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次综合模拟评估卷(三)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2\*ROMAN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行云流水
融会贯通
精妙 B.风流云散
水乳交融
精细C.风流云散
融会贯通
精细 D.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B.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C.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发展、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D.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B.《离骚》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C.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比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故曰《随园诗话》。再比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也是以此方式来命名的作品集。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答案】1.D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风流云散:形容四散消失。语境描述的对象是诗,应用“行云流水”,排除BC;第二空,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水乳交融:像水和乳之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语境有“互为一体”,强调关系紧密,应用“水乳交融”,排除A;第三空,精妙:精致巧妙。精细:精密细致。语境是指对音乐的描写精致巧妙,应用“精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诗歌传唱”的后面;二是语序不当,“发展、继承、传播”并列词语语序不当,应为“继承、发展、传播”。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叙事诗”错误,《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故选B。二、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摘编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慢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网》7月24日)材料二: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么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至于为什么给孩子报培训班?调查结果如下:(摘编自睿艺《校内暑托还是校外培训,数据里的民意是什么?》,《南方周末》7月14日)材料三:课后服务必须突出育人导向,提供丰富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此外,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摘编自《江苏教育报》8月14日)材料四: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推出已两年多了,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不少家长支持,但仍有担忧的声音存在:有人担心延时服务可能会变成变相的补课,也有人担心延时服务的质量不高。事实上,在过去的实践中,“费力不讨好”是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学校老师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设课后延时班,为家长下班后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却并不买账,有的嫌延长的时间还不够长,有的不认可延时服务的质量,仍然将孩子送去课外培训班或者托管班。(摘编自罗燕《课后延时服务咋能叫好又叫座?》,《民生周刊》2021年第15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B.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吸引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C.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不少家长的难题,这是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B.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则认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C.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6.综合以上四则材料,不属于“切实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建议的一项是(3分)A.学校要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B.部分学校存在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不够强等问题。C.社会层面要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D.资源方面,要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答案】4.C5.D6.B【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错误,原文材料二,“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以假设为前提,以预测为判断“超四成家长会选择报网课,36.6%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会选择”是未然行为,“安排了”是已然行为。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这是导致家长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错误。据材料一“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过重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有的(家长)因此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只能说明是部分家长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原因之一,“根本原因”的说法,属无中生有。B.“近半受访者认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错误,据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巩固学习成果送去课外培训机构的占50.16%,过半。C.“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错误,材料三原文为“具备资质的……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选项缺少“具备资质的”这一限定语。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存在……问题”不属于实施的建议,该选项答非所问。故选B。三、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甲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乙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选自《三国志》)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
