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概论》教案_第1页
《金融学概论》教案_第2页
《金融学概论》教案_第3页
《金融学概论》教案_第4页
《金融学概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金融学概论》教案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金融学概论》课程是面向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已经简单掌握经济学基本应用知识的学生,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学科构成与发展、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中介、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等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为后续金融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金融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分类等基础知识,造就现代金融管理人才。本课程学习难度适中,具有经济学基础、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学生均能很快地适应本课程的学习。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特别是将所学的金融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经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授课的老师应该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能够结合实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理解金融学概论中比较深奥的理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任课教师还可自编一定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目来理解书本中的内容。3.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书共九章,包括:金融概述、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中介、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等内容。二、课程的教学层次在课程中,对教学内容分成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要求。对于书中案例分析、参考资料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做考试要求。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一、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主,系统全面地学习金融学概论九个篇章的基本内容。各教学点应聘请有一定经验的金融学教师进行面授辅导。2.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讲解一些习题及关键的案例。3.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点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书面作业3~4次,教师应该批改,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集中予以纠正。二、教学媒体(一)教学中使用的媒体手段1.文字教材:《金融学概论》,余希任本书主编,王晓东老师和毛强老师任本书副主编。2.网上课堂:本资料包中的PPT课件(二)教学环节1.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为54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表所列:章节章节内容课堂教学时数实训教学时数小计备注一金融概述426二货币与货币制度426三信用426四利息与利率426五金融市场426六金融中介426七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426八货币政策426九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426合计103618542.教学研讨为保证《金融学概论》课程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应以研讨的形式不仅解决课程中的问题,还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研讨。3.集中辅导每两周一次集中面授辅导,辅导总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学时数的50%。4.作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完成一次期中考试,至少两次作业,辅导教师应认真批阅,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一定比例(30%)。5.考试考试是对教和学质量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内容应覆盖全面,符合大纲要求,要体现重点、难度适中、题量合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第一章金融概述一、教学目标掌握金融的范畴;理解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掌握金融学的概念;理解金融学科的构成和创新。二、课时分配共三节,每节安排2个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金融范畴;2.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3.金融学科的构成和创新。四、教学大纲第一节金融范畴一、金融的概念二、金融的构成要素第二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一、金融的产生二、金融在我国的规范和发展三、金融在西方的规范和发展四、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第三节金融学及其学科构成一、金融学的概念二、金融学科的构成三、金融学科的创新五、主要概念1.金融2.信用3.金融学六、教学案例中国银行——构建国际化、现代化商业银行框架随着金融电子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银行把握时代的脉搏,在风起云涌的科技潮流中,闯出了一条建设现代商业银行之路,加快了面向21世纪的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的步伐。该行在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金融电子化的前面。机构网点电子化应用覆盖率和联网率明显提高。截至1997年,全国电子化应用覆盖率已达87.6%,而1992年底全国电子化应用覆盖率还不到20%,实现城区或辖内通存通兑的联网机构已达到72.4%,五年间增加了10倍以上。SWIFT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92年底仅开通2家行(总行、广东省分行和上海市分行),发展到1997年的172家分支行,全部覆盖中行国际部授权可直接做远洋国际业务的128家分支行,达29000多份,占国内同业的70%以上,应用规模和水平居国内领先。中国银行SWIFT已全面实现了和国际接轨。在全球5974个用户(分布在159个国家)中,业务量已跃居第34位。网络建设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无论是物理网的规模,还是网络应用水平都居国内同业前列。国内地面数据通信网一级网(从总行到省级分行)达100%,二级网(省级,地市分行)达90%,东南沿海三级网(地市分行斗县支行)发展也非常迅猛。