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2024高一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2024高一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2024高一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2024高一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2024高一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统编版2024高一历史上册月考试卷20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参加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B.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C.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国家D.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2、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A.图腾崇拜B.分封制C.宗法制D.世袭制3、【题文】2008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据灾损报告,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41亿元。灾后重建任务艰巨,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D.关贸总协定4、图是《接受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队伍》,这一历史场景发生于什么时期?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5、【题文】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度②察举制度③郡县制度④算赋口赋制度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6、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7、【题文】在____(何时)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8、【题文】雅典民主是的产物,是一种“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9、【题文】瓦特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对旧机械的革新。从此得到广泛应用,解决了的动力问题。10、【题文】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11、______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内阁。1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3、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农业发展,确保了赋税的征收。伴随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消失。()14、“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5、《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______(判断对错)16、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促成因素是中美正式建交。17、1949年,《共同纲领》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曲辕犁的使用表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便利了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0、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21、《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掀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直至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__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材料解析题(共4题,共40分)2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23、据材料二,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24、根据所学知识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5、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特殊的民主”的突出表现。(要求:结合具体的制度分析其特殊性)评卷人得分五、问答题(共4题,共2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也许有人会问,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为什么到十六世纪才开始,而西方的影响又为什么到十九世纪才得以加强?我们必须记住,在十九世纪之前的二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向西发展到罗马,随后又散布到整个西欧并传入美洲;而中华文明则孕育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长江流域,随后并传播到中国的其他地区。因此,这两个文明的主流不是彼此接近,而是越来越远。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会合。

固然,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两个文明之间曾有过一些时断时续的交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后220年)与其同时代欧洲的罗马帝国都已相互有所闻。中国人尊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公元73年到102年间,活跃于中亚地区的中国名将班超甚至派遣了二位使节去寻找罗马帝国,此人到达了波斯湾。其他一些交往包括:中国的丝绸输入了罗马,而在公元120年和公元166年罗马的杂耍艺人和商人则到达了中国。在唐代(618—907年),景教和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在唐、宋(960—1279年)时期,阿拉伯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也十分活跃。在元代(1280—1367年),威尼斯商人马菲奥·波罗(MaffioPolo)和尼科罗·波罗(NiccoloPolo)以及后者著名的儿子马可·波罗(MarcoPolo);都曾到过中国。在明代(1368—1643年),由郑和率领的远洋航海壮举,到达非洲东岸;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也在十五世纪中传到了欧洲。可见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许多世纪中,中国和西方之间已存在了一些零星的交往。但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还有待于其中的一个能够作出到达彼方的持续推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在十六世纪开始的条件是什么?而西方的影响又为什么到十九世纪才得以加强?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28、(2016·广东汕头高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时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园数量统计表(1925~1949)。省份数量省份数量广东57云南7广西27河北3福建28山东4浙江22河南2湖北14山西2湖南13陕西2江西13辽宁1——据民国时期各市县方志;转引自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

上表能够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变迁的诸多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提示:信息提炼+结合史实分析材料+结论)29、(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D【分析】【解析】试题分析:麦迪逊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不是天使,因而需要政府的管理,有必要加强政府的权力;但是,并不是天使管理人,因而可能面临着严重的专制的现象出现,所以需要对政府进行监督,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故选D。AB项明显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考点:美国的政治体制【解析】【答案】D2、C【分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信息“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可知,分家另立火塘,标志着家庭的分化,由一个家庭中分化出来的血缘关系的家庭便逐渐形成一个家族。这与宗法制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解析】【答案】C3、B【分析】【解析】提供“长期贷款”的国际组织是是世界银行。【解析】【答案】B4、B【分析】【解析】试题分析:“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定历史现象,而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因此选B.考点:文革【解析】【答案】B5、A【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秦朝建立的制度的掌握,其中①③符合秦的措施,而②④是汉代出现的,故选A。【解析】【答案】A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6、略

【分析】【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语句叙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其根源在于土地的私有。故选B。A、C两项是直接原因和促成因素,D项是土地兼并的影响考点:土地兼并【解析】【答案】B7、略

【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宋代的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一时期;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解析】【答案】宋代8、略

【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在雅典其民主是属于公民的,即雅典城邦的成年男性,由于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所以实行的是直接民主,依次回答题目中的内容即可。【解析】【答案】小国寡民、成年男性9、略

【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在期间重要的发明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解决了机器动力的问题,摆脱了对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是工业革命期间重要的发展,据此填写上面内容即可。【解析】【答案】蒸汽机、工业革命10、略

【分析】【解析】略【解析】【答案】正确11、13【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据此依据材料“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可知是朱元璋。

