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4070第1章绪论 3216261.1电力系统概述 3262781.2能源管理的重要性 3297851.3作业指导书的使用方法 44811第2章电力系统基础 4256712.1电力系统的组成 479492.1.1发电环节 4327612.1.2输电环节 432402.1.3变电环节 4283402.1.4配电环节 4115132.1.5用电环节 438052.2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5300262.2.1运行特点 5141242.2.2控制目标 514662.2.3控制措施 5169942.3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93772.3.1静态稳定性 5168122.3.2暂态稳定性 5148222.3.3动态稳定性 621272第3章能源管理基础 6292073.1能源管理概述 6176103.1.1能源管理的定义 6121093.1.2能源管理的目标 6130193.1.3能源管理的任务 6240963.2能源管理体系与标准 6319913.2.1能源管理体系 6141273.2.2能源管理标准 767193.3能源审计与节能评估 7312503.3.1能源审计 7176653.3.2节能评估 721677第4章电力市场与能源交易 813304.1电力市场概述 85684.1.1电力市场定义 861084.1.2电力市场分类 8183024.1.3电力市场发展历程 8253084.2能源交易模式 8240974.2.1能源交易基本概念 8244814.2.2长期合同交易 8120034.2.3短期交易 8319464.2.4现货交易 9315504.2.5期货交易 9137834.3电力市场运营与管理 9227494.3.1电力市场运营机制 9228604.3.2电力市场管理 9137414.3.3电力市场运营效果评价 9309624.3.4电力市场发展趋势 94509第5章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 974515.1电力系统规划概述 9172315.1.1电力系统规划的内容 9233215.1.2电力系统规划的程序 1018525.2电力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10123515.2.1电力系统设计原则 10217925.2.2电力系统设计方法 10200125.3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 1155485.3.1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内容 11108005.3.2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 11252885.3.3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应用 1128934第6章电力系统经济运行 1138236.1电力系统经济运行概述 12187486.1.1经济运行的定义与意义 12216136.1.2经济运行的目标与原则 12250876.1.3经济运行的措施与方法 12213826.2电能质量分析与改善 12310166.2.1电能质量指标 12324606.2.2电能质量问题分析 1268376.2.3电能质量改善措施 12202696.3电力系统优化调度 12115466.3.1优化调度的概念与意义 1296086.3.2优化调度的目标与原则 13146056.3.3优化调度的方法与实现 13117176.3.4优化调度的应用实例 134279第7章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13306577.1节能技术概述 13229007.2新能源发电技术 13236987.3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 1421640第8章智能电网与能源管理 14150818.1智能电网概述 14262198.2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14111748.3智能电网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 156562第9章能源管理系统(EMS) 1560999.1EMS概述 153229.2EMS的功能与架构 1591179.2.1功能 16165189.2.2架构 16158859.3EMS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16266599.3.1关键技术 16254839.3.2应用 168006第10章作业实践与案例分析 172084810.1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作业实践 173208310.1.1实践目的 17696310.1.2实践内容 172532110.1.3实践步骤 172200510.2典型案例分析 172142910.2.1案例一:某地区电力系统节能改造 173007410.2.2案例二:某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建设 17820910.3作业总结与展望 18353110.3.1作业总结 182574410.3.2展望 18第1章绪论1.1电力系统概述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涉及电能的、传输、分配和使用。本章首先对电力系统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组成、运行原理和主要功能。电力系统主要由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网和用电设备组成。它通过复杂的网络结构将发电厂的电能传输到用户,满足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系统还涉及到电力市场、调度、安全稳定运行等多个方面。1.2能源管理的重要性能源管理是指对能源消耗和利用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能源成本。在电力系统中,能源管理具有以下重要性:(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能源管理,可以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降低线损,提高能源利用率。(2)保障电力供应安全:能源管理有助于合理安排电力生产和供应,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3)降低能源成本: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4)环境保护:能源管理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1.3作业指导书的使用方法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相关人员提供操作和管理的参考依据。以下是作业指导书的使用方法:(1)阅读:仔细阅读本作业指导书,了解电力系统和能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实践:根据作业指导书中的内容,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电力系统和能源管理的各项工作。(3)参考:本作业指导书可作为日常工作中的参考资料,帮助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培训:本作业指导书可用于电力系统和能源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第2章电力系统基础2.1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各环节的主要功能和组成如下:2.1.1发电环节发电环节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发电厂,如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核电厂、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发电站等。它们将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为整个电力系统提供能量。2.1.2输电环节输电环节主要负责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通过高压输电线路传输到各个变电所。输电线路、输电塔、变电站等设备共同组成输电环节。2.1.3变电环节变电环节主要包括各种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电压的升高或降低,以适应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2.1.4配电环节配电环节将变电站输出的电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设备分配给各类用户。主要包括配电所、配电网、用户用电设备等。2.1.5用电环节用电环节包括各类用户的用电设备,如工业、商业、居民家庭的用电设备等。它们消耗电能,实现电能的最终用途。2.2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2.2.1运行特点电力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实时性和不确定性。其运行特点主要包括:(1)连续运行:电力系统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保证用户用电需求。(2)实时平衡: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环节需要在瞬间完成功率的平衡。