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5-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5-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5-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5-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一、选择题1.(2020·四平市实验中学高二月考)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家祭无忘告乃翁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C.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乃:代词,你的。A.乃:代词,你的。B.乃:副词,只,仅。C.乃,副词,就。D.乃: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故选A。2.(2020·上海市宜川中学高一月考)选出加点字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组()A.取之于蓝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其曲中规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代词,靛青;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C.第一个“焉”,兼语词,于此;第二个“焉”,句末语气助词,无实意。D.第一个“其”,代词,它;第二个“其”,表推测的语气,大概。故选B。3.(2020·四平市实验中学高二月考)下列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C.比去,以手阖门 D.王好战,请以战喻【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动词,率领,带领。B.以:介词,用。C.以:介词,用。D.以:介词,用。故选A。4.(2020·珠海市第二中学高二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可怪也欤D.多于九土之城郭而青于蓝【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焉:语气词,作词尾,……的样子/焉:语气助词,无实意。B.而: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修饰。C.其:其:代词,代指楼阁/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D.语,介词,比/语,介词,比。故选D。5.(2020·福建三明市·高一月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吾从而师之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①④/②③/⑤/⑥/⑦⑧【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虚词用法的能力。①③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②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用翻译,或者“地”。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进而。⑦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然后、接着。⑧连词,表示假设,如果。故选B。6.(20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释一致的一项是()A.奚倜怅而独悲奚以知其然也B.亦若此矣其翼若垂天之云C.不亦悲乎此虽免乎行D.彼且奚适也且庸人尚羞之【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奚”,副词,如何,怎样;第二个“奚”,疑问代词,什么,哪里。B.第一个“若”,如,好像;第二个“若”,如,好像。C.第一个“乎”,句末语气词,吗;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D.第一个“且”,副词,将要;第二个“且”,连词,尚且。故选B。7.(20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释和其他三个不一样的是()A.我决起而飞 B.夫列子御风而行C.泉涓涓而始流 D.控蛮荆而引瓯越【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修饰;B.而:连词,表修饰;C.而:连词,表修饰;D.而:连词,表并列。故选D。8.(20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鹏之徙于南冥也蚓无爪牙之利B.谁悲失路之人其翼若垂天之云C.填然鼓之之二虫又何知D.胡为乎遑遑于何之句读之不知【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之:助词,的/之:助词,的。C.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意/之:代词,这。D.之:动词,去往/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故选B。9.(2020·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门虽设而常关天柱高而北辰远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已矣乎C.屈贾谊于长沙而控于地已矣D.时则不至则风斯在下矣【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B.第一个“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乎”,句末语气词,与“矣”连用,加强语气。C.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于”,介词,到。D.第一个“则”,连词,表假设;第二个“则”,连词,那么,就。故选C。10.(2020·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月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是马也,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求其能千里也。A.或……而……虽……且……安 B.虽……而……或……安……且C.而……且……虽……或……安 D.且……或……而……虽……安【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原句大意为: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根据文意,“尽粟一石”是一种可能情况,且也不与后文构成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故第一空应选填“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与像对待普通马一样“食也”之间构成因果关系,故第二空应该选填“而”;“有千里之能”与“食不饱,力不足”之间构成假设转折关系,故第三空,应该选填“虽”;在上述的假设转折条件下,千里马不仅“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更是难以能行千里,故第四空应该选填表示让步关系的“且”字,又因为最后一句是一个反问句,故第五空应该选填表反问的“安”。故选A。11.(2020·河南鹤壁市·高一月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儿之成,则可待乎③哀吾生之须臾④内无应门五尺之僮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中“乎”相当于“于”,在;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呀”。两个“乎”字不同。③中“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中“之”助词,“的”。两个“之”字也不同。故选D。12.(2020·沙坪坝区·重庆八中高二期中)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请息交以绝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怀良辰以孤往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C.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感吾生之行休D.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用法的能力。

