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_第1页
2024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_第2页
2024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_第3页
2024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_第4页
2024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引入课文的学习

1.美丽的风景,独特的风情,还有黑色皮肤的人们一这就是可爱的非洲。上节课,我们跟

随作家吴晴,走进了非洲南部,你能运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填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座凳(),

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2.过渡:看来去非洲,只有领略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美,带回了精美的木雕,才不虚

此行,不留遗憾。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惋惜)这一词出现在哪个自然段?(第九自然段)

指名读。这里出现了两次,分别指谁遗憾?

二、学习4-9段,体会“我”和少年的遗憾

1."我"为什么而遗憾?

预设:不能把木雕带回国。太喜欢木雕,却不能买。

2.文中的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我"非常喜欢木雕?

预设:目光停留、捧、仔细观赏、爱不释手、语无伦次。(读出喜爱之情)

3.一件特别喜欢的木雕座凳,因为行李超重,沉甸甸的不能带回国,的确使人感到遗憾。

可少年的遗憾又为什么呢?

预设: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4.请大家自由读卖木雕的段落,思考一下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

"买一个吧!"(热情,招揽生意)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态度真诚、诚恳)

5•分角色朗读。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少年的热情、真诚,可是这位以卖木雕为生的少年,为

什么要送给我------个素昧平生的中国人,一个小木雕呢?

三、品读10-15段,理解送"我"木雕的原因

1.下面我们再一起步入送木雕时的情景,请大家读一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请大家默读10-15自然段,从描写少年表现的句子中,画出你感受深的三两句

话,思考:这是T立怎样的少年?井将你的体会到的写在书的旁边。然后,小组讨论。

(1)专门:这位少年是特地跑来的,他很真诚、善良。

(2)如果你就是这位少年,在你等候过程中你会想到什么呢?

①在暮色中,你来到树林里,坐在了一堆隆起的岩石上,手中握着那个刚刚雕好的小木雕。

B免风吹拂着你的衣襟,你在想……

预设:这位中国阿姨,你快点儿来吧……

这是我精心为你雕刻的小木雕,你一定会喜欢的……(期待)

②一个小时过去了,你站在岩石前遥望着远处,手中握着那个雕好的小木雕。晚风蝴着你

的衣襟,你在想……

预设:这位中国阿姨,你怎么还不来啊……

如果我等不到你该怎么办啊……(焦急)

③几个小时过去了,你又坐在了那堆隆起的岩石上,望着手中的那个小木雕。晚风吹拂着你

的衣襟,你在想……

预设:无论多久,我一定要等到你……

即使今天见不到你,明天我一定还要在这里等……(坚定)

(3)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少年用心、细心。

①白天见到的木雕是什么样子呢?

出示第4自然段:

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木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

象雕得栩栩如生。

②现在手中沉甸甸的小座凳,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请你联系着事情的

时间和木雕的样子说一说,少年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呢?

晚饭后,我们到瀑布附近宾馆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

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星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木桩。这些座凳构思新奇,大

象雕得栩栩如生。

(时间很短并且雕刻很复杂。少年T2卖木雕一边雕刻,仔细对照着大木雕生怕有一点)怀

同,抓紧一切时间雕刻要尽快送给我……)

是啊,少年克服了各种困难送给我这个小木雕是沉甸甸的,请你带着这份感情读一读。

(4)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少年友好、亲切、质朴。

小结:这位善良、亲切、友好的卖木雕少年,他送我木雕是因为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然而,

为什么这位非洲少年把互不相识的中国人当成自己的朋友呢?

四、结合资料,感受中非人民的友谊

出示资料:

资料1:非洲是个缺水的大陆,水资源不足已对其人民生命和食品安全构成了挑战。中国地

质勘探队员在非洲足足呆了14个年头,每到一个乡村,就打口水井,现累计成功打井2300多

口,建城镇供水系统8座,解决了约100万人的饮水问题,受到酋长和百姓的热烈欢迎。每当

水从刚打好的井里喷涌而出时,孩子们都会围着勘探队员蹦啊跳啊,冲到水里洗澡、嬉戏。

1.读了这段话,你了解到了什么?打井,对于少年的家乡意味着什么?

