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科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93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2、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B.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C.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D.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3、为研究环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调查了CO2浓度增加、升温、N添加、P输入、降雨量增加和干旱条件下,植物中碳含量以及土壤中碳含量的变化,其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分别如下图1、图2所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植物中的碳含量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的量B.升温导致土壤中碳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代谢加快C.CO2浓度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故植物中碳含量比土壤中增加的更多D.综合分析,环境条件改变对植物中碳含量变化的影响比土壤中的更大4、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5、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是指①②④构成的细胞外液B.①可以运输神经递质、气体和代谢废物等C.④回流受阻可能引起组织水肿D.②处氧气浓度高于③处6、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7、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等的内脏。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B.该种蜣螂处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D.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8、如图为木兰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存在三条食物链B.Ⅱ和Ⅲ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C.过程②~⑦中碳元素的传递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图中碳循环的路径缺少了Ⅱ、Ⅲ直接到I的箭头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突触后膜只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B.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C.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是K+大量内流导致的D.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10、生理学家对某动物的代谢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环境温度为t3时,该动物体内酶的活性最低,代谢最慢B.动物体内的CO2大部分产生于线粒体,少部分来自细胞质基质C.环境温度由t1升至t3的过程中,该动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D.切除下丘脑后,将该动物从40℃移至10℃环境时C02产生量的变化量不明显11、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A.B.C.D.12、研究人员用药物X和小鼠做了如下实验:给甲组小鼠注射药物X,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小鼠的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乙组小鼠无显著变化;与乙组小鼠相比,甲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升高,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据实验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药物X可能破坏了小鼠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其失去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B.甲组小鼠细胞外液的葡萄糖含量增加,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C.实验前后均应该测定小鼠空腹时的血糖含量D.要确定药物X引起糖尿的原因,还需要测定实验前后小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13、如图是加利福尼亚北美夏旱硬叶常绿灌丛的两个黑尾鹿种群的存活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把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的一条曲线)。高密度种群(每2.6km2约64头鹿)处于受管理的地区,在那里通过火烧来维持开阔的灌木和草本植被,以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低密度种群(每2.6km2约27头鹿)处于未受管理的地区,老的灌木已有十年未火烧。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黑尾鹿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密度较低的区域,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C.存活曲线由种群个体本身寿命决定,与种群密度无关D.高密度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14、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15、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6、洪泛区是指江河两岸、湖周海滨易受洪水淹没的区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合理利用这些地区发展生产、缩小洪灾是十分必要的。下图为某河流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B.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水位变动区各种浮水植物的环境容纳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波动D.该区域的所有生物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实现了物质循环17、某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网)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且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各种群生物体内某种重金属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微克/公斤·鲜重0.00270.00250.0260.0250.5

A.图中五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网)最可能为甲→乙→丙→丁→戊B.丙粪便中的能量是丙同化量的一部分C.在甲、乙、丙、丁、戊生物种群之间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据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甲与乙、丙与丁分别处于同一营养级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8、生态系统:由_______和它的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19、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这样起作用的吗?_______________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吗?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20、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1、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等,通过_______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其来源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22、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该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与_______的协调。2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______;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25、根据《必修三》所学内容填空:

(1)______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给需要进行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2)出生率是指_____的比率。

(3)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____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4)_____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对一只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_____的方法。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_____;二是_____。

(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9分)26、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4题,共32分)27、登革热是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发热等症状,如图为登革热病毒致病机理的简图,请据图回答:

(1)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不同的_____________;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物质甲分泌量少,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______________等激素含量升高,从而使产热增加导致发热。发热要多饮水,饮水较多时,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会刺激____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使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激素的量___________,导致尿量增加。

(3)物质甲和抗体Ⅰ能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复合物增多,复合物增多又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而引起_______________。28、请回答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问题。

(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常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害虫的密度,如用信息素诱杀某昆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其种群正常的_______,导致出生率下降。

(2)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填生理过程)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29、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泡。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泡内的液体是_____;一般是由_____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而形成的。

(2)一般情况下;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含量不同。

(3)内环境是由图中的____(填标号)组成的。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_______(用标号和箭头表示)。

(4)若③为皮肤的真皮细胞,箭头处的氧气浓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30、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图1,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现象。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4题,共24分)31、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_______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_______。(填下列代号)。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E.浆细胞F.效应T细胞(2)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物质”;即___________,它能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___________。

(3)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中;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_________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___________吞噬消化。

(4)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___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5)注射从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2、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见图1(GLUT-4是一种葡萄糖转运蛋白)。

