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20篇
(含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僧》)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F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己,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费,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费,进,
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工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巨旦同属,句末语气词,不译
2)如者不惑知同皙
2.古今异义
第1页共61页
1)二自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
今义: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
2),、字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有一言而百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3.特殊句式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
译文: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私利
2)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4.文化常识
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有过不同的解释。主要的解
释有“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
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名句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
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去践行的。
2)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美德,他在《〈论语〉十二章》中用“知者不
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评价具有这三种美德的人。
3)《〈论语〉十二章》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里而道远”两句表达了有抱
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思想。
4)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从四个方面解释了“克己复礼”的具体要求。
二、劝学(《荀子》)
第2页共61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
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E,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跄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
蛇鳗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跳也。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车全以为轮车柔同煤,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区
3)则如明而行无过矣知同笆,见返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型
2.古今异义
1)车柔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君子愉享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木芽之利
古义: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第3页共61页
4)用心一也
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5)非蛇鳍之穴无可春耗者
古义:寄居,容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6)非能水也,而绝H而
古义:特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一词多义
'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1)而‘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于是
圣心备焉语气词,可不译
’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寒于水介词,比
3)于《
先俟于门外介词,在
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锋利
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动词,善于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一响毕绝动词,停止
5)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
以为妙绝副词,极
寡人地绝兵远形容词,僻远,极远的
\---------------------
4.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奉柔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且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第4页共61页
3)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5.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判断句、省略句)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里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省略句)
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省略句)
译文:(然而)没TT蛇鳍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冰是水凝冻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脚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7)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省略句)
译文:木材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
译文:就没有用来远达千里(的办法)
6.文化常识
踵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腔”,跨出两脚为“步”。
名句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己”说的也是这
一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强调只有广泛地学习,不断反省,君子才会见
识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2)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用“吾尝践而望矣”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更加广阔
这一现象,强调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3)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为例,提醒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
句子是“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第5页共61页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非蛇鳍之穴无
可寄托者”,这是因为它“用心躁也”。
三、屈原列传(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
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
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臭。上称帝售,下道齐桓,中述
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属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暹,遭受
2)其称文小而其居极大指同宣
2.一词多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
疾,君有疾在膝理名词,疾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劲疾
3.词类活用
1)屈平定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正直
2)由道德之广崇名词作动词,阐明
3)]蜕于施万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
4.特殊句式
1)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省略句)
第6页共61页
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为(乔芬谗臣)所容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译文:诚实不欺却被怀疑,为人忠贞却被诽谤
5.文化常识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
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也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
家历史。
名句默写
1)《屈原列传》中,以排比句高度概括屈原的文、辞、志、行特点的语句是“其
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0
2)《屈原列传》中,讲述屈原诚实不欺却被怀疑,为人忠贞却被诽谤,因而心有怨
愤的语句是:“信而见疑.忠而跛谤.能无怨乎?”
3)《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其忧愁的具体内容是“屈
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O
4)《屈原列传》中,概括介绍《离骚》内容的语句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
条贯,靡不毕见”。
四、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
虽下思,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
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
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
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
第7页共61页
慎始而敬终,虑塞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
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摘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
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余之以威怒振同宸,威生
2.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痕未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信以傲物
古义:放纵性情,即“骄傲”。
今义:尽情。
3)虑塞蔽则思虚4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意见。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力度
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3.一词多义
(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主持、掌握
1)当
安步当车动词,当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怎么
2)安文<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k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名--词--,--养--生-
第8页共61页
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仟
a)事
旧]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4)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你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动词,要求,索求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却
5)而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并,并且
4.词类活用
1)惧满溢则思江海木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2)看人者,诚能见可欲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3)貌恭而不3、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
4)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
5)居.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
6)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熊形容词作名词,奸恶小人
7)简金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好的
意见
8)源不深而望流之忘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9)必由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10)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亲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12)京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3)在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5.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译文: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
第9页共61页
3)虑鎏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
译文: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6.文化常识
君王的称谓
1)神器: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万岁:本为祝颂之词。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后用于祝颂帝王。后来为了表
示对皇帝的尊敬,就成为帝王的代称。
3)陛下:宫殿的台阶下。古代臣子不能直呼皇上,必须先告诉台阶下的侍者,
请他们转达。后来就演变成用“陛下”代称皇上。
4)天子: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受命于天,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5)圣驾:驾,本指皇帝的车马,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圣驾”
代称皇帝。
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主也易失天下的原因是“夫在殷
