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9-一代传奇“铁娘子”默克尔将隐退-资本主义代议制(解析版)_第1页
热点09-一代传奇“铁娘子”默克尔将隐退-资本主义代议制(解析版)_第2页
热点09-一代传奇“铁娘子”默克尔将隐退-资本主义代议制(解析版)_第3页
热点09-一代传奇“铁娘子”默克尔将隐退-资本主义代议制(解析版)_第4页
热点09-一代传奇“铁娘子”默克尔将隐退-资本主义代议制(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09一代传奇“铁娘子”默克尔将隐退——资本主义代议制“人们可能不太相信——我当上总理时,世界上还不存在苹果手机。”执政16年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21年9月正式卸任。而且她还补充道,在卸任总理之后,不会再谋求任何政治相关职位,也就说默克尔准备从政坛彻底隐退。默克尔被誉为德国铁娘子,在她任期内,众多关系一直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也在进一步加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正是由于默克尔的努力,才使得欧盟没有完全跟随美国的反华脚步与中国断绝关系。应该说,虽然默克尔也有不足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他做了很多对中德关系以及中欧关系有益的事情。她先后带领德国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谁会成为她的接班人,接手应对眼下的新冠危机呢?德国总理并非由普通选民而是由议院议员选举产生,因此在德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联邦总理同时也是议院第一大党主席。德国政坛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代议政体总能随着纷纷扰扰的西方政坛激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中的分权制衡体制从美国总统大选看资本主义的精英政治历史上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一)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完善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议会与王权的斗争: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利用议会与国王展开斗争。(2)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一度建立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3)确立:标志: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主要目的:限制王权。主要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时间:18世纪初期(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组成责任制内阁(3)职能: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4)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3.代议制的完善(1)完善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修改了选举法,对选举权的限制有所放宽,大大增加了选民的人数,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大大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在议会里的议员人数。在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的推动下,1867年英国进一步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议会改革,又进一步扩大了选民范围,重新划分选区,实行秘密投票,英国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起来。(2)发展特点①从代议制度的内容来看,其特点是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选举权主体范围逐渐扩大,内阁权力逐渐加大。②从代议制度发展的方式来看,其特点是渐进的温和变革,民众的斗争和政府的妥协相结合,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等。4.英国代议制的特点(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4)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5)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6)实行分权原则5.英国代议制的具体内容(1)内阁产生与权力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主要职权是对提交议会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和控制下院等。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2)首相的产生与权力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提名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大权。(3)国王的地位与权力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批准和公布法律等象征性权力。实际君主“统而不治”。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4)上院的产生与权力不经选举,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等组成,无任期,有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拖延与修改权、有最高司法权。1999年上院改革,取消了世袭贵族的当然议员资格,一部分议员由选举产生。(5)下院的产生与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6.英国代议制确立与完善的作用:(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独裁统治。(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影响深远。(二)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背景(1)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1783年。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性质:它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2)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制不适应资产阶级强化权力的需要。(3)十七、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1787年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2.1787年宪法的颁布(1)目的: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完善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2)特点:“分权与制衡”原则、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3)表现:①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②中央与地方分权。(4)进步意义: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将西欧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使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也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④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带来了美国的长期稳定。(5)局限性:宪法制定的初衷并非给予民主力量更大的权力,如未规定人民群众的权益、保留黑人奴隶制和未给妇女、印第安人选举权等问题。(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1.背景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2.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帝国为联邦制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命官吏,主宰议会等大权;(2)首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3)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皇帝批准后才能生效,对政府缺乏监督作用。3.