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1589第一章概述 294731.1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 2269191.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318071第二章大气污染物及其特性 4278572.1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4189262.1.1气态污染物 4248052.1.2颗粒物污染物 4307302.1.3生物污染物 4106702.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 4199562.2.1自然源 467192.2.2人为源 471642.3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5279342.3.1物理迁移 561712.3.2化学转化 560582.3.3生物转化 517497第三章燃烧过程污染控制 5300553.1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 5208313.2燃烧过程的优化 5293803.3燃烧设备的改造与升级 698853.4燃烧尾气处理技术 623336第四章工业生产过程污染控制 7175874.1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 7195224.1.1气态污染物 771564.1.2液态污染物 784284.1.3固态污染物 7694.2工业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 7307614.2.1优化生产工艺 7278084.2.2采用环保型原材料 7248324.2.3强化生产过程管理 771724.3工业尾气处理技术 8149144.3.1吸收法 8272924.3.2吸附法 834584.3.3催化法 8187844.3.4燃烧法 899274.4工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 880634.4.1废水处理与回用 8303954.4.2废渣处理与资源化 841764.4.3废气处理与资源化 8315874.4.4废液处理与资源化 94514第五章交通运输污染控制 929915.1交通运输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 9239625.2交通尾气处理技术 911145.3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 9257335.4交通运输管理策略 92289第六章城市大气污染控制 10179996.1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 10250916.2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策略 10226396.3城市绿化与生态修复 1124926.4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与预警 119364第七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评估 11170237.1技术评估的方法与指标 11279897.2技术经济性评估 12120967.3技术环境效益评估 12290967.4技术推广与应用 1225509第八章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 13115178.1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 13210508.2国内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 132918.3企业大气污染控制责任与义务 14289888.4大气污染控制监管机制 1424676第九章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 14293839.1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成功案例 143809.1.1国内成功案例 1549739.1.2国际成功案例 15134049.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 15231629.2.1技术难题 15260629.2.2解决方案 15167599.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1644739.3.1技术创新 1693889.3.2发展趋势 1673889.4大气污染控制前景展望 1611429第十章大气污染控制未来发展 161105410.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16846710.2大气污染控制产业前景 171467410.3大气污染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 172239810.4大气污染控制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18第一章概述1.1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浓度超过环境容量,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人类健康。大气污染物质可直接影响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可能导致多种疾病。通过大气污染控制,可以降低污染物质浓度,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保护生态环境。大气污染物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大气污染会对城市形象、旅游业、农业等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大气污染控制有助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履行国际公约。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的签约国,有责任采取措施控制大气污染,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1.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初。以下简要介绍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气污染问题初步显现。在此阶段,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主要以消烟除尘为主,采用湿式除尘、布袋除尘等技术。(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大气污染问题逐渐加剧。我国开始重视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开发了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并逐步推广应用于电力、钢铁等行业。(3)21世纪初至今:大气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阶段,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烟气脱硫技术:采用石灰石石膏湿式脱硫、海水脱硫、循环流化床脱硫等方法,有效降低二氧化硫排放。(2)烟气脱硝技术: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SNCR)等技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3)粉尘治理技术:采用布袋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等技术,提高粉尘去除效率。(4)汽车尾气治理技术:采用三元催化器、颗粒捕集器等装置,降低汽车尾气排放。(5)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大气污染监测设备,提高监测精度,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大气污染问题仍然严重,未来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仍需持续加强。第二章大气污染物及其特性2.1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大气污染物是指那些在自然或人为过程中释放到大气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根据其物理和化学特性,大气污染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1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和蒸气。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蒸气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重金属蒸气等。2.1.2颗粒物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包括粉尘、烟雾、雾滴等。根据颗粒物的来源和化学成分,可分为以下几种:无机颗粒物(如硅酸盐、重金属)、有机颗粒物(如碳黑、生物气溶胶)以及混合颗粒物。2.1.3生物污染物生物污染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花粉、孢子等植物性颗粒物。这些生物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等。2.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2.2.1自然源自然源主要包括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等自然现象产生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特定条件下,如火山爆发,可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2.2.2人为源人为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燃煤、石油化工、金属冶炼等。(2)交通运输: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3)生活污染:居民生活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如烹饪、取暖等。(4)农业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2.3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实现迁移和转化。2.3.1物理迁移物理迁移是指大气污染物通过风力、湍流等物理过程在空气中传播。物理迁移过程中,污染物浓度会发生变化,但化学性质不变。2.3.2化学转化化学转化是指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新的物质。化学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光解等过程。这些转化过程会影响污染物的毒性和环境效应。2.3.3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是指大气污染物在生物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生物转化过程中,污染物可能被降解或转化为其他物质。生物转化对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燃烧过程污染控制3.1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在燃烧过程中,由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以及燃烧产物的排放,会产生一系列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颗粒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主要包括飞灰、黑烟和细微颗粒等,它们会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危害。(2)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这些气态污染物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3)重金属污染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包括汞(Hg)、铅(Pb)、镉(Cd)等,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性。3.2燃烧过程的优化为了减少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需对燃烧过程进行优化。以下措施:(1)优化燃料配比:通过调整燃料的配比,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降低污染物排放。(2)提高燃烧温度:提高燃烧温度有利于燃料的完全燃烧,减少污染物。