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行业节能减排与环保技术方案TOC\o"1-2"\h\u11492第1章能源行业节能减排概述 4107891.1节能减排背景与意义 4225841.2能源行业节能减排现状 4241691.3节能减排目标与挑战 521707第2章能源结构优化 5266762.1清洁能源发展 5220122.1.1概述 5126842.1.2太阳能发电 564822.1.3风能发电 5304772.1.4水能发电 6208392.1.5生物质能利用 640132.2传统能源清洁利用 6135802.2.1煤炭清洁利用 630152.2.2石油清洁利用 6155542.2.3天然气利用 6115812.3能源结构优化策略 6104232.3.1政策引导与支持 625492.3.2技术创新 6317192.3.3产业协同 6294412.3.4能源市场改革 7156362.3.5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 720008第3章高效能源利用技术 752973.1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 7155433.1.1煤炭洗选技术 7222623.1.2煤炭气化技术 74383.1.3煤炭液化技术 7173293.1.4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 7273883.2石油高效利用技术 7208883.2.1石油炼制技术 7234823.2.2润滑油再生技术 8187223.2.3石油化工技术 8195653.2.4油品质量升级技术 8212993.3天然气高效利用技术 8295323.3.1天然气输送技术 85433.3.2天然气发电技术 887173.3.3天然气化工技术 8204323.3.4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 81875第4章节能技术与应用 887244.1工业节能技术 8171274.1.1高效节能电机技术 8118674.1.2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9242324.1.3工业过程优化技术 983074.2建筑节能技术 989484.2.1被动式太阳房技术 9174024.2.2高功能围护结构技术 999164.2.3建筑能耗监测与控制系统 9119444.3交通节能技术 9167024.3.1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965574.3.2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9293244.3.3车联网技术 9190224.3.4公共交通优化技术 1016710第5章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10122455.1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10161805.1.1化学吸收法 10162915.1.2物理吸收法 10132195.1.3膜分离法 10135455.1.4冷冻分离法 1086265.2二氧化碳运输技术 10123455.2.1液态运输 10209735.2.2气态运输 10248715.2.3固态运输 114935.3二氧化碳封存技术 11291675.3.1强化油气回收封存技术 11127615.3.2深层盐水层封存技术 11280245.3.3煤层封存技术 1117825.3.4碳酸盐岩层封存技术 11230725.3.5海底封存技术 1113221第6章环保技术及其应用 11225836.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1162856.1.1烟气脱硫技术 12187146.1.2烟气脱硝技术 12122156.1.3颗粒物捕集技术 12277156.2水污染治理技术 1266316.2.1废水处理技术 1225146.2.2回用水处理技术 12101136.2.3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 1215955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12168146.3.1垃圾焚烧技术 12229986.3.2废渣处理技术 13321676.3.3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 135258第7章低碳能源发展 13131307.1低碳能源政策与规划 13116507.1.1政策背景 13310767.1.2政策措施 13277247.2低碳能源技术创新 13157117.2.1技术创新方向 1311437.2.2技术创新成果 1364427.3低碳能源产业发展 1446877.3.1产业发展现状 14249827.3.2产业发展趋势 1425161第8章节能减排与环保政策体系 14308568.1国际节能减排政策与实践 142458.1.1国际节能减排政策概述 1424658.1.2国际节能减排实践案例 14162488.2我国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14197938.2.1国家层面政策 15309378.2.2行业层面政策 1534498.2.3地方层面政策 1516988.3环保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15163798.3.1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519598.3.2环保标准体系 15283948.3.3环保法律法规与标准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1529174第9章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与经济手段 1590299.1碳交易市场机制 15289789.1.1碳交易市场概述 15282429.1.2碳交易市场在能源行业的应用 16237889.1.3碳交易市场对能源行业节能减排的影响 16202529.2碳税政策分析 16119689.2.1碳税政策概述 16237189.2.2碳税政策对能源行业的影响 16241159.2.3碳税政策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1688969.3节能减排经济激励政策 16308889.3.1经济激励政策概述 16201499.3.2节能减排补贴政策 16158519.3.3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 16292199.3.4绿色金融政策 163616第10章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16555310.1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发展 17718910.1.1概述 172523410.1.2能源结构优化 171211210.1.3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17842710.1.4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172336810.2节能减排与区域协同发展 173138210.2.1概述 173217110.2.2区域产业协同 171148610.2.3区域政策协同 17912510.2.4区域技术创新协同 172690910.3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171395010.3.1概述 172545510.3.2能源行业发展趋势 18462110.3.3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181838910.3.4发展方向 18第1章能源行业节能减排概述1.1节能减排背景与意义能源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严重。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成为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管理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其背景与意义如下:(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2)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有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3)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4)促进经济增长:节能减排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1.2能源行业节能减排现状我国能源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费增速逐步放缓,能源强度持续下降。(2)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提高,化石能源比重下降。(3)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能源行业节能减排。