德意志帝国的政体特点和形成原因(1)政体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具体表现:①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②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③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具有较小的权力,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2)原因①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新兴资产阶级软弱,而封建容克地主和军阀势力强大。②德意志的统一不是“自下而上”地由人民决定,而是“自上而下”地由普鲁士王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普鲁士权压群邦。③贵族和主要由贵族阶层人士组成的军官团,在社会上始终举足轻重。因此,德意志帝国及其宪法含有浓厚的封建和军国主义的特征决定了政体的特点基本上继承了普鲁士传统。4.评价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知识归纳】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涵义、确立和发展及进步性、局限性(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涵义、确立和发展代议制: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由选民选出的议员代表选民参与政治活动。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选举制是它的基础。代议制最早产生于英国,由于这种制度代表了人类在民主政治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所以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仿。主要原因: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都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加速了民主化进程,因而代议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②代议制的确立同时也受到各国国情特别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基本特征: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四大原则:①议会(法律)至上原则: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是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②民主原则:主要体现在政府官员由选举产生的方式上。③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④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理论基础:启蒙思想家倡导的“人民主权说”。发展历程:在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包括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共和制和法国的共和制。在启蒙思潮和以上国家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末,德国、日本等国又通过自上而下改革的方式,制定宪法,设立议会,资产阶级开始参与国家政权,初步建立代议民主制度,建立了形式上的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但是,这些国家实质上依然是君主专制。后来,这种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变革得以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的民主化改造,代议会制度民主才得以在这两个国家巩固下来。(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进步性和局限性。①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②它取代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制度。③不仅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调整了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能够享受到民主和自由。④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⑤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⑥但有其局限性,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受到限制。从人类历史的按照方向和终极目的而言,它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理想的制度。A命题趋势: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完善难度:★★★★建议用时:25分钟1.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注: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等权利14世纪已获得,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与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得到公认)该历史学家意在指出《权利法案)制定的政治目的是()A.限制王权,保障议会的权利 B.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C.完善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 D.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答案】D【详解】马克.汤普森认为《权利法案》只是对原有法律条款的确认,这些权利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前就已经获得或者得到公认,由此可知,马克.汤普森意在指出《权利法案》的政治目的是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和自由,D正确;A不符合马克.汤普森的观点,排除;B选项脱离了材料主旨,未体现出《权利法案》对传统的继承,排除;《权利法案》出台标志着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而非完善,排除C。2.1689年至1727年,无论是威廉三世还是乔治一世等“外国国王”均缺乏对英国国情的了解,这段时期,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英国这一现象()A.反映出政府核心地位的确立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激化了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D.表明国王立法权受到限制【答案】B【详解】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但国王还拥有行政权,在1689年至1727年“外国国王”时期,行政权逐渐转移,从而推动了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选择B项;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外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就已经没有了立法权,排除D项。3.1741年2月,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财政大臣的沃波尔。他声称:“大不列颠的国王不应雇佣一个不受人民欢迎的大臣。当某个大臣失去民心时,我们有义务告诉国王罢免他,以满足人民的要求。”这直接反映出()A.君主立宪制度尚不完善B.英国首相受到国王制约C.责任内阁制已逐渐成形D.议员对国王权力的侵犯【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下议院反对首相沃波尔并要求国王罢免首相职务,结合所学知识,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举行改选,以决定原内阁的去留,故C项正确。A项,责任内阁制使英国君主立宪制不断走向完善,故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首相与国王的权力制约关系,故排除。D项,君主立宪体制下,国王受议会限制,无实际权力,但具有形式上的任命权,题干未体现议员对国王权力的侵犯,故排除。4.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由此可知,英国内阁制度()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了英国内阁的集体负责制,涉及是决策层面,并未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由于实行集体负责制,阁员们要共同承担责任,所以内阁成员要充分地互相信任,否则不能作为同僚共事,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王治权问题,故C项错误;在立法方面,内阁只有立法提案权,最终立法过程由议会掌握,故D项错误。5.1783~1784年,威廉.小皮特内阁因经济政策遭到下院多数党攻击要求小皮特内阁辞职,小皮特内阁抛弃传统的做法,不仅没有辞职,反而下令解散了下院,重新选举下院。重新选出后的下院多数党支持小皮特内阁,从此形成了内阁也可以解散下院并进行重新选举的制度。这反映了()A.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 B.内阁权力的无所制衡C.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 D.