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通过了解中古时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一、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帝国的兴起(1)6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2)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4)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1)政治: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2)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建立(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世纪中期,他们逐步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4)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政治: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三、印度(一)笈多帝国1、建立过程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2、印度教的产生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二)德里苏丹国家1、建立过程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2、政治体制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四、日本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2、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3、幕府统治:(1)背景:10世纪后,庄园和武士集团逐步形成。(2)建立: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幕府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武士和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3)德川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五、朝鲜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2、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仿效唐制,三省六部、地方十道、土地国有、科举考试、儒家经典、词章之学3、14世纪末,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4、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朝鲜独立一、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内容和积极作用1、交流的内容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有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 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2、积极作用(1)对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阿拉伯文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2)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典型例题如图为13世纪阿拉伯手抄本插图,插图描绘了亚里士多德向学生传授星盘知识的场景。这体现了(
)A.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 B.欧洲古典文化迎来再生C.阿拉伯文化政策较开明 D.罗马文化在阿拉伯普及【答案】C【解析】材料“13世纪阿拉伯手抄本插图,插图描绘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向学生传授星盘知识的场景”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对古希腊文化的吸收和兼容,C项正确;材料与东西方文化碰撞冲突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欧洲古典文化,排除B项;罗马文化在阿拉伯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二、奥斯曼帝国的影响(1)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2)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继承了东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综合并创新发展。(3)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奥斯曼帝国扼守欧亚非三洲要冲,在地中海也区对亚欧商旅征收重税和海盗式抢劫,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造成西欧商业危机,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新的商路,开辟新航路。(4)战争与和平: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5)文化多样性:奥斯曼帝国的向外扩张,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典型例题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塞尔柱帝国以及蒙古帝国边疆的诸侯国的版图,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帝国允许部分地区以宗教自治形式进行社会治理,人民不分宗教、民族,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这一举措(
)A.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B.实现了长期宗教宽容C.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流 D.冲击了政教合一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帝国允许部分地区以宗教自治形式进行社会治理,人民不分宗教、民族,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可知这有利于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人民相互交流融合,这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宗教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是强调阶级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流,无法得出实现了长期宗教宽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有利于多元文化交流,无法得出冲击了政教合一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三、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区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侵略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定都先以麦地那,后都城为巴格达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建立帝国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统治措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治体制政教合一政教合一对外来文化态度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政治体制创新的伊斯兰世界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既接受了波斯帝国以来的西亚地区传统,又带有鲜明的特色。经济阿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沟通当时世界贸易;经济繁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征收重税,影响了世界发展文化兼容并包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典型例题学者黄维民指出:“(土耳其)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绝不仅仅是攻陷下了一座孤城,它首先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伊斯兰圣战的战绩,是武士们信仰的盖世奇功。因为对君士坦丁堡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异教中心的征服,始终是一些著名的哈里发们追求的目标。”该学者意在说明(
)A.奥斯曼帝国促进了亚欧经济发展 B.阿拉伯商人成为东西方交往的桥梁C.宗教因素助推了奥斯曼帝国扩张 D.君士坦丁堡陷落标志着基督教衰亡【答案】C【解析】根据“它首先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伊斯兰圣战的战绩,是武士们信仰的盖世奇功。”可得出奥斯曼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借助了宗教的力量,这是其精神动力之一,因此反映出宗教因素助推了奥斯曼帝国扩张,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扩张的影响,排除A项;BD项都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政治方面: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2、建筑风格:日本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3、语言文字: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4、教育方面: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5、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6、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7、科学技术: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8、生活习俗: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典型例题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等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深受唐朝制度文化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公元8世纪,日本仿照唐朝设立国子监的做法,在京城建立大学寮,以《诗经》、《礼记》等中国儒家经典作为指定教科书,日本借鉴唐朝的科举制,设秀才、进士等科,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深受唐朝制度文化影响,D项正确;日本的选官制度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全相同,“照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日本的教育和选官制度受唐朝影响,但未提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情况,不足以得出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排除B项;教育和选官制度只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仅凭此不能得出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五、日本幕府统治1、产生背景10世纪,庄园(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发展导致班田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和地方豪强势力增强,彼此争夺利益,社会动乱,皇权式微。武士集团形成,其重要性日益增强。2、等级权力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士是统治阶级,上至将军、大名(地方封建主),下至一般武士。幕府将军和守护大名联合,形成幕藩体制;将军由同一家族的人世袭担任,大名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听命于将军。将军和大名都养有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上一级获得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上级。3、影响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使手工业、农业技术得到进步;城镇逐渐形成;加快了内外贸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使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德川幕府严格的等级制和锁国政策保护了封建制度,但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失去了利用工业革命等海外优势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典型例题坂本太郎在评价某幕府政策时说:“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据此推断,坂本太郎评价的是(