资料2:早先,蘑菇在非洲是一个稀罕物。农民们只有在暴雨之后才会看到奇异的蘑菇。由

于害怕中毒,就是再穷再饿,也不敢吃。后来,中国的菌草蘑菇专家把菌草蘑菇栽培技术引入非

洲,并在穷山沟建立五万平方米的蘑菇基地,与村民一起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受益

家庭达到1000多个,5000余人为此解决了温饱问题。

2.读了这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会给少年的家庭带来哪些变化?

3.朝:

也许,水井就打在了你生活的村子里,也许,蘑菇的种植使你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变,也

许……请你结合着刚才同学能说的,发挥想象写一写。

(选择一段写)

(1)我住的小村落一直缺水。那天,中国叔叔帮我们打的水井喷出水来啦!

(2)蘑菇在我们这儿是个稀罕物。那天,我家种的蘑菇丰收了!

4.所以,少年才会对"我"说(引读):"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也激动

地对少年说:"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总结:这就是我在非洲南部认识的少年朋友,他真诚、善良、热情……我永远也忘不了:他

的笑,露出的两排洁白的牙齿。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真诚

善良

质朴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利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铁牛是

怎样一步一步捞上来的,并学习复述课文。

3、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41燥板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称象》,讲的就是

人们用智慧称出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宋朝的‘历史故事《捞铁牛》,学习一下怀

丙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二、个性阅读,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文时画出生字。

三、自主学习

运用工具书及预习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四、指导读文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字音。

五、巩固生字词

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老师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是浮力?

二、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个别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了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准备

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步:潜水摸牛。第二步:船装泥沙。第三步:并船搭架。

第四步:粗绳拴牛。

填表:首先要(),然后(),再(),又()。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拉上来的?引导学生把浮

力知识与本文有机结合。

4、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怀丙是T立和尚,是宋朝出色的

工程学家。)

5、让学生举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浮力的知识。

四、教师总结,指导读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完成书后习题

1、鼓励学生查字典做多音字的组词。

2、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四、作业

板书:老铁牛

首先要(),然后(),再(),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四年级上册语文卡罗纳原文

卡罗纳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

对大家说:"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明天要来上课,孩子

们,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

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

也大病了一场似的。我^'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

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

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

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

老师说完,卡罗纳回到座位上,挨着我坐下。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

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他,开始上课。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上,对

他说:"卡罗纳,别哭了。”

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我看见母亲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当

时我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

着无法形容的悲哀,刃哪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冢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卡罗纳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

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爱"。

自主学习区:

1、通读全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借助字典,理解词义。

2、再读课文,反复朗读,直到字正文通,非常流利。

3、默读课文,用——画出卡罗纳遭遇不幸后有哪些表现?用~~~~画出大家是怎么做的?并

在句子边写下你的感受。

自主检测区:

1、我会认

()()()()()

遭遇怜悯叮咛嘱咐号啕大哭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彳iJM)

2、积累词语

可怜遭遇严肃怜悯暗示叮咛嘱咐端详

悲哀号啕大哭屏息凝神目不转睛恍然大悟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探究区:

(温馨提示:本课要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深入体会人物的感

受。)

1、卡罗纳遭遇不幸后有哪些表现?读句子,说感受。

2、感悟关爱:

(1)、老师的关爱:

(2)、同学的关爱:

(3)、"我"的母亲的关爱:

如果卡罗纳来到我们的身边,你会为他做些什么?写下来。

检测反馈区:

L照样子,先连线搭配词语,再另外搭配一个。

例:可爱的一小白兔(毛茸茸的)小白兔

盛开的目光()目光

关切的孩子()孩子

可怜的花朵()花朵

2、放学后,当"我"扑进母亲怀抱的时候,母亲为什么把"我"推开,还目不转睛地望着

卡罗纳?在正确答案后打:"v"

(1)、因为母亲不要我了。()

(2)、因为我身上有灰尘,母亲怕把她的衣服弄脏了。()

(3)、因为母亲明白,现在和我拥抱会使卡罗纳更伤心。()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1•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

2.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杳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2.认读生字词。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悬崖昼夜暄腾晶莹剔透秋雨潇潇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

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1.朗读课文

2.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第一自然段。

2.问:济南72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

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2.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一"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①看图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的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的突泉样子的句子。