(4)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提升:在燃煤发电、新能源发电、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但是我国能源行业仍存在一定的节能减排潜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1.3节能减排目标与挑战根据我国能源发展总体战略,能源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如下:(1)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能源强度比2015年下降15%。(2)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为实现上述目标,能源行业面临以下挑战:(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2)能源结构转型压力:传统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清洁能源发展面临诸多制约。(3)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不足:部分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4)政策体系与监管机制不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监管机制有待完善。(5)市场机制不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绿色金融体系不健全,影响节能减排市场活力。第2章能源结构优化2.1清洁能源发展2.1.1概述清洁能源是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发展清洁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2.1.2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通过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近年来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2.1.3风能发电风能发电是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转动,进而产生电能。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电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2.1.4水能发电水能发电是利用水流动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清洁能源。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建设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1.5生物质能利用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于生物体中的一种能量形式。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2传统能源清洁利用2.2.1煤炭清洁利用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清洁利用煤炭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采用高效清洁燃烧技术、煤气化技术、煤化工技术等,可降低煤炭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2.2石油清洁利用石油清洁利用主要包括提高炼油技术、发展清洁燃料、提高石油化工产品附加值等。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石油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2.2.3天然气利用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燃料。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2.3能源结构优化策略2.3.1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有利于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补贴、绿色信贷等,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清洁能源产业。2.3.2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突破,降低清洁能源成本,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2.3.3产业协同推动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2.3.4能源市场改革完善能源市场体系,促进能源价格合理形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能源结构优化。2.3.5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加强清洁能源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清洁能源领域专业人才,为能源结构优化提供人力支持。第3章高效能源利用技术3.1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之一,其高效清洁利用对于节能减排及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项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3.1.1煤炭洗选技术煤炭洗选是提高煤炭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原煤进行处理,去除矸石、硫分等有害物质,提高煤炭的热值和燃烧效率。3.1.2煤炭气化技术煤炭气化是将固态煤炭转化为可燃气体的一种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中的碳、氢等元素转化为合成气(CO和H2),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3.1.3煤炭液化技术煤炭液化是将固态煤炭转化为液态燃料的一种技术。通过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方法,将煤炭转化为甲醇、乙醇等液体燃料,以替代石油燃料,降低环境污染。3.1.4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脱硫、脱硝、除尘等,旨在减少燃煤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3.2石油高效利用技术石油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对于节能减排具有积极作用。以下为石油高效利用技术的主要内容:3.2.1石油炼制技术石油炼制技术通过对原油进行蒸馏、裂化、催化重整等工艺,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石油利用率。3.2.2润滑油再生技术润滑油再生技术是将使用过的润滑油进行回收、再生处理,降低废油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3.2.3石油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如塑料、合成橡胶、化肥等,提高石油附加值。3.2.4油品质量升级技术油品质量升级技术通过对汽油、柴油等燃料油进行加氢处理,降低硫、苯等有害物质含量,减少尾气排放。3.3天然气高效利用技术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高效利用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以下为天然气高效利用技术的主要内容:3.3.1天然气输送技术天然气输送技术包括长输管道、液化天然气(LNG)等,保证天然气的安全、高效输送到用户。3.3.2天然气发电技术天然气发电技术具有清洁、高效、低碳排放等特点。采用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等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3.3天然气化工技术天然气化工技术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如合成氨、甲醇等,实现天然气的高附加值利用。3.3.4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将天然气直接应用于用户端,通过热电联产、冷热电三联供等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4章节能技术与应用4.1工业节能技术工业节能技术主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工业生产过程和开发替代能源等方面的技术。