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_第1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_第2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_第3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_第4页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后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2023·山东济南·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一模)宋代统治者自立国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商业发展的措施,“一切弛放,任令通商”,使其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自由发展。这表明宋初(

)A.经济政策较为务实 B.经济结构发生改变C.农耕经济发展缓慢 D.税收来源出现变化2.(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茶法是古代政府管理茶叶生产、运销、税收的法规。如图为北宋徽宗时期的茶法流程图,该图反映出宋徽宗时期(

)A.政府规范茶税征收程序 B.茶叶经营已日渐专业化C.茶叶专卖政策得以实施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3.(2023·山东淄博·统考二模)北宋神宗年间,北方田土数占全国的31%,所缴税粮比例占到全国总量的54.7%。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北方土地生产力水平高C.税制改革影响赋税的比例 D.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4.(2023·山东济南·统考二模)宋人庄季裕曾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说明当时(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经济城镇兴起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边境贸易繁荣5.(2023·山东东营·高三广饶一中校考期中)图1和图2为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对外贸易的需要C.商品贸易的需要 D.国家统一的推动6.(2023·山东淄博·高三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南宋政府优待外国商人并鼓励中国商人外出经商。泉州港阿拉伯客商贩来乳香价值30万缗,市舶司纲首(领班)蔡景芳招徕外国货船,都被补授低级武阶官;泉州、广州市舶司主管官员到外国引客商或贩货回国,每满100万两就升一级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人的政治地位因商业贸易而提升B.商业税收对政府财政经济影响巨大C.政府以政治手段强化对商业的控制D.官商一体的对外贸易模式初步形成7.(2023·山东淄博·统考一模)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江北种植不同,“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这说明当时(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8.(2023秋·山东威海·高三统考期末)唐宋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下图反映的是(

)A.唐代诗人分布情况 B.唐代军队驻防情况C.宋代词人分布情况 D.宋代军队驻防情况9.(2023·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考古研究发现,汉唐墓葬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其形制表现出极为明显的等级差别;而到了宋朝,未获得诏葬的高品官和中低品官的墓葬中则出现了与庶民墓相仿的“从俗而葬”现象。这表明宋朝(

)A.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趋势 B.封建伦理观念已受到冲击C.市民阶层的地位获得提升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10.(2022·山东济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所缴茶税,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叶种植、制作的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另外,对非专卖商品的价格政府不再进行限价,商人可根据交易行情自由定价。由此可知,宋代(

)A.专卖制度日益趋向解体 B.商业发展突破体制的束缚C.商人主导市场交易活动 D.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11.(2023·山东泰安·统考一模)北宋大臣文彦博对宋神宗说行交子不便,神宗说:“行交子,诚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财用既足,则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无有不已之事。”据此可推测北宋发行交子(

)A.与北宋中期财政困难有关 B.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C.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D.使之成为单一流通货币12.(2023秋·山东菏泽·高三统考期末)“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制度。北宋政府禁榷的范围包括盐、茶、酒、醋、铁等,其禁榷范围之广、攫取商品利益之大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宋代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财政的紧张 B.重农抑商的强化C.城市经济的繁荣 D.社会治理的完备13.(2023·山东·模拟预测)根据下表,元世祖忽必烈大规模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至元十六年(1279年)派五千名军人并征调大批民工,开凿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至元十七年(1280年)调侍卫军三千人,再次开发通州运粮河至元二十年(1283年)开凿直沽新河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疏浚神山河、滦河和扬州的运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会通河,从山东须城安山到临清,与运河相接A.解决南粮北运困难 B.加强江南地区控制C.加快国家统一步伐 D.促进南北民族交融14.(2023秋·山东·高三统考期末)据史书记载,元代出现一种标准船型,船体窄长,长宽比为7.6,载重量为150~200料(料,古代造船计量单位),约为12吨。这种标准船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运河航道运输的需要 B.造船技术的进步C.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 D.中央集权的加强15.(2023·山东·模拟预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描述宋代社会“凡吉凶之事,自有所谓‘茶酒厨子’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虽广席盛设,亦可咄嗟也”。这印证了(

