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评讲_第1页
高考语文试题评讲_第2页
高考语文试题评讲_第3页
高考语文试题评讲_第4页
高考语文试题评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试题评讲目录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理解性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

文第一部分信息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1A)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1A)

②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1A.基于秦岭阻隔形成南北迥异的生活方式,张相文提出“北岭淮水”说,认为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③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1B)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1B.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中国人的南北意识在秦汉时期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④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中国哲学,春秋时孔墨在北,老庄在南。北方兴盛儒学,南方尤喜道家。《春秋繁露》及其他经说,北学之代表:《淮南子》及其他辞赋,南学之典范。文学艺术的南北分化特征也很鲜明。黄河流域的《诗经》与长江流域的《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2A)南北朝时,北朝诗歌常有慷慨悲壮之气,南朝辞赋多有婉丽柔媚之美。

⑤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远古以来华夏民族就在秦岭一带繁衍生息,发展绵延。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是华夏民族文化摇篮,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化基因产生源地。(1C)沿着渭河流域向东形成一条华夏文明中心轴,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秦岭南麓的汉中是汉文化发祥地,(1C)刘邦在此经过长时期力量积淀,入关中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今天的汉字、汉语、汉族都与发祥于汉中的西汉帝国有密切关系,汉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1C)2A.《诗经》与《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也是中国文化存在南北分流的例证。1C.秦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在此产生的汉文化影响了东亚文明的发展。

⑥秦岭重峰叠嶂,河溪纵横,山中云气变幻、四季景色壮美,骊山晚照、华岳仙掌、太白积雪皆为秦岭著名景观,这孕育了相当发达的山水隐逸文化。隐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最早是与“出仕”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有才能却无法出仕,或暂不出仕的士人,隐居山中,或求志,或避世,或待仕,或悟道修行。(2B)唐时有很多名士隐居终南山中与达官贵人结交,借此走上仕途之路,唐人称之为“终南捷径”。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半官半隐于秦岭,在辋川隐居时,将生活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禅境,富有意趣。

⑦秦岭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文、山水画、园林艺术。历代文人墨客或隐居秦岭,或游历于此,写下流传千古的诸多诗篇,既有对秦岭的整体描述,也有对各山岭、山脉的吟咏,2B.秦岭壮美的风景孕育出的山水隐逸文化与士人关系密切,隐居与出仕成为隐逸文化的一体两面。由此构成绚丽的秦岭山水文学。以秦岭山水为创作对象,中国北方山水画取得突出成就,王维所绘的《辋川图》,对后世山水画产生巨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关仝、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对华山、终南山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自成一家,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2C)

⑧虽然秦岭阻隔南北,文化也存在南北差别,但自古以来秦岭南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在进行。秦岭山中诸多河流形成的天然河谷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自东至西,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皆是沟通南北的著名古道。(1D)这四条古道均通达汉中盆地,在陕西境内被称为秦古道,从汉中进入四川后则被称为蜀道。子午道开通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全长在千里以上,长而险,沿途居民很少,汉代全程均无行政建置,一般不为人所用。傥骆道开通时间约在两汉之间,(3B)1D.秦岭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别,但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存在,陈仓道等古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C.北宋画家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所以他的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3B.因为子午道道路长且险,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汉朝廷又开通了路途最短的傥骆道。。在跨越秦岭四条道路中最短,道路沿途多坡坂,且骆水与傥水之间隔水距离较长,行走不易,故这条道路通行耗时最长。褒斜道由秦岭北侧的斜水谷地与南侧的褒水谷地组成,整个道路多谷地少坡阪,且里程不足八百里,成为秦汉魏晋各代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主要交通道路;褒斜道早在西周时期已开通。(3C)陈仓道北起今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故此道被称为“陈仓道”;陈仓道的开通应在商周之际,历史久远,道路长达一千二百里,沿途多山间谷地,不但易行走,而且适宜居住,村落相连,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河池、沮县三个县级建置,唐代设有风州、兴州两个州级建置。(3D)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改写了古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3A)3D.陈仓道沿途多山间谷地,易行走,秦汉在此建州立县,出现了村落相连的景象。3C.《华阳国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之师进军道路可能是褒斜道。3A.沟通南北的秦岭古道在天然河谷基础上形成,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