国内卫星通信网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于1996年10月投入运行,覆盖了除黑龙江、新疆以外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实现了天地一体化,提高了中国银行网络的可用度和可靠性。发展卫星通信,中国银行居国内各商业银行之首。环球网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已全面开通,其中包括骨干节点北京(总行)、香港、纽约、伦敦、深圳。在环球网上不但实现了数据联网,同时还实现了语音的联网。1996年2月在因特网(1NTERNET)上建立了主页,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因特网上发布信息的银行。网上服务系统已投入试运行,主要的国际收支申报、信用卡查询、网上付费和集团客户服务等功能,处于国内同业前列。网上应用系统品种多,业务量大。MERVA(forSWIFT)系统、长城卡自动授权系统、国际卡授权系统、实时环球收付清算系统、实时电子联行及汇兑系统、ATM港澳和内地互联存取系统、国内外电传转报系统、BOC信息发布系统、远程外汇交易系统和电子邮件系统等十余种应用系统已上网运行,上网品种和数据量均居国内同业前列。中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建立了专用电子邮件(E—Mail)系统,邮件通达面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正向海外分行扩展。目前,用户信箱已超过5000个,为文件报表传送的无纸化和办公自动化奠定了基础,提前3年完成了“九五”规划原定用户信箱达到5000个的目标。环球收付清算系统已在总行和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辽宁、广东、河南、厦门、深圳等省市分行投产。1997年出版的《′97中国金融展望》中称,“中国银行实现了外汇资金收付清算全球一日通”。实时电子联行及汇兑系统(人民币)已在全国2101个联行机构投产,运行情况良好,实现了实时达账。环球收付清算系统和国内电子联行系统的推出,表明中行已初步筑起海内外资金收付的“高速公路”,实现了国际汇兑一日通,国内汇兑即时通,其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新一代零售系统已在北京、天津、江苏、福建等11家分行投入运行。该系统功能齐全,科技含量高,定期一本通、活期一本通、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代收代付和电话银行等应有尽有,深得客户欢迎。信息卡自动授权系统(NAS)已推广到360余家分行,网上授权时间平均小于8秒,客户反映中行异地授权快。此项目已通过人行组织的鉴定,技术和应用水平在国内同业中居领先地位。在国内率先推出联线借记卡,目前全行发卡量已达200万张。已完成总行总中心(NIC)与VISA、万事达全球DEBIT系统的互联,广东、上海、北京已有约200台ATM可接受PLUS、CIRUS国际交易,是国内第一家能全接受PLUS、CIRUS国际交易的商业银行。率先实现了香港、澳门的ATM和内地18个城市ATM的互联和通存通兑,为港澳同胞赴内地公干或旅游提供了便利。中国银行国际电讯(密押)集中管理系统开发成功并投产,结束了中行代理行密押分散管理和使用的历史,这对中国银行国际电讯业务加强管理,减少风险,提高自动化、国际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分析提示]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预言,“传统商业银行是要在21世纪灭亡的一群恐龙”。盖茨所言并非是危言耸听,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生产力改变着金融业的各个领域。从货币形态看,如今的电子货币使我们能够拿着印制精美的银行卡,在自动柜员机、消费终端、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及网上银行上接受各种金融服务,从支付方式看,现代化的电子清算体系促进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从金融全球化来看,它导致全球资本市场急剧扩张。因此金融电子化是金融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举,金融企业可以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生产力,促进自身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又面临异常严峻的发展形势,国有独资银行有大量不良资产需要剥离和许多劣质网点需要缩减,新兴商业银行正经受个别金融机构倒闭的社会信誉弱化的不利影响等等。因此,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出路就是金融电子化,借助现代科技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促进内涵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思考题]1.简要总结一下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电于化进程中开拓了哪些业务?有无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业务是否属于金融创新,属于什么性质的金融创新?2.结合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的有关信息,分析一下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经济生活中货币的职能和表现;2.掌握货币的主要存在形态和功能特点;3.掌握货币的起源、定义及货币层次的划分;4.掌握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二、课时分配本章共四节,每节2个课时,共8个学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货币的起源和演变;2.货币的定义和职能;3.货币制度的构成。四、教学大纲第一节货币的起源及演变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形式的演变1.实物货币2.金属货币3.信用货币4.电子货币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二、流通手段三、价值贮藏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第三节货币的定义与计量一、货币的定义1.货币金属论2.货币名目论3.货币数量论4.劳动价值论二、货币的计量1.货币计量的相关概念2.货币层次的划分第四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概述二、币材三、货币单位四、本位币和辅币五、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五、主要概念1.信用货币2.本位制3.货币流通4.有限法偿5.劣币驱逐良币律六、教学案例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1983年10月17日,港英当局宣布港币再次与美元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联系汇率制度”。港币发行与港币汇率的决定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发行银行增发港币,必须以1美元折合7.8港元的比价,事先用美元现钞向外汇基金换取等值的港元负债证明书,即每发行7.8港元的货币,必须以1美元作为发行准备金。(2)发行银行可以以相同比价用港元现钞向外汇基金换回美元或赎回负债证明书。(3)1美元合7.8港元的固定汇率同样适合于发行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的港元现钞交易,这也是发行银行向其他银行提供和回收港元现钞的操作机制。(4)除发行银行与外汇基金之间执行固定汇率外,其余交易均按市场汇率进行。迄今为止,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依然是支撑我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货币制度基石。第三章信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2.掌握信用的含义与特征;3.掌握信用工具及其基本特征;4.掌握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二、课时分配本章共四节,每节2个课时,共8个学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信用的概念2.