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上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39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某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原因是()。A.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B.胆汁不能消化淀粉C.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D.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A.根冠B.伸长区C.分生区D.成熟区3、将十个苹果装进塑料袋里,放置一段时间后,袋内有小水珠出现,这些水分来自()A.大气中B.苹果的光合作用C.苹果的呼吸作用D.苹果的蒸腾作用4、与对应的静脉相比;动脉的主要特征是()

A.管内血液流速慢。

B.常具有瓣膜。

C.弹性大。

D.管壁较薄。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中使江水变绿的生物是()A.水草B.藻类C.苔藓D.蕨类植物6、医生在检验某病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可能是肾的哪部分出现病症A.肾小囊B.肾小管C.肾小球D.肾小体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花的主要结构设计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里面有____,雌蕊下部的____里有____.8、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______.9、青春期的男孩子开始长胡子,这和性器官中的__________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密切的关系。10、如图为人体胚胎发育示意图;请回答:

(1)有人说“试管婴儿是指婴儿在试管中诞生”,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其实试管婴儿是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____的过程是在试管中进行的,而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仍然是____.

(2)胎儿通过____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至第____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由母体分娩而出.可见,母亲的怀孕过程不容易.

(3)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措施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____可以避免生出具有遗传疾病的孩子;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11、请根据以下的情境回答问题:

(1)在农田里,影响番茄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和生物因素两类.

(2)番茄属于植物体的____(填结构层次名称).剥下番茄的表皮,它属于____组织;将番茄从中央剖开,会看到番茄的果肉中有一条条筋络,这些筋络就是____组织.

(3)从宏大到微细来描述,番茄的结构层次可概括为____.12、【题文】生命活动都需要动力,为光合作用提供动力的是______。13、如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成分样本一样本二样本三蛋白质80.00.00.3葡萄糖1.00.01.0尿素0.318.00.3(1)肾单位由①____、②____和③____组成.

(2)尿液的形成包括两个生理过程:____和____.

(3)在正常情况下,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中不含有____;尿液与原尿相比,尿液不含有____.

(4)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样本____为尿液,它可以暂时贮存在____中.

(5)医生在化验某人的样本二时,发现含有许多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由此判定此人肾脏的____(结构)发生了病变.

(6)人体内的排出途径有____条.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4、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15、在设计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不相同.16、人体由八大系统构成,各系统均能独自完成所承担的生理功能______(判断对错)17、发现物像偏在视野的左下方,要将它移至视野正中,应将玻片往左上方移动.______.(判断对错)18、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连续不断的.______19、金环蛇身体表面有黑黄相间的环纹,这使它非常容易暴露。所以,这是它对环境适应相对性的表现。()评卷人得分四、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36分)20、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1)分析并作出假设: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__________,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制定并实施计划:①取甲、乙两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②取草履虫放入两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__________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1)在实验中,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问题,你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环境。(4)实验中用1只鼠妇行么?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两种环境中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________值。(6)多次实验后都发现阴暗处的鼠妇最多,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8)实验结束后应对鼠妇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Ⅰ)某同学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其操作过程如下表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入37°C温水中处理?____。(2)上述实验中,只模拟了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是____号试管。(3)通过1号和2号试管的对照实验,可以证明____的作用。1号试管的现象是____。(4)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又设置了4号试管放在0℃的水中,请你判断4号试管滴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是____,实验结论是____。

(Ⅱ)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器官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据图回答:(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____,储藏在胆囊中。(2)图二中能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分是____(填图二中字母代号),其内有____种消化液。(3)X曲线代表的物质是____,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____。(4)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所对应的器官是[]____,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____的酶。

(Ⅲ)图一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二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1)图一中的A指的是____,图二所示曲线中的___________段表示人体吸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处于___________状态,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2)图三中1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_。血液从毛细血管的B端流到C端后,其成分变化是___________含量增加。(3)图三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下表是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设计和现象回答问题。。试管号码ABCDE加入物质糨糊、清水糨糊、唾液糨糊、唾液、盐酸糨糊、唾液糨糊、唾液温度37℃37℃37℃100℃0℃时间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10分钟加入碘液后的现象变蓝不变蓝变蓝变蓝变蓝1)若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则以为一组对照实验。2)若为探究酸碱度(PH值)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则以为一组对照实验。3)若为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则以为一组对照实验。4)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中含有,可以消化,唾液中的,发挥作用所需条件是酸碱度和。5)A和D是否能构成一组科学工作者的探究实验?评卷人得分五、其他(共2题,共14分)24、【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闯题:

材料一:蜂兰的唇形花瓣常常与雌黄蜂的外表褶近。可以吸引雄黄蜂前来“交尾”。雄黄蜂从一朵蜂兰花飞向另一朵蜂兰花;就会帮助蜂兰花传粉。

材料二: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植物界拓荒者的地衣,能够在光秃秃的岩石表面生长,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借助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原始的土壤,从而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植物的根系对土壤起着黏附和固着作用。植被覆盖在土壤表面,对土壤起着保护作用。土壤中的动物(如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总之,如果没有生物,地球上就不会有土壤。

上述材料一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材料二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题文】分析实验:(共8分)

(1)以上实验是观察____对____的消化作用。

(2)经过上述实验过程,D组2号试管中浆糊颜色____,原因是____

____;1号试管中浆糊颜色____,原因是____

____。

(3)如果将C组烧杯中的水换为5℃,再重复D组实验,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色____,原因是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A【分析】试题分析:胃内有胃蛋白酶,能够消化蛋白质,但是不能消化淀粉,将药物装在淀粉做的胶囊中,胶囊不会被消化,药物在胃内不会被消化,经胃直接进入小肠,故选项A符合题意。考点:此题考查胃的消化功能及淀粉的消化,以此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解析】【答案】A2、D【分析】【解答】A;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

B;分生区;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B不符合题意;

C;外观不透明.B不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一般长约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C不符合题意;

D;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根毛细胞的体积大,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水的吸收.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增加了根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3、C【分析】解:A;将十个苹果装进塑料袋里;放置一段时间后,袋内有小水珠出现,小水珠不可能来自大气中。A不正确。

B;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且是放出氧气的过程,场所是叶绿体。B不正确。

C;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将十个苹果装进塑料袋里,放置一段时间后于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袋内有小水珠出现。C正确。

D;植物体内的水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主要器官是叶。D不正确。

故选:C。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植物体吸收氧气;将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本题考查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属于理论联系实际类的题目。【解析】C4、C【分析】

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管腔血流速度动脉最厚,弹性大较小最快静脉较厚,弹性小较大较慢毛细血管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非常细,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非常慢故选C

【解析】【答案】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解答时可以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5、B【分析】【解析】试题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素,池塘中富含有机物,使得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得湖水呈现出绿色,其中主要是单细胞的绿藻等,因此“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描写的是藻类植物。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藻类植物。【解析】【答案】B6、C【分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如果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可能是肾小球发生病变,通透性变大。【解析】【答案】C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7、花粉子房胚珠【分析】【解答】雄蕊又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等,雄蕊的花药中有花粉,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如图:

雌蕊和雄蕊与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

【分析】一朵花包括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结构,雄蕊又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等.8、森林古猿【分析】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故答案为:森林古猿.

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只要掌握了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就可轻松答题.【解析】森林古猿9、受精卵子宫羊水【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人体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解此题的关键是牢固掌握胚胎发育的过程及人体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解答】图中:1胎盘,2脐带,3羊水,4子宫。人的生命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分裂,形成胚泡缓慢移入子宫中,埋入子宫内膜,逐渐发育成胚胎。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并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是羊水。故答案为:受精卵子宫羊水。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人体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解此题的关键是牢固掌握胚胎发育的过程及人体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解答】图中:1胎盘,2脐带,3羊水,4子宫。人的生命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分裂,形成胚泡缓慢移入子宫中,埋入子宫内膜,逐渐发育成胚胎。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并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是羊水。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并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故答案为:脐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人体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解此题的关键是牢固掌握胚胎发育的过程及人体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解答】图中:1胎盘,2脐带,3羊水,4子宫。人的生命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一经形成就开始分裂,形成胚泡缓慢移入子宫中,埋入子宫内膜,逐渐发育成胚胎。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并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是羊水。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并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血液中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男性的主要性器官是睾丸,它的作用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能使男孩呈现男性第二性征:如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低沉等。所以青春期的男孩子开始长胡子了,这和性器官中的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密切的关系。故答案为:睾丸。【解析】【小题1】受精卵子宫羊水【小题2】脐带【小题3】睾丸10、略

【分析】

(1)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因此试管婴儿不是在试管内发育成的婴儿.

(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怀孕到40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产出,即分娩.

(3)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措施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优生是通过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和科学分娩等措施,避免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

故答案为:(1)受精卵;子宫。

(2)胎盘;40

(3)优生。

【解析】【答案】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置于试管内使其受精,再将胚胎前体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最初由英国产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合作研究成功,该技术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轰动.1978年7月25日,全球首位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是路易丝•布朗.

11、略

【分析】

(1)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各种生物.

(2)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如番茄的表皮;位于最外面,起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组织,将番茄从中央剖开,会看到番茄的果肉中有一条条筋络,其内有导管和筛管,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一个番茄是由各种组织构成的,属于器官.

(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两者的区别是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番茄属于植物;其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故答案为:(1)非生物因素;(2)果实;保护组织;输导;(3)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解析】【答案】此题主要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2、略

【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光是光合作用的动力.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答案】光13、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二膀胱肾小球三【分析】【解答】(1)图中的①是肾小囊;②是肾小球,两者构成肾小体,③是肾小管.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单位.