⑨交通道路的畅达,带来南北文化交流的便利。南北文化交融以唐为最。贞观初,孔颖达、颜师古等奉诏撰《五经正义》,有折中南北之意。书家欧阳修、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皆兼北碑南帖之长,别开生面。近世以来,汽车、轮船、铁路沟通南北,文化和合而趋于统一。毋庸置疑,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在秦岭南北的黄河与长江间推移,华夏文明在南北地域空间上展开,南北文化区分与融合状态,秦岭是其发展的历史见证。(摘编自白宽犁《秦岭与华夏文明初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秦岭阻隔形成南北迥异的生活方式,张相文提出“北岭淮水”说,认为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B.南北自然地理的差异,促使中国人的南北意识在秦汉时期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C.秦岭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在此产生的汉文化影响了东亚文明的发展。D.秦岭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别,但文化交流与融合始终存在,陈仓道等古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D解析:A项“基于……的生活方式”错误。材料中陈述张相文提出“北岭淮水”并没有说他的观点是基于对南北迥异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提出来的。B项“促使”“秦汉时期形成”均于文无据。C项张冠李戴。文中说的是“关中平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与《楚辞》是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文学的两座高峰,也是中国文化存在南北分流的例证。B.秦岭壮美的风景孕育出的山水隐逸文化与士人关系密切,隐居与出仕成为隐逸文化的一体两面。C.北宋画家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所以他的山水画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D.本文从不同角度探究秦岭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多重关系,论述了以秦岭为分界线中国南北的区分与融合。C解析:C项“所以”是强加因果。文中只提到“范宽常年居住关陕一带,对华山、终南山潜心揣摩临摹,对景造意,自成一家,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高峰”,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高峰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住在关陕一带,以秦岭山色为对象进行创作。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秦岭古道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A.沟通南北的秦岭古道在天然河谷基础上形成,改写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B.因为子午道道路长且险,没有利用价值,所以汉朝廷又开通了路途最短的傥骆道。C.《华阳国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蜀之师进军道路可能是褒斜道。D.陈仓道沿途多山间谷地,易行走,秦汉在此建州立县,出现了村落相连的景象。C解析:A项张冠李戴。文中的表述是“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道路建设蓬勃发展,改写了古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B项“没有利用价值”于文无据,且子午道利用情况与“傥骆道”开通的因果联系文中没有体现。D项因果颠倒。原文表述是“适宜居住,村落相连,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河池、沮县三个县级建置,唐代设有风州、兴州两个州级建置”,可知“出现村落相连的景象”在前,“秦汉在此建州立县”在后。4.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自然、人文两个角度为秦岭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不超过30个字。(4分)解析:宣传标语应具有宣传的特点,突出秦岭在自然、人文方面的优势。示例:秦岭山水画卷,华夏文明之源(评分参考:符合宣传语特征,句式整齐;能结合材料中关键词概括并体现出秦岭自然、人文两方面的特点,4分。)答题情况:绝大部分考生都能从自然、人文两个角度写秦岭,但部分学生忽略了题干中“句式整齐”的要求,没有使用整句作答;有的考生用大白话直接写秦岭,未体现宣传性。5.秦岭于华夏文明而言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加以梳理概括。(6分)①秦岭横亘东西、划分南北,华夏民族逐渐形成南北意识,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②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③秦岭孕育了隐逸文化和山水文化:④秦岭古道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评分参考:答出以上四条中的任何三条得6分,任何两条得4分,一条得2分。)解析:题干要求梳理概括,梳理文章结构时应注意段前的总领句,找准关键句关键词。概括时要注意简洁,语言不能啰嗦,分条时合并重复内容,例如秦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三条信息是重复的,一条即可。评分细则:第一条关键:有划分南北自然地理1分,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1分;第二条关键: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2分;第三条关键:隐逸文化和山水文化各1分。第四条关键:秦岭古道(交通要道)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2分。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醒头草刘正权

“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

“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

①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

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医馆里面消受,亏他想得出来!