(1)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途径,一方面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另一方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2)据图1分析,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

a.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加。

b.含GLUT-4的囊泡移动受阻。

c.GLUT-4基因表达不足。

d.信号传导过程受阻。

(3)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关,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的人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但由于胰岛素水平__________,血糖浓度能够维持正常。继续发展,__________细胞因长期过劳而衰竭;因炎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4)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2)被重吸收回血液。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将形成糖尿。试分析SGLT-2抑制剂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原理:_____________。

(5)将糖尿病患者(志愿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用SGLT-2抑制剂(每日一次口服10mg)联合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仅用胰岛素治疗。两组患者均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用餐、适量运动,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使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小时血糖值均稳定在血糖控制目标范围内,结果如图2。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实验组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想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实验方案为:

①实验组:用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取适当滤液(保持血糖浓度等不变)培养___________。

②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粮草间作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种植结构,提高单位产量的有效途径。苜蓿是重要的济牧草,玉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苜蓿的根有极强的吸水能力,玉米植株的高度高于苜蓿植株的。某实验小组探究了玉米和苜蓿在单作和间作模式下光合作用的情况,以及间作距离对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与单作相比,间作时玉米和苜蓿的光合速率均有所下降。结合题干信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间作时,要保持适当的行间距和通风,其作用是_________。

(3)苜蓿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分布在_________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间作距离较小时,苜蓿叶绿素的含量明显较高,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

(4)从作物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角度分析,“一深一浅”的两种作物更适合间作,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34、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现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发现,“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某些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是群落交错区的结构比较复杂,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生长,从而为多种动物提供_____。由此可知,交错区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

(2)群落交错区的植被变化,可作为气候变化的预警,比如在森林草原交错区,当草原植被越来越占优势时,说明气候越趋于_____(填“干旱”或“湿润”)。群落交错区的这种变化过程叫做群落的_____。

(3)调查发现群落交错区某种树木受卷叶蛾幼虫的危害症状很轻。为研究该植物抵抗卷叶蛾幼虫虫害的机制,研究人员用异丁原醇溶剂分别提取了该植物的挥发物质A和易被卷叶蛾幼虫危害的树木的挥发物质B.随机选取300只赤眼蜂(赤眼蜂是卷叶蛾幼虫的天敌)平均分组,进行相关实验,观察赤眼蜂对实验中物质的选择情况,结果如表。组别第一组第三组第三组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对照物质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对照物质含挥发物质A的提取液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含挥发物质B的提取液结果(只)871370307129

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中的对照物质是_____。分析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分析】

【详解】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不会发生定向运输,随体液运输,A错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人体遇冷时,该激素含量会增加,B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下丘脑产生的神经调节,C正确;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饮水不足,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C【分析】【分析】

1;在兴奋传导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之间的转变。

2;下丘脑能够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

A、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a(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b(浆细胞),b能够分泌c(抗体);A正确;

B、体液免疫过程中,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B正确;

C;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是通过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导的,并且在突触上发生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下丘脑(a)能够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垂体后叶(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c)对水的重吸收,即d和e为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C。3、A【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1中干旱导致植物中含碳量下降,而CO2浓度增加;升温、N添加、P输入、降雨量增加都会使植物中的含碳量增加;

图2中,升温导致土壤中含碳量下降,而CO2浓度增加;N添加、P输入、降雨量增加和干旱都会使土壤中含碳量增加.。

【详解】

A;植物中的碳含量是植物净光合作用积累的碳量;A错误;

B、由图2可知,升温导致土壤中碳含量下降,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土壤微生物代谢加快,产生CO2增加;B正确;

C、由图1、图2可知,CO2浓度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故植物中碳含量比土壤中增加的更多,C正确;

D;对比图1和图2可知;环境条件改变对植物中碳含量变化的影响比土壤中的更大,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重点是看懂图中表示的含义。4、D【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B.“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和迁出,B错误;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但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5、B【分析】【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分析题图:题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分析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

【详解】

A;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A正确;

B、①是血浆,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甘油和脂肪酸、葡萄糖、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但不含神经递质,B错误;

C;④是淋巴液;毛细淋巴管受阻会导致的组织液增多会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由于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气,会导致组织液处氧气浓度高于细胞内液,D正确。

故选B。

【点睛】

结合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稳态分析选项。6、A【分析】【分析】

由题文分析;长跑过程中由于未正确分配体力导致呼吸困难,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造成腰腿酸痛。外界加油声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从而提高机体有氧呼吸的能力,获得较多能量。

【详解】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速度快,运动员在听到加油后能迅速加速,说明调节所用时间短,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了主导作用不能是激素调节,而应该是神经调节使心血管活动增强;从而促进有氧呼吸,获得较多能量,A正确;激素调节速度慢,运动员在听到加油后能迅速加速,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神经调节而不是激素调节,B,C,D错误;故选A。