各种经济行为主体在信用关系中的地位3.信用的形式四、教学大纲第一节信用与货币一、信用的含义和特征二、信用的产生三、信用与货币的联系四、信用与市场经济第二节信用的作用一、信用的积极作用1.调剂资金余缺,促进资金再分配,促使社会利润率平均化2.提供和创造流通工具,节约流通费用3.加快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4.调节国民经济运行5.创造货币,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增长6.信用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二、信用的消极作用1.信用可能产生泡沫经济2.信用可能导致供求脱节第三节信用的形式一、商业信用二、银行信用三、国家信用四、消费信用五、国际信用第四节信用工具一、信用工具的概念和特征二、几种典型的信用工具1.短期信用工具2.长期信用工具三、信用工具的市场价格五、主要概念1.信用2.商业信用3.银行信用4.间接融资5.直接融资六、教学案例民间借贷从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尤其在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相当活跃。民间借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在民间自发产生的借贷组织,如标会、合会等。这些借贷组织的出现并非由政府倡导,政府也不予支持,因此也得不到法律法规的保护。二是没有固定组织形式但要遵循借贷准则的经济行为,如通过邻里、熟人等中介进行借贷。改革开放以来再度活跃的民间借贷,其产生的基础并非完全迫于丧葬嫁娶、天灾人祸以及赌博挥霍等急需,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为了解决经营资金的需要。改革开放为私人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余地,而高投资回报又使其有可能支付高水平的利息。这里的高利率并未达到阻碍生产经营发展的水平。民间借贷之所以活跃,是由于现代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借贷需求,比如广大农村和一些城市居民的借贷需求,还有小型经营活动的小额货币资金需求。对此,不应简单地排斥、禁止,而应积极疏导。第四章利息与利率一、教学目标1.了解利息的本质,掌握利息的来源;2.掌握利率的概念及其分类,熟悉各种利率的特点;3.熟悉各种利率决定理论;4.能把握利率风险因素的一般规律和利率市场化规律;5.能够结合实际分析、辨别各种利息与利率的特点。二、课时分配共四节,每节安排4个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利息本质及其计算2.利率的定义及其种类3.利率的决定四、教学大纲第一节利息概述一、利息的来源1.西方经济学的观点2.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二、利息的本质1.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2.马克思的观点三、利息的计算(一)单利和福利1.单利法2.复利法(二)终值与现值的计算1.终值2.现值(三)银行贴现(四)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1.零存整取2.整存零取(五)收益的资本化第二节利率的定义及其种类一、利率的定义二、利率的种类(一)按照利率时间期限划分(二)按照利率决定方式划分(三)按照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划分1.固定利率2.浮动利率(四)按照利率的地位划分1.基准利率2.一般利率(五)按照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划分(六)按照利率的真实水平划分第三节利率的决定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二、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理论1.古典经济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3.可贷资金理论4.IS-LM利率决定理论三、利率的风险结构1.违约风险2.流动性风险四、影响利率的风险因素1.社会平均利润率2.资金供求关系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4.国际利率水平5.预期通货膨胀6.财政政策7.汇率第四节利率市场化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4.政府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进程(一)我国目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1.有助于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2.是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3.是进一步深化汇率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二)加速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1.明确中央银行再贴现率2.加强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影响3.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波动幅度4.夯实利率自由化的微观经济基础五、主要概念1.单利与复利、终值与现值、银行贴现、收益的资本化2.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税收风险3.社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利率的期限结构4.利率市场化六、教学案例利息与利率案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HP/20100628/DetailD1186100.shtml/HP/20100628/DetailD1186100.shtml一、案例内容美国的利率管制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开始的,并且是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出现的。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该银行法的第Q项条款(俗称Q条款)中规定:禁止会员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限制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这种管制利率的体制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基本上没有重大变化。从6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得金融市场利率不断向上攀升,。市场利率的上升拉大了它和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而由于Q条款的存在,存款金融机构不能通过改变利率而增加吸收存款,终致“脱媒”危机,引发货币信用危机。为求生存与发展,在存款金融机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出现了绕过金融管制的金融创新,如大额可转让存款单、回购协议等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工具往往具有利率高、流动性强等特点,使得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从货币市场上吸引了大量资金。1970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批准成立了“关于金融机构和金融管制总统委员会”,任命亨特为该委员会主席。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该委员会提出,废止对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CD等的利率上限,对于未满10万美元的上述存款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视经济、金融状况而决定是否规定利率上限,但在10年后也要废止。