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

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6A.“万虑”指万端思绪。“浴兰汤”可使“万虑清”,就将医身和医心关联起来。7A.此处“不屑”是说女市长公务繁忙,没时间也不屑去学古代官员那一套做法,但不代表她就轻视传统文化了。

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采用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配制而成。醒头草是菊科植物,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澴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好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

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

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顿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

她摇头,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

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

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

原生态、传统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

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②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

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7B.由“当时她只差没冷笑”“心底的冷笑”可知女市长并没有将“鄙薄”情绪表现出来,只是在心底表达不满。

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③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理念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种产业机制的体制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7C.“反刍”指某些动物(如牛、骆驼)把粗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嚼,然后再咽下的行为。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天下万物皆同此理。“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④醒头草,醒身,醒头,醒脾胃!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

原生态、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

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6B.这两句话是说“圣人不治疗已经生成的病,而治疗还未生成的病,不治理已经形成的乱,而治理还未造成的乱”,体现的是一种未雨绸缪。6C.注意“终究”这个词。终究指“最终,终归”,是一种未然状态。6D.老中医的“三醒”让女市长开始“三省察”己身,并最终采纳了人大代表的建议。7A.为何选在上巳节这天开展文化调研?结合句①处对上巳节传统习俗的介绍就能看出女市长“三省”后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代表很兴奋。(原载于《金山》2023年第4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两句话,内涵颇为丰富,“万虑清”将医身与医心关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B.“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暗含女市长对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有了前瞻性思考。C.人大代表认为本市文旅产业“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的宣传方式缺少文化参与,已经过时。D.老中医关于“醒头草”功能的解读,促使女市长开始自我反省并最终决定采纳人大代表的建议。C解析:c项最后一句变未然为已然,有误。人大代表的原话是“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这是对未来的一种预判,现在尚未发生。7.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插叙的方式,介绍了三月三上巳节的传统习俗,为下文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不屑作铺垫。B.句子②写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依然满怀激情地表达他对原生态、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C.句子③中的“反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市长重新认真思考人大代表的观点。D.句子④虽然与之前老中医介绍醒头草功能的话相同,但内涵更丰富;且独立成段,用意鲜明,发人深省。D解析:A项,“为下文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不屑作铺垫”错误,下文可以看出女市长的“不屑”并非不屑传统节日,而是不屑传统节日里官员的一些做法,而且文章最后也能看出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重视。B项,“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错误。“女市长的鄙薄”只是在心底,根本没表现出来,说人大代表毫不顾忌这种“鄙薄”是典型的无中生有。C项,“’反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拟物的手法,将人当作能够“反刍”的动物来写。8.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①一条线索是“她”看中医的过程【1分】;另一条线索是“她”对文旅产业发展理念转变的过程【1分】。【双线阐释】②两条线索相交于“醒头草”,彼此呼应【1分】,使情节发展更明晰,结构更集中紧凑【1分】。【情节角度】③女市长在医馆转变浴兰汤是享受而非治病的观念和转变依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的文旅宣传观念双线交辉相映【1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丰富小说内容【1分】。【人物角度】④女市长认同人大代表提出的让文旅产业回归尚朴文化的观念【1分】,表现了人民公仆“因时而变”和“从谏如流”,使主题更为丰富深刻【1分】。【主题角度】解析:本文是“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的双线结构,主线是女市长对文旅产业发展理念的转变,副线是“她”看中医的过程。双线交织使文章结构更为集中紧凑,而且看中医这条副线也积极推动了主线的进展:女市长对“浴兰汤”观念的转变,对老中医“三醒”的理解,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极大地推动了她对文旅产业发展的认知转变。评分细则:①这个问题应包含两部分必答内容:双线内涵,2分;双线妙处,2分。②双线的妙处,学生任选人物、情节、主题当中的任意两个即可得2分。③但是必须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如果只罗列术语最多得1分。模拟题链接(刘慈欣《乡村教师》)8.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进行叙事,请分析双线结构的具体表现及其效果。(4分)

表现:小说采取双线结构叙事,一条是乡村教师和学生的故事,另一条是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测试3C文明。双线以老师的去世和地球的保全达到艺术交融。效果:①地球与银河系中心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叙述内容,增强小说容量,赋予小说奇幻的色彩,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并引发读者深思。②双线结构突出乡村教师对孩子的教育间接拯救了地球文明,有助于表现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模拟题链接(叶圣陶《夜》)8.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简析其在情节方面的作用。(4分)