【点睛】

神经调节快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缓慢而弥漫,持续。加油声使运动员加速冲刺,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了主导作用,完成冲刺活动,听到震耳的的加油声”听是一个通过神经完成的反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不可分离来看,他们是配合的关系,神经系统发出指令,强迫肾上腺素分泌,从而提高运动时间。7、A【分析】【分析】

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

A;由于这种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属于消费者,A正确;

B;处于第一营养级的是生产者;而这种蜣螂属于分解者或消费者,当其是消费者(以蜈蚣、千足虫等为食)时,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

C;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除了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外,还应该有生产者等生物,所以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

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的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8、D【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为无机环境,Ⅱ;Ⅲ为消费者,Ⅳ为分解者。

【详解】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可以含有多种生物;因此生产者→Ⅱ→Ⅲ可代表多条食物链,A错误;

B;Ⅱ和Ⅲ之间表示捕食和被捕食关系;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错误;

C;过程②~⑥中碳元素的传递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⑦代表的是分解者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进入无机环境中,C错误;

D;图中碳循环的路径缺少了Ⅱ、Ⅲ直接到I的箭头;即缺少了这两类生物的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电位1突触后膜电位增加逐渐变成正值;然后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兴奋;电位2突触后膜电位进一步降低,然后又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突触后膜抑制。

【详解】

A;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A错误;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发挥作用后,递质即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B正确;

C、图中信息可知,电位1为动作电位,是突触后膜受体接受兴奋性神经递质后,引起膜上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的;C错误;

D、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后使膜内外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D正确。

故选BD。10、A:B:C【分析】【详解】

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在t3之前,环境温度越低,CO2产生量的相对值越高,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越多,说明该动物是恒温动物,其体内酶的活性应该基本不变,A错误;该动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全部来自于线粒体,B错误;环境温度由t1升至t3的过程中,该动物呼吸减弱,产热减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加,C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切除下丘脑后,没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就没有促甲状腺激素分泌,故从40℃移至10℃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就没有变化,CO2产生量的变化量会不明显,D正确,所以选ABC。11、A:C【分析】【分析】

【详解】

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为静息电位受刺激后形成的外负内正为动作电位。BD两侧都在外或内没有电流形成;

故选AC

【点睛】12、A:C:D【分析】【分析】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药物X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是X破坏了小鼠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使其不能分泌胰岛素或分泌胰岛素过少,从而导致血糖浓度升高,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药物X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进一步导致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影响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B错误;

C;实验前后均应该测定小鼠空腹时的血糖含量;以排除进食对实验的干扰,C正确;

D;要确定药物X引起糖尿的原因;需要测定实验前后小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若胰岛素显著减少,则药物X可能破坏了小鼠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若胰岛素含量正常,则药物X可能是具有胰高血糖素的物质,D正确。

故选ACD。13、A:B:D【分析】【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由图分析可知,密度较低的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小,因此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处于受管理的地区,通过人为因素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种群密度高,所以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

【详解】

A;标志重捕法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密度较低的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小,因此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B正确;

C;存活曲线由种群个体本身寿命决定;但也与种群密度有关,如题图所示,高密度区域种群的存活曲线较内凹,C错误;

D;处于受管理的地区;通过人为因素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种群密度高,所以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D正确。

故选ABD。14、A:B: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下降,随着桑毛虫种群数量下降,暴猎蝽种群数量也下降,因此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b点时;种群数量为K/2,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点为暴猎蝽种群数量K值。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桑毛虫与暴猎蝽之间是捕食关系,两种生物的数量相互抑制,桑毛虫的环境容纳量减少,A正确;

B、b点时,种群数量为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c点种群数量为K值;食物等因素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C正确;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ABC。

15、A:B:D【分析】【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即弃耕农田→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分析曲线图: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详解】

A;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正确;

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C、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由“弃耕农田”到“杂草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由“杂草丛生”到“灌木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并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故选ABD。16、A:B:C【分析】【分析】

1;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详解】

A;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因此区别季节性和偶然洪泛区两个群落的重要依据是物种组成,A正确;

B;据图可知;偶然洪泛区到淹没区属于不同地形,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影响;水位变动区各种浮水植物的环境容纳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波动,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只是该区域的所有生物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无法实现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ABC。17、C:D【分析】【分析】

题表分析:表中数据为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因此该重金属存在生物富集效应,即随着营养级的升高,重金属的含量逐渐增多,同时结合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分析可得甲和乙都属于第一营养级,即都是生产者,丙和丁处于第二营养级,戊属于第三营养级。