在此后的《1973年金融机构法》中又提出:在5年半的时期内分阶段废除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在1976年2月,美国众议院草拟的《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中又重申了这一政策主张,在5年期限内,分阶段废除Q条款。20世纪80年代,《1980年银行法》获得通过。它被认为是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最主要的银行立法。该法规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取消Q条款)。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存款利率的最高限,使其逐步放松直至最后取消。取消利率限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在美国取消利率限制是加速商业银行倒闭的催化剂。自70年代末联邦政府取消利率限制以来,商业银行自由竞争,长期以来利率居高不下。在高利率的吸引下,许多本来并无信贷业务的保险公司、证券经纪公司等金融机构纷纷向有关企业提供贷款,不仅使原来在政府保护下的小金融机构越来越受到来自大金融机构的危险,而且大的金融机构也受到了来自非金融机构的威胁。另外,一些商业银行深深卷入了盛行于美国的兼并风潮。许多公司为兼并其他公司不惜大举借债,一旦被兼并的行业出现经济衰退,这些债台高筑的公司也把发放贷款的银行一同拖垮。(摘自:易定红,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二、案例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目前正在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利率改革,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实施战略和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一)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整个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前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进经济自由化,因此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以适应整个经济变革的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以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金融业竞争和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为目的的。因此,利率市场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金融自由化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和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完全经济自由化中互不连贯的插曲,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的一个环节,是经济自由化的反映。从利率改革的角度说,我国的经济金融改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利率体制改革。前一种改革包含了后一种改革,而没有后一种改革,前一种改革也难以完成。所以,利率体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部分,利率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这是客观事实。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推进利率体制改革的过程。(二)应该在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后,才可能推行利率市场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均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并且其他方面的金融管制已经放松。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下的利率改革成为金融深化的一个方面,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因利率放开而导致经济的波动。因此推行利率市场化,要求在宏观上有完备的市场体制和间接调控方式,在微观上有健全的银行和企业体制。(三)利率市场化的立法具有先在性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它们以利率法案为先导,在一个法定性文件的框架内来运作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在立法指导下的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先后有三个金融银行法规涉及放松利率管制问题,即《1973年金融机构法》、《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1980年银行法》。这反映了在法律的框架内处理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做法,立法先行成为放松利率限制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阿根廷和我国台湾同样也以利率法案来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围绕《1933年银行法》的Q条款的废除展开的,从1933年Q条款设立利率管制上限开始,到1986年完全取消Q条款,历经53年,从20世纪60年代酝酿修改Q条款到1986年Q条款的最终废除,也历时近20年。可见美国利率管制放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基本上也都用了20年的时间才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台湾地区用了14年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准备用18~19年时间完成市场化改革。阿根廷采取的是“爆炸式”改革方案,用了两年时间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结果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流产。(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有周密的步骤安排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渐进的利率改革过程中都应该按时间、分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银行法中分别提出,在五六年的时间内,分阶段取消Q条款。(六)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美国从废除Q条款入手,从放开存款利率到放开贷款利率作为市场化的运转过程。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则以扩大银行利率自主浮动范围为起点,而且韩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建立了以法定利率为基础,以浮动利率为主体,以市场利率为补充的过渡时期利率体制。浮动利率标准可由中央银行制定一个上下限,在幅度内由商业银行按产业政策、期限长短、资金供求和企业信用等不同情况分别掌管。在这个体系中,基准利率起宏观调控作用,浮动利率与市场利率逐步接轨。(七)金融创新推动着利率的市场化绕开管制的金融创新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催化剂。