明线:老妇人从悲痛到愤怒,从怯弱到勇敢的思想性格变化。暗线:映川夫妇的牺牲和托孤。

作用:①双线交织,使情节结构更加集中: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借老妇人和弟弟的对话及回忆串联故事情节;

②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线中映川夫妇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推动了明线中母亲思想性格的发展。

③明暗双线合理安排,设置悬念,引人入胜。9.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提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小说中的女市长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解析:这两句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意为“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小说中的女市长首先是能够“三省”己身,接受建议,其次是头脑灵活,善于因时制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①善于反省,接受建议。(能够答出“善于反思、反省”或者“接受建议”相关意思可得1分)在老中医点拨和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后能反思自己做法的不足,并接受人大代表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建议。(结合文本分析得1分)②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前期做文旅宣传以网红打卡带货方式为主,当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决定把文化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体现“随事而制”的相关意思并结合文本分析得2分)③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当机立断,利用上已节传统节日,开展文创活动,并组织课题调研,邀请人大代表参加。(体现“因时<理解为“时间”“时机”“时代”皆可>而变”的相关意思并结合文本分析得2分)【最大问题】没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或“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等之类的关键词。2~~3分。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12A】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明王:圣明的君主。良士:贤士。其实:他们的实际才能。数:数量。所在:所住的地方。然后:这样以后。因:凭借。爵:爵位。尊:使……受尊崇。之谓:说的是……至礼:达到最高境界的礼。让:谦让。治:治理得好,太平。因:依靠,凭借。禄:官吏的俸给。富:使……得到富贵。至赏:恰当的赏赐。费:耗费。

孔子说:“古代圣明的国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还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所住的地方,然后把天下的爵位封给他们使他们得到尊崇,这就是最高的礼节,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用天下的禄位使天下的士人得到富贵,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不耗费财物而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如此:像这样。

名誉:赞叹的声音。兴:兴起。

至乐(yuè):最美妙的音乐和:和睦。

所谓:所说的。至仁:最仁慈的人。

合:团结。至亲:最亲近的人。

至知:最智慧的人。用:任用。

至和:使百姓和睦的人至明:最英明的人

举:举荐,任用。至贤:最贤良的人

咸:都。通:实现。

然后:这样以后。征:(向外)征伐。

是故:所以。莫:没有什么。

乎:比。如此,天下的人就会重视名誉,这就是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所以说,‘天下最仁慈的人,能亲和天下至亲的人;天下最明智的人,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天下最英明的人,能任用天下最贤良的人。’这三方面都做到了,然后可以向外征伐。因此,仁慈者莫过于爱护人民,有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12A】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莫:没有什么。

大:重要。

乎:比。知贤:知道贤人。

贤政者:善于执政的人官能:选拔贤能的官吏。

修:培养。供命:执行命令,听从差遣。

征:征伐。废:(礼法)废弛。

是故:所以。诛:杀。

政:政务(状况)。吊:抚慰,慰问。

夺:掠夺。犹:好像,如同。

时雨:及时雨。行施:(教化)施行。

弥:越。博:广泛。

得亲:得到亲附众:多。

之谓:说的是。还师:调回军队。

衽(rèn)席:卧席。最后一句是高枕无忧的意思。没有什么比知道贤人更重要,善于执政的君主莫过于选拔贤能的官吏。拥有疆土的国君能做到这三点,那么天下的人都可以与他同呼吸共命运了。圣明君主征伐的国家,必定是礼法废弛的国家。所以要杀掉他们的国君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物。因此圣明君主的政治就像及时雨,降下百姓就欢愉。所以,他的教化施行的范围越广博,得到亲附的民众越多,这就是军队出征能得胜还朝的原因。”

材料二: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荣显之。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贵:重视。