A项,“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B项,“怀良辰以孤往”动词“留恋、爱惜”,“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名词“胸怀”;

C项,“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动词“经历”,“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

D项,均为副词“特别”。

故选D。13.(2020·莆田砺志学校高一月考)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B.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C.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遗憾 D.为君翻作《琵琶行》给,替【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C.“恨:痛苦遗憾”解释错误,应改为“极恨,非常遗憾”。故选C。14.(2020·吉林长春日章学园高中高一期中)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而青于蓝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不拘于时C.学于余 D.急于星火【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于:介词,比。A.介词,对于。B.介词,被。C.介词,向。D.介词,比。故选D。【点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15.(2020·吉林长春日章学园高中高一期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其皆出于此乎C.其出人也远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其”是指示代词,那(些)。A.其:指示代词,那(些)。B.其:副词,表推测,大概。C.其:代词,他。D.其:代词,他。故选B。16.(2020·吉林长春日章学园高中高一期中)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例:人非生而知之者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句读之不知C.彼童子之师 D.群聚而笑之【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例句“之”是代词,“道理”。A.之:助词,取独,不译。B.之:助词,提宾,不译。C.之:结构助词,的。D.之:代词,代指前面说的“曰师曰弟子云者”。故选D。17.(2020·宁夏长庆高级中学高二月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是()例:奏刀騞然A.謋然已解 B.虽然,每至于族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D.砉然向然【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然”,……的样子。A.“然”,……的样子。B.“然”,这样。C.“然”,……的样子。D.“然”,……的样子。故选B。18.(2020·福建三明市·高二月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项王瞋目而叱之C.洎牧以谗诛不赂者以赂者丧D.始臣之解牛之时杳不知其所之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A.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B.连词,表顺承,相当于“然而”/连词,表修饰。C.均为介词,因为。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2020·上海市新场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焚书辨清·刘大櫆①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何则?②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者弃市。噫,亦烈□!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①所职,悉诣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③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如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鬻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④呜呼!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天下之诗书皆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能烧;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②矣!注释:①博士官:秦汉事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②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萧何原是秦国的刀笔吏。19.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合适的一项是()A.乎 B.哉 C.焉 D.矣20.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话回答)21.试从论证方法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22.下列对第④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反复喟叹,表达了对圣人之全经不得保存的痛惜之情。B.作者假设萧何能够并收六经,则可以使其避免被焚毁之灾。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D.作者对萧何“刀笔之吏”的称谓中蕴含着不满与愤恨之情。【答案】19.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找到句子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选择本空所需要的虚词。