诣:到……去,引申为“投奔”。B.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辟:征召、征辟。C.常恨二人之不平
恨:痛恨。D.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
诽谤:批评指责过失。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
吾与点也B.亮卒于敌场
又杂植兰桂于庭C.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
乐琴书以消忧D.刘封处嫌疑之地
人非生而知之者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B.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C.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D.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10.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主与论军国计策”中“先主”与《出师表》中“以光先帝遗德”的“先帝”均指刘备。B.建兴三年,“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C.拔、拜、废均为官职任免升降词语,“拔”为提升官职,“拜”为授予官职,“废”为降低官职。D.“太守”“主簿”“功曹”“尚书”“参军”“刺史”“长史”“军师”均为官职名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仪颇有才干。当年刘备在世时,和他谈论军国大事,就很赏识他并加以提拔。B.杨仪很自负。诸葛亮死后,他领军回来,又征讨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很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C.诸葛亮认为杨仪胸襟狭窄,难当大任,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后来杨仪未得重用,非常不满。D.乙文段分析了几个人的优缺点。例如彭羕、李严、魏延等人有才干,而刘封思虑不足,杨仪当官爱显摆。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四、(25分)12.把文中画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2)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13.杨仪最后为什么招致大祸?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3分)【答案】7.C8.B9.B10.B11.D12.(1)诸葛亮多次出兵,杨仪常常帮他规划部署,筹措粮草,不需费时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2)当时人们都畏惧他言语不加节制,没有谁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13.①心胸狭窄。虽有才能,但没有受到重用,就心生怨恨。②口无遮拦。对费祎说起投靠敌国之话。③知过不改。被流放仍然公开激烈指责批评朝廷。【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常遗憾二人不和睦,“恨”,遗憾。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与”:介词,和;动词,赞同。B.“于”:都是介词,在。C.“以”:介词,用;连词,来,表目的。D.“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知识。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言语表情经常流露出怨愤之色,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仪每从行”中“从行”,是一个词组,随行,之间不断开,排除AC;“自为年宦先琬”,“自”为主语,“为”作的谓语,“年宦先琬”为宾语,要求在“自为”之前要断开;“于是”连词,往往放句首,据此排除D。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错,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使用的。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杨仪当官爱显摆”错,原文是“杨仪以当官显”,意思是杨仪因办事恰当而官职显要。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规画”,规划;“筹度”,筹措;“稽”,查考、核实;“斯须”,一会儿的功夫、片刻;“了”,处理完毕。(2)得分点:“不节”,不加节制;“莫”,没有谁;“慰省”,慰劳看望。1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思是“而诸葛亮生前已有秘密的打算,认为杨仪性情急躁胸襟狭窄”,“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杨仪虽有才能,但没有受到重用,就心生怨恨。可看出其心胸狭窄,是招致大祸的大原因之一。根据“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意思是“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去投靠魏国,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对费祎说起投靠敌国之话,可见其口无遮拦,这是招致大祸的原因之二。根据“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意思是“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公开指责批评朝廷,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知过不改,被流放仍然公开激烈指责批评朝廷,这是招致大祸的原因之三。参考译文:甲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他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奉命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降职,名义上担任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建兴五年(227),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建兴八年(230),杨仪被升为长史,同时兼任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兵,杨仪常常帮他规划部署,筹措粮草,做事不需费时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调度指挥,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爱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遗憾二人不和睦,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建兴十二年(234),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在谷口。