以下为几个关键的工业节能技术应用:4.1.1高效节能电机技术高效节能电机技术通过提高电机效率、降低电机功耗,实现节能减排。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风机、泵、压缩机等通用设备中。4.1.2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是指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余热进行回收,用于供暖、发电等用途。如水泥、钢铁等行业中的余热发电技术。4.1.3工业过程优化技术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如采用先进控制策略、优化生产流程等方法。4.2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来实现节能。以下为几个关键的建筑节能技术应用:4.2.1被动式太阳房技术被动式太阳房技术利用建筑本身的设计和构造,实现冬季吸热、夏季遮阳,降低建筑能耗。4.2.2高功能围护结构技术高功能围护结构技术通过提高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物的热量损失。4.2.3建筑能耗监测与控制系统通过安装建筑能耗监测与控制系统,实时掌握建筑能耗状况,并对空调、照明等设备进行优化控制,降低能耗。4.3交通节能技术交通节能技术主要涉及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和开发替代能源等方面。以下为几个关键的交通节能技术应用:4.3.1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将内燃机和电动机相结合,提高燃料利用效率,降低排放。4.3.2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汽车,实现零排放。4.3.3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通过实时收集交通信息,为驾驶者提供最优行驶路线和速度建议,降低能耗和排放。4.3.4公共交通优化技术公共交通优化技术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鼓励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实现节能减排。第5章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5.1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能源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5.1.1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化学反应来捕集二氧化碳。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常见的吸收剂有MEA、PZ、MDEA等。5.1.2物理吸收法物理吸收法是利用吸收剂与二氧化碳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进行捕集。该技术具有较低的能量消耗和较小的设备体积,但捕集效率相对较低。常见的物理吸收剂有硅胶、活性炭等。5.1.3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利用特定膜材料对二氧化碳进行分离。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无污染等优点,但膜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寿命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5.1.4冷冻分离法冷冻分离法是通过对含二氧化碳的气体进行冷却和压缩,使二氧化碳凝固分离。该技术适用于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捕集,但能耗较高。5.2二氧化碳运输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后,需要采用合适的运输技术将其运送到封存地点。主要的运输方式有:5.2.1液态运输液态运输是将二氧化碳压缩至液态,通过管道、船舶或铁路等方式运输。该方式具有较高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5.2.2气态运输气态运输是将二氧化碳压缩至气态,通过管道或罐车等方式运输。与液态运输相比,气态运输能耗较低,但运输效率较低。5.2.3固态运输固态运输是将二氧化碳固化成固态,如干冰,然后通过货车等方式运输。该方式适用于短距离、小规模的运输,但成本较高。5.3二氧化碳封存技术二氧化碳封存技术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安全、永久地储存于地下或海底等地质结构中。主要封存技术包括:5.3.1强化油气回收封存技术该技术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以提高油田的采油率。同时二氧化碳被封存在油层中,实现减排目标。5.3.2深层盐水层封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注入深层盐水层,利用盐水层的高压力和孔隙度,实现二氧化碳的长期封存。5.3.3煤层封存技术煤层封存是将二氧化碳注入煤层,通过置换煤层中的甲烷,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同时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5.3.4碳酸盐岩层封存技术利用碳酸盐岩层的高孔隙度和渗透性,将二氧化碳注入其中,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碳酸盐矿物,实现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5.3.5海底封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注入海底沉积层,利用海底的高压力和稳定的地质条件,实现二氧化碳的长期封存。通过以上捕集、运输和封存技术的综合应用,能源行业有望实现二氧化碳的有效减排,为我国节能减排和环保事业作出贡献。第6章环保技术及其应用6.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是能源行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本节介绍几种常用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6.1.1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硫(FlueGasDesulfurization,FGD)技术是控制燃煤发电厂SO2排放的主要手段。常用的烟气脱硫技术有湿法、干法和半干法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运行稳定等优点。6.1.2烟气脱硝技术烟气脱硝(FlueGasDenitration)技术主要用于控制燃煤发电厂和工业锅炉的NOx排放。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烟气脱硝方法。6.1.3颗粒物捕集技术颗粒物捕集技术主要用于控制燃煤、燃油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颗粒物排放。电袋复合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等设备在颗粒物捕集方面具有较高效率。6.2水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水污染治理技术。6.2.1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沉淀、过滤等;化学方法包括混凝、氧化还原等;生物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6.2.2回用水处理技术回用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将废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或生活,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6.2.3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污泥处理与处置是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常用的污泥处理技术有浓缩、调理、脱水等。污泥处置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焚烧、填埋等。6.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是解决能源行业废弃物污染问题的关键。以下为几种常用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6.3.1垃圾焚烧技术垃圾焚烧技术可以将固体废物转化为能源,同时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目前流化床焚烧炉和炉排焚烧炉等设备在垃圾焚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6.3.2废渣处理技术废渣处理技术包括固化/稳定化、熔融等。