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岗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用规定的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3.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规定的笔,按作答题目的序号,写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内。5.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86年,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一套象征军权的玉钺,钺身两面刃部上角均有良渚神人兽面纹图案,两面刃部下角均有神鸟图案。考古学家整体复原墓葬后发现,这是地位尊贵的墓主人随葬品。(图1)据此可以反映()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B.社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C.中华文明起源阶级出现D.远古先民高超制作技术2.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描述:“昔在尔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大兹令......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这是青铜铭文中有关“天命”的记载。这表明()比例比例A.加强对地方管理统治B.维护西周政权合法性C.促进奴隶制经济繁荣D.巩固统一多民族发展3.汉武帝时期专门设官将郡国贡献的土产运去行市售卖,得钱归公,称为“均输”;国家在长安设立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称为“平准”。这一政策的实行()A.冲击重农抑商经济政策B.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C.体现国家对商业的控制D.阻碍商品的全国性流通4.“中华”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大量涌现,《魏书》记载“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且以招诱边民,故侨置中州郡县。”这反映了当时()A.分立中孕育文化认同B.南北方发展差距扩大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战争对农耕经济破坏5.唐平定西域高昌国后改名为西州,原高昌城改为州府治所,四郡改为西州四县,属县也被重新编为乡里。唐朝还在此实行了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制度。由此可见()A.推动了君主专制加强B.促进了行政效率提高C.带动了中原文化传播D.稳定了西南社会秩序6.表1反映了北宋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表1年代总兵额禁军数所占比例厢军数所占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37.8319.351%18.5349%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66635.854%30.846%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1005353%4747%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91.243.247%4853%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125.982666%43.334%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116266357%49.943%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106.856.853%5047%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111.261.255%5045%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C.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D.提升了军队的战斗能力7.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表2反映了唐一五代、宋的南方北方书院数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朝代全国(所)北方(所)南方(所)唐一五代47839宋71331682表2--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A.强干弱枝加强宋朝中央集权B.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繁荣C.印刷技术突破促进文化传播D.心学进步思潮推动思想解放8.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较为有效的统治。《元书·地理志》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的边疆管理()A.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B.采取了改土归流的政策C.设置羁縻府州来维护统治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9.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购买了大片低洼的沼泽地并加以治理,不仅种植粮食,还凿水池养鱼,筑舍养猪,种植果木蔬菜,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颇丰。材料中的现象说明()A.江南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B.农业生产技术发生巨大进步C.商业长途大额贸易飞速发展D.手工业出现全新的经营方式10.十七世纪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中国当时的)大清皇帝康熙携手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法国传教士白晋来到清廷为康熙皇帝讲授西方数学,并编译满文版《几何原本》教材;清朝皇帝主持编纂的农书也传入法国,并深刻影响了法国的“重农学派”。由此可知()A.中法两国历史处于同步阶段B.中法交往助力欧洲社会转型C.清政府已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文化交流推动中法关系发展11.1871-1893年,茶叶一直是占中国出口总值最大比重的货物。1889年,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荃在奏疏中称,近三年来,由于西商争先购买印度、日本的茶叶,华商连年亏损,茶户也因此陷入困顿。据此可知()A.中国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关税自主权为列强所攫取D.贸易逆差局面逐渐得到改善12.洋务运动时期,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science”被译为“格致”。1903年,严复模仿日文译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并强调社会学属于科学。民国初年,有学者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体西用已经破产B.传统儒学遭受批判C.救亡图存不断深入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13.1919年,全中国招收女生的高等学校只有四所。1922年,除专门的女子大学以外,北京大学等大部分高等学校都招收女学生。这反映了()A.社会平等的实现B.民主共和的传播C.思想解放的成果D.封建伦理的根除14.纺纱厂的规模通常用纱锭数量来表示,表3为1900-1920年中国棉花生产中纱锭的所有权统计图。表3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完全破产B.列强缓和经济侵略C.实业救国思潮出现D.民族工业得到发展15.中央苏区时期的互济会积极开展社会救济活动。如福建公略县互济会借出100石谷子,帮助从国统区逃至苏区的难民度过春荒。这说明()A.革命根据地重视民生B.共产国际给予经济援助C.革命统一战线的成功D.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16.1935年,中共中央通过决议,规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并指出人民共和国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又容纳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由此可知()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中共力促全民族团结抗战C.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D.苏维埃政权主导全国抗战17.1955年的,周恩来针对国际会议上污蔑中国和干涉中国内政的发言回应道:“我们并不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反映了中国()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对“一边倒”政策的调整C.对不结盟运动的重大贡献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8.图2为20世纪50年代广东澄海火柴厂的“翻身牌”火花(火柴盒贴画)。图中的女子、工人和农民分别手持《婚姻法》《劳动保障条例》和《土地证》,身后是飘扬的五星红旗。该贴画意在()图2A.大力弘扬劳动模范精神B.传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C.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D.宣传国家新制度新生活19.建国初期黑龙江北部荒芜地区建立起一大批国营农场。90年代初,黑龙江国营农场总局推行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农场与分场签订承包经营合同。1998年,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历程体现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B.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C.土地所有制变革成效显著D.政企分开管理体制的实行2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2024年4月,地表最强“空气充电宝”在山东肥城并网发电成功。这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能将不稳定的电能转换成空气压力能和一部分热能存储,在国际上同类产品中规模最大、效率最高、性能最优、成本最低。这体现了中国()A.确保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C.坚持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D.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日本曾成功派遣3次遣隋使和13次遣唐使,以吸收引进隋唐文化。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长期在中国留学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等归国,成为改革派中坚。645年,日本发动大化革新,仿效隋唐制度进行改革,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新罗与唐朝的交往十分频繁,曾派遣大量留学生学习唐代文化。新罗仿照唐朝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执事省,下设兵部、仓部、礼部等若干部、府,分掌各项政务。经济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均田制设立丁田制,并施行租庸调和户籍制度。自650年(高宗永徽元年)起新罗一度行用唐朝年号。