削弱议会倒阁的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民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责任内阁制。A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传统议会制度仍然存在,仍然可以制约内阁。而B夸大了内阁的权力,可排除。D错误,内阁能够解散下院只是为了制约议会,但议会仍然可以倒阁,因此不存在削弱议会倒阁的权力的说法。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C。6.2010年5月11日晚,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成为联合政府的首相,他上台执政的经历依次应该是()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②党内竞选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④正式出任首相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首相是由下议院的多数党领袖出任,首先要进行党内竞选,然后领导相关党派党参加议会下院选举,获得多数议席,接着需要得到国王授权,最后出任首相,因此正确排序是②→③→①→④,A正确,BCD排除。故选A。7.当前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如果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①强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③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④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不信任案,首相必须辞职,或者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的议会,②③正确;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无权强迫议员退出议会,①错误;君主立宪制下,英王不掌握实际权力,是统而不治的虚君,④错误;故选B。8.在英国,首相在任期内往往具有“独裁般的权力”,以首相为首的政府所制定的财政预算在议会往往都能通过。这是因为()A.首相领导的内阁对议会负责B.议会拥有财政预算审批权C.多数党领袖组织内阁D.首相是行政机关的首脑【答案】C【详解】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自“光荣革命”后便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这主要是因为首相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故选C;A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BD不符合题意,排除。9.英国首相制度出现以后,以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A.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可能B.反映出议会失去了立法权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D.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首相权力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因此这一“无轨运作”有可能使首相扩张权力不受限制,故A项正确;立法权归属议会,材料体现不出议会失去了立法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首相权力问题和议会中心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10.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这表明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答案】B【解析】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结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国王权利大于议会,故A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说明国王有行政决策的权利,B项正确;“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指的是内阁对议会负责,题意没有体现,故C错误;“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说明君主任命大臣,行使权力受到一定制约,故“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结论错误,D项错误;所以正确的答案是B项。“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反映国王仍掌握很大行政权利,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题意没有体现A、C两项,可排除。11.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利用“国王之友派”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当时的英国()A.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 B.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C.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 D.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答案】D【详解】材料中英王乔治三世利用“国王之友派”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表明当时英国国王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说明英国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对王权的制约,A项错误;此时光荣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辉格党,未涉及另一党派,C项错误。1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攻打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这表明()A.英王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实际行政权B.英王可以最终决定是否对外宣战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答案】D【详解】英王作为国家元首,但是虚位君主、统而不治,国家大权由议会实际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会对侵华战争拨款进行投票表决通过后,由英王以国家元首名义对华宣战,体现了英王是虚位君主,形式上有权对外宣战,但议会掌握实际权力,议会不对英王负责。故BC两项错误。《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的权力在国王之上,国王要遵从议会的决议。故D项说法正确。1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1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他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答案】D【详解】材料“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体现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是大英帝国的民族象征,英民族的纽带,D正确;首相与内阁共进退,A排除;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首相权力较大,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5.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答案】D【解析】四个选项中A项与题干材料的表述正好相反,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银行之是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因为英国是议会主权制国家,议会已经批准,不存在银行担心之说;注意时间“1811年”,即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没有国王的印章是不合法的,才会出现银行审计长发现未盖国王印信,拒绝支付的事,故D项符合英国宪政特点。16.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这一变化主要是()A.宪章运动的产物 B.英国君主统而不治的结果C.启蒙运动的影响 D.