(3)改善燃烧设备:采用先进的燃烧设备,如低氮燃烧器、富氧燃烧技术等,以降低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4)优化燃烧操作:加强燃烧过程的实时监控,调整燃烧参数,使燃烧过程更加稳定、高效。3.3燃烧设备的改造与升级针对现有燃烧设备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造与升级,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以下措施:(1)更换燃烧器:选用低氮燃烧器、富氧燃烧器等高效燃烧器,替代传统的燃烧器。(2)优化燃烧室结构:对燃烧室进行优化设计,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3)增加尾气处理设施:在燃烧设备尾部增加尾气处理设施,如脱硫、脱硝、除尘等,以减少污染物排放。(4)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燃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燃烧效率。3.4燃烧尾气处理技术燃烧尾气处理技术是控制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关键环节。以下几种燃烧尾气处理技术可供选择:(1)脱硫技术:采用湿式脱硫、干式脱硫等方法,去除燃烧尾气中的二氧化硫。(2)脱硝技术: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等,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3)除尘技术:采用布袋除尘、电除尘等方法,去除燃烧尾气中的颗粒物。(4)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采用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方法,去除燃烧尾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5)重金属处理技术:采用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去除燃烧尾气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第四章工业生产过程污染控制4.1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态污染物。以下分别对这三种污染物进行详细阐述。4.1.1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化工生产、金属冶炼等工业过程。气态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4.1.2液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水、废液等。这些污染物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悬浮物等有害成分。液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工、制药、纺织、食品等行业。液态污染物的排放对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压力。4.1.3固态污染物固态污染物主要包括工业废渣、废矿物油、废包装材料等。这些污染物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无机盐等有害成分。固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矿产开采、金属冶炼、化工生产等行业。固态污染物的堆放和处理不当,会对土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4.2工业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工业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4.2.1优化生产工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优化化学反应过程,减少副产物的。4.2.2采用环保型原材料选择环保型原材料,减少有害成分的使用。例如,使用无害或低毒的溶剂替代有毒有机溶剂;采用无毒或低毒的催化剂替代有毒催化剂。4.2.3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例如,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降低污染物产生量;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防止泄漏。4.3工业尾气处理技术工业尾气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等。以下分别介绍这些方法。4.3.1吸收法吸收法是利用液体吸收剂吸收尾气中的污染物。常用的吸收剂有水、碱液、硫酸等。吸收法适用于处理气态污染物,如SO2、CO2等。4.3.2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吸附尾气中的污染物。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法适用于处理VOCs、臭气等污染物。4.3.3催化法催化法是利用催化剂将尾气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催化法适用于处理NOx、CO等污染物。4.3.4燃烧法燃烧法是将尾气中的污染物氧化或还原为无害物质。燃烧法适用于处理可燃性污染物,如VOCs、CO等。4.4工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工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是减轻工业生产对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工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4.4.1废水处理与回用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物浓度,实现废水回用。例如,采用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等。4.4.2废渣处理与资源化对废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堆放和填埋。例如,将废渣作为建筑材料、道路基层材料等。4.4.3废气处理与资源化对废气进行处理,回收其中的有用物质。例如,回收尾气中的SO2制硫酸,回收CO制化学品等。4.4.4废液处理与资源化对废液进行处理,回收其中的有用物质。例如,回收废液中的金属离子、有机物等。第五章交通运输污染控制5.1交通运输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交通运输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车辆尾气排放,二是道路扬尘。其中,车辆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颗粒物(PM)等。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发动机燃烧过程中的不完全燃烧和燃油蒸发。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交通运输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对大气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5.2交通尾气处理技术交通尾气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两种方式。机内净化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改进发动机燃烧过程,降低污染物排放。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燃烧过程、提高燃油喷射压力、采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提高排放标准等。机外净化技术主要包括尾气催化转化、尾气过滤、尾气吸收等。其中,尾气催化转化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尾气处理技术,它通过催化剂将尾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降低污染物排放。5.3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能源或清洁能源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主要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具有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特点,可以有效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的污染物排放。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5.4交通运输管理策略为了有效控制交通运输污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管理策略:(1)实施排放标准:通过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2)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3)加强车辆维护: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保证排放功能稳定。(4)推广清洁能源汽车: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减少传统燃油汽车的污染排放。(5)实施区域限行:在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采取限行措施,减少机动车排放。(6)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保证排放标准的落实。通过以上措施,我国交通运输污染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第六章城市大气污染控制6.1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城市大气污染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其特点如下:(1)污染源复杂:城市大气污染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排放等多种类型,污染物种类繁多,相互作用复杂。(2)污染程度严重: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往往较高,尤其是PM2.5、PM10、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已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3)季节性明显:城市大气污染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如冬季燃煤取暖、春季沙尘暴等。(4)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城市之间大气污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6.2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策略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以下措施可作为控制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2)严格排放标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保证排放达标。(3)清洁能源替代:推广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4)交通污染控制: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布局,减少交通拥堵。(5)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成熟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效果。6.3城市绿化与生态修复城市绿化与生态修复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1)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利用植物吸收大气污染物,降低污染程度。(2)生态修复: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6.4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与预警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与预警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环节。(1)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城市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实现污染物的实时监测。