(3)高度自动化:现代电力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实现运行监控、故障处理等操作。2.2.2控制目标电力系统的控制目标主要包括:(1)保证供电可靠性: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少停电。(2)提高电能质量:满足用户对电压、频率等电能质量的要求。(3)降低运行成本: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提高经济效益。2.2.3控制措施电力系统控制措施主要包括:(1)调度控制:通过电力系统调度,实现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环节的协调运行。(2)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进行故障检测、隔离和恢复,保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3)自动化设备:利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运行监控、故障处理等操作,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2.3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静态稳定性、暂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分析。2.3.1静态稳定性静态稳定性分析是指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条件下,研究系统在负荷变化、设备故障等小干扰下,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2.3.2暂态稳定性暂态稳定性分析是指在电力系统发生大干扰(如短路、断线等故障)后,研究系统在短时间内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2.3.3动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分析是指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研究系统在长时间内受到各种因素(如负荷波动、设备老化等)影响下的稳定性。通过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可以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第3章能源管理基础3.1能源管理概述能源管理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的作用。能源管理涉及对能源消耗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旨在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3.1.1能源管理的定义能源管理是指通过对能源消耗行为的规范、能源使用设备的优化、能源消耗数据的监测与分析等手段,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3.1.2能源管理的目标能源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能源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3.1.3能源管理的任务能源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制定能源政策、目标和计划;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能源审计和节能评估;推广节能技术和措施;开展能源监测和统计分析;提高能源管理水平。3.2能源管理体系与标准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为实现能源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能源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环境污染。3.2.1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政策:明确能源管理的方向和目标,为能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2)能源组织:建立能源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3)能源计划:制定能源目标和计划,确定能源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4)能源使用:优化能源使用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能源采购:规范能源采购行为,降低能源成本。(6)能源监测与评价: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测与评价,分析能源管理效果。(7)持续改进:根据能源管理效果,不断优化能源管理体系。3.2.2能源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是对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范和要求的统称。主要能源管理标准包括:(1)国际标准:如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等。(2)国家标准:如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等。(3)行业标准:针对特定行业制定的能源管理规范。3.3能源审计与节能评估能源审计和节能评估是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能源消耗行为的检查、分析和评价,为组织提供节能改进措施和方案。3.3.1能源审计能源审计是指对组织的能源消耗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独立的检查和评价,以确定能源消耗现状、节能潜力和改进措施。(1)能源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能源消耗数据收集、能源使用设备检查、能源管理措施分析等。(2)能源审计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出能源浪费的环节。(3)能源审计报告:对能源审计结果进行总结,提出节能改进措施和建议。3.3.2节能评估节能评估是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节能措施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评价,以指导节能工作的开展。(1)节能评估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能源消耗分析、节能措施评价、节能效果预测等。(2)节能评估方法:采用类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等,评估节能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节能评估报告:对节能评估结果进行总结,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第4章电力市场与能源交易4.1电力市场概述4.1.1电力市场定义电力市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电力生产者、电力消费者以及电力中间商通过电力交易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电力市场是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4.1.2电力市场分类根据交易范围和性质,电力市场可分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长期市场、短期市场、双边市场、集中市场等。各类电力市场在交易机制、价格形成、市场参与者等方面各有特点。4.1.3电力市场发展历程电力市场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经营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经营的转变。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4.2能源交易模式4.2.1能源交易基本概念能源交易是指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中间商在能源市场中,按照一定的交易规则,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能源交易模式包括:长期合同、短期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等。4.2.2长期合同交易长期合同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能源交易。长期合同有利于稳定市场供需,降低交易风险。4.2.3短期交易短期交易是指在短期内,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情况,买卖双方通过协商确定交易价格和数量的能源交易。短期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灵活性,满足市场波动需求。4.2.4现货交易现货交易是指在交易双方成交后立即交割的能源交易。现货交易具有交易周期短、价格波动大等特点,反映了市场即时供需状况。