这些技术可以将废渣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固体产物,便于安全处置。6.3.3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资源回收与利用技术包括金属回收、废塑料再生、废纸回收等。这些技术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环保技术的应用,能源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第7章低碳能源发展7.1低碳能源政策与规划7.1.1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能源行业的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在此背景下,本章首先介绍相关低碳能源政策,为后续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指导。7.1.2政策措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低碳能源发展,包括:(1)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低碳能源发展目标;(2)加大对低碳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3)加强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4)完善低碳能源市场体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7.2低碳能源技术创新7.2.1技术创新方向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能源发电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2)节能技术,如高效电机、节能照明等;(3)储能技术,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4)智能电网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安全、便捷传输和使用。7.2.2技术创新成果我国在低碳能源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1)新能源发电技术取得突破,如光伏、风电等领域;(2)节能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储能技术取得进展,如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4)智能电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能源互联网发展奠定基础。7.3低碳能源产业发展7.3.1产业发展现状我国低碳能源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2)节能产业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为我国能源消费降低做出贡献;(3)储能产业逐步兴起,产业链条日趋完善;(4)智能电网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升级。7.3.2产业发展趋势未来,我国低碳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如下:(1)新能源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逐步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节能产业将向高端发展,助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储能产业将迈向规模化、市场化,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4)智能电网产业将推动能源互联互通,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支撑。第8章节能减排与环保政策体系8.1国际节能减排政策与实践本节主要介绍国际上节能减排的政策与实践,分析各国在应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上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8.1.1国际节能减排政策概述分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协议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和协议,以及各国制定的节能减排政策。8.1.2国际节能减排实践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如欧洲、美国、日本等,分析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启示。8.2我国节能减排政策体系本节主要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地方层面梳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体系。8.2.1国家层面政策介绍我国国家层面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8.2.2行业层面政策分析我国能源、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要求及实施情况。8.2.3地方层面政策梳理各地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8.3环保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制保障。8.3.1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分析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构成,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8.3.2环保标准体系介绍我国环保标准体系,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三级标准,以及各类排放标准、产品标准等。8.3.3环保法律法规与标准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分析环保法律法规与标准在能源行业、重点耗能企业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实施效果。通过以上三个部分,本章对节能减排与环保政策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为我国能源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参考。第9章节能减排市场机制与经济手段9.1碳交易市场机制本节主要介绍碳交易市场机制在能源行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碳交易市场是通过设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允许企业通过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权来进行碳排放权的调配。这种市场机制有助于实现能源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9.1.1碳交易市场概述介绍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的现状。9.1.2碳交易市场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分析碳交易市场在能源行业的实际应用,包括碳排放权分配、碳交易规则及交易品种等。9.1.3碳交易市场对能源行业节能减排的影响从企业、行业和宏观层面分析碳交易市场对能源行业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9.2碳税政策分析本节主要探讨碳税政策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及其影响。9.2.1碳税政策概述介绍碳税的基本概念、征收方式、税率设定及其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9.2.2碳税政策对能源行业的影响分析碳税政策对能源行业企业成本、投资决策、技术进步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9.2.3碳税政策在我国的应用前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碳税政策在能源行业的适用性和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