(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当血液流经②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内壁滤过到①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因此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当原尿流经③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有葡萄糖.

(4)样品二的尿素含量高;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是尿液.

(5)尿液中含有许多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说明肾小球的通透性过大,可能患有肾小球肾炎.

(6)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有三条:皮肤排出汗液;泌尿系统排出尿,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故答案为:(1)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

(4)二;膀胱;

(5)肾小球;

(6)三.

【分析】(1)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又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连肾小管,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由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如图所示: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4、×【分析】【解析】试题分析: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的主要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再由这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人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最后由八大系统构成完整的人体,因此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考点:人体的结构层次。【解析】【答案】错15、×【分析】【解答】解: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的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在设计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均都应该相同且适宜,故题干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对照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要探究的实验因素应是变量.16、×【分析】解:人体的各个系统既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又不能独立的完成各自的功能,例如人在运动时,需要呼吸;循环、排泄等器官系统的相互配合、协调活动,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人体的各个系统既具有各自的功能;但又不能独立的完成各自的功能.

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辅以激素调节.【解析】×17、×【分析】解: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如果观察装片时,发现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对于玻片的移动方向,可总结规律,即与物像的位置一致.【解析】×18、×【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尿的排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泌尿系统的组成。膀胱能暂时储存尿液。【解答】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是间歇的。

故答案为:×。【解析】×19、√【分析】试题分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并不是生物能适应所有的环境,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生物就会灭绝.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但是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应该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一定的限度.【解析】【答案】√四、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36分)20、(1)氧气。

(2)②相同③不采取任何处理。

(3)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分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草履虫的实验,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解答】(1)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草履虫通过表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水体表层含氧量丰富;而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据此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②取草履虫放入两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相同,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不采取任何处理。这个对照实验中的变量是含氧量。(3)根据实验现象: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生活,可以得出结论: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解析】(1)氧气。

(2)②相同③不采取任何处理。

(3)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21、(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光明亮阴暗(4)不行,1只鼠妇偶然性大(5)平均(6)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7)对照实验(8)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大自然中【分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并通过解答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解答】(1)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本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后;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是: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作出假设的依据是:在花盆;石块下等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当把花盆、石块搬开后,看到鼠妇很快地爬走了。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如果阴暗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明亮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这样就形成了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4)实验不能用1只鼠妇,因为1只鼠妇得出的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5)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

(6)根据实验结果看;由于明亮处鼠妇数少,黑暗处多。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7)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这样就说明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8)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解析】(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光明亮阴暗(4)不行,1只鼠妇偶然性大(5)平均(6)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7)对照实验(8)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大自然中22、(Ⅰ)(1)唾液淀粉酶在37°C时消化效果(活性)最好(2)2(3)唾液(唾液淀粉酶)不变蓝(4)变蓝温度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Ⅱ)(1)1肝脏(2)D三(3)淀粉葡萄糖(4)5胃蛋白质(Ⅲ)(1)膈肌(膈)b-c收缩减小(降低)(2)二氧化碳组织细胞氧气(3)肺泡数目多,肺泡外包绕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分析】(Ⅰ)【分析】此题考查了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实验,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解答】(1)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在体温下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左右的温水中。(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由表可知:1号试管模拟了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2号试管只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3号试管只模拟了唾液的分泌。(3)1号试管和2号试管对照,这样就与1号试管形成了一组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唾液的有无,说明了唾液在馒头消化中的作用;淀粉遇碘变蓝色,1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馒头碎屑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2号试管遇碘变蓝,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4)4号试管与1号试管的温度环境不同,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因此加入的物质也是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消化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消化作用才能发挥最好。由于4号试管所处的温度较低,影响了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淀粉没有发生变化,遇碘变蓝。实验结论是温度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Ⅱ)【分析】此题考查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解答即可。【解答】(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1]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内。(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图二中,能够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D小肠,其内有三种消化液。(3)图二中,X曲线所代表是营养物质淀粉的消化。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4)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所对应的器官是5胃,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在该器官内开始被消化的物质是蛋白质。(Ⅲ)【分析】此题考查了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等相关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答】(1)图(一)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中A是膈肌,把胸腔和腹腔隔开,膈肌的收缩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增大或缩小。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于是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中a-b、c-d廓容积缩小,代表呼气过程;b-c段气胸廓容积扩大,代表吸气过程。(2)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因此1代表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组织细胞,2代表氧气,血液流经肺泡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3)图三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肺泡数目多,肺泡外包绕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解析】(Ⅰ)(1)唾液淀粉酶在37°C时消化效果(活性)最好(2)2(3)唾液(唾液淀粉酶)不变蓝(4)变蓝温度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Ⅱ)(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