)A.宋代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生活C.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遭到冲击 D.理学出现促使生活观念改变16.(2023·山东·模拟预测)宋代人刻印书籍,往往在书的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刻一“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如图中的“牌记”写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盗版)”。下列对宋代“牌记”的解释正确的是(

)A.体现了程朱理学的主张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规范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D.丰富了宋代书籍的内容17.(2023秋·山东聊城·高三校考期末)宋代按照房屋、地产课税及经营资本多少把市民阶层划分十等,但重视节日之风与节日消费行为却不分贫富。富者极尽奢华,贫者“积累假借,更易新衣”。这表明(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更新C.土地买卖频繁进行 D.市场需求刺激纺织业发展18.(2022·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这反映出来宋代(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政府商业政策发展变化19.(2022·山东济南·高三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宋代中期以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人力”“女使”,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表明宋代(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政府对民众控制力减弱C.儒家民本思想得到贯彻 D.封建等级制度走向解体20.(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如表为北宋若干时期江南与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情况(单位:户、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江南地区全国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980年3492838906726418500163671755.4%1078年1120331285684416603954423400826.7%1102年1265762322769318113945461905606.9%A.个体农耕规模扩大 B.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已完成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劳动力增长支撑江南经济发展21.(2023秋·山东枣庄·高三统考期末)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

)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 D.加速了小农经济结构变动22.(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中)宋代地方官员在奏议中指出:“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这反映了宋朝(

)A.土地兼并加速了人口的流动 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D.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23.(2023·山东菏泽·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圩田是一种在沼泽或淤滩上造田的方法,宋代人均耕地4.4亩,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伴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圩田技术在南方有较大发展,这反映了(

)A.南方经济日益发展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南方的生产力先进 D.农耕技术不断成熟24.(2022·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中)唐代之前商人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远距离运粮成本高企。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反映出(

)A.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B.抑商政策废弛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C.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域性商帮兴起 D.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25.(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唐宋时期,作为社会等级划分的四民概念逐渐向职业差异的四民概念转化。此外,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已远非“四民”所可涵盖。这反映出当时(

)A.“农本”思想发生根本动摇 B.传统社会结构出现变化C.“四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D.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强26.(2022·山东菏泽·高三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阶段练习)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27.(2022·山东菏泽·高三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阶段练习)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28.(2022·山东菏泽·高三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阶段练习)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监察御史王岩叟奏言:“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B.佃户权益得到保护C.租佃经营方式解体 D.封建依附关系减弱29.(2023·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都城的变迁材料一自西周以来,许多王朝在西安建都。为了都城的营建及其他相关土木工程活动,关中及其周边山地的原始森林遭到大量砍伐。隋朝建都时,生态破坏导致农田面积缩小,粮食单位产量和总产量下降,农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关中“天府之国”的优势丧失。随着都城人口的增长,关中农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凸显,长安难以依靠关中达到自给自足。隋唐时期的漕运和交通开发就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摘编自霍斌《史说长安·隋唐卷》材料二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游移。这种政治文化中心的游移不定,直至晚唐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彻底迁都洛阳并开启五代而结束。此后,洛阳开始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后的五代政权,有三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也曾定都洛阳,两个政权(后汉、后周)定都汴京(开封),开封又一次进入历史视线,后来的北宋就定都汴京(开封),而南宋政权又把都城移至临安(杭州)。——摘编自王宁宁等《从隋唐大运河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东移与乐舞形态格局嬗变》材料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隋至南宋时期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30.(2023·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的土地交易材料一宋代土地交易的一般法定程序“先问亲邻”《宋刑统》规定:“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叔伯弟侄等),不买,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书立文契”买卖契约由官府统一印造,并收取工本费。契约上须写明顷数、坐落、四邻界至、产业来历、典卖原因、原业税钱、交易钱数、悔契责任、担保人姓名等。“过割赋税”土地交易时,须将附在土地上的赋税义务转移给新业主,并由官府在双方赋税籍账内改换登记,实现“割税离业”。“纳税投印”买卖契约经官府严格核验无误、交纳契税(土地交易税)后,再由官府在契书上加盖官印,以示交易合法。——据郑定、柴荣《两宋土地交易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材料二