【详解】

A、根据生物富集作用的特点以及能量传递效率的数值分析可知,甲、乙是最低营养级(生产者),丙、丁是第二营养级,戊是第三营养级,由于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为食,因此,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能为A错误;

B;丙粪便中的能量是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甲或乙同化量的一部分,B错误;

C;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即在甲、乙、丙、丁、戊生物种群之间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甲与乙、丙与丁分别处于同一营养级,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19、略

【分析】【详解】

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这是有道理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解析】是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信息传递决定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在细胞、个体、种群等层次,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例如细胞与细胞之间,如果没有物质,就不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而信息传递使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正常进行。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1、略

【解析】①.光、声、温度、湿度、磁力②.物理过程③.无机环境④.生物。22、略

【分析】【分析】

通过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示意图和不同营养级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来回答相应的生态学习题。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现象称作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关系;能量的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利的生物关系。

(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

(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

本题是生物的生态学知识点的考察,通过能量金字塔来完成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相关问题,难度适中,多为一般性的概念考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与知识点结合来处理具体的问题。【解析】水平(空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23、略

【解析】①.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②.适度③.物质、能量④.结构⑤.功能24、略

【解析】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25、略

【分析】【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黑光灯诱捕法等;不同的生物采用的调查方法不同。

【详解】

(1)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器官移植的难点之一就是免疫排斥现象,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点。

(2)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环境条件改变,K值随之改变。

(5)对一只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利用血细胞板计数法进行计数。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点睛】

本题考查教材必修3最基本的知识,熟悉并理解教材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免疫抑制剂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抽样检测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全球气候变化四、判断题(共1题,共9分)26、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非选择题(共4题,共32分)27、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病毒侵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处理;并将之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因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抗原刺激B细胞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其中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大,进而引起组织水肿;抗体Ⅱ与子代病毒中和后被清除。

【详解】

(1)一定的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不同的抗原或者抗原决定簇;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2)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通过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导致与产热相关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体温上升。发热要多饮水,饮水较多,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减少集合管和肾小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

(3)物质甲是T细胞分泌的;为淋巴因子;由图可知,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引起组织水肿。

【点睛】

本题结合病毒致病机理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解析】抗原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抗利尿减少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组织水肿28、略

【分析】【分析】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详解】

(1)用信息素诱杀昆虫的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2)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之前;草本植物为优势,随着演替的进行,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因而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

(4)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故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群落的演替相关知识,考生通过平时的积累,分析作答。【解析】性别比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被取代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29、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细胞内液。

【详解】

(1)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般是由血浆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而形成的。

(2)一般情况下;①血浆与②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3)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由图中的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组成的。血浆中的成分可以和组织液双向渗透,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单向渗透进入血浆,故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

(4)由于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来自血浆,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浆运走,所以若③为皮肤的真皮细胞,箭头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析】组织液血浆(或血液)蛋白质①②④高于30、略

【分析】【试题分析】

本题通过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了“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发生的条件,曲线的特点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据图1分析,a曲线表示J型曲线,即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b曲线表示S型曲线;即在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条件下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图2表示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

(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处于理想状态,而且a曲线没有最大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所以呈“J”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

(2)曲线b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而且b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所以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S”型增长;属于“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特点是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3)图2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所以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波动现象。【解析】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波动六、综合题(共4题,共24分)31、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体液免疫,图中①②⑧⑨⑩表示细胞免疫,图中虚线表示二次免疫;图中某物质是由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

【详解】

(1)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据此,在所示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吞噬细胞即A,不能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即E,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即BCDF。

(2)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物质”;即淋巴因子,它能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3)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是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5)注射从已经康复的SARS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SARS有治疗作用,原因是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SARS病毒的抗体。

【点睛】

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意在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熟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AEBCDF淋巴因子靶细胞裂解死亡血清(或血浆或血液)抗原吞噬细胞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二次免疫)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SARS病毒的抗体32、略

【分析】【分析】

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

(1)图1中显示: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了葡萄糖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即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增加了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另一方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储存。

(2)a;胰岛素受体数日增加不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a错误;

b、含CLUT-4的囊泡移动受阻会使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增加受阻,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b正确;

c;GLUT-4基因表达不足也会使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增加受阻;导致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c正确;

d;信号传导过程受阻直接导致胰岛素不起作用;d正确。

故选bcd。

(3)根据题意;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人血糖浓度正常,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维持。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人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说明胰岛B细胞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故胰岛B细胞因长期过劳而衰竭,因炎症反应而损伤,进而形成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4)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