上文语境是“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者弃市”,这句话的大意是“李斯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本处“噫,亦烈□!”此处要表达意思是“啊,真是恐怖啊!”表示强烈感慨。所给选项中“焉”用在句末,多表示陈述语气,应排除;“乎”“哉”用在句尾,多表反问、疑问或感慨的语气,与文中要表达的语气不一致,应该排除;用“矣”是最合适抒发情感的,“噫”惊讶语气,与“矣”一般连用,固定结构,“矣”,感叹,已然。故选D。20.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而并不愿自我愚化。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该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准答题区间,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语句,整理分析,分条作答。本题要求概括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先找到文中的表述,即“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再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如“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而并不愿自我愚化”。21.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鬻而有”之人对待买来不肖子孙的房子,仅仅取其“瓦甓”而任“梁栋”遗留下来受风雨侵蚀、虫蚁剥蚀与萧何仅仅取秦律令图书而遗留圣人之经书作类比,形象地论证了萧何在对待六经之书的过失。(比喻论证也说得通)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从论证方法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考生应结合文本分析。根据第三段开头句“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可知,第三段作者要论证萧何对待史书典籍的态度,用了类比的方式。文段前半部分先分析了萧何的做法,后半部分“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鬻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列举了有钱人的子孙只知道把屋上砖瓦取去而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又偷去当柴烧;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这就像萧何只注重法制档案而弃圣人典籍的做法。22.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可知,作者认为邦入关的时候,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故选C。参考译文:①六经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灭亡,是汉朝灭亡的。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到诗书典籍的灭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而在于萧何。怎么讲?②李斯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啊,真是恐怖啊!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只是用来使老百姓做思想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变成没知识的人。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博士官的书,都下令让执法者烧掉。但博士官的藏书都还是在的,没有被焚烧。等到项羽入关,烧了秦的宫殿,大火持续3个月没有熄灭,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自此化为灰烬,消失殆尽没有一点剩下。如果项籍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杀,李斯烧也不能烧尽。所以说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③我认为萧何是汉朝的功臣,却是六经的罪人。为什么?刘邦到了咸阳,所有人都争夺钱财宝贝,唯独萧何抢先进入皇宫搜集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法律条文等文档收藏起来。但萧何对于秦博士官的藏书关于对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却没听说过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许他认为这些书无关稳固汉朝国内统治,国外扩张。所以他熟视无睹。现在有钱人给他们子孙遗产是好房子,到了他们的子孙不争气,不对房屋进行修缮,反而让其陈旧,到了最后转卖他人;有的买卖房屋的,把屋上砖瓦取去,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那种不争气让其陈旧、毁坏,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说买来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栋梁呢?④唉!刘邦入关的时候,就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天下诗书典籍都没有了,只剩下博士官这个职位还在。那时候,就是千钧一发。而且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档案,轻重大小如何?假如萧何可以把圣人典籍和法制档案一起保存,那么项羽就不能烧毁;项羽不烧毁,那么圣人的思想典籍还在。啊,萧何这个人,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小书记官!(2020·上海市宜川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治学(东汉)徐幹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⑤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23.第①段方框处的字在传世的典籍中均已脱落,根据推测,此处的虚词可能是()A.兮 B.哉 C.夫 D.矣24.请用“/”给第②段的划线句断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25.第②段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26.本文第④段和《劝学》第③段都用一组形式整齐的句子来阐述观点,请分析整句的表达效果,并分别写出两段的观点。(1)整句的表达效果:(2)《治学》第④段的观点:(3)《劝学》第③段的观点:【答案】23.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多用于诗歌中。“哉”:语气词,可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表示测度,相当于“吧”;还可以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夫”: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意思是: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故此处所填写的虚词应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呢”,据此可以确定答案应为“哉”。故选B。24.