土地问题是从古到今一直讨论的话题,“中国农民对土地的黏着性,远较他国为大⋯⋯把土地当作婴儿”,历代统治者在土地问题上采取的措施也都比较谨慎,而土地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宋代社会的研究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处理当今土地问题也有借鉴意义。——据尼安木《宋朝土地交易研究》根据材料一,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解读。31.(2022·山东德州·高三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宋税收比较表岁入粟岁入布绢帛税钱(万)间接税(万)估算总计(万)实物(万)折算额(万)实物(万)折算额(万)天宝年间(742—756)2500800270013502002170熙宁十年(1077年)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7——据刘光临关梁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材料二

据杜估《通典·食货二》估算,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据刘光临关梁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材料三

图1北宋东京商业区示意图材料四

图2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宋税收的差异作出合理解释。32.(2023·山东潍坊·高三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统考阶段练习)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代、宋代、清代)各地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书院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33.(2023秋·山东威海·高三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代社会保障制度概况构成措施或机构说明荒政振济以赈济和赈贷为主,如仁宗皇佑五年“诏转运司振邕州贫民户贷米一石”,哲宗元佑八年“出钱粟十万振流民”等调粟由政府出面解决灾年的粮食暂时性短缺问题,如嘉定二年“命江西、福建二广丰稔州,籴远以给临安”仓储主要包括常平仓和义仓。到1069年时,常平仓贮谷总数竟达一千四百万石;义仓是农村储粮备荒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养恤居养院收养孤寡等贫穷不能自存者为主的综合性慈善机构安济院主要功能为收养鳏寡孤独贫病不能自存之人并给以医疗保障慈幼局主要针对社会弃子溺婴这一社会问题而设立,在保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收养男女婴儿达两万人之多漏泽园类似现代公墓设施。作为孝道的表现之一,政府重视收埋“无主者”和“军民贫乏亲属,愿葬漏泽园者”其他义庄也称义田,主要由一些入仕的士大夫用其秩禄买田置办,赈养族人,对官方社会保障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摘编自杜伟《略述两宋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34.(2022·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中)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放、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35.(2022·山东青岛·高三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信息。请指出上图中三个市场集中分布的区域并分析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A【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宋初(中国)。据材料“一切弛放,任令通商”,可以看出宋初立国,通过一系列保护商业发展的措施,对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明政策较为务实,A项正确;北宋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排除B项;仅从保护商业发展的措施中,无法得出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政府税收来源,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据图示可知,宋徽宗时期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监管制造的方式对商人贩茶的全过程实行严密的控制,形成了间接茶叶专卖制度,C项正确;图示没有涉及茶税征收程序,排除A项;图示反映的是茶叶从生产到流通、消费领域受到政府的严密管控,而非茶叶经营专业化,排除B项:图示反映出抑商措施有所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神宗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北方税粮占全国的比例高于田土数占全国的比例,这是因为北方粮食作物单产量高,说明北方土地生产力水平高,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采用方田均税法,是在全国范围实行,不是只在北方,不会使得北方税粮比例高于田土数占全国的比例,因而税制改革不会影响赋税的比例,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北方所缴税粮比例较高,与南方社会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城镇的兴起。根据材料“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可知,宋朝时期,选择交通便利之地,建设城镇,开始数户,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商人在这里做生意,获利丰厚,说明在宋朝时期,经济城镇开始兴起,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市坊界限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而且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朝时期,排除C项;根据材料,“择要会之地”是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不一定是在边境,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为了适应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转变为圆形方孔钱。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所以货币形制从汉五铢钱转变为宋代纸币的主要原因是商品贸易的需要,C项正确;印刷技术的进步只是促进宋代纸发行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导致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对外贸易的需要不是导致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只是促进形制变化的因素之一,排除B项;北宋时期国家并未完成统一,所以国家统一并不是推动宋代货币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南宋政府优待外国商人并鼓励中国商人外出经商。泉州港阿拉伯客商贩来乳香价值30万缗,市舶司纲首(领班)蔡景芳招徕外国货船,都被补授低级武阶官;泉州、广州市舶司主管官员到外国引客商或贩货回国,每满100万两就升一级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故政府支持对外贸易和国人外出经商。材料所述现象反映出商业税收对政府财政经济影响巨大,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泉州、广州市舶司主管官员到外国引客商或贩货回国,每满100万两就升一级官。”