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19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黄山申遗成功后,修了三条索道,并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修建水库和蓄水池,开崖凿壁,垒坝蓄水。这种做法A.是对黄山资源的充分利用B.与《世界遗产公约》精神相悖C.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之需D.是摆脱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2、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的这种服饰,延续于夏、商、周,直至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对此较全面的认识是A.服饰文化包含了人类文化总和B.以中国服饰为中心形成了东业文化圈C.服饰文化体现着落后影响先进D.服饰文化既具传承性又具区域影响性3、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这一现象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4、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等国家,原本属于西罗马帝国的领土被日耳曼人征服并且得到继承。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有A.使古希腊罗马文化消失B.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C.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D.促成了欧洲进入封建社会5、约公元前3000年,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从中可以看出()A.生产力的发展为印欧人迁徙提供了前提条件B.印欧人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C.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D.印欧人迁徙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6、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说明二者的相同追求是()A.社会和谐B.天下大同C.亲亲尊尊D.以民为本7、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融合C.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8、1786年11月,时任美国外交部部长的约翰・杰伊鉴于政府难以履行职责,在文中写道:“我们的子孙在读到刚刚逝去的四年(1783'-1786年)历史时,心中充满了遗憾。”这种“遗憾”A.推动了美国联邦体制的确立B.导致独立战争成果被政府忽视C.抑制了美国国家形象的构建D.协调了美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0、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材料二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董仲舒(1)指出材料一;二中民本思想的内涵有何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结合戊戌变法,举例说明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和政治实践。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材料二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材料三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2)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13、扩张之路。

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

(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3)美国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反对战争,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为博爱,他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习近平多次赞誉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反对战争,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为博爱,他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习近平多次赞誉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摘编自冯颜利、唐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200材料二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250060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民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该如何应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15、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东亚国家移植与“接受”中华帝国文化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材料二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格兰官方语言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理由。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1题,共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图: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3-6世纪)材料二表:表:16世纪至。世纪亚欧区域文明概况(部分)区域时间概况亚洲1世纪中叶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并西迁,联合吐火罗人,建立贵霜帝国。这个帝国是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并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经济文化的文明古国。3-5世纪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中国黄河流域,建立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中国黄河流域,建立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4-6世纪嚈哒人自蒙古草原南迁至中亚南亚,灭亡贵霜帝国,迫使萨珊波斯称臣纳贡,并大举进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国。嚈哒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桥梁作用。嚈哒人自蒙古草原南迁至中亚南亚,灭亡贵霜帝国,迫使萨珊波斯称臣纳贡,并大举进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国。嚈哒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桥梁作用。欧洲4-5世纪日耳曼人各部族在罗马帝国境内不断南迁,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自选视角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30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黄山所在地政府的做法是对黄山景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在于对日益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显然二者相矛盾,故选B项;A、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可能是政府的初衷,但此做法不可取,排除。2、D【分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黄帝的服饰对后世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指在中国影响深远,也影响了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等,这说明服饰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区域影响性。故选D。AB项说法偏激;C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落后影响先进的内容。

考点:服饰文化。

点评:中国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服饰的特点相传在黄帝时期定型,影响了后世。中国古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国家,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和区域影响性的特点。3、B【分析】【详解】

本题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人们共同信仰伏羲女蜗,这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族群认同观念,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思想专制现象,故排除A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4、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促进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是欧洲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故D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古希腊罗马文化并未消失。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存在诸多矛盾,日耳曼人的迁徙只是外部原因。排除B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并不包括亚洲。排除C项。故选D项。5、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可知,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迅速发展,为印欧人迁徙小亚细亚提供了前提条件,A项正确;“最早”一说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印欧人迁徙对当地社会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6、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认为仁人的事情,必须努力追求兴办天下的利益,消除天下的祸害,孟子强调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分析二者的主张都追求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以及社会和谐,A项正确;天下大同,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指共产主义,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亲属,尊重在尊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二者都有民本精神,希望君主以民为本,最终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理想,即社会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7、B【分析】【详解】