故填:朱元璋。

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进的想知识。关键信息: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解析】1312、A【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解析】A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3、B【分析】【分析】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农业发展,确保了赋税的征收。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统治者仍然奉行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近代的落伍。故题目的表述错误。14、B【分析】【分析】1953-1957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题干中“使中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表述不准确。15、B【分析】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没有反映出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材料表述的是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纲领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解析】B。16、×【分析】【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是新中国国力的增强和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考点:新中国的外交【解析】【答案】错17、×【分析】【解析】试题分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答案】错18、B【分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器牛耕使用;而曲辕犁出现在唐朝的江南地区。故题目表述错误。19、A【分析】【分析】《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后,给中国的主权和政治、经济利益带来了极大地损害。美军驻扎中国不走,为非作歹。同时,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这对民族资产阶级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工人失业,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故题目表述正确。20、B【分析】【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题目说法错误。21、A【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掀起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直至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故本题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爱国军民为了反对割让;保卫国土,早在李经方签署交割书之前,就已筹划抗日自卫的战守问题。邱逢甲等创议组织台湾抗日政府,并推举原任台湾巡抚(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唐景崧主持,统一部署兵力,领导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1894年(旧历甲午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并进而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中国方虽然有左宝贵、邓世昌等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但是,由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反动腐败,不能有效地组织广大军民起来抗日,始终奉行妥协退让的失败主义方针,终于导致战争的失败。最后,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于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缔结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赔款白银二万万两;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解析】A四、材料解析题(共4题,共40分)22、(1)第一小问:“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体现了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信息的解读,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分析得出等级关系。

(2)第一小问:“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

第二问回答时代背景时要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组织答案。

(3)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1)基本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

时代背景: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势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3)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巩固加强。【分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发展演变及趋势等。

本题以古代中国政治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析】【小题1】(1)第一小问:“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体现了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信息的解读,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分析得出等级关系。

(2)第一小问:“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

第二问回答时代背景时要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组织答案。

(3)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1)基本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

时代背景: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势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3)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巩固加强。【小题2】【小题3】23、(1)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其目的是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2)图片二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给农民发土地证明;这很难实现,首先是这一纲领自身的缺陷,其次是当时的环境所决定的。

(3)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承认了西方的优点,主张有限度的开放,要求外国人的活动对太平天国有意义,不准毁谤太平天国。

故答案为:

(1)目的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不能。田凭是发给农民的;这说明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劳动果实,但并不意味着《天朝田亩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3)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开放;外国人活动要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的纲领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的纲领的特征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纲领的内容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内容,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解析】【小题1】(1)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其目的是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2)图片二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给农民发土地证明;这很难实现,首先是这一纲领自身的缺陷,其次是当时的环境所决定的。

(3)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承认了西方的优点,主张有限度的开放,要求外国人的活动对太平天国有意义,不准毁谤太平天国。

故答案为:

(1)目的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不能。田凭是发给农民的;这说明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劳动果实,但并不意味着《天朝田亩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3)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开放;外国人活动要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小题2】【小题3】24、(1)要结合战国战乱对人民的影响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人们希望统一,所以秦朝的统一适应了时代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

(2)要从秦始皇的功绩;迷信方面分析。秦朝将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秦始皇的功绩,同时神化皇权。

(3)注意设问中的限定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提着的地方管理制度,主要是郡县制,它与分封制不同,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地方独立对权力被削弱。

(4)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即可。从积极的角度可以看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后世中国政体的基础,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君主专制,也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消极方面主要体现在,容易形成暴政,导致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同时在明朝后期,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故答案为:

(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3)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积极作用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要求学生结合发展的趋势和秦朝统一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2)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内容来分析材料。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地方官制;结合秦朝郡县制实施的内容和特点来分析材料。

(4)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进行评价。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三公九卿: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法律: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郡县: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解析】【小题1】(1)要结合战国战乱对人民的影响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人们希望统一,所以秦朝的统一适应了时代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

(2)要从秦始皇的功绩;迷信方面分析。秦朝将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秦始皇的功绩,同时神化皇权。

(3)注意设问中的限定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提着的地方管理制度,主要是郡县制,它与分封制不同,能够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地方独立对权力被削弱。

(4)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即可。从积极的角度可以看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后世中国政体的基础,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君主专制,也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消极方面主要体现在,容易形成暴政,导致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同时在明朝后期,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故答案为:

(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强调功绩;神化皇权。

(3)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积极作用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小题2】【小题3】【小题4】25、(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示可知,变化是公民大会取代长老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梭伦改革的意义解答即可。

(2)本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解答即可。

(3)本小问的表现;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变化:公民大会取代长老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影响: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体现:不同权力之间制衡的表现: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各州仍然保留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有衡;联邦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

不同利益之间均衡的表现:国会两院制的设置;两院议员的不同任期及数量,平衡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按三分之五计算南方黑人人口总数,平衡了南北方的利益。

(3)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广泛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共处于执政地位,而其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民族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分析】

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新中国初期三大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和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小题1】(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示可知,变化是公民大会取代长老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梭伦改革的意义解答即可。

(2)本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解答即可。

(3)本小问的表现;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变化:公民大会取代长老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影响: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体现:不同权力之间制衡的表现: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各州仍然保留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有衡;联邦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

不同利益之间均衡的表现:国会两院制的设置;两院议员的不同任期及数量,平衡了大州和小州的利益;按三分之五计算南方黑人人口总数,平衡了南北方的利益。

(3)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广泛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共处于执政地位,而其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民族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小题2】【小题3】五、问答题(共4题,共20分)26、(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欧洲生产力的发展、地理知识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促使新航路的开辟。(2)19世纪后,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的冲击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具体变现为政治上,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的探索;经济上,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出现并发展;社会结构上,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分析】【分析】第一问中西历史会和的条件考虑到中国当时的闭关政策,主要从西方分析,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问考查19世纪西方对中国影响加深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以及中国各个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断努力、不断向西方学习的等角度分析。【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全面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教材知识的能力。27、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析】【分析】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由此可答出变化;第二小问:变化的影响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