675年,新罗人德福学习唐朝历法后回国,新罗开始行用唐朝《麟德历》。-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材料二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客观条件。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式与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学说为骨干的意识形态,为文明成长繁荣创造了条件。独特的史学传统造就了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文明传承意识。同域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丰富发展的不竭动力。历经长期发展,中华文明培育出以道为统,以儒为基,以天人合一为根本理念,以民本为政治思想基底,以大一统为政治理想核心,以通变革新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符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原因和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原因。(10分)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袁世凯死后,北洋派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全局的人。在新旧约法之争中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段祺瑞试图通过召集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来达到权力合法化。黎元洪为赢得革命势力的支持,也力主组织第一届国会复会。“府院之争”中段祺瑞被免职,张勋率兵入京,再次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兵败,冯国璋代行总统职权,段祺瑞再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摘编自郭坤杰《长时段视野下北洋军阀统治及特点》材料二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下表是《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目录。表4目录标题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第二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第三章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四章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第七章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第九章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洋时期军阀政府统治的政治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五四运动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的。(6分)(3)择取目录中的任意一章,参考标题,拟定主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合理,逻辑清晰,阐释充分。)(10分)龙岗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CACCBAADACCDABADB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21.(20分)(1)原因: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相对开明;对东亚国家具有吸引力;古代交通相对通畅。(任答3点,6分)意义: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国先进的制度和经济文化促进周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任答2点,4分)(2)特点: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突出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任答2点,4分)原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设郡县,推行行省制等,制度不断创新,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不断深化,给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农耕经济发达,保证人口的不断繁衍,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黄河、长江流域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中华文明传承的提供物质条件;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兼收并蓄不断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强调中华文明大一统的观念,成为推动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精神动力;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流文明互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增强活力。(任答3点,6分)22.(20分)分)(1)特征:共和为虚,独裁为实;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政局动荡。(4(2)阐释:五四运动是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答3点,6分)(3)答题示例(10分)【示例一】选取第一章标题(1分)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论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遇惨败,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由此爆发,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最高纲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5分)中国共产党成立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2分)【示例二】选取第二章标题(1分)主题: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2分)论述: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在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1930年,全国已经建立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收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5分)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行不通,中国共产党从以俄为师到结合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分)【示例三】选取第三章标题(1分)主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始终发挥中流砥柱作用(2分)论述: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投降活动,维护统一战线。领导沦陷区人民开展各种反抗斗争,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双减双交”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全面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取得全面抗战以来主动歼敌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在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百团大战,对争取抗战形势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5分)总之,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2分)【示例四】选取第四章标题(1分)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论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破坏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在军事上,中国共产党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经济上,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政治上,1949年,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和“两个务必”思想,包含着对中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深刻认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5分)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因此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示例五】选取第五章标题(1分)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2分)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过渡到社会主义。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过渡时期,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5分)综上所述,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分)【示例六】选取第六章标题(1分)主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分)论述:1956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被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共八大的举行,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5分)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分)【示例七】选取第七章标题(1分)主题: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分)论述: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颁布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在经济方面,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相继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分)综上所述,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分)【示例八】选取第八章标题(1分)主题:党的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2分)在经济建设上,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经济体制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