并非商人的政治地位提升,而是主管官员能吸引客商或者贩货回国到一定数据,可以晋升,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南宋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并非以政治手段强化对商业的控制,排除C项;官商一体即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结合体,政府长期实行官营和专卖,商人社会政治地位低下,迫使大商人只有同封建势力相结合才能立住脚,大商人、大官僚、大地主三位一体,材料无法得出官商一体的对外贸易模式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材料“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可知,宋朝结合不同地方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地要结合本地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并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诸谷”、“杭稻”都是粮食作物,未涉及经济作物,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依据图片可知,80人以上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且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加密集,西北地区无分布,由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图片反映的是宋代词人分布情况,C项正确,排除A项;军队驻防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排除BD项。故选C项。9.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唐墓葬在形制上有等级差别,而到了宋朝,部分官员的墓葬中出现了“从俗而葬”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丧葬礼俗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一社会关系问题,以宋朝为界,中国社会开启了“世俗化”“平民化”的新阶段,A项正确;封建伦理观念已受到冲击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市民阶层,排除C项;材料中只提到墓葬形制特点,未能反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利用茶税刺激茶农生产和茶叶流通,又取消利用行政手段进行价格限制的做法,反映其对经济手段的重视和运用,D项正确;专卖制度没有解体,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宋代政府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B项表述过于夸大宋代政府的做法所产生的作用,排除B项;商人的交易活动仍受到政府的限制,商人未主导市场交易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根据“若素有法制,财用既足,则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无有不已之事”可知,北宋时期之所以发行交子,主要是因为“财用”不足,即和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有关,A项正确;材料说明北宋时期发行交子是为了应对财政的困难,并不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也不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排除BC项;交子是配合当时的金属货币发行的,并不是单一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禁榷”是中国古代对重要商品采取政府垄断经营制度,北宋禁榷范围广,是因为政府财政紧张,需要从中攫取商品利益以增加财政收入,A项正确;宋代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的紧张,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B项;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了禁榷范围,与城市经济的繁荣、社会治理的完备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3.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大规模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南粮北运的运输问题,以稳定其统治,A项正确;忽必烈开凿大运河是为了进行南粮北运,而不是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和促进南北民族交融,排除BD项;此时元朝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A项。14.A【详解】元代漕运和海运都比较发达。元代标准船型的尺寸和载重量表明,题目材料是就漕运而言,这与京杭大运河的航道管理有关。由于运河某些河段水浅面窄,超过200料的船只难以通行,还会阻碍河道,所以必须制定标准船型,A项正确;材料强调船体的标准规格,并非造船技艺,看不出造船技术进步的信息,排除B项;海运船只无须严格限定船体尺寸和载重量,排除C项;中央集权加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由“专任饮食请客宴席之事”“一切赁至”可知,宋代民众家里凡是遇到喜事和丧事,都会大摆宴席,请客吃饭之风盛行,租赁之风盛行,这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密切相关,社会生活水平提升必然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B项正确;宋代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在理学影响下仍旧森严,且材料没有涉及士农工商四民问题,排除C项;奢侈之风与理学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版的图书上标记有出版人、刻书人和出版日期等信息,反映了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背景下,人们明确知识产权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的主张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出现知识产权意识,未体现活字印刷流程的规范,排除C项;宋代“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不会丰富宋代书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根据“但重视节日之风与节日消费行为却不分贫富”可得出当时不论贫富,大家消费的意识都比较强,这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关,反映出城市发展刺激消费观更新,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阶层变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消费,并不是指土地买卖,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8.B【详解】根据材料“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可知,南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四民观念受到了冲击,B项正确:商人的社会地位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提高,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传统伦理的瓦解,排除C项;宋代政府依然采用的是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9.A【详解】根据材料“奴婢”由唐代的“畜产”到宋代的”人力”、“女使”、“编户齐民”等可知身份地位提升,这说明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A项正确;民众身份的变化不代表国家控制力的减弱,排除B项;民本思想得到贯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封建等级制度在唐宋时期并没有崩溃,排除D项。