惟:只。爵:授予官爵。

荣显:使……荣华显贵。急:急于。

列位:得到爵位。事爵:追求爵位。

贵:认为……尊贵。上爵:上等爵位。列爵:封赏爵位禄赏:给予俸禄奖赏。道:遵循。

门:门路。以:用。

争位:争夺爵位。好恶(wù):喜好和厌恶。治:治理得好。审:清楚,明白。

英明的君主所重视的,只是按照实际情况授予官爵,依据实情授予爵位,使他们感觉到荣耀显贵了。假如不荣耀,那么民众就不急于得到爵位;假如觉得不显贵那民众就不会追求爵位;爵位容易获得,那么民众就不认为君主赐给的爵位尊贵。颁发爵位,给予俸禄奖赏不遵循正常的门路,民众就不会拼死争夺爵位了。人天生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所以君主能利用它治理好民众。因此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众的爱好和厌恶的习性。好恶者,赏罚之本也。【12C】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本:根本。

人情:人之常情。好:喜好,张金秋。

恶:憎恶,讨厌。设:设置,安排。御:驾驭,控制。志:意志。

立:设立。欲:想要的(爵禄)。

民力尽:百姓的力量用尽。

随:随着(得到)功立:建立了功业。

使:让。信:相信。

如:好像。明日月:明亮的太阳和月亮。兵:军队。

爵行:爵位封赏出去。禄行:俸禄发放下去。法立:法令制度确立。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使用奖赏和刑罚的根本原因。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逢迎民众的志向,而设立民众想要的爵禄。民众用尽了力,那爵位也随着得到,建立了功绩,那奖赏也跟着得到了。君主假如能让他的民众相信这一点像想念明亮的太阳和月亮一样,那军队就会天下无敌了。

君主有爵位颁发,军队的实力反而弱,有俸禄发放,可国家依然贫穷,有的国家法度确立了,而社会政治还是乱了,此三者,国之患也。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致也,则禄行而国贫矣。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12C】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患:忧患,祸患。

先:把……放在前面。便:方便,便于。

请谒:请托求见,请求拜见后:把……放在后面。

功力:有功劳的人。死:为……而死。

犯难:冒险,冒着危难。致:得到。

度数:标准。事:国家事务。

日:一天天。

烦:繁多。

治乱:政务混乱。是以:因此。

使:役使。使:让。

规:谋求。私德:私下的恩惠。

故:所以。教流:教化流行。这几种情况是国家的祸患。如果君主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那爵禄颁发了,而军队就实力就削弱了。民众不拼死作战而利禄爵位就能得到,那俸禄发放了而国家却贫穷了。法令没有标准,而国家的事务一天天增多,结果是确立了而社会政治混乱了。所以英明的君主役使他的民众使他们一定用尽全力来谋求立功的事,功绩建立了,而富贵便随之而来,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私下的奖赏,所以国家的政令就能够成功执行。

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节选自《商君书·错法》)治著:治理效果显著。凡:凡是。任:使用。德:(私人)恩惠。不忧不劳:不担忧不劳累。

像这样,就会君主英明,臣子忠诚,政绩显著而军队强大。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根据民众为国家出力的情况加以任用,而不是根据私人恩德使用。因此,不担忧不劳累便将功绩建立了起来。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使必尽力A以规其功B功立而富贵C随之D无私E德也F故G教流成。BDF(评分参考:共3分,一项1分;不满三项,对一项1分;四项及以上0分。)翻译:让他们一定用尽全力来谋求立功的事,功绩建立了,而富贵便随之而来,君主没有私下的恩惠,所以国家的教化就能够流行,治理获得成功。解析:该断句题的难点主要在于把握文言文句式省略的特点。(明君)使(民)必尽力以规其功,(民)功立而富贵随之(获得);(明君)无(用)私德(笼络民)也,故(国家)教流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实,意为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六国论》“其实百倍”中的“其实”用法相同。B.夺,意为抢夺、掠夺,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C.荣,意为使……荣耀,“会盟而谋弱秦”的“弱”意为使……削弱,两者用法相同。D.致,意为得到、获得,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同。B二者都是使动用法。原文中“致”的意思是“得到”。“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意思是“表达”。《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意思是“(强行)改变”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明君不需耗费大量的钱财去取悦贤士,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就能使贤士得到尊崇和富贵。B.材料一认为明君征伐道义废弛的国家,诛杀其君,改变其政,安抚其民,会得到更多民众的亲附。C.材料二认为人生来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D.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封赏爵位和俸禄时看重私人请托,就会导致军队实力削弱,国家贫穷,社会混乱。B曲解文意。材料“至赏不费”并非指不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就能使贤士得到尊崇和富贵”说法失之武断。文中“好恶者,赏罚之本也”中的“好恶”并不是指君主的好恶,而是百姓的好恶。文中“好恶者,赏罚之本也”中的“好恶”并不是指君主的好恶,而是百姓的好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4分)