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0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o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不要因君主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
刑罚的句子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O
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用人纳谏”的策略,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
的句子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五、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10页共61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
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蓑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
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麦业解惑也强同授,饯授
2)或师焉,或木焉丕同查
2.古今异义
1)古之享善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丽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吾从市师之
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同“向”。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至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第11页共61页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卒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木宓贤于弟子
古义:不一定。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3.一词多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0道’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指从师之道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学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惑
4)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这里译为“他”,指孩子
一子之徒连接定语利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那类,那些”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5)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第12页共61页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它们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兼语,他
6)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定语,他们的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4.词类活用
1)吾而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翥而不从师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
3)其卡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5)吾从而庙之冬诃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是故全益圣,届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7),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8)位卑则足力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耻
9)而/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也、解除疑惑的人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不拘于时(被动句)
译义:不受时俗的限制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译文:不明句读,不解除疑惑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6)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
译文:现在他们的见识竟赶不上这些人
第13页共61页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
译文: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6.文化常识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
病。
2)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
读。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名句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
标准的句子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O
2)《师说》中,韩愈感慨从师的风尚没有得到流传的句子是“师道之不传也久
袋”;他认为有些老师只能教孩子们读书断句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
3)韩愈在《师说》中客观地指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
悟的时间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他”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
“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文章结尾说自己创作
《师说》来赠给李蟠的原因是“余嘉其能行古道”O
六、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
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缰回,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
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
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
齐。
第14页共61页
妃嫔媵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
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
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C一肌一容,尽态
极妍,缀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
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遮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锚
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
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
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
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
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
后人也。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的4乱扁
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宫之间,而生硬不齐
古义: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C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会普
古义:金玉珍宝等物。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4)司修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
第15页共61页
2.一词多义
'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1)-B4
而或长烟一空副词,全
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形容词,相同,一样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惜
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
3)族.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助词,不译
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到……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代词,他们,指秦人
4)之<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词,用在表时间的副词后,补充音节,不译
V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3.词类活用
1)骊山丸构而施折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状语,向西
2)察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整车
3)麻歌左弦名词作状语,在口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白益骄固名词作状语.一夭夭地
5)长桥卧波,未.何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名词作状语,出现了龙
6)复道行空,不霁何虻名词作状语,出现了彩虹
7)朝霰夜展名词作动词,吟唱;名词作动词,弹琴
8)谁得而嫌灭也多词作动词,灭族
9)楚人一炬,可怜雇主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第16页共61页
10)后人哀之而不堡之意动用法,以……为鉴
11)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为动用法,为……哀叹
12)燕赵之应搬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13)六王毕,四海二数词作动词,统一
4.特殊句式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译文: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干万个人的心思啊
2)函谷举(被动句)
译文:函谷关被(刘邦)攻占
3)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
译文: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
译文:(秦始皇)使(阿房宫里)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在m里耕种的农民
还多
5.文化常识
1)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君。
2)妃嫔媵婿: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婿,都是古代宫廷中一
种女官,即皇帝的侍妾。妃的等级比嫔、嫡高。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
的人(后妃陪嫁的侍女)。
3)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4)锚铢:占代重量单位,一镯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一十四分之一。
锚、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名句默写
1)《红楼梦》中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
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O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两句描写楼阁随地形而建,
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两句把桥比喻为横卧在河
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
第17页共61页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若能改变对六国之民的态度,秦的历史将会改
写的句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人亦
念其家“,所以不可一方面极力搜刮,另一方面却“用之如泥沙”o
七、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矣Q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
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
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
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向使三国各爱其
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第18页共61页
泉霜露,斩荆棘暴同曝
2.古今异义
1)莹宇颠覆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思厥先疽交
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可谓分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
人。
3.一词多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1)速<不速之客召请
兵贵神速快、迅速
<,一
(非兵不利兵器
2)兵,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公不论兵,必大困兵法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露
暴秦之欲无厌残暴
3)暴.虽有槁暴理
众不暴寡欺凌
V----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
4)与<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
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
第19页共61页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拿、用
5)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介词,凭、靠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由于
4.词类活用
1)百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一月月他
2)能守其土,文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受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5)不能独兑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惜其用武而不疼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7)力、则获邑,夫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受贿):形容词用作名词,大
的(受贿)
8)李牧连疝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5.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国割
