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1:1945年,苏联胜利的国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图2:1991年,苏联国旗下降,俄罗斯国旗升起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中外历史纲要》(下)任务2: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范围上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苏联为首东欧八国、亚洲四国(中国)任务1:请你简单描述一下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构成。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13个国家)新变化:从一国到多国,地理范围和影响力显著扩大,形成社会主义阵营。挑战:如何发展本国经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成就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思考:斯大林给后继的苏联领导人留下了哪些“遗产”?给苏联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教育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一)改革背景:苏联的成就与弊病到195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农轻重比例不协调问题成就“苏联模式”的弊病改革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二)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953年1964年1982年1985年1991年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经济①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玉米运动”宣传图任务1:根据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在经济上的改革举措及特点。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1953年起,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王铁群《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在犹豫中寻找出路》义务交售制: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实行的苏联农产品收购形式,特点是国家无偿或半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收购制: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部分农产品,其余产品可自由出售。特点: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玉米运动”宣传图任务2:结合下列材料及其所学,思考赫鲁晓夫在经济上的改革效果如何?积极:(1)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农业)(2)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工业)消极:(1)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2)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2)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2)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轮换制、任期制)斯大林的一些不良品质在列宁活着的时候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在以后年代里已经发展到严重地滥用职权的地步……凡是反对他这种做法的人,或者力图证明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正确的人,都必然会被开除出领导机关,接着就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消灭。——摘编自《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秘密报告(3)思想:打破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任务3:结合所学解读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概述其在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改革举措。(2)政治: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赫鲁晓夫的黑白墓碑改革举措评价经济①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积极:推进农业发展局限: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二)苏联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前期评价: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根据经济改革的要求,凡实行新体制的企业,国家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由原先的30项减少了9项。同时,给企业在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以更多的自主权,努力促使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工作者个人利益的有机结合。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任务1:结合下列材料和图表,概括“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成效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二)苏联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①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后期评价: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1976年5月,勃列日涅夫被授予苏联元帅的军衔,在苏联所有最高领导人中只有斯大林曾获此殊荣。接着,继1966年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之后,又在1976和1978年连续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和金星勋章。——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勋章之王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二)苏联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①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后期评价: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②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阶段领域改革举措效果前期后期任务1:结合教材和图表数据,说说戈尔巴乔夫“不怕犯错”的表现有哪些?效果如何?经济政治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民族分离主义兴起,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思想混乱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戈尔巴乔夫(1987年6月)的改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二)苏联的改革对于后来的苏联统治者们而言,斯大林(模式)的荣耀是实施一切的基石,却也是趋之不散的阴霾。——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改革名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同点(1)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内容: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结果:效果有限,以失败告终不同点时间1953-19641964-19821985-1991重点农业重工业前期经济,后期政治败因思考:苏联的三次改革为何均以失败告终?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背离社会主义一、求变维艰的开创者——苏联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三)苏联的解体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任务1:结合教材及其所学,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苏联模式的束缚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思考:苏联的改革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什么启示?(1)注重农轻重经济比例(2)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打破个人迷信和个人专断(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导致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启示(1)注重农轻重经济比例(2)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打破个人迷信和个人专断(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命途多舛的受制者——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二、命运多舛的受制者——东欧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一)改革背景:东欧的发展与弊病1.成就(1)建立人民民主国家(2)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3)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2.问题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3.目标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任务1:这张漫画反映了东欧国家的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二、命运多舛的受制者——东欧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二)东欧改革1.南斯拉夫改革(最早)南斯拉夫苏联企图把苏联模式强加给南斯拉夫,甚至控制党、政、经、军大权。特别在经济上,苏联主张南只需开发矿山,工业品可从苏购买;南则要工业化,不愿做殖民地式的原料供应地......苏联十分恼怒,决定对南斯拉夫实行严惩......为了彻底孤立南斯拉夫,斯大林首先决定切断南斯拉夫与所有东欧共产党的联系。1949年夏,苏联和东欧国家断绝同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苏南冲突与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思考:为什么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苏南冲突独立自主举措: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国家分裂隐患二、命运多舛的受制者——东欧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二)东欧改革违背苏联模式遭无情镇压2.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二、命运多舛的受制者——东欧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二)东欧改革“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20世纪80年代,陷入经济政治困境剧变二、命运多舛的受制者——东欧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三)东欧剧变(1989-1992)1989年罗马尼亚街头血战“拆墙”的柏林市民捷克与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现状示意图短时间内共产党纷纷丧失权力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罗马尼亚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体波、匈、保、阿变化平稳捷斯分离德合并,罗马尼亚最玩命。南斯拉夫内战拼,其他国家较平静。二、命运多舛的受制者——东欧的建设、发展和解体(三)东欧剧变(1989-1992)探究: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思考:东欧的改革和剧变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什么新的启示?①主要原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②直接原因:领导人迷失方向③外部原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战略”影响(1)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恰当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注重民族关系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启示:(1)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注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注重民族关系启示:(1)注重农轻重经济比例(2)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打破个人迷信和个人专断(4)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扬帆起航的破局者——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三、扬帆起航的破局者——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49年开国大典1954年《五四宪法》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7年“复兴号”运营三、扬帆起航的破局者——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任务1:结合所学,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能取得成功?①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③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具有活力和创造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任务2:结合学习拓展以及所学,思考探索的中国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