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影响【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和包括新贵族在内的大地产者发动的;政变后,由他们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可得出,1688年光荣革命后大地产者控制国家政权,但19世纪中期以后,大地产者最终失去了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这一变化是因为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并逐渐控制国家政权的权利,故D项正确;宪章运动是英国工人阶级要求普选权的运动,结果失败,故A项错误;自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逐渐“统而不治”,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对英国权力转换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B命题趋势: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中的分权制衡体制难度:★★★★建议用时:20分钟1.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下列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A.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B.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C.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D.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主旨附着在第一句,联系第二分句,可以简单概括为:自由是通过权力的制衡来实现.故D项符合;材料讲中央权力之间的制衡,而非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制衡,所指不同,故A错误;材料讲相互制衡,而非总统对国会负责,故C项错误;材料讲制衡的重要性,B选项讲制衡的弊端,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2.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A.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B.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C.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答案】B【详解】美国宪法强调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通过三权分立可以确保三大机构间的制衡,进而捍卫民主,故答案为B项;两党制和国会两院制可以起到协调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不是三权分立,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代议制、民选或少数服从多数等信息,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加强控制地方的信息,D项排除。3.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4.下图是有关近现代某国的政治体制的漫画。该漫画意在批评()A.邦联制下国家结构松散B.权力制衡导致效率低下C.政党政治引发利益之争D.三权分立影响政治民主【答案】B【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体制,从“这都是你的错”可以看出,权力制衡导致效率低下,因此三大机构之间互相抱怨。故答案为B项。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联邦政府的不同机构,不是不同政党,排除C项;三权分立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排除D项。5.2013年10月,美国政府与国会间的分歧无法解决,美国政府被迫关门,并造成了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造成此问题的制度原因是()A.共和制政治矛盾不可调和 B.三权分立使政策分歧放大C.联邦制驱使地方对抗中央 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政府与国会间的分歧”、“美国政府被迫关门”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可知,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是“美国政府与国会间的分歧”,这种分歧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排除C;也与共和制政体无关,故排除A;与D项表述无关,排除D。这种分歧,从制度层面看,是政治上的三权分立而导致的,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6.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A.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B.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C.违背宪法,林肯宣布结果无效D.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内阁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后组成,内阁要对总统负责,所以内阁的反对票是无效的。因此材料内容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故D选项正确;民主集中制原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故A选项错误;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内阁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后组成,内阁要对总统负责,因此出现“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的结果,这符合美国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没有违反权力制衡的原则,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材料内容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而不是违背宪法,故C选项错误。7.美国的选举制度中,选举人票的数量根据各州在国会的议员数量而定。每个州都在国会有2名参议员和至少1名众议员,因此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这3票以外,众议员人数越多,选举人票数也就越多。这一规定()A.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B.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体现了民主性的原则【答案】A【详解】每个州都在国会有2名参议员和至少1名众议员,因此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人口多的大州,除了这3票以外,众议员人数越多,选举人票数也就越多,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材料中的规定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故选A;材料信息与三权分立原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无关,排除B、C;材料规定主要是协调大州、小州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A.权利平衡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C.民族平等思想D.主权在民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这是为了平衡大州和小州的利益而采取的一项折中措施,因此它体现的是大州和小州权益的平等;B.民主共和思想,D.主权在民思想单从这则材料中看不出来;C.民族平等思想,与题干中“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不符。故此题应选A项。9.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众议院的“热”和参议院的“冷”,可以得出本题考查参议院与众议院权力的相互制衡,C项正确;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冲突主要在国会代表的比例问题上,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参议院与众议院彼此制约平衡,故B项错误;南北方的争论焦点在于黑奴问题和关税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0.美国建国之初,一些政治家曾发文称,在古代历史上,不少共和国的人民拥有很大的主权,但最终都未能免于覆灭,其重要原因在于“人民”“愚昧无知”,受那些“险恶的野心家”的引导而走向了毁灭。这反映了这些美国政治家()A.反对实行代议制度B.完全否定了启蒙运动C.倡导民主政治“精英化”D.希望维持邦联制政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可知是反对人民直接参与治理国家,所以要求实行代议制民主,故A项错误;完全否定启蒙运动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美国不允许民意干扰政府的施政的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美国宪法只赋予人民间接选举总统的权力,没有罢免总统的权力,所以体现的是民主政治“精英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邦联制,故D项错误。C命题趋势:历史上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政体难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