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国I卷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2019届全国I卷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2019届全国I卷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2019届全国I卷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2019届全国I卷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1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备考导航考点分布命题方向注:数字代表近5年全国高考考次。命题指数:选择题★☆☆☆☆;非选择题☆☆☆☆☆1.命题特点:试题立足于世界的本质这一主线,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启示类、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为主。2.备考方向: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说明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依据。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说明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要性。人的意识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物质性社会固有的根本属性承担者无条件永恒有条件暂时人的意志创造固有的规律客观规律利用核心提示

1.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2.两对关系: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四个概念:

物质、运动、静止、规律。必背术语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3.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客观规律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物质和运动材料(节选自2013·北京卷,28)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探究1:从“运动和静止”的角度分析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提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探究2:材料主要说明了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提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存在(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进行一种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2.明确世界物质性的五种表述(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世界统一于物质。(5)世界是物质的。3.全面理解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利进行;新事物产生后,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2)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3)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使运动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如:我们计算出火车每小时运行二百公里,就是以它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为相对静止来计算的。(4)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绝对不动。(5)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6)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典例1

(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预测题型:选择题]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停地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正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此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④。答案

A训练1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B.意识有时超越时代具有前瞻性C.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析

“稳”体现相对静止,“进”体现绝对运动,C入选。A不能体现;意识不能超越时代,B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经济政策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错误。答案

C材料(节选自2013·北京卷,28)一位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突然G弦断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随即创作了一首从头到尾可以不用G弦的曲子,演奏非常成功。探究:小提琴家在演奏中从遇到困难到最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遇到困难到最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遇到困难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解决困难。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提醒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提醒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提醒(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2.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提醒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典例2

(2015·北京卷,24)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预测题型:选择题]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②将节气智慧融入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③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的题眼是“谷雨节气,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节气表体现了人们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并利用自然规律,因此①符合题意,当选;材料体现了人们把这种认识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②当选;③错误,人们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人的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④错误,在实践中人们并没有获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答案

A训练2惠施和庄子比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每天都勤快地施肥、除草。而庄子每天去地里转转,见没有什么异常就自顾自做别的事去了。不久,惠施的葫芦苗相继死去,而庄子的却长得格外好,最后结出了大葫芦。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发挥能动性去改造、征服自然界B.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C.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解析材料中庄子的做法顺应了植物的生长规律,C符合题意。A说法太绝对,应该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且“征服”说法不妥;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造规律,B说法错误。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错误。答案

C典例3

(2014·山东卷,42)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预测题型:选择题、主观题]解析答题的关键是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因此需要回答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二者的结合。答案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训练3

(2017·青岛模拟)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在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甲专家认为,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进行删减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乙专家认为,学习国学经典,不应该删减,要保持经典原样、保持作品完整性,这样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培养正确的历史文化观。依据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中甲乙两位专家的观点的合理性。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②甲专家提出将国学经典进行删减再进入课堂的观点,符合文化建设规律,有利于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将国学经典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坚持了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这会让国学经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乙专家观点遵循了国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易错点1对规律的客观性理解有误易错典例1

(2014·江苏卷,28)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易错分析典例剖析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设陷方式通常的设陷方式是故意抹杀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可以被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支配等等应对策略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矫正训练1瑞士“阳光动力2号”开启了太阳能飞机的首次环球之旅,该飞机不用一滴燃油,使用单晶硅电池板,提高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作了进一步探索。这说明()A.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B.客观规律是以人的需要为转移的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利用规律D.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控制和改变规律解析材料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B、C、D三项的表述都是错误的。答案

A易错点2割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易错典例2

(2012·浙江卷,27)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易错分析典例剖析就本题而言,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同时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④错误设陷方式通常的设陷方式是割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或者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对策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矫正训练2

(2014·重庆卷,10)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解析

A项说法错误,应该是“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项“从根本上变革”一词太绝对;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不能被消除的,C项说法错误;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