材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儒佛互补,直至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B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向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学正统地位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动摇,D项错误。

点睛:通常而言,我们可以说宋明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就是强调理学以儒学为正宗,同时糅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材料就是表达这个意思。一般而言,材料很难标新立异的,所以掌握基础知识,能冲抵一定阅读能力的不足。8、A【分析】【详解】

根据“1786年11月”、“政府难以履行职责”等信息可知当时新诞生的美国由于邦联制的存在,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所以政府难以履行职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州举行了制宪会议,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联邦体制,故选A;1786年是在独立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并没有忽视独立战争的成果,排除B;这种“遗憾”推动了美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排除C;这种“遗憾”是美国中央与地方关系难以协调的产物,排除D。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可归纳出变化是孟子主张重民保民,而董仲舒主张轻民重天。原因:可从汉代大一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演变及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嫁接”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进行变法改革,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解析】(1)变化:孟子主张重民保民;董仲舒主张轻民重天。原因:大一统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

(2)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嫁接”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政治实践: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等方面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第(3)题依据材料一中“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及材料二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三中“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社会就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分析说明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消极影响。【解析】(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力征服不能持久,和平交往才是主流等方面认识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解析】(1)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13、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1)重视海上扩张;特别是1898年的扩张;从1900年贸易状况看,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菲律宾,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2)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吸收工业化的成果,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资源丰富,发展后劲足,通过西进运动使国力大增,地理位置优越,没有卷入与列强的斗争中去,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3)总体上通过华盛顿会议在亚太取得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解析】(1)水平1: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多个特点。

·重视海上扩张;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水平2: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一个特点。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联性。

(2)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

(3)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14、略

【分析】【详解】

详解

(1)精神内涵: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得出是“仁”;“爱”、“和”;历史作用:根据“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可得出中华传统文化维护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有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应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解析】(1)精神内涵:“仁”;“爱”、“和”;历史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维护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有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

(2)我们的应对: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我们应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5、略

【分析】【详解】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结合所学看得出“汉字传入朝鲜和日本;儒家思想影响整个东亚;东亚国家学习中国先进的律令制度;历法、建筑、绘画、音乐、习俗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二“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结合所学看得出,促使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为资产阶级革命发挥重要作用;指南针: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据材料二“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结合所学可得出,造纸术、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文化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等。【解析】(1)具体表现:汉字传入朝鲜和日本;儒家思想影响整个东亚;东亚国家学习中国先进的律令制度;历法;建筑、绘画、音乐、习俗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2)火药:促使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为资产阶级革命发挥重要作用;指南针: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造纸术、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文化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16、略

【分析】【详解】

(1)(1)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得出基督教的传播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得出英法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得出印刷术的引进;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得出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一“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得出庄园经济的独立性。

(2)(2)理由:根据材料二“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得出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得出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和材料二“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得出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结合所学得出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解析】(1)历史因素∶基督教的传播;民族国家的形成;英法战争的影响;印刷术的引进;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庄园经济的独立性。(任答四点即可)

(2)理由∶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言之有理即可)17、略

【分析】【详解】

(1)趋势:根据表格中人口迁移的地理空间和数量可知;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根据移民的意愿角度分析,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从非洲人口迁移情况看,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根据“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1500-1850年,欧洲、非洲移民到美洲”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根据“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得出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贡献:结合所学,可从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持全民族的抗战等方面分析总结。【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四、论述题(共1题,共8分)18、略

【分析】【详解】

据材料一中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地图可知;此时期匈奴人;鲜卑等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地区建立多个民族政权,与东晋政权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在欧洲,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可以概括论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促进了亚欧大陆整体化。在论述时,主要围绕此时期游牧民族的迁徙如何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进行论述。

据材料二中“这个帝国是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并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经济文化的文明古国”、“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和“日耳曼人各部族在罗马帝国境内不断南迁,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可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加剧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与转型。在论述时候,主要围绕中国和欧洲游牧民族迁徙中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