器的温度.下表中高于1.15Un的过电压是在电容器的寿命期间发生总共不超过200次为前提确定的。过电压值允许持续时间备注1.10Un长期长期过电压的最高值不超过1.10Un1.15Un30min/24h系统电压调整与波动1.20Un5min轻载荷时电压升高1.30Un1min3.2.6操作过电压和过电流用不重击穿开关投切电容器组时,可能发生第一个周波其峰值不大于2.2√2倍的施加电压(有效值),持续时间不大于1/2周的过渡电压,其相应过渡过电流峰值可达到100In,在这种情况下,电容器应能满足每年操作1000次。单台电容器及其保护用的熔断器所能承受的涌流应分别满足相应标准GB3983.2-1989及DL442-1991的要求。装置应能将投入电容器组时产生的涌流限制在电容器组额定电流的20倍以下。3.2.7最大允许容量电容器应能满足在计入稳定过电压、稳态过电流和电容偏差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总输出容量Q不超过1.35Qn时正常运行。3.2.8温升:电容器上层油面温升应不超过15K。3.2.9金属外露件电容器的金属外露件应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并符合电工产品防腐标准及相应技术文件的要求。3.2.10密封件电容器应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其密封件应具有在所规定温度类别下限值到上限值的抗老化能力。3.2.11外绝缘的电气距离:电容器外绝缘的电气距离应不小于0.23m。3.2.12套管:电容器引出端子的套管能承受的水平拉力应不小于980N。3.2.13线路端子的导电杆线路端子的导电杆应有可靠的防转(扭)动措施,并配置铜铝过渡接头。线路端子的导电杆能承受的力矩应符合下表的数值。表:电容器线路端子的导电杆应承受的力矩值连接螺纹公称尺寸(mm)应能承受的力矩值(N·m)最大值最小值≤M169878M20196156M243432743.2.14环境保护要求:电容器的浸渍剂应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3.2.15铭牌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用耐腐蚀材料制成,字样、符号应清晰耐久,安装位置明显可见。3.2.16电容器的介质损耗因数(tgδ)电容器及其内部的电容器单元,在额定电压下,环境温度20℃时测得的介质损耗因数应符合的要求:纸膜复合介质的电容器产品tgδ≤0.08%全膜介质的电容器:有放电电阻和内熔丝的产品tgδ≤0.05%;无放电电阻和内熔丝的产品tgδ≤0.03%3.2.17电容器极间电气强度电容器极间应能承受额定电压2.15倍的工频交流试验电压,历时10s.3.2.18局部放电制造厂应对电容器单元逐台进行局部放电性能检查.预加电压至2.15倍额定电压,保持1s,将电压降至1.35倍额定电压,保持10s,在此10s内,局部放电应熄灭。然后升压至1.6倍额定电压保持10min,此时,应无明显局部放电。制造厂应提供电容器单元(或比拟元件)的常温下和温度类别下限时的局部放电熄灭电压值.常温下的局部放电熄灭电压值应不低于1.25倍额定电压;在温度类别下限时,局部放电熄灭电压值应不低于1.15倍额定电压。极对壳局部放电熄灭电压,应不低于1.2倍最高运行线电压。3.2.19耐受短路放电能力集合式电容器应能承受由于外部引起的极间短路放电。3.2.20内部熔丝或外部熔丝电容器单元的内部熔丝或外部熔丝,其性能应符合GB11025的要求。3.2.21放电器电容器内部放电元件,应能使电容器断开电源后,剩余电压在5min内自√2Un降至50V以下。集合式电容器内部不宜装设放电线圈。当单元内部设置放电电阻时,应能使电容器上剩余电压在5min内自√2Un降至50V以下。3.2.22集合式电容器的绝缘冷却油集合式电容器冷却用绝缘油或SF6气体等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应标准要求。集合式电容器放油口取出的油样的绝缘性能应承受不小于45kV/2.5mm的耐压值(有效值),tgδ值应不大于0.2%(90℃时)。3.2.23电容器单元用以组装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