)A.殖产兴业 B.忠君爱国 C.锁国政策 D.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户时代即中世纪后期,日本幕府为加强和巩固其封建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有效保持了国内和平,但压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探索精神,不利于日本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殖产兴业是明治维新时期的经济政策,并非江户时代的维稳措施,排除A项;忠君爱国与“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并非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有学者认为,伊斯兰教兴盛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武力征服,许多时候异教徒只要缴纳人丁税就可以保留旧的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宽容方面比基督教、犹太教做得好。这表明(
)A.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上最开放和包容的国家B.非伊斯兰教徒在伊斯兰教国家要缴更多的税C.在伊斯兰教影响下欧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D.阿拉伯帝国曾和基督教、犹太教发生过对抗【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伊斯兰教宽容基督教、犹太教,其需要缴纳人头税就可以保留旧的信仰,可知非伊斯兰教徒在伊斯兰国家需要多缴纳人头税,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宗教政策相对开明,但不能说是世界上最开放和最包容的国家,排除A项;欧洲宗教改革的时间为16世纪以后,且题干并未表明宗教改革,排除C项;题干并未表明宗教之间的对抗,排除D项。故选B项。2.下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约750—850)所翻译书籍的部分情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所译书籍来源侧重的领城波斯文学古希腊科学、哲学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A.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B.侧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C.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D.丰富了伊斯兰文化的内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译书籍的来源(波斯、古希腊、印度)”“侧重的领域(文学、科学、哲学、数学、天文学、西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本地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因此翻译著作体现了伊斯兰文化把波斯、希腊、印度文化融为一体,丰富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丰富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百年翻译运动是在阿拉伯帝国形成后为巩固统治而展开的,是为了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排除B项;百年翻译运动侧重领域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文学、天文学、数学等,材料无法得出侧重自然科学,排除C项。故选D项。3.阿拉伯帝国时期,麦阿里的散文《宽恕书》与但丁的《神曲》结构类似,都是以天堂、地狱为背景。同时期的阿拉伯哲学著作中也有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与《神曲》的叙事方式相似。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基督教的东传路线 B.文艺复兴运动的渊源C.阿拉伯帝国的疆域 D.亚欧文化的交流互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都是以天堂、地狱为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文学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可以从侧面研究文艺复兴运动的渊源是否与阿拉伯文化有关,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东传,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亚欧文化的交流互动,排除D项。故选B项。4.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旅店、招待所和给水站等服务性设施。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联,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A.商业发展领先东方 B.商品经济成为主导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开辟了亚欧新商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驿道上设有驿站、旅店、招待所和给水站等服务性设施。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联,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可知,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重视驿道的修建,数量多,服务性设施齐全并与国际商道相联,体现了阿拉伯帝国强大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阿拉伯帝国商业领先东方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重视商贸经济的发展,得不出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与国际商道相联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开辟了亚欧新商路,排除D项。故选C项。5.公元976年,高丽王朝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官吏和府兵,按品授田,其中品级最高者得田柴110结(田为耕地,柴指烧柴林,皆为高丽丈量土地的单位)。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于受田者,只限当代,不得世袭。这一制度(
)A.确立了层层分封的封君封臣制 B.成为巩固集权国家体制的物质基础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促进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把土地的收税权授于受田者,只限当代,不得世袭。”可见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控制,这种固有土地制成为巩固高丽王朝集权国家体制的物质基础,B项正确;根据材料“高丽王朝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官吏和府兵,按品授田”可见国家直接将土地授予文武官吏和府兵,未体现出层层分封,排除A项;国家掌握土地的授予权力,实际上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指地主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盘剥农民阶级,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6.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A.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B.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C.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D.印度教逐渐为主要宗教【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来者,大力推动了伊斯兰文化在印度的发展,这势必与印度传统宗教发生冲突,致使印度社会宗教矛盾错综复杂,C项正确;材料中的状况使得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不利于其统治和统一,而且德里苏丹国并没有统一整个印度,排除A项;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婆罗门教,但不会使其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伊斯兰教对传统印度宗教造成冲击,且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排除D项。故选C项。7.《摩奴法典》古印度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典,其中规定:“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这些规定(
)A.具有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性质 B.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C.促进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 D.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因此根据材料中的规定可知,这些规定具有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性质,A项正确;材料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些剥削规定不能促进古印度文明的起源,排除C项;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中国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朝鲜王朝时以进士之试增长童稚辞气,不可不立,便推动设立进士科,以诗赋试之,并规定25岁以下才能参加,获得进士身份后,才可准备更高一级的考试。由此可知,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
)A.核心内容是考查诗词歌赋能力 B.促进中朝两国的友好交往C.在仿效中国同时具有本土特征 D.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王朝学习中国科举选官的同时,推迟进士科的考试年龄,并在进士科后设立更高一级的考试等,反映出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在仿效中国同时具有本土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诗词歌赋能力是朝鲜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与中朝友好交往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朝鲜的历代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排除D项。故选C项。9.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艺术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A.市民阶层文化的高涨 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结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浮世绘的兴起反映的是民间生活,体现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阶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唐朝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明开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0.德里苏丹政权建立后,政府和军队中高级官员皆由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穆斯林贵族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担任低级官吏。德里苏丹政权向印度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对非穆斯林盘剥尤甚。由此可知,德里苏丹国(