4.2.5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是指在约定的时间内,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交割的能源交易。期货交易具有价格发觉、风险规避等功能,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4.3电力市场运营与管理4.3.1电力市场运营机制电力市场运营机制包括:交易组织、交易规则、价格形成、结算等环节。运营机制的设计旨在保证市场公平、透明、高效,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4.3.2电力市场管理电力市场管理主要包括:市场监管、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服务等。监管机构、市场运营机构等共同参与电力市场管理,保障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4.3.3电力市场运营效果评价电力市场运营效果评价主要从市场效率、竞争程度、价格波动、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通过评价,可以为市场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促进电力市场健康发展。4.3.4电力市场发展趋势电力市场发展趋势包括:市场化改革深化、新能源发展、分布式能源接入、智能化技术应用等。应对这些发展趋势,电力市场运营与管理需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能源转型和市场需求。第5章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5.1电力系统规划概述电力系统规划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可靠运行的重要前提,其目标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优化电力系统结构,提高供电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本章主要从电力系统规划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电力系统的规划内容、程序及关键问题进行概述。5.1.1电力系统规划的内容电力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源规划:根据电力需求预测,确定各类电源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2)电网规划:优化电网结构,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3)负荷预测: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电力系统的负荷需求,为电源和电网规划提供依据。(4)可靠性分析:评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5)经济性分析:从投资、运行、维护等方面,评估电力系统规划方案的经济性。5.1.2电力系统规划的程序电力系统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研究: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明确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2)初步规划:提出多个规划方案,进行初步筛选。(3)详细规划:对初步筛选的规划方案进行详细分析,优化方案。(4)方案评估:从技术、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5)规划实施: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最终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5.2电力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电力系统设计是根据规划方案,对电力系统进行具体设计,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环保。本节主要介绍电力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方法。5.2.1电力系统设计原则电力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保证电力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2)可靠性原则: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满足用户需求。(3)经济性原则: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环保性原则:减少电力系统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5)先进性原则: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电力系统的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5.2.2电力系统设计方法电力系统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模拟法: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2)优化法:利用优化算法,对电力系统设计参数进行优化。(3)专家系统法:利用专家经验和知识,对电力系统设计进行指导。(4)可靠性分析法:对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保证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5.3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是评估电力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满足用户电力需求的能力。本节主要介绍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内容、方法和应用。5.3.1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内容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负荷可靠性分析:评估电力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满足负荷需求的能力。(2)供电可靠性分析:评估电力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向用户供电的能力。(3)设备可靠性分析:评估电力系统中各设备在规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能力。(4)系统可靠性分析:评估整个电力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能力。5.3.2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解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电力系统可靠性进行定量分析。(2)模拟法:通过计算机模拟,对电力系统可靠性进行定量分析。(3)统计分析法:利用历史数据,对电力系统可靠性进行统计分析。(4)人工智能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力系统可靠性进行预测和分析。5.3.3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应用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在电力系统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优化电源布局:根据可靠性分析结果,调整电源布局,提高供电可靠性。(2)改进电网结构:通过可靠性分析,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质量。(3)设备选型和配置:根据可靠性分析,选择合适的设备,提高设备可靠性。(4)风险评估:对电力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应对措施。第6章电力系统经济运行6.1电力系统经济运行概述6.1.1经济运行的定义与意义电力系统经济运行是指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供电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实现电力系统运行成本的最小化。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6.1.2经济运行的目标与原则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目标是在满足用户供电需求的基础上,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经济运行原则包括:公平竞争、优化配置、节能减排、保障供电可靠性。6.1.3经济运行的措施与方法电力系统经济运行措施包括:优化发电计划、提高电力系统负荷率、降低线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等。方法主要包括:优化调度、电力市场运营、需求侧管理等。6.2电能质量分析与改善6.2.1电能质量指标电能质量指标主要包括:电压偏差、频率偏差、谐波含量、电压波动与闪变等。这些指标反映了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优劣,对电能质量分析与改善具有指导意义。