像这样,那么天下百姓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也能够让百姓和睦。(评分参考:“如此”“名誉”“至乐”“和”各1分。)【评分细则】“如此”翻译为“像这样”、“如果这样”“这样以来”“这样”都可以。“名誉”翻译为“赞誉”“赞叹”“美誉”都可以。“至乐”翻译为“最美妙的音乐”“最好的音乐”“最极致的音乐”都可以。“和”翻译为“和睦”“应和”都可以。【答题情况】誉”基本没有学生翻译正确。都翻译为“名声、荣誉、声誉”。“至乐”翻译正确的也不多,“至”翻译成了“到”,或者不翻译,“乐”翻译成了“快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2)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4分)

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法处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评分参考:“善”1分;省略的“之”1分;“危惫”1分;“赈给”1分。)【评分细则】“人情”翻译为“人之常情”“人之常理”“人的情感”都可以。“恶”翻译为“厌恶”“讨厌”“痛恨”“憎恶”都可以。“御”翻译为“控制”“掌控”“统摄”都可以。“所欲”翻译为“想要的”“想要的(目的、东西)”都可以。“人情”“而立所欲”很多学生翻译错误或者直接漏掉不翻译,“御”翻译成“抵御”“抵挡”“驾驭”“驭使”“增强”“巩固”“激励”。14.关于明君治国,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材料一认为明王治国应该了解贤能之士,做到知人善任,量才录用。材料二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俸禄和奖赏(奖赏有据,做到公正、公平)。(三个要点,答对材料一的要点给1分,材料二两个要点,每个要点给1分。如果直接摘录文言,且与答案对应正确,适当给分,不建议给满分。)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和概括题,同时也对考生把握文章核心观点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知贤”“官能”,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概括即可;材料二第①②段的中心分别是“爵实”和奖赏得当。【评分细则】(1)材料一:关键点在于“知人善任”。只要概括了“爱人”“了解人”“用人”“仁爱”等,给1分。(2)材料二:关键点在于“赏罚公正”。①只提到“赏罚”,给1分。②提到“赏罚的标准”,如公正、公平、根据功劳、重视法度等,给1分。第四部分古代诗歌鉴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补充注释]罢还:免职还乡。话:说。边事:边疆征战之事。自:自从。公权:朝廷所赋之权。怨语:埋怨的话。汉主:指汉文帝刘恒。他曾感慨“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犹:还。罢还边将雍

陶白须虏将[注]话边事,自失公权怨语多。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新鹰饱肉唯闲猎,旧剑生衣懒更磨。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注]虏将: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翻译

这位白胡须的少数民族边将遭免职赋闲在家,说起边疆的征战之事,言语间透露出对被免职的埋怨。他说汉文帝哪里用得着感慨没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当时本就有怀才不遇的出色将领没被重用);赵王尚且能重用廉颇这样的老将,(本朝皇帝怎么就不能任用年事已高的我呢?)(我被免职回家后)每天只是把猎鹰喂得饱饱地,百无聊赖地打猎;昔日的宝剑疏于使用都生锈了,我都懒得磨一磨。(真是可悲啊!)我经历过那么多场战斗,最终却不能获得让人满意的军功(取得封侯之赏)就已经年老了,真羡慕年轻人,正当盛年意气风发地渡过黄河,上阵杀敌,博取军功。罢还边将雍陶白须虏将话边事,自失公权怨语多。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新鹰饱肉唯闲猎,旧剑生衣懒更磨。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边将的现状,“白须”状其年老,“失公权”意为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职权。B.颔联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用廉颇的典故抒怀,但情感不尽相同。C.颈联写边将的日常生活:无所事事,喂饱鹰隼,悠闲狩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D.全诗融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语言凝练隽永,富有深意,耐人寻味。C解析:“悠闲”理解错误。“新鹰饱肉唯闲猎”中的“闲”是被动的“闲”,其中包含的是愁闷的情感,与主动之“闲”的“悠闲”性质不同。16.本诗写出了“边将”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①被免职后的失落;②不被任用的怨愤;③一生征战却功业未成的不甘;④年华逝去的慨叹。(结合原文分析)(评分参考:任选三条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解析:这道情感概括题,考察考生读懂诗歌的能力。从标题即可看出这位边将被废置不用的处境,诗歌内容也基本由这一点生发展开。读懂感情,首先注意诗歌中直接体现喜怒哀乐情感的字眼,如从首联的“怨”中可以看出“不被任用的怨愤”,从颈联的“闲”“懒”可看出“被免职后的失落”,从尾联的“无功身老”和“羡少年”的对比可看出“年华逝去的慨叹”和“功业未成的不甘”。该题平均分3.26分,得分率54.3%,主要问题还是诗歌没读懂,部分同学存在过度解读的问题。第五部分理解性默写(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习近平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当代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他引用《论语》中“