•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

那句话描写了的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的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1.总结。2.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1.指名读生字。

2.记住字形。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抄写词语。

3.组词。

4.背诵全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爰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

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曰讨厌到不讨厌这TW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爰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

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

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

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

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

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

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一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

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

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I十么样

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T卖。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

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

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

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

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

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

特点,好吗?(学生说)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蜗、塌、熄"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隆、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蜗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蜗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期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故事激趣,课前谈话

师:大家一定喜欢读神话故事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就是和神话故事有关的哦,请

看大屏幕,

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课件逐一出示:

(1)他开辟了天地,并用身躯化作世间万物。一盘古(课件出示2)

(2)他为民除害,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后羿(课件出示3)

(3)她化作小鸟,把石子投入大海。一精卫

(课件出示4)

(4)她创造人类,无私奉献。一女蜗

(课件出示5)

咱们班同学的语文学得真不错,相信我们一起会学得很愉快的。

二、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女蜗补天》。(板书:

女蜗补天)

2.题目中哪个词让你感觉到神奇呢?(补天)为什么?

师:女蜗可真不了起,在读故事之前,你对女蜗还有哪些了解?

交流,出示课件:(课件出示6)

传说中的女蜗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她用黄泥捏成人创造了人类。女蜗就是人类的母亲。

三、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7)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TH十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出示生字"蜗、隆、塌、扎、熄、冶”,(课件出示8)指名拼

(1)读准"隆、扎”的读音。

(2)读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

(课件出示9)

塌下:倒,下陷。

窟窿:洞,小孔。

山冈: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洪水: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熄灭:停止燃烧。

纯青石:指颜色只有青色的石头。

五彩石:传说中用来补天的各种颜色的石头。

冶炼: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10)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岗

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所围困在山顶上,女蜗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

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3.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4.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提出新的问题:(课件出示11)

(1)女蜗为什么补天?

(2)女蜗怎么补天?

(3)女蜗补好天后,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1.默读,想哪些段落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a: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

学生b:女蜗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

学生c:女娟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

学生d:女蜗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学生e:人们还记得………

(板书:起因:天塌地陷烧起大火发洪水)

3.指导学生从内容去想:

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

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蜗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六、指名读第2自然段,体会女竭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女娟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

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2.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蜗焦急、难过的心情。

3.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经过:求雨灭火造船救

人)

七、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女蜗补天的经过,解决第二个问题。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T卖,体会女期的精神。

(1)(课件出示12)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蜗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

解第3自然段中的“女婿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板书:炼石补天)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八、齐读第5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解决第三个问题。

1后来,女娟补好了天,没有了威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

活。

(板书:人们又安居乐业)

2.女蜗是一个怎样的人?

九、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女祸是这样一个善良的、

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板书:爱心'吃苦勇敢)

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蜗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

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教师小结:古人想象出女蜗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

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蜗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十、拓展延伸(课件出示13)

1.在女蜗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像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

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蜗说点什么?

2.女妮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蜗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

的精神。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高大的皂英树》,我紧紧围绕课题的“高大”来设计教学过程,"高大”乃全文的主

线,顺此下去,穿珠引玉,带动全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皂荚树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

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皂荚树为同学们了哪些方便?

2."高大"体现在皂荚树的哪些方面?教师抓住课文进行点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二、理清思路,抓住特点

1.细读课文,提问:

(1)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的干、枝、叶的?突出了皂英树的什么特点?(高大)

(2)皂荚树为什么能给人们方便?这由它的什么决定的?(特点)

2.点明顺序,细细品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着重写了皂蝴哪些部分?(叶子和果

实)

3.借板书理清思路。

三、析文明理,归纳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高大”重点写了皂荚树的什么?(一年四季给同学们方便)

2.质疑问难。

"高大"这里如何理解,是否仅指皂荚树的外表形象?(干、枝、叶)教师点拨、引导:"高

大"不仅是说皂英树的外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令人敬仰、赞

美。

3.析句点题,揭示中心。

为什么"我的心里,好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说明了

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归纳。

4.引申激励。

问:我们周围有没有像皂荆对一样的事物?举例品评、体会。

5.学习章法,模仿运用。

按《高大的皂荚树》的写法,赞美一样事物,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

并说清为什么要赞美它。练习说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

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3、领悟按游览JI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德育目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的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在深入研读时,体会作

