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设计案_第1页
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设计案_第2页
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设计案_第3页
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设计案_第4页
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设计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设计案TOC\o"1-2"\h\u32380第1章引言 3311031.1研究背景 31304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29789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24383第2章农业生态种植技术概述 4265822.1生态种植的基本原理 4118462.1.1物种多样性原则 4180542.1.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则 5221502.1.3生态平衡原则 525522.2生态种植的关键技术 5154242.2.1生物多样性配置技术 568482.2.2轮作、间作、套作技术 5198782.2.3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 5323712.2.4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应用技术 5126712.3生态种植的优势与挑战 587602.3.1优势 5255722.3.2挑战 63849第3章环保治理系统设计原理 6312443.1环保治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 6319683.2环保治理技术概述 6197683.3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79315第4章农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 736474.1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 8273334.1.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836654.1.2土壤监测方法 887074.2土壤改良措施 8120004.2.1物理改良 8101424.2.2化学改良 8148084.2.3生物学改良 8159954.3生态修复技术 9114044.3.1植物修复技术 993764.3.2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948574.3.3农田水利设施优化 911228第五章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9159625.1农业水资源状况分析 952745.1.1水资源分布特点 9146245.1.2水资源利用效率 1093305.1.3存在问题 10111995.2水资源合理配置 10323175.2.1跨区域调水 10166405.2.2优化灌溉制度 10122065.2.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0198875.3节水灌溉技术 10186195.3.1微灌技术 10242825.3.2喷灌技术 11131565.3.3滴灌技术 11110135.4水环境保护措施 11303575.4.1优化施肥技术 1115325.4.2农业废弃物处理 1195275.4.3生态农业建设 11133495.4.4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11685第6章农药与化肥减施及替代技术 1185846.1农药与化肥使用现状及问题 11287536.1.1使用现状 11250566.1.2存在问题 1150276.2生物农药与有机肥研发与应用 11190626.2.1生物农药 11254316.2.2有机肥 12152566.3农药化肥减施技术 12310706.3.1农药减施技术 1279006.3.2化肥减施技术 12150036.4替代技术探讨 1222126.4.1农药替代技术 12104736.4.2化肥替代技术 127789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68047.1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 13125337.1.1农作物秸秆 13108817.1.2农膜 13123527.1.3畜禽粪便 1337247.1.4农副产品加工剩余物 1343467.2资源化利用技术 13117567.2.1物理处理技术 13137807.2.2生物处理技术 13244737.2.3化学处理技术 13176027.3生物质能源开发 13146047.3.1直接燃烧 14203047.3.2生物燃气 14224787.3.3生物乙醇 14118737.3.4生物柴油 1493957.4废弃物处理设施设计 14135837.4.1农作物秸秆处理设施 14178427.4.2农膜处理设施 14152527.4.3畜禽粪便处理设施 14234817.4.4农副产品加工剩余物处理设施 1419035第8章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4214898.1产业链现状分析 14119448.1.1产业布局概述 1441728.1.2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4198338.2产业链构建原则与方法 1523868.2.1构建原则 15283118.2.2构建方法 15234328.3产业链优化策略 15186638.3.1生产环节优化 1512578.3.2加工环节优化 1588218.3.3销售环节优化 15315598.4产业链运行保障机制 15107218.4.1政策支持 15190868.4.2技术创新 1571788.4.3人才培养 1687638.4.4社会参与 168233第9章农业生态种植与环保治理集成技术 16131989.1集成技术框架设计 16219539.2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 1636429.3集成技术效果评价 16110169.4集成技术优化与推广 1722432第10章项目实施与效益分析 17198510.1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172274410.2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173060810.3生态效益分析 1753810.4社会效益分析 18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的支持力度。因此,开展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系统的设计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为我国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开展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1.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在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国内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态种植技术的研究,如间作、套作、轮作等;(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生物质能源等;(3)农业环保治理技术,如土壤改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在国外研究方面,主要关注以下领域:(1)农业生态系统模拟与优化;(2)精准农业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3)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如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CAP)等。国内外在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领域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尚存在诸多不足,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展开,旨在为农业科技生态种植及环保治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第2章农业生态种植技术概述2.1生态种植的基本原理生态种植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种植注重物种多样性、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生态效益。2.1.1物种多样性原则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产力的基础。生态种植倡导合理配置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等多种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2.1.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则生态种植强调通过合理轮作、间作、套作等方式,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内物质的高效循环和能量流动,降低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减少环境污染。2.1.3生态平衡原则生态种植遵循生态平衡原则,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2生态种植的关键技术2.2.1生物多样性配置技术生物多样性配置技术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等植物种类,构建多物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2.2.2轮作、间作、套作技术轮作、间作、套作技术是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或植物的生长季节和空间布局,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降低病虫害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2.2.3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性信息素等生物或物理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2.2.4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应用技术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应用技术是通过增加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降低化肥使用。