地求和
2)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使用兵的功效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译文:向秦国割地求和而使自己的国力削弱,这是灭亡的原因
4)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
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5)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句)
译文:齐国不亲附秦国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句)
译文:(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向不帮助五国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句)
文: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
第20页共61页
8)举以予人(省略句)
译文:拿来送给别人
9)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6.文化常识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典章制度、例行的事以及
典故等意思。
名句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俳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O
2)《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o
3)《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暴霜露.斩荆棘”o
4)《六国论》中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引用了古人的一个
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句子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O
八、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
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己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
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
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
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
第21页共61页
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
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题同抽,分建
2.古今异义
1)不任应应向往之至
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2)故略工掖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3.一词多义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顾念,忧虑
)恤
11(1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体恤,怜悯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
宁信度,无自信也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2)度’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
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3)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乃辞谢,固请坚决
k-------
第22页共61页
4)见
r冀君实或见恕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见渔人,乃大惊看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被
故今具道所以介词,理由
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同“而”,表示结果
以授之于有司连词,同“而”,表顺承
5)以《以兴利除弊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介词,把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为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口久认为
4.词类活用
1)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有标斯民名词用作动词,施恩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
5.特殊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
译文:(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
译文:议订法令制度,乂在朝廷上修正
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
译文:那么那些人又怎么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6)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
译文:至「(天下对我的)怨恨和诽谤那么多
名句默写
第23页共61页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
“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罪”。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
“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
“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辟邪说,难壬人。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
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
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王安石的行
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九、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
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C其声呜呜然,如
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
旗蔽空,翻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
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C寄蜉蟒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24页共61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
之既白。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向虚御风也同凭,乘
2)山川相廖缪同缰,盘绕、围绕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舁车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
2)白蠡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花会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宇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望亲人兮天一方
古义: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3.一词多义
第25页共61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口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1)至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察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动词,盼望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动词,起
2)兴]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动词,起床,起来
I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动词,发生,引起
(举酒属客动词,劝请
3)属]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嘱托,嘱咐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4)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助词,表疑问语气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4.词类活用
1)I窈窕之章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咏
2)庠棹兮旦桨名词作状语,用桂木:名词作状语,用木兰
3)击电雨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4)♦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起舞
5)应孤舟之悠妇使动用法,使……哭泣
6)江襟危坐而间客日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宙飞名诃作状语,向南
8)商望夏口,亲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9)卡江陵,顺流而亲也多词作动词,攻下;向东流
10)况百与子施人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
11)后鱼虾而为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第26页共61页
12)竟吾生之须臾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13)肴核既底,杯盘狼藉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14)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白
5.特殊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译文: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们乂羡慕什么呢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可如今在哪里呢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
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6.文化常识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3)蜉蟒: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名句默写
第27页共61页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触胪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攻
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盛况。
2)《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亘
露横江,水光接天”。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客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
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O
4)《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愁妇”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
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凄然落泪。
5)在《赤壁赋》中,客人认为生命微不足道的句子是“寄蜉懈于天地,渺沧海
之喋”,以此来感慨人类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6)《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来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自其不变者而
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O
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游人心胸开阔,无拘无束,乘着小舟在广阔旷远的江
面上随波漂荡的两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
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瞬"O
9)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亮升起之后仿佛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情
状的两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O
十、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
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己昏。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
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
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
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
第28页共61页
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日:“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龙门吊租赁及吊装作业风险分担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四人共同经营民宿的合伙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车辆租赁与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展会现场搭建及展品运输合同3篇
- 2025年度高空作业安全防护施工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养护承包合同范本8篇
- 2025年度电动汽车充电桩安全检测与维护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新媒体营销活动合作协议范本2篇
- 2025年度泥瓦工劳务分包合同工期延误责任协议
- 2025版农业机械销售订购合同(年度版)3篇
- 2024年合肥市庐阳区中考二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质检中心制度汇编讨论版样本
- 药娘激素方案
- 提高静脉留置使用率品管圈课件
- GB/T 10739-2023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 《心态与思维模式》课件
- C语言程序设计(慕课版 第2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行业会计比较(第三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含解析)
-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课件
- 《美的历程》导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