6.2.2电能质量问题分析针对电能质量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包括:电源侧因素、电网侧因素、负荷侧因素以及外部干扰因素等。6.2.3电能质量改善措施电能质量改善措施主要包括:优化电源结构、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采用无功补偿装置、改善供电设备功能等。6.3电力系统优化调度6.3.1优化调度的概念与意义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是指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分配发电资源、优化运行方式,实现电力系统运行成本的最小化。优化调度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6.3.2优化调度的目标与原则优化调度的目标是在满足用户供电需求的基础上,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优化调度的原则包括:公平竞争、优化配置、节能减排、保障供电可靠性。6.3.3优化调度的方法与实现优化调度的方法主要包括:静态优化调度、动态优化调度、智能优化调度等。实现优化调度的关键在于:构建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开发调度支持系统等。6.3.4优化调度的应用实例以实际电力系统为例,介绍优化调度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应用,分析优化调度对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影响,为电力企业实施优化调度提供借鉴。第7章节能与新能源技术7.1节能技术概述节能技术是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电力系统中的节能技术,包括变压器节能技术、电机节能技术、照明节能技术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7.2新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是解决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新能源发电技术:(1)太阳能发电技术: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两种方式,具有清洁、可再生、无污染等优点。(2)风能发电技术: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转动,将风能转换为电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水能发电技术:包括传统水力发电和潮汐能发电等,具有成熟的技术和较高的发电效率。(4)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利用生物质资源(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进行发电,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5)地热能发电技术:利用地热资源进行发电,具有稳定、清洁、可再生的特点。7.3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是新能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1)分布式能源系统:指在用户侧或电网侧,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供能的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以下优点: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减轻电网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等。(2)微电网:是由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系统等组成的独立运行的小型电网。微电网可以实现与主电网的互联和独立运行,具有以下特点: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增强电网稳定性、优化能源配置、降低能源成本等。通过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发展。第8章智能电网与能源管理8.1智能电网概述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为基础,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环保运行。智能电网具备自我修复、自适应、互动性强等特点,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为我国能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8.2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力系统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分析和控制。(2)通信技术:为电力系统提供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保证智能电网的信息交互。(3)分布式能源接入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安全接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再生资源利用率。(4)储能技术:通过储能系统,实现电力系统的能量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实现电能的高效转换和控制。(6)智能调度技术: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优化算法,实现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提高能源利用率。(7)互动性技术:实现用户与电网的实时互动,引导用户合理用电,降低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8.3智能电网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智能电网在能源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侧管理: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需求响应、需求侧储能、分布式电源接入等功能,降低电力系统的峰值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能源优化配置:利用智能电网的通信、调度等技术,实现电力系统中各类能源的高效配置,降低能源成本。(3)电力市场运营:智能电网为电力市场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促进电力市场的公平、高效运营。(4)电能质量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电力系统运行数据,提高电能质量,保障用户用电安全。(5)设备状态监测与维护: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预测性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6)电网安全防护:智能电网具备较强的自我修复和自适应能力,能有效应对各类电网,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7)环境保护:智能电网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降低电力系统对环境的污染,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第9章能源管理系统(EMS)9.1EMS概述能源管理系统(EnergyManagementSystem,简称EMS)是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采集、处理、分析和优化能源消耗数据,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能源信息,协助企业或组织实现能源成本降低、能源效率提高及能源消耗减少的目标。EMS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电力、钢铁、化工、建筑等多个领域。9.2EMS的功能与架构9.2.1功能(1)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各种能源消耗数据,包括电、水、气、热等;(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可视化报表;(3)能源消耗分析:分析能源消耗的规律和趋势,找出节能潜力;(4)能源优化: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能源优化策略,实现能源成本降低;(5)设备管理: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预防设备故障,提高设备效率;(6)决策支持:为管理层提供能源管理决策依据,实现能源管理目标。9.2.2架构EMS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感知层:负责实时采集能源数据,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