故选A项。20.D【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980年以来,南方户数占全国户数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南方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也就为江南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仅根据户数比重的变化,无法得出个体农耕规模扩大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结论,排除AC项;宋代经济重心完成是在南宋,即1127年以后,排除B项。故选D项。21.B【详解】依据材料“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宋代太湖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但是清代时,这一地区出现了棉桑与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粮食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由湖广地区供应,于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之间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未涉及其对工业上市镇的影响,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漕运的经济格局没有改变,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种植的结构发生变化,但此时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22.D【详解】根据材料“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近世之民,离乡轻家,东西南北转徙而之四方,固不以为患,而居作一年,即听附籍。”可知,宋代的农民,离乡轻家,全国转徙,在政府看来已经是常态,不以为患,说明宋代农民流动性加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化,排除B项;百姓摒弃了安土重迁的观念,说法过于肯定,排除C项。故选D项。23.A【详解】根据材料“圩田是一种在沼泽或淤滩上造田的方法,宋代人均耕地4.4亩,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伴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圩田技术在南方有较大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加,将先进的劳作技术传入南方,圩田技术的改进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南方经济日益发展”的说法包含了“南方的生产力先进”这一说法,排除C项;“南方经济日益发展”的说法包含了“农耕技术不断成熟”这一说法,排除D项。故选A项。24.A【详解】依据材料“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航运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唐宋时期粮食长途贩运兴盛,运河沿线出现了一批商业重镇,A项正确;“抑商政策废弛”表述错误,封建政府不会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地域性商帮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果倒置,排除D项。故选A项。25.B【详解】根据材料“唐宋时期,作为社会等级划分的四民概念逐渐向职业差异的四民概念转化。此外,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已远非“四民”所可涵盖。”可知“四民分业”的界限相对模糊,城市居民职业更广泛,工商业者人数增多,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项正确;此时政府的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农本”思想并未发生根本动摇,排除A项;“四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不符合史实,依然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社会观念的转变等有关,不会带来社会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强,且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6.D【详解】根据材料“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市场,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交子的流通使用,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7.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显然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新型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8.D【详解】根据材料“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知,富民(地主)与佃户之间仅存纯粹的经济关系,地主不能控制佃户,佃户去留自主,依附关系减弱,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租佃经营方式的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29.趋势:沿大运河不断向东移动(或答从长安到洛阳、汴京、临安)。认识:从政治角度作答,西北、北部、东北等地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如西夏、辽、金的崛起对中原政权的威胁;东移和南迁便于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从经济角度作答,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修建,政治中心向东移动有利于缓解粮食压力。从地理角度作答,长安生态环境的破坏;长安位于第二阶梯,运河运粮不便,洛阳和开封是运河枢纽城市,便于运粮;洛阳附近到潼关段黄河属于地上河,且地理环境复杂,不利于运粮;政治中心沿大运河东移减少了运粮成本;临安在江南地区,粮食供应充足。从历史的角度作答,洛阳和开封是许多朝代的都城,如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先后定都于洛阳,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详解】首先根据史料和地图,得出都城迁移的动向:长安——洛阳——开封——杭州,进而得出其逐步向东移动的趋势。然后分析原因,根据材料“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游移。这种政治文化中心的游移不定,直至晚唐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彻底迁都洛阳并开启五代而结束。