”两句勉励中国当代青年。(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出了琵琶曲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3)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写出词人于驰骋的想象中,恍然回到了宫中,看到风物依旧、人事全非,流露出极度失望之情。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第六部分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小小一方腐乳,浓缩着多重蜕变。

黄豆被倒进盛满水的大缸内,浸泡两天,(①),成了一个个鼓鼓的小胖子。接着把黄豆磨成豆浆,再用布袋沥出豆渣,再把去渣后的豆浆放进大铁锅里煮熟。然后起锅,将满锅“琼浆玉液”舀进“花缸”。经盐卤点化,豆浆似变戏法一样凝固起来,(②)。轻轻地舀出豆腐,放进模框。被模框塑形的豆腐成为腐乳的雏形,这是“白坯”。给“白坯”刷一遍曲霉后,封在笼格内,让它们静心“修炼”。在适宜的条件下,曲霉慢慢进入豆腐,慢慢发力,改变豆腐的性状并生出味道。豆腐会渗出一点水分,接着长出细细的绒毛,这就是毛霉。几天之后,绒毛密密地盖满笼格。

豆腐终于完成前期发酵的“功课”,出房,见阳光。那时叫它什么都不对——豆腐已霉,腐乳将成未成。接下去,把整排笼格搬到一个大缸旁,把霉豆腐取出并盘进大缸内,一层层,一圈圈,挤压也不怕。将备好的盐分层撒匀,以抑制毛霉生长;再把上百斤左右的黄酒倒进盐缸内,豆腐淹至“没顶”,让它们脱尽俗气,在酒中洗浴。这个密封腌制的过程一般要持续一两个月。腐乳在盐缸内服服帖帖,四方的豆腐块已软化,内里也已脱胎换骨,成为货真价实的美味。

在这段充裕的时间里,腐乳似在盐缸里举行隆重的“毕业仪式”,又像聚在一起举办“高峰论坛”。霉菌做完交班前的谢幕致辞,盐继而成为主角,掌控场面;黄酒进场调味,是重要参与者;腐乳即将炼成,少不了一场“毕业感言”,它们会诉说蜕变的过程,诉说师傅们的勤劳,也会骄傲地描述自己的滋味。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①吸足了水②形成豆腐(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指出序号不修改不给分)

黄豆被倒进盛满水的大缸内,浸泡两天,(①),成了一个个鼓鼓的小胖子。接着把黄豆磨成豆浆,再用布袋沥出豆渣,再把去渣后的豆浆放进大铁锅里煮熟。然后起锅,将满锅“琼浆玉液”舀进“花缸”。经盐卤点化,豆浆似变戏法一样凝固起来,(②)。轻轻地舀出豆腐,放进模框。被模框塑形的豆腐成为腐乳的雏形,这是“白坯”。解析:第一处,空前后都是逗号,表示其和上下文联系都非常密切。空前讲“黄豆被倒进盛满水的大缸内,浸泡两天”,空后说黄豆“成了一个个鼓鼓的小胖子”,可知第一处应填“吸(喝)饱了了水”。第二处,空前是逗号,空前讲的是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