诸葛亮病逝于沙场。杨仪已率领部队退回,又讨伐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特大,理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卦,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秘密的打算,认为杨仪性情急躁胸襟狭窄,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不过是闲职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言语表情经常流露出怨愤之色,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们都畏惧他言语不加节制,没有谁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去投靠魏国,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祎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建兴十三年(235),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公开指责批评朝廷,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子孩子回到蜀地。乙评论说:刘封处于招致嫌疑的地方,而他的思虑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凭借才干而被拔擢进用。李严凭借办事的才干器局而发达。魏延凭借勇敢智略被任用。杨仪凭借办事恰当而官职显要。刘琰凭借故旧同宗而任职,都能位尊任重于一时,看他们的举止措施,寻求他们做事的准则,招来灾祸,没有不是始于自身的原因。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村居书喜陆游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景。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D.颈联写酒非好酒,亦能醉人;虽已年老,但还能耕地。(2)颔联中“袭”“穿”用得精妙,请试着赏析。(2分)(3)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1)C(2)①颔联中“袭”字,运用拟人,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扑面而来的景象。②“穿”字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鹊声的清澈响亮,或者“鹊声则衬托出树林的幽深静谧”。(3)①山村美景可喜: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②乡村生活可喜:晚年有酒相伴,身体硬朗,悠闲自在;③内心轻松可喜: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诗人晚年贫苦,因病不能喝酒,表现的是羁旅的愁苦与孤独;“贫犹醉”意思是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贫犹醉”表达的情感是喜悦、欢乐,并无深沉感叹,可见并非异曲同工之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意思是:花香浓郁沁人鼻息,也让人感觉到天气渐暖春天已然来临,喜鹊叫声悦耳,穿过树林让人心生喜悦,春暖花开惠风和畅,又是一年春来到,迎来无数晴暖之日。“袭”字,意思是侵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用拟人修辞,把花写成鲜活,倍感亲近可爱,香气袭人,一洗烦心喜笑颜开,化主动为被动,由嗅觉而触觉,沟通感官,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的感受,突出大自然美丽的伟力。“穿”字与“袭”紧密照应,把人的行为动作“穿”赋予了自然物象“鹊声”,生动形象、亲切可感,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既表现了喜鹊叫声的青翠悦耳,以声衬静,突出环境的静谧安详,和谐美好,表达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时人们的欣喜之情。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第一、二联写的是“天时”,红桥梅市远处山峦横亘,白塔下樊江春水潺潺。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这两联描写的是美好春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喜爱;第三联写的是“地利”,坊场浊酒价格低廉以至于穷困的我也能喝醉,农忙时节山林田间农人都在忙着耕种,该联描写了人们生活的安定,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生活的喜爱;尾联写的是“人和”,最使人开心的莫过于赋税交齐,整年都不会有小吏来催租,描写的是官赋已交,不用担心官吏来催租,表达了对官赋已交的欣喜。总之,这首诗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可见诗人对山村和谐安详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喜先期官赋足”表达对官吏不扰民(不加重赋税)的欣慰之情。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3)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天下云集响应,______。(贾谊《过秦论》)(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答案】
渌水荡漾清猿啼
士不可以不弘毅
万里悲秋常作客
赢粮而景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渌”“漾”“猿”“常”“作”“赢”“景”“鉴”。五、(2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你可曾走过乌蒙戈舟人已在高原,心神却仍有些平原属性的恍惚。来程倒也顺利,清晨六点出门,航班落地昆明,转机,中午便到了昭通。接机的朋友问:第一次来昭通吗?答:来过的,去年还来过。话说出口,心却是虚的。因为心里很难确凿地唤醒记忆,一切只仿佛似曾相识。在这空前的庚子年里,意识恍如都慢了一拍。晚餐时,从昆明赶来的性能与潘灵到了。性能是多年的朋友了,说及后面几日的行程,他问我:上次来,去大山包了吗?是啊?去过了吗?我只能如实作答:好像我也记不得了。性能笑,说:去的地方多了,记忆就不那么好了。他总是这般宽厚,如果我真的这般健忘,便是对“边疆”的不敬了。可是我知道自己没有这般轻慢,于是,恍惚着,又多了些自责与懊丧。我感到有些轻微的头痛。昭通海拔1920米。高吗?不算很高。低吗?也不算很低了。只能将自己的状态推诿给“高原反应”了。这很轻易,当然也有些草率,是“中央”腹地来人廉价的托词。晚上躺在床上补课,资料上说:古往今来,对昭通最为传神与精准的文学性描述,出自伟人的那两句著名的诗“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不期然,心里竟将性能的那句问询置换成了这样的句子——你可曾走过乌蒙?