此后,洛阳开始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后的五代政权,有三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也曾定都洛阳,两个政权(后汉、后周)定都汴京(开封),开封又一次进入历史视线,后来的北宋就定都汴京(开封),而南宋政权又把都城移至临安(杭州)”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角度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需要,经济角度受经济重心南移和运河修建的影响,地理角度主要涉及自然环境和地势等因素对都城的影响,最后从历史角度分析原因。30.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买卖中农民依法(通过征得房亲四邻同意、订立契约、寻求担保人分担风险、依法让渡土地义务负担等)完成土地交易,维护自身权益。统治者通过规范土地买卖程序、细化交易规定等方式兼顾买卖双方利益,稳定社会秩序;统治者通过征收交易税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进行有效社会治理。宋代土地买卖研究是了解宋代社会的一个切入点,对研究宋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及乡规乡俗等方面都有益处。另外,对当今土地问题提供启示,如加大政府职能、进行土地产权改革等。【详解】根据材料一,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解读,首先需要提炼材料二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一进行说明。材料二认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根据材料一宋代土地交易的一般法定程序,“先问亲邻”“书立文契”“过割赋税”“纳税投印”可知,土地买卖中农民依法通过征得房亲四邻同意、订立契约、寻求担保人分担风险、依法让渡土地义务负担等完成土地交易,维护自身权益。根据材料二“历代统治者在土地问题上采取的措施也都比较谨慎”,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可知,统治者通过规范土地买卖程序、细化交易规定等方式兼顾买卖双方利益,稳定社会秩序;统治者通过征收交易税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进行有效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二“土地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宋代社会的研究大有裨益”并结合材料一可知宋代土地买卖研究是了解宋代社会的一个切入点,对研究宋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及乡规乡俗等方面都有益处。根据材料二“土地问题的研究⋯⋯对于处理当今土地问题也有借鉴意义”并结合材料一信息可知,为当今土地问题提供启示,如加大政府职能、进行土地产权改革等。31.差异:从总额增加、实物税下降与税收货币化、间接税增长等角度作答。解释:从人口的角度作答,如宋代人口增加为税收增加奠定了基础;从耕地面积角度作答,如宋代耕地面积减少,实物税下降;从工商业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工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间接税收增加,税收货币化程度增加从政治的角度作答,如宋初强化中央集权,设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地方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差异:根据材料中的税收数额可知,总额增加,根据材料中岁入粟和岁入布绢帛的下降可知,实物税下降与税收货币化,根据材料中间接税的增加可知,间接税增长等角度作答。解释:结合所学可知,从人口的角度作答,如宋代人口增加为税收增加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余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熙宁五年(1072)土地清丈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户数约1788.7万”可分析出,从耕地面积角度作答,如宋代耕地面积减少,实物税下降;结合材料三可知,从工商业发展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工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间接税收增加,税收货币化程度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的角度作答,如宋初强化中央集权,设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地方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2.图1:书院数量较多,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南方书院数量明显多于北方。这与宋代国家分裂,实行重文轻武国策,科举制发展,南宋偏安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推动文化重心南移,理学推动等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宋代。图2:书院数量少,分布范围小,南方书院数量与北方相比相对较多。这与唐代科举制发展程度、经济重心南移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唐代。图3:书院数量最多,分布范围基本遍及全国各地,南方书院数量与北方相比占有绝对优势。这与清代国家统一、人口明显增多、农耕经济尤其是南方经济发达、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清代。【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这三幅示意图分别属于唐代、宋代、清代。图1:根据图上的数据可以得出信息“书院数量较多,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南方书院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推动了文化重心南移,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逐渐成为教育和学术的中心,科举制规模大大扩展,儒学在宋代发展为理学,因此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书院数量大增,北方因战乱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儒学不振,书院数量明显少于南方。图2:根据图上的数据可以得出信息“书院数量少,分布范围小,南方书院数量与北方相比相对较多”,根据所学可知唐中期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并带动文化重心的南移,北方较南方战乱多,因此南方书院数量多于北方,由于书院在唐代诞生,因此从全国来看,书院总体数量少于宋代。图3:根据图上的数据可以得出信息“书院数量最多,分布范围基本遍及全国各地,北方书院的数量也很可观,南方书院数量与北方相比占有绝对优势”,根据所学可知这与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人口明显增多、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状况相符。33.背景:两宋以文治国;其政治理念与措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或者理学思想);农耕经济高度繁荣为社会救济提供了物质基础;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族战争也时常出现,天灾人祸频现;中国古代有优抚弱势群体的传统;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特点:措施全面(或形成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式(机构)多样;救济范围(对象)广泛(或救济对象主要为老人、孩子和贫民);官方与民间保障并存(或国家救助与宗族内部救助并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影响:为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