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课件20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课件20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课件20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课件20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课件2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言虚词壹考点剖析【】考点解析文言虚词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具体意义的文言词语。文言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②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有的起标志性作用。贰常见虚词【】常见虚词文言虚词,首先要准确把握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的推断方法。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在掌握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代词分类举例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④复数属、辈、侪、类、徒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②远指代词彼、夫、其③无定指代词或、莫④辅助性代词所、者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②代事物何、胡、奚、曷、盍③表处所安、恶(乌)、焉【】副词分类举例否定副词①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②表禁止毋、勿、莫、无范围副词①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②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程度副词①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②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情态副词①表方式俱、并、间、微、窃、固②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③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副词分类举例语气副词①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其、盖、殆③表意外的惊异曾④表祈使其⑤表反诘岂、其、庸、巨(讵)、宁指代性副词相互指、偏指见动作行为的接受谦敬副词①表敬请、敬、谨、幸、惠、辱、垂、蒙②表谦敢、窃、忝、猥、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助词分类举例释义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示要发议论等,不译句中语气也、与表停顿,不译句末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呢、吗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语气助词“也”和“矣”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也”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如“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如“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连词分类举例释义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和、又、又……又……、一边……一边……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顾却、可是、但是、但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简”与“任”,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属承接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介词分类举例释义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趁机、用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以”作连词和介词区别分类举例释义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②以+动词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为连词“以”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与”作连词和介词区别类别举例释义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①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无主次之分,如果“与”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①、②为连词,③为介词“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因”作连词和介词区别分类举例释义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成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②因+动词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为副词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为连词“因”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虚词推断1.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③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虚词推断2.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以”在这里也是连词,表修饰。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应位置,都是指有利的形势。【】虚词推断3.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有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虚词推断4.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②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