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譬如宝在于玄室”中,“宝”是本句的主语,“在”谓语,“于玄室”是“在”的后置状语,故本句相对独立,前后断开;“有所求而不见”,意思是“想寻找却看不见”意义紧密,故可单独成句,前后断开;“白日照焉”,“白日”主语,“照”谓语,“焉”句末语气词,故前后应断开;“则群物斯辩矣”,“则”,那么,就,连词,可以在句首,“群物”主语,“辩”谓语,“矣”句末语气词,本句相对独立,故前后断开。本句译为: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25.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本题考查学生积累并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各种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②段分析设喻的说理手法,作答本题的方法是:指出该文段是如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本文第②段“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把百姓不学习处于蒙昧状态比作宝物在暗室,“学者,心之白日也”,把学习比作太阳,意思是说学习能使人消除蒙昧,就像太阳能消除暗室的黑暗照到宝物一样。这就把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了表述出来,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26.整句的表达效果: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使论述富有气势。《治学》第④段的观点:治学要付诸行动。《劝学》第③段的观点: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外物。【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以及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题干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本文第④段和《劝学》第③段中用来阐述观点的整句的表达效果;第二问,要求概括本文第④段与《劝学》第③段的观点。第一问,要求阐述作为观点的整句的表达效果,作答本题,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详细了解各类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考场上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句式知识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整句的特点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本文第④段中,运用整句论述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劝学》第③段论述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如“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句,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使论述富有气势。第二问,概括本文第④段与《劝学》第③段的观点。本文第④段,“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这几句,以一组设喻指出“思”不如“行”,“徇飞”不如“修翼”,“孤居愿智”不如“学之必达”;最后得出结论“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即“治学要付诸行动”。《劝学》第③段,“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跂而望矣,不如登高博见”前句正面阐说,后句形象设喻。分别把“思”与“学”、“望”与“登高”对比,假物与否效果迥异,从而得出假物(学习)的重要作用。接着,作者仍然以“我”及“人”,由“特殊”到“一般”,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日常生活实例作喻,说明人的自然本性并没有差异,进一步阐明人只有借助于学习,才能有很大进步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参考译文:①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②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③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④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⑤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2020·全国高一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景,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①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②,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惰,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选自《墨子·修身第二》)(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战虽有陈陈:同“阵”,阵法。B.必察迩来远来:招徕。C.名不徒生徒:白白地。D.其唯圣人乎其:难道。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B.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C.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D.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29.下面各项中,全部属于墨子“修身”观点的是()①勇为本焉②君子察迩③贫则见廉,富则见义④多力而伐功⑤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⑥君子以身戴行者也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3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墨子从行军打仗、丧葬和求学三个方面说起,并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为喻,意在告诫我们做事要从基础做起。B.作者认为一个人品德好不好,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会选拔贤士辅佐自己。C.二、三两段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讲明了君子应有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条理清晰,同时极具气势,发人深省。D.第四段中,正反对比鲜明,告诉我们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嘴上说得好听,却只是想着牟利,甚至不顾名誉,这样是不能成为天下贤士的。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2)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答案】27.