)A.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多民族国家 B.所有居民信仰伊斯兰教C.民族、宗教、阶级矛盾相互交织 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威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和军队中高级官员皆由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穆斯林贵族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担任低级官吏”、“向印度人民征收苛捐杂税,对非穆斯林盘剥尤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印度处于德里苏丹国统治之下,存在着突厥人、阿富汗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等民族,印度教与伊斯兰人的矛盾尖锐,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也较为严重,因此,民族、宗教、阶级矛盾相互交织,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B项错误,有的居民是信仰印度教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11.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A.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作为穆斯林国家,政府组织学者翻译希腊古典哲学、科学和医学,成就显著,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项正确;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是在意大利,排除A项;桥梁作用主要在沟通东西方交流方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2.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 B.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C.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 D.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吸取融合东西方文明,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明,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B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其忽视科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控制亚欧通道,排除D项。故选B项。13.君士坦丁一世在营建帝国新都君土坦丁堡时,将帝国各地的建筑师和能工巧匠调集于此,并按照罗马城的样式和规模设计,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由此可知,君士坦丁堡的营建(
)A.深受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B.搭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C.加速罗马帝国灭亡进程 D.体现了君主在治国中的权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大量奇石异物从帝国各地运到工地,无数古代的建筑和艺术杰作被拆除,强行从各地运往这里。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特地调动4万哥特士兵投入建筑工作”可知,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修建君士坦丁堡,将大量的建筑人才、建筑材料运来,并且调动了大量的士兵来进行建造,反映了君主制度下君主在国家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罗马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基督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希腊文化,但是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转移,排除B项;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不是材料信息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5.奥斯曼帝国在15世纪控制亚欧商路时,受制于本国生产力水平,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使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商旅强征重税的原因是(
)A.过往商旅数量多财富多 B.东西方贸易频繁贸易利润丰厚C.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D.奥斯曼帝国完全控制了亚欧商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受制于自身较低的社会发展水平,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商旅强征重税是因为自身社会发展水平较低,C项正确;过往商旅过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贸易利润丰厚,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是其得以向过往商旅征税的原因,不是强征重税或者苛捐杂税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表所示为602年日本推古天皇颁行的日本《宪法十七条》节选。据此可推知,《宪法十七条》的颁行意在(
)第一条以和为贵,无性为宗……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第三条承语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摩,故承语必慎,不谨自败第四条群臣百察,以礼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礼。上不礼而下非齐,下无礼以必有罪A.推行君主立宪政治 B.打击镰仓幕府势力C.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D.强化天皇政治权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君则天之,臣则地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宪法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D项正确;A项错误,此时还没有君主立宪制度,排除A项;镰仓幕府是12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唐朝还没有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17.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学生为官员子弟,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采用儒家思想培养官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的教科书属于儒家经典,且大学寮就是为了培养官吏,D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举人”“进士”等名词,但这和唐代的科举制有很大的不同,排除A项;“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夸大了材料所述现象,属于过度解读,排除B项;“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夸大了材料所述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8.日本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收皇室和豪族的私有土地和部门(部曲)归国家,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大夫以下的官员及百姓赐予布帛作为俸禄:将全国分为畿内七道,建立京师、国、郡、里等功能性地方行政组织。这些措施反映了日本(
)A.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B.官员寡头掌握国家政权C.土地国有制度得到巩固 D.初步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收皇室和豪族的私有土地和部门(部曲)归国家”、“将全国分为畿内七道,建立京师、国、郡、里等功能性地方行政组织”可以看出,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中央政府权力加强,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D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这些措施并不是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收皇室和豪族的私有土地和部门(部曲)归国家,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大夫以下的官员及百姓赐予布帛作为俸禄”,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收回了豪族的一些权力,排除B项;日本并不是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19.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的发展受到中国文明的影响C.历史上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仿效中华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答案】B【解析】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B项正确;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A项;历史上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不是朝鲜仿效中华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排除D项。故选B项。20.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实行“丁田制”。政府授予15岁以上的男子(丁)以一定面积的国有土地,其中口分田只准终身占有,永业田可由子孙继承。受田农民必须向政府缴纳田租、负担徭役(庸)和贡物(调)。据此可知,新罗丁田制(
)A.易于造成土地兼并 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类似于唐朝均田制 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答案】C【解析】根据“政府授予15岁以上的男子(丁)以一定面积的国有土地,其中口分田只准终身占有,永业田可由子孙继承。”可得出这与唐朝的均田制想类似,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逼妻子写协议书
- 股权入伙协议书
- 工程劳务合同和协议书
- 建烟花爆竹入股协议书
- 管件采购协议书
- 电线产品协议书
- 换热站安全施工协议书
- 芯片代理协议书
- 退还补贴协议书
- 美甲学员协议书
- 消防工程包清工合同范本年
- 梁宁产品经理思维30讲知识讲稿
- 《无痛消化内镜》课件
- 课题申报书: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图像的国家形象视觉构建研究
- 硫酸的安全培训
- 外国教育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师范大学
-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养成(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知到智慧树答案
- T-CBDA 70-2023 中小型体育馆室内装饰装修技术规程
- 女孩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
- 2024年物理实验室安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
- 急救药品的安全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