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出现的结果B.等草原上鼠等有害动物的数量达到K值后再进行控制C.松树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不能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2、下表为我国两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比重(%)项目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城乡结构0-14岁15-59岁≥60岁女性男性城镇乡村乡村第六次(2010年)16.6070.1413.2648.7351.2749.6850.32第七次(2020年)17.9563.3518.7048.7651.2463.8936.11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从年龄组成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C.可推测各地区性别比例近十年内基本稳定D.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城市人口变化3、某河流中有如下食物链:绿藻→植食性小鱼→肉食性鱼。如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存在地理隔离B.丙表示肉食性鱼,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C.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D.甲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食物的原因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改变年龄组成来控制害虫数量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颜色过艳或脱落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会影响该种群的K值5、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物受到昆虫伤害启动抗虫反应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下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D.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7、下列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时,生态足迹不会增大B.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C.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D.人口增长快不一定破坏环境8、若人为引入某种外来物种,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v=(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C.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D.种群增长不受当地非生物因素制约,种群密度能无限增大9、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有()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10、公园湖面上的“小绿岛”是生态浮岛景观,不仅有装点湖面景观的作用,更能改善水质环境。生态浮岛是多种生物生存繁衍的载体,是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的人工浮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浮岛植物上有昆虫栖息,植物根际有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活,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浮岛上的植物与水体中藻类植物竞争阳光和水中有机物,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C.该水域群落中各物种由于生态位的不同而到达相对平衡的状态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D.生态浮岛建立数十年后该水域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属于次生演替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2、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3、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4、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15、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6、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17、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18、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19、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30分)20、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为了提高某地区的生态建设;一研究小组对该地区的一些已建设的生态工程和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了改善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就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甲);为了缓解蝗灾,保护该地区的草地,研究小组调查了几种主要的蝗虫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食取量)的影响(如图乙)。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___;该群落及生存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生态浮床中种植的植物具有食用、药用、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价值。

(3)请据图分析,生态浮床能够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原因: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4)图乙结果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它有很多特征,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比率、分布型等,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群的增长模型通常分为指数增长(“J”形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S”形增长),指数增长为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增长倍数恒定;逻辑斯蒂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值)的限制,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详解】

A;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是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限制而出现的结果;A正确;

B;等草原上鼠等有害动物的数量达到K值后;很难再进行控制,故鼠害一般越早防治越好,B错误;

C;松树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密度太大,增长减慢,C错误;

D;根据生物的习性;能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错误。

故选A。2、C【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四个率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年龄组成依据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分三类型: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详解】

A;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A正确;

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B正确;

C;由表格数据可推测各地区性别比例近十年内有明显变化;C错误;

D;迁入率和迁出率会直接影响城市人口变化;D正确。

故选C。3、D【分析】【分析】

根据甲;乙、丙种群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可依次判断物种甲是绿藻,物种乙是植食性小鱼,物种丙是肉食性鱼。

【详解】

甲、乙、丙是不同的物种,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甲、乙、丙生活在同一条河流中,不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

根据题目信息判断物种甲是绿藻,物种乙是植食性小鱼,物种丙是肉食性鱼,由于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丙的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B正确;

结合图中的信息可知,若物种乙的数量突增,丙的食物增加,在短时间内其数量也会增加,C正确;

物种甲为绿藻;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点睛】

能判断曲线中各种生物与食物链中生物的对应是解题关键。4、C【分析】【分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无法做出比较;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影响出生率;进而实现了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颜色过艳或脱落均会使得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变小,进而使得估算的种群数量变大,而增大误差,C正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会使得该种群的K值降低;D错误。

故选C。5、B【分析】【分析】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中有些是利用信息传递作用。

【详解】

A;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

B;植物没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B错误;

C;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正确;

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A:B【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由于直线p表示Nt=Nt+1;表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相等,即种群数量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P曲线以上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以下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位于P曲线的上方,说明此时Nt<Nt+1;故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A错误;

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同时位于P曲线上,说明Nt=Nt+1;说明当年种群没有表现增长,就乙种群曲线分析可知,增长速率最快时间为D点时,B错误;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低,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正确;

D;家鼠等繁殖力强;乙曲线AB段显示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符合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D正确。

故选AB。7、B:C:D【分析】【分析】

人口发展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详解】

A;任何国家的人口只要增多;生态足迹就会增大,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B正确;

C;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C正确;

D;只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增长快也不一定破坏环境,D正确。

故选BCD。

【点睛】8、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详解】

A;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也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被淘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

D;种群增长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制约;D错误。

故选BCD。9、A:B:C: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符合题意;

B;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B符合题意;

C;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C符合题意;

D;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D符合题意。

故选ABCD。

【点睛】10、A:C:D【分析】【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详解】

A;浮岛上的植物有昆虫栖息;下部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栖息环境,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浮岛上的植物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通过与浮游藻类争夺光照,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但是两者并不竞争水中的有机物,B错误;

C;生活在一个区域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群落中各物种由于生态位的不同而到达相对平衡的状态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谐共存,C正确;

D;随着生态浮岛的建立;该水域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水体中物种丰富度可能逐渐增加,这种变化是在一定土壤和植被条件的基础上改变的,所以该水域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ACD。11、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

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多沉淀于培养液底部,若不振荡试管,直接从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小,直接从下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大,A错误;

B;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引起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避光等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实验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3、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4、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18、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19、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实验题(共3题,共30分)20、略

【分析】【分析】

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详解】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从结果来看,B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点睛】

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从实验结果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把相关的结果加以归纳即是实验的结论。【解析】天敌竞争抵抗力c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21、略

【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是牧草量随蝗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量。

【详解】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