者是怎样把各处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

的准确与实在。课后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L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河,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

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

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

谜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杳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

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T司,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

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

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孚侨口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胭黯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六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

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二、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

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

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

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三、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一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①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②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根据内容画一幅秋天的画。

④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①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

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

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J顺序)

②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一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

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J形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

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

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E殳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

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

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在参加当地一次“回乡之旅”的活动中亲眼目睹了人们对即将

退休的沃尔特詹森的爱戴,它们都把回家看看的机会让给了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沃尔特詹森受人爱戴的原因,体会人与人之间

的友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构想

先展示地理位置图,让学生了解两地相距遥远。本课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

文中了解故事的背景。在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词句,讨论重点问题。

教学准备

美洲地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3教师指导。展示美洲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美国的新泽西州和拉美的波多黎各,感受

两地距离的遥远,体会移民回家探亲的不易。

二、默读课文,促进领悟。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有关的语句,了解故事叙述的顺序。

三、课堂讨论,加深领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相关词句,领会以下问

题:

1漂泊他乡的波多黎各移民们是怎样希望有机会回家看看的。

2当"我"念到沃尔特詹森的名字时,人们为什么会欢呼,想他道喜,同他拥抱?出示插图,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们内心的活动,在此基

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推

荐代表在班级交流。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32*同一个名字

沃尔特詹森

每一张纸条不同的笔迹

爱戴

课后小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本课通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

"脚".课文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写出内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流利朗读课文,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归纳课文叙述顺序,获取主要

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通过本文,学生能了解如何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出好的文章。

介绍爬山虎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上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从中了解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在种植丝瓜和葡萄时需要搭架,否则它们就无法向上生长。然而,爬山虎是一种软软的

藤,却能够不依靠架子,爬上墙、爬上屋顶、爬上岩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有脚。)

有多少同学看到过真正的爬山虎?你们通常看到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部分呢?(叶子)那么,你们

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文章《爬

山虎的脚》。

(将自己和作者进行对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质疑课题:

当我们读一篇新的文章时,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可能会关注哪些

方面,比如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如何爬以及脚的变化。那么在叶圣陶爷爷描述爬山虎

的时候,他关注了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通过质疑课题,我们不仅能够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⑴圈出生字和新词。

⑵每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关于爬山虎的知识?

2、检杳交流:

⑴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下列单词:嫩绿、舒服、堆积、重叠、空隙、漾起、拂过、

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⑵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关于爬山虎的知识吗?

第一自然段描述爬山虎生长茂盛。第二自然段描述爬山虎叶子美丽。第三自然段描述爬山虎

脚的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描述爬山虎如何爬。第五自然段描述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和二自然段

1、阅读第一自然段,你感受到"满是"和"一大片"传递了什么信息?

爬山虎茂盛生长,并且能够攀爬。

2、欣赏爬山虎攀爬到岩石、屋顶甚至墙上的图片,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描述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注重语言积累

1、抄写生字和新词。

2、背诵课文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深入探究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麻烦谁能告诉我。,课文中讲述了哪些关

于爬山虎的知识。

(叶子的美丽、脚的样子、爬山虎的攀爬方式以及脚的变化。)

二、自主阅读,交流总结

1、爬山虎的美

选择对爬山虎叶子的描述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对爬山虎的美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

叶子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它们既有动态的美感,也有静态的美感。在描述叶子颜色的.变化时,

叶圣陶爷爷也描绘了一种美感。通过阅读和绘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种美感。与同伴

交流,探讨你对爬山虎美感的理解,一起学习和探索。

(通过自主阅读,激发学生自嬲究和思考的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2、汇报交流

1)交流话题一:叶子的美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叶子的动态美感,

通过风拂过叶子的描写,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同时,叶子的静态美感也通过墙上排列整

齐、绿得新鲜的描写展现出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叶子的美感。读完之后,

你是否能够感受到这种美感呢?

(通过交流话题,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2)交流话题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与叶子的美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通过对爬山虎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十分细致

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图片,你是否能够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呢?课文中将脚的形状

比作蜗牛的触角,这样细致的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