为了规避利率管制,大额可转让存单(CD)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模糊了管制利率与自由利率的边界,使得利率管制失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八)利率市场化并非利率的完全自由放任,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之中及之后,金融监管始终存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是利率稳定的安全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利率的监管权,它们或者用中央银行利率,或者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利率,影响银行利率,以保持利率处于稳定状态。有些国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市场利率进行直接干预。此外,利率市场化后,竞争趋于激烈,由此会使一些银行尤其是一些小银行倒闭破产。放开利率与加强金融监管要同步,或者说,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取决于金融监管的力度,以避免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第五章金融市场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金融市场的功能及金融市场的分类;3.掌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概念、基本原理及运行机制;4.了解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征。二、课时分配本章共五节,每节2个课时,共10个学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金融市场的概念2.金融资产的功能3.货币市场的类型4.资本市场的结构四、教学大纲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一、金融市场的概念及功能二、金融工具的概念及特征三、金融市场的类型第二节货币市场一、同业拆借市场二、票据市场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四、短期证券市场第三节资本市场一、债券市场二、股票市场三、投资基金市场四、风险投资与创业板市场第四节保险市场一、保险市场的概念、构成及特征二、保险市场业务1.财产保险2.人身保险3.责任保险4.再保险第五节外汇市场一、外汇与汇率二、外汇市场的概念、特点及作用三、外汇市场业务五、主要概念1.金融市场2.货币市场3.资本市场4.回购协议六、教学案例欧洲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欧洲美元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持有大量美元。同时,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美元资金需求增加,使欧洲银行经营的美元存贷业务迅速增大,并形成了欧洲美元市场。随后,一些可自由兑换的西方国家主要货币,如西德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也分别成为交易对象,出现了欧洲英镑、欧洲西德马克、欧洲瑞士法郎等“欧洲货币”。这样,欧洲美元市场逐步扩大到国际性的欧洲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其主要特点有:(1)经营自由,一般不受所在国管制;(2)资金来自世界各地,各种主要可兑换货币都有交易,并且规模庞大,能满足各种筹资需要;(3)存款利率相对较高,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利差约在0.5%左右,对存贷双方都有吸引力;(4)借款条件灵活,不限贷款用途,手续简便。第六章金融中介一、教学目标1.理解金融中介产生和发展的原因;2.掌握金融中介与一般企业的异同;3.掌握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4.理解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业务。二、课时分配本章共六节,每节2个课时,共12个学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金融中介及其包括的范围2.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构成3.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特点及业务四、教学大纲第一节金融中介概述一、金融中介与一般企业的比较二、金融中介存在和发展的缘由1.降低交易成本2.克服信息不对称3.减少金融风险4.增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第二节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一、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发展二、我国现行的金融中介体系1.中国人民银行2.政策性银行3.商业银行4.非银行金融机构5.外资金融机构第三节中央银行一、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二、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三、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能四、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第四节商业银行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二、商业银行业务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第五节投资银行一、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二、投资银行业务三、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比较第六节信托投资公司与金融租赁公司一、信托投资公司及信托业务1.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2.信托概述3.信托业务二、金融租赁公司及融资租赁业务1.我国的金融租赁公司2.租赁概述3.融资租赁业务五、主要概念1.金融中介2.中央银行3.商业银行4.投资银行5.信托与租赁六、教学案例跨国金融中介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跨国银行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期跨国银行的业务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融资、结算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跨国企业和国际投资的发展,跨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日益增多,业务范围日益拓宽,在进入全球化阶段后,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庞大网络。目前,西方跨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代表处、分行、子银行、国际财团银行等。当然,不只是商业银行实施国际性战略,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乃至辅助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之类,也都着眼于全球性的发展,同样形成了超越国界的全球网络体系。第七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一、教学目标1.掌握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含义;理解货币需求理论;2.掌握货币供给的创造机制及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3.理解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含义;4.掌握治理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有效途径。二、课时分配共三节,每节安排2个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货币供给的创造机制