你可曾走过乌蒙?像是一句天问。接下来的日子,就在这句时时想起的天问之中,行走在高原吧,用脚,用眼睛和鼻子,用身心,去寻一个答案。“边疆”的天空与山峦,这几日多被阴云和雨水笼罩,却全无“中央”腹地同样天气条件下的浑与昏,即便是阴云,也是透亮的阴云,雨水清亮,将灰色的高原洗得接近纯粹的灰色。靖安镇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国最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西魁梁子马铃薯种植基地——竟真的在山坡上写下了“洋芋帝国”这四个大字;海升苹果庄园——原来,中国的版图上不仅仅只有洛川苹果,静宁苹果;龙氏家祠,姜亮夫故居,彝族六组分支广场——乌蒙之地,遍布着的,是千年的民族史,是百年的风云激荡与文脉绵长。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全然却都是新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经验与一知半解的知识,都在高原的行走中,被证伪,被修正,被廓清,让你重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轻浮,并重建起对于大地的理解——它曾经发生过什么,它正在发生着什么,它是如何地卓越。那作为背景的疫情,在大地的事实面前,成了涛走云飞的一个片段,而山河恒在,天地从来不缺乏从容的生气。你可曾走过乌蒙?这句天问般的质询,在这样行走的日子里,便别具象征与启示的意义了。它对应着的,就是你的昏聩与恍惚,它是一个来自高原与边疆的垂问,同时,高标独具,也成为了一个方案。当世界身陷泥泞,当人身陷逼仄与狭隘的时刻,它足以成为一条让你去投奔的可靠的道路。这是地理意义上的道路,也是内心鞭策与召唤的道路。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国红军85年前就是这样前行的。行程即将结束时,终于登上了大山包。于此,我也终于能够肯定地答复性能了:没有,我没有来过,非但上一次没有来过,上辈子一定都不曾来过。如此气象万千的所在,纵使我万般迟钝,领略过,也绝难遗忘。这是壁立千仞的山之所在,这是烟蒸雾绕的云之所在。它的瞬息万变,令我这久居“中央”腹地的人世界观都会随之动摇。经验里,自然几乎就是恒定的代名词,江河易色,从来都是一个跨度需要千百年的想象,但在这乌蒙山脉的大山包之上,前一刻雾霭缭绕,下一刻你便可以期待云开雾散,宛如换了人间。方生方灭,正是天地磅礴的伟力。“深沉、邃密、博雅,刚健、笃实、光辉。”这是前日瞻仰姜亮夫先生故居时所见的一副对联。此时,我亦只能以这十二个字,来辨认眼中的世界。——你可曾走过乌蒙?(节选自《美文》2020年第9期)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将昭通称作“边疆”,自称“中央”腹地来人,既是对昭通地理位置的客观表达,也带有来自中原腹地的高傲和强烈的优越感。B.在高原行走,作者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却都是新的”,看似矛盾,实则表达出自己对此了解之浅,以及对天地山河的崇敬。C.走过乌蒙,作者得到一个“方案”,即当世界面临困难、人生走入困境的时候,可以从乌蒙之地得到启示,那些困难和困境只是一个片段。D.在作者的经验里,自然几乎是恒定的代名词,江河易色需要丰富的想象,但在乌蒙,自然却方生方灭,因为这里的天地具有磅礴的伟力。E.作者将高原所见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逐一加以介绍,并用简练的笔墨表达观感,是为了表现乌蒙之地是清新透亮和纯粹明亮的。17.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到设问的方式,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18.赏析文章倒数第二段的文字。(4分)19.“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这两句诗出自哪位伟人的作品?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两次提到“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用意。(6分)20.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你可曾走过乌蒙”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答案】16.AE17.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好奇心,同时,让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发读者思考。18.结尾引用对联,增添了文采,也是作者的感受总结,升华了文章的主题。19.毛泽东文章两次引用,前一部分,为后文展开对乌蒙的描写以及表达行走乌蒙的感受做铺垫。后一部分,让文章主题更明确。20.①“你可曾走过乌蒙”是由友人的一句问话引发,且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成为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②围绕这条线索,文章描绘了走过乌蒙所见之景,以及触景生发的深刻感悟:当面临困难身处困境时,内心鞭策与召唤的道路就是中国红军85年前前行的道路。③本文以此为标题,结尾在概括乌蒙之地深邃博大、气象万千的特点后,再次发问,前后呼应,启人深思,有余音绕梁之感。【解析】【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也带有来自中原腹地的高傲和强烈的优越感”错误。作者称昭通为“边疆”,是因为云南是边疆省份,昭通处在高原地带,从内地平原来,就有了“边疆”与“中央腹地”的差异感,并非由于“高傲”和“优越感”。E.“是为了表现乌蒙之地是清新透亮和纯粹明亮的”错误。作者描写所见的天空、山峦、大地的景色,是为了展现乌蒙与“中央”腹地不同的自然景观,而介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人文景观,是为了表现乌蒙的风云变幻和绵长的民族史。故选AE。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结合“接机的朋友问:第一次来昭通吗?答:来过的,去年还来过。话说出口,心却是虚的”“不期然,心里竟将性能的那句问询置换成了这样的句子——你可曾走过乌蒙?你可曾走过乌蒙?像是一句天问”“你可曾走过乌蒙?这句天问般的质询,在这样行走的日子里,便别具象征与启示的意义了”可知,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到设问的方式,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好奇心,同时,让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发读者思考。1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由原文“‘深沉、邃密、博雅,刚健、笃实、光辉。’这是前日瞻仰姜亮夫先生故居时所见的一副对联”可知,结尾引用了姜亮夫先生故居的对联“深沉、邃密、博雅,刚健、笃实、光辉。”使文章增添了文采,这也是作者的感受总结,升华了文章的主题。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段作用的能力。“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伟人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表现了红军长征中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战胜挫折的大无畏精神。文章两次引用,分别在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用伟人的诗句展现对昭通传神而精准的文学性描述,而自己却未深入了解昭通这一乌蒙之地,从而引出叩问内心的“天问”——你可曾走过乌蒙,可曾真正了解乌蒙?