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_第1页
2024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_第2页
2024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_第3页
2024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_第4页
2024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1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

水平。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意境。

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

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

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从容,

懂得感激。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

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

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课件展示初步感知

听配乐配图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作者介绍背景提示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

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

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

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史,竟成大家"。(课件

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教师正音。

五、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齐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激涌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

美意境的呢?

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蹒、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

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

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湖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

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

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板书:月下之景春江花月画意)

2、师读,生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提问:这部分借助意象,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

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

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

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板书:月下之思宇宙人生哲理)

3、男女学生交叉朗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确:"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

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

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伤

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

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

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

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

诗歌意境。

小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

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B月月松间照"

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

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

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

此妖娇多情,奥妙无穷!

(板书:月下之情思妇游子诗情)

六、拓展延伸体会神韵

明确: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们能否用

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教师示范,配乐朗诵。

学生的表演形式可以多样,朗诵、演唱、书法展示等都行。(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

对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又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活跃课堂气氛)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春江花月画意

月下之思宇宙人生哲理

月下之情思妇游子诗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

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

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

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

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

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

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B月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

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

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

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

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

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

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

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

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

"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

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

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

“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

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

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

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

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

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

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舌怀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

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

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

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

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

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

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

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

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

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

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超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

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爰情的讴歌,意境清新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

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

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

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拔法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诗歌中的意象

2、通过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民乐《春江花月夜》,展示春江月夜的图片暖场)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

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

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嗨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月解重圆星解聚,

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腰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

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教师补充(出示

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

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

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

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篁绝的宇宙

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

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

过的纯洁的爰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

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学生发言。师生共

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

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

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

境美)。

2、面对良辰美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遐想?(第二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明确: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

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

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以短语概括本诗艺的意境:清明洁净,奥

妙无穷。

第二部分,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

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理美)

第三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第

三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提示可以找到这一部分诗句吁描写的意象结合相应的修辞手法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来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6占板、鸿雁、江树,表现的是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

美与人性美。

修辞手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

独与寂寞。

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

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

对游子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明确:

第三部分,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六、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诵。

教师选择诗句示范诵读;

同学相互推荐诵读(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伴诵);师生点评。

2、设问升华。

设问:诵读和欣赏这首诗,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感享受。其中哪些句子令你印象最深、感触最

多?请从景、情、理三方面任选一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作形象化的解读。

学生发言;师生点评。教师择要点拨:

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月共潮生,

一"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f"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

泼的生命热情。)

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

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本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的宇宙意识。)

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的意

象联想到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

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地相思,望月怀人,游子思妇遥寄相思,亲情永

恒。)

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从"落花”的意象联想到花开花落,游子思乡。)

⑧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由己及人,两地相思永恒。)

七、拓展延伸

教师导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

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

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落花"两个意

象的寓意。

1、分组比赛,列举诗句;

2、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3、综合概括,明确寓意;

a、明月:

1、思念一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一升落、圆缺

3、愁绪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爰情——花前月下

b、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

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b、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八、布置作业

结合《春江花月夜》,从"春"、"江"、"夜"三个意象中任选一个,分析其寄寓的情感。

九、诵读作结

欣赏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同声诵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

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景绢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

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

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另峭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

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一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

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

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探究性的网络艺术欣赏实践及交流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曲、古诗《春江花

月夜》的历史背景及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精品的审美,评价能力。

2、通过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对比欣赏,研究诗乐《春江花月夜》在艺术表现上的

异同之处。

3、通过《春江花月夜》诗乐欣赏,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4、通过网络欣赏、探究、实践、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信息处理

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

教学重点:

诗乐《春江花月夜》艺术性比较。

教学难点:

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网络学习。

教学手段:

引导帮助,实践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安排:

主题:《春江花月夜》诗乐欣赏

课前准备(背景音乐):音乐学习准备工作,师生电脑网络启动。(网络、电脑、软件启动)

教师:同济迈拓网络多媒体教学师生机启动,虚拟电子琴软件启动,电子投影、电子幻灯课

件、话筒、音乐播放器等启动。登陆校园网、互连网。

学生:同济迈拓网络多媒体教学学生机,话筒、耳机开启,登陆建平中学艺术教学网站(网

页及资源库)/登陆国际互联网。

组织教学(5分钟):

1、上课问好。

2、学习情境导入激发。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中国音乐文化欣赏之旅,利用网络欣赏中国音乐文化精品一著名的诗、