2.3生态种植的优势与挑战2.3.1优势(1)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生态种植降低化学农药、化肥使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2)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种植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3)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种植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种植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3.2挑战(1)技术要求高:生态种植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对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2)生产成本增加:生态种植初期投入较大,如有机肥、生物农药等,可能导致生产成本增加。(3)市场推广难度大:生态种植产品在市场上的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对生态种植产品的信任度有待提高。(4)政策支持不足:目前我国对生态种植的政策支持力度尚需加强,以促进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第3章环保治理系统设计原理3.1环保治理系统的目标与任务环保治理系统作为农业科技生态种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旨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3)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4)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基于以上目标,环保治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1)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降低农业面源污染;(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保证农业环境安全。3.2环保治理技术概述环保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生物发酵、有机肥生产等途径,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实现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2)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包括病虫害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采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对受污染的土壤、水体等进行治理与修复。(4)农业环境监测技术:利用现代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为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3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环保治理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2)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特点,选择适宜的环保治理技术。(3)技术创新原则: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环保治理技术,不断创新,提高治理效果。(4)经济可行原则:在保证环保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治理成本,提高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环保治理系统设计方法主要包括:(1)系统分析: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污染途径、污染程度等进行分析,明确治理目标。(2)技术集成:根据系统分析结果,选择适宜的环保治理技术,进行技术集成。(3)模型构建:利用计算机模拟、数学模型等方法,对环保治理系统进行模拟与优化。(4)方案评估:从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治理方案进行评估,筛选最佳方案。(5)实施与调整:根据实际治理效果,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保证治理目标的实现。第4章农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4.1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4.1.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土壤质量评价是农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评价指标应包括土壤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参数。主要指标如下:(1)土壤物理学指标: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水分保持能力等;(2)土壤化学指标: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重金属含量等;(3)土壤生物学指标: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土壤动物种类及数量等。4.1.2土壤监测方法采用定期采样与现场快速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质量监测。具体方法如下:(1)定期采样: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保存,送检机构进行分析测试;(2)现场快速检测:利用便携式土壤检测仪器,实时监测土壤质量变化。4.2土壤改良措施4.2.1物理改良(1)深翻松土: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促进根系生长;(2)添加有机物料:如秸秆、绿肥、有机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3)土壤调理剂:使用沸石、蛭石等矿物材料,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环境。4.2.2化学改良(1)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补充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2)酸碱中和:针对酸性土壤,采用石灰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改善土壤环境;(3)重金属污染治理:采用植物修复、化学稳定等技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4.2.3生物学改良(1)接种微生物:引入有益微生物,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养分循环;(2)生物有机肥:施用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肥力;(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防治农田病虫害。4.3生态修复技术4.3.1植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对污染土壤的吸附、稳定、转化等功能,实现土壤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植物提取: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2)植物稳定: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稳定土壤中的污染物;(3)植物挥发: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气态形式挥发。4.3.2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结合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构建生态工程修复体系。具体方法如下:(1)梯田工程:改善坡耕地水土流失现象,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2)植被恢复:采用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土壤生态恢复;(3)生态农业:发展稻渔共生、农田湿地等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4.3.3农田水利设施优化(1)改善灌溉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2)排灌沟渠建设:合理规划排灌沟渠,降低农田内涝、盐渍化等风险;(3)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坡耕地、河道两岸等地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侵蚀。第五章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5.1农业水资源状况分析农业水资源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其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本节将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效率、存在问题等方面。5.1.1水资源分布特点我国农业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夏秋季节水资源较为充沛,冬春季节水资源相对短缺。5.1.2水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较低,主要表现为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不高、农业排水设施不完善等方面。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具有重要意义。5.1.3存在问题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地区农业用水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等问题;二是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水环境质量。5.2水资源合理配置针对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等问题,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5.2.1跨区域调水通过跨区域调水工程,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运至水资源匮乏地区,缓解地区间水资源供需矛盾。5.2.2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生长需求、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2.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浪费。5.3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措施。