为后文展开对乌蒙的描写以及表达行走乌蒙的感受做铺垫。后一部分,作者在行走乌蒙感受到乌蒙的风云激荡与文脉绵长,以及山河恒在、天地从容之后,得到内心的鞭策与召唤,在困境之中找到前行的道路,再次引用伟人的诗句,是真正领悟到诗意,明白红军长征精神所在。此处引用就让文章主题更明确。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此句作为文章的标题,作用是统摄全文,一般从以下方面思考:标题包含的意义,围绕标题如何组织文章各部分内容,标题如何揭示文章主题。“你可曾走过乌蒙”,是由友人的一句问话引发,并由伟人诗句得到启发,从而对自我内心的叩问。是走过乌蒙之地,感受山河天地的恒在从容之后,得到的启示:当面临困难身处困境时,内心鞭策与召唤的道路就是中国红军85年前前行的道路。是见到乌蒙之地的深邃博大、气象万千之后内心受到震撼,而发出的“天问”。这句问话成为全文的线索,串起了行走在高原所见之景,以及触景生发的深刻感悟,文章几次发问,让结构清晰明了。本文以此为标题,以设问方式,又关联伟人诗句,自然生发读者的联想,结尾处概括乌蒙之地的特点,并再次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六、(10分)21.阅读下面内容,按要求作答。(校荐素材考核题)《论语·季氏》中陈述了择友的三个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根据这个观点,并结合大家最近阅读的校荐素材《人生,择善而交》中的内容,如果让你在《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做朋友,你会选择谁?为什么?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要求:三个标准择其一,理由恰当充分,思路清晰,语言顺畅,不少于100字。(6分)【答案】(1)我希望和林黛玉做朋友,因为她博览群书,见闻广博;《红楼梦》第48回记叙林黛玉教香菱学作诗的故事,通过她给香菱所列的书目:王维、杜甫、李白和陶渊明等人的诗歌,看出她对于这些内容均有研读,我愿与她为友。(2)我希望和关羽做朋友,因为他诚信忠义;曹操曾经多次用金钱、宝马和高官厚禄招降关羽,任凭他使尽各种方式,关羽都没有背叛与刘备,张飞的桃园盟誓,时刻想回到刘备身边。关羽信守承诺,信守诚信,我愿与之为友。(3)我希望和孔子做朋友,因为孔子是一个正直的人;他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说用不正义的手段某得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说好像是浮云一样。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希望和这样的君子为友。(4)我会选择诸葛亮做朋友,诸葛亮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果我和他做朋友,我会从他那里学到很多新奇的知识和成熟的谋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题目是“如果让你在《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三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做朋友,你会选择谁?为什么?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依据材料对择友的三个标准的解释“就是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可知,要在《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三部作品中选一个人做朋友,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对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比较了解,然后选出作品中自己喜欢并熟悉的人物,再结合题目中择友的标准来看他属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中的哪一类朋友,组织答案。具体答题时,可先用一句话亮出观点,比如选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可先说“我希望和林黛玉做朋友,因为她博览群书,见闻广博”,然后举出例子证明她的博览群书,见闻广博,最后总结原意跟她交朋友。如果选择其他人物,也要遵循这个原则。22.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就其主要信息,提取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中国骄傲》人物评选以“危机事件”为载体,把目光对准那些在“危机事件”中的平凡英雄。不分行业、职业、人群——只要在危急关头凭借自己强烈的责任心维护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只要在危急时刻凭借自己非凡的勇气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营救他人的人;只要危难事件中身处险境但却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救人救己的人——均能入选。【答案】责任
勇气
智慧
爱心【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提取关键词的能力。这则新闻共2句话,第1句话讲的是《中国骄傲》人物评选把目光对准那些在“危机事件”中的平凡英雄,第2句话介绍了均能入选《中国骄傲》的3种人。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是能入选的3种人,所以关键词从这3种人中提取。由“只要在危急关头凭借自己强烈的责任心维护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可提取关键词语“责任”,由“只要在危急时刻凭借自己非凡的勇气不顾自身安危,挺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铝灰运输及环保处理一体化合同3篇
- 职业学院工会章程
- 2024标准房屋买卖中介服务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全新产品发布会广告合作合同下载
- 2024设备购买安装调试合同
- 初中语文课堂中要渗透意识形态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采购合同范本2篇
- 2024洗车工辞职报告及洗车店客户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合同3篇
- 2024高效追偿及担保义务合同范例下载一
- 2024年度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外包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度-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完善分析
- 2024医疗建筑韧性设计导则
- 给警察培训急救知识课件
- 军队文职半年述职报告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新GCP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知识试题(附含答案)
- 2024年浙江首考高考选考生物试卷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春节期间安全告知书
- 西门子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先进制造技术
- 饭店新店后厨培训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