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解答“其”的意义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其含义,“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到了年老还不舍弃的,后文应该是“大概只有圣人吧”。故选D。28.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也”为句末停顿的标志,故“也”后断开,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分别断开,排除B项。根据后文“四行者”,前文要列举四项内容,分别是“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故“四行者”前断开,排除C项。“反之身者也”中,“身”为“反之”的宾语,故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29.D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强调的是“勇”,④强调的是“多力”,均不属于“修身”,故有①④的均排除,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30.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与他关系亲近的朋友亲戚的德行就能看出”错,应为从他跟周围的人的关系就有看出来,从原文第一段可以看出。故选B。31.(1)拥有财富却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2)追求话说得好听但行为迟缓,即使能言善辩也不会被人听取;花了很多的力气却夸耀功劳,即使辛苦也不一定能实现意图。【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据,占有,占据;以分人,省略句,以(之)分人,把(财富)分给别人;足,值得;友,名词作动词,交朋友。(2)务,追求;缓行,行动迟缓;虽,即使;不听,被动,不被听取;伐,夸耀,炫耀;图,动词,实现意图。参考译文:君子率军打仗虽有阵法,但勇敢却是为根本。办理丧葬讲求礼仪,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德行是根本。所以根基不牢,就不要期望枝繁叶茂。身边的人就不亲近,就不要期望招徕远人。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追求对外交往;办事有始无终,就不要追求多种事业。一个事物都弄不明白,就没有必要追求广博多识。所以贤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人。君子能够明察远近,提高自己的修身!君子看到左右之人非但不能修养品行,还要诋毁自己,就反躬自问,这样他们的抱怨和诋毁之言减少,品行也得到修养提高。不听谗害他人的话,不说恶毒的话,不存心害人。这样,即使有谄谀之人,也无法施展其伎俩。所以君子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愿日益广大,修养更加提高。君子处事的原则是,贫穷时要表现他的廉洁,富足时要显示他的义气,生时被人爱戴,死时为人哀悼,这四个方面不可虚假,而且要反身自问是否有虚伪之处。存在心底的是无尽的爱;自身的举止行为是无限的谦恭;出口之言无限的善良。能够使存在于内心之爱体现于外表行为,一直到年老,还坚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圣人了吧!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能与别人分享,不值得与他交朋友。不信守原则,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与他交游。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有雄心而不能持久,以后一定懒惰。水源浑浊则流水不清,行为不可信则名誉必损。名声不会凭空而生,名誉也不会自我长成。功成名就,名誉不可以虚假,这都要反问自身。追求话说的好听但行为迟缓,即使能言善辩,也不会被人听取;花了很多的力气却夸耀功劳,即使辛劳也一定不能实现意图。聪明的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做事而不夸大功劳,这样就名扬天下了。言语不求多,但求所得机智,不求文采华丽,但求说得明确。没有智慧又不能明察,自己又懒惰,那就事与愿违了。善不发自内心就不能长久,德行不从自身辩明的,就不能坚定贯彻。名声不会轻易得到,树立名声不能取巧。君子的言行是一致的。那种只是想着牟利,不顾名誉,这样可以为天下贤士的,是从来没有的。(2020·上海高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吴雪窗爱诗稿序[明]顾清①雪窗吴君翼夫,以诗名于松三十年,自予知君,亦二十年矣。②山林日长,无外物以挠其志,故其言萧散闲静,无世俗绮丽脂韦、扬里倚市之态,虽毫逸之气间一发焉,而终不失其和平。读其言,可以知其人也。予归自词垣①,君袖诗一编来谒,盖自予别君,至是又十余年矣。所作日富,而言益老成,又可以见君之德进也。③文人墨客,不遇于时者多矣,其身不足计,而跼躇②田里,昌大丰褥③之气,无自以发焉,而独与田夫溪老相应和于山泉鱼鸟间,以终其身,是则深可慨也。有如翼夫,使得志当时者易地而与之相上下,夫亦岂多让者□!人谓诗能穷人,又曰必穷者而后工。夫工、拙大人,穷与达,乃其言之所以异,而非所以为工、拙也。④高生进之,始学于君,而后从予游,是日在坐,以予言为然,书之定庵序后,且曰:“使继是而有闻焉。”先生之诗,当不止于此也。(注)①词垣:宋翰林学士院的别称。元以后赏沿用此称翰林院,亦称词苑。②跼躇:júchú相当于踌躇,停留的意思。③昌大丰褥:丰富广大。3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矣 B.乎 C.哉 D.也33.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吴雪窗经常处于山林之中,没有外在的事物扰乱自己心志,所以他的作品闲静平和。B.很多文人墨客,没有遇到好时机,被束缚在乡野,却成就了内心丰富广大的精神,实为幸事。C.比如翼夫,如让同代有成就的人换一个场合与他一比高下,翼夫的成就不一定低于他们。D.最后一段点明了写这篇诗序的原因。34.“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结合划线句,你认为作者的看法是什么?35.梳理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36.雪窗先生吴翼夫身处乡野,退而不隐,依然注诗作文,你怎样评价这样的做法?【答案】32.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有如翼夫,使得志当时者易地而与之相上下,夫亦岂多让者”意思是:像翼夫这样的人,假如让同时代实现愿望的人(成功者)换一个场合与翼夫比一比高下,翼夫又怎么会过多谦让呢!本句表达了作者对翼夫这样的人的感慨与遗憾之情,语气较为强烈,选择“哉”更合适。AD是陈述或肯定判断的语气,B是疑问语气。故选C。33.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实为幸事”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是则深可慨也”,意思是这就令人产生深沉的感慨了。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34.作者认为,诗歌的优劣其实和穷达关系不大,诗歌的优劣关键在于诗人是否具备才华,处境艰难和通达,只是诗歌语言风格产生一些差异,而不是用来区分诗歌优劣的方法。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画线的句子“人谓诗能穷人,又曰必穷者而后工。夫工、拙大人,穷与达,乃其言之所以异,而非所以为工、拙也”意思是:人们说诗歌能使人处境艰难,又说一定要处境艰难才能写出精美的诗歌。(其实),诗歌的优劣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