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5.3.1微灌技术微灌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表面水分流失。5.3.2喷灌技术喷灌技术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具有节水、节能、提高作物产量等优点。5.3.3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将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作物根部,以滴状形式供水,具有节水效果显著、适应性强等特点。5.4水环境保护措施为保护农业水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本节提出以下水环境保护措施。5.4.1优化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减少化肥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5.4.2农业废弃物处理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资源质量。5.4.3生态农业建设推广生态农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农业水资源。5.4.4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提高河流自净能力,保障农业用水安全。第6章农药与化肥减施及替代技术6.1农药与化肥使用现状及问题6.1.1使用现状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作物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产品质量,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6.1.2存在问题(1)农药与化肥使用过量,利用率低。(2)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重。(3)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4)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6.2生物农药与有机肥研发与应用6.2.1生物农药(1)生物农药的种类及特点。(2)生物农药的研发进展。(3)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效果。6.2.2有机肥(1)有机肥的种类及特点。(2)有机肥的制备技术。(3)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效果。6.3农药化肥减施技术6.3.1农药减施技术(1)精准施药技术。(2)生物防治技术。(3)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农药应用技术。6.3.2化肥减施技术(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缓释、控释肥技术。(3)有机无机复合肥技术。6.4替代技术探讨6.4.1农药替代技术(1)物理防治技术。(2)生物防治技术。(3)农业防治技术。6.4.2化肥替代技术(1)有机农业技术。(2)生物有机肥技术。(3)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技术。通过本章对农药与化肥减施及替代技术的探讨,旨在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1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膜、畜禽粪便、农副产品加工剩余物等。这些废弃物具有较高的资源化利用价值,其特性如下:7.1.1农作物秸秆农作物秸秆是指农作物收获后剩余的茎、叶和穗等部分。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秸秆。秸秆具有有机质含量高、可燃性好、营养成分丰富等特点。7.1.2农膜农膜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地膜、棚膜等塑料制品。农膜具有轻便、耐用、成本低等优点,但难以降解,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7.1.3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是指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动物排泄物。畜禽粪便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营养成分,可用于肥料、饲料和生物质能源等方面。7.1.4农副产品加工剩余物农副产品加工剩余物是指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稻壳、玉米芯、豆饼等。这些剩余物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可用于饲料、肥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7.2资源化利用技术7.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粉碎、压缩、热解等,通过改变废弃物的物理状态,提高其利用价值。7.2.2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堆肥、厌氧消化等,利用微生物将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7.2.3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通过化学反应将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提高其资源化利用价值。7.3生物质能源开发生物质能源是指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有机物质通过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转换成的能源。生物质能源开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7.3.1直接燃烧将废弃物进行粉碎、压缩等处理后,直接作为燃料进行燃烧,产生热能。7.3.2生物燃气利用厌氧消化等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燃气,如甲烷、氢气等。7.3.3生物乙醇通过微生物发酵将废弃物中的糖类、淀粉类物质转化为生物乙醇,作为可再生能源。7.3.4生物柴油利用废弃物中的油脂类物质通过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7.4废弃物处理设施设计7.4.1农作物秸秆处理设施设计包括秸秆收集、粉碎、储存、运输等设备,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7.4.2农膜处理设施设计包括农膜回收、清洗、造粒、再生利用等设备,降低农膜对环境的影响。7.4.3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设计包括粪便收集、固液分离、厌氧消化、肥料制备等设备,实现粪便的资源化利用。7.4.4农副产品加工剩余物处理设施设计包括剩余物收集、粉碎、储存、运输等设备,提高剩余物的利用率。第8章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与优化8.1产业链现状分析8.1.1产业布局概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布局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问题。为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必要对现有产业链进行优化升级。8.1.2产业链存在的问题(1)生产环节: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2)加工环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3)销售环节: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导致农产品销售难、价格波动大。8.2产业链构建原则与方法8.2.1构建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产业协同原则: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8.2.2构建方法(1)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生产。(2)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8.3产业链优化策略8.3.1生产环节优化(1)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2)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8.3.2加工环节优化(1)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2)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绿色、健康、高品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8.3.3销售环节优化(1)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销售效率。(2)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8.4产业链运行保障机制8.4.1政策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2)加大投入,支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和推广。8.4.2技术创新(1)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2)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链技术创新。8.4.3人才培养(1)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2)引进专业人才,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8.4.4社会参与(1)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链发展活力。(2)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产业链的认识和支持。第9章农业生态种植与环保治理集成技术9.1集成技术框架设计本节主要介绍农业生态种植与环保治理集成技术的框架设计。通过综合分析农业生态种植与环保治理的关键环节,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可行的集成技术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农业生产环节、环保治理环节、技术支撑环节以及政策与管理环节。9.2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本节重点阐述农业生态种植与环保治理集成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农业生态种植技术: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以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为目标。(2)环保治理技术:包括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