(2)监测数据共享:加强监测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3)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城市大气污染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污染预警信息,指导公众采取防护措施。(4)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大气污染事件的能力。第七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评估7.1技术评估的方法与指标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评估,旨在对各类技术手段的适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技术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调研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梳理和分类。(2)专家咨询法:邀请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专家,对各项技术进行评估和论证。(3)现场调查法:对实际应用中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其运行状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4)模拟试验法:通过构建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试验,预测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技术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1)技术成熟度:评价技术的研发水平、工程应用能力及市场竞争力。(2)技术适用性:评价技术对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及适用范围。(3)技术经济性:评价技术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及维护成本。(4)技术环境效益:评价技术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7.2技术经济性评估技术经济性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投资成本:包括设备购置、安装、调试等费用。(2)运行成本:包括设备运行、维护、人工等费用。(3)维护成本:包括设备维修、更换零部件等费用。(4)回收期:评估技术投资回报周期,以判断其经济可行性。7.3技术环境效益评估技术环境效益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污染物去除效率:评价技术对各类大气污染物的去除效果。(2)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评价技术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如PM2.5、PM10、SO2等污染物浓度的降低。(3)生态系统影响:评价:评价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或负面影响。(4)能效评估:评价技术对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7.4技术推广与应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需遵循以下原则:(1)适应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技术。(2)经济性原则: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3)先进性原则:优先推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4)可行性原则:保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推广与应用措施包括:(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技术培训:加强对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3)宣传普及: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大气污染控制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4)示范项目:建设一批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技术广泛应用。第八章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8.1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主要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WHO)空气质量准则等。这些法规与政策旨在推动全球大气污染的控制和削减,以降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法律文件,于1992年通过。公约要求各国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并通过国家通信向公约秘书处报告其排放情况。巴黎协定是2015年达成的全球气候协议,旨在限制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协定要求各国提交国家自定贡献(NDCs),即各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空气质量准则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物的科学依据,以保护人类健康。准则推荐了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以及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方法。8.2国内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与政策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这些法规与政策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了各级企业和公众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该法规定,国家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专门法律,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原则和措施。该法规定,国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浓度控制和排放总量控制,对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对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大气环境质量不受影响。8.3企业大气污染控制责任与义务企业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根据相关法规与政策,企业应履行以下义务:(1)遵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保证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符合国家标准。(2)采取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3)进行大气污染源监测,及时了解排放情况。(4)定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保证大气环境质量。(5)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大气污染控制水平。8.4大气污染控制监管机制大气污染控制监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管:各级应加强对大气污染控制工作的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大气污染控制监管制度。(2)环保执法:环保部门要依法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保证法规与政策的落实。(3)社会监督:鼓励公众、环保组织和媒体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监督,发挥社会监督作用。(4)企业自律:企业要自觉履行大气污染控制责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大气污染控制水平。(5)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在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第九章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9.1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成功案例9.1.1国内成功案例(1)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大气污染问题一度十分严重。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扬尘污染治理等,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物排放。2018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PM2.5平均浓度降至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2)上海市大气污染控制上海市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采取了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2019年,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4%,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9.1.2国际成功案例(1)伦敦烟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伦敦因煤炭燃烧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采取了《清洁空气法案》等法律法规,推广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加强对工业排放的监管,使伦敦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20世纪40年代,洛杉矶因汽车尾气排放导致光化学污染。美国加州采取了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车辆等措施,使洛杉矶空气质量逐渐好转。9.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9.2.1技术难题(1)工业排放污染控制工业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排放源的全面监测和治理。(2)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但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3)扬尘污染控制扬尘污染治理涉及多个环节,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9.2.2解决方案(1)工业排放污染控制采用先进的排放监测技术和治理技术,实现工业排放源的全面监测和治理。(2)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推广清洁能源车辆,提高燃油品质,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大对违规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3)扬尘污染控制加强对建筑工地、道路等扬尘污染源的治理,推广绿化、保湿等扬尘防治措施。9.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9.3.1技术创新(1)排放监测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排放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新型催化剂、吸附剂等材料,提高污染治理效率。(3)清洁能源技术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9.3.2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加大对大气污染控制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技术研究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