乐作品《春江花月夜》,课前我看到许多同学按要求积极的进行了初步欣赏实践,非常好!现在

能不能请同学说说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两部作品有哪些较高的评价之词?(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

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史竟为大家",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下面老师为同学们演奏

这首乐曲其中的旋律,请问我演奏的是曲中的是那一段?(江楼钟鼓、主题)(教师计算机键盘

演奏虚拟电子琴《春江花月夜》主题旋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代

表着人生历程中的五个重要良辰美景,可以想象诗乐作品取名春江花月夜是多么富有诗意。这两

部作品之所以流传百世,就在于作品表现出的意境是那么的幽美深邃,那么这两部作品之间有没

有联系?他们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异同之处?对他们做f比较如何?好!请看今天的学习任务。

(电子投影)

提出学习任务:

1、利用网络自主探究艺术欣赏学习实践及交流,研究诗乐《春江花月夜》在艺术表现上的

异同之处,了解诗、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诗乐作品对比欣赏感受,网络信息搜索学

习,校园网BBS论坛交流)

2、各组《春江花月夜》相关艺术实践、创作交流。

学生网络艺术欣赏探究实践(25分钟):

1、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主或协助学习。

2、教师实时引导帮助。

3、古曲、古诗《春江花月夜》欣赏评价交流在校艺术论坛讨论板上即时发表、保存。

在整个探索研究实践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人人戴好耳机各取所需进行艺术

欣赏学习实践。教师在教师机上可通过系统可看到每T立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且教师常常巡回

于各学生机前,帮助、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上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如何

综合判断,使用相关音乐软件,如何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也运用课件及网络讨论工

具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同学们,主要先做两件事,校艺术资源库诗乐作品欣赏,二是用快

速的搜索引擎搜索《春》诗乐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学习研究。教师:意境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

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

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

境。这两部作品的意境实在是太美了。教师:同学们,欣赏《春》音乐另始了对照乐谱看看。教

师:同学们,谁在课前预习知道了中国民族音乐"鱼咬尾""换头合尾"的含义。教师:同学们,

艺术学习贵在实践体验创作,根据个人爱好还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唱、奏、诵、画等。)

主要有:

1、诗乐作品欣赏:

2、网络信息搜索学习及论坛交流:

3、校园网BBS论坛或教学机讨论板上交流:

课堂学习网络交流讨论(1校园网BBS讨论板,2同济迈拓网络多媒体教学机讨论板,3网

络师生对讲功能)。

4、各组艺术实践、创作交流:

课堂中每一位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还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唱、奏、诵、画等进行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成果交流(15分钟):

教师:(音乐起,网络欣赏探究暂停)同学们,对于诗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比较到

此暂告一段落,从大家网上展开的热烈探讨中,可见同学们对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更加深入

的‘欣赏和研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作品创意、艺术实践交流板块,

请各组同学做好准备。欢迎**同学上台主持。各组同学交流《春江花月夜》相关艺术实践、创作

交流。老师也自己所作的的《春江花月夜》音乐图画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全体在《春江花月夜》

音乐声中齐声朗诵唐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前十六句或齐唱主旋律。

学习小结:课堂师生学习小结,课余音乐学习安排。

教师: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同学们艺术实践表演的成功。卮学们,今天的学习是在

积极主动、互相协作、实践创新、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大家从两部《春江花月夜》作品中感受

到诗含乐韵,乐融诗情的音乐文化特点。也更加认识到中国音乐特有的韵律美,浓厚的历史文化

价值、及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老师今天也受益匪浅。对于《春江花月夜》,对于中国音乐,值

得欣赏学习研究的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余的音乐学习总结能够更加成功(电子投影).

学生课余一周音乐学习安排

1、将学习所得拟一主题写成一篇短文。

2、以诗、乐《春江花月夜》为素材,创作一首小型歌曲或一®美术作品。

课堂教学结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7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

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

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

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

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

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

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

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涧澜拍岸、挠鸣远激、欲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

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

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老师为

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

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3青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

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

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

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

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

生动的<)\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

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涧澜拍岸、梯鸣远瀚、款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

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

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

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

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

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

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清

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

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

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

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5261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4102。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1653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

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

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等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

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

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

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

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

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

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

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

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

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音频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

趣的画面。

四、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

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

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

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

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

失在霜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

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蕈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

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

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

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

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一永恒

3、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

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

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

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

去」,I■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

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

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

泻满捣衣砧,惮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干里月

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

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

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

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

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伤

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

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

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总结

1、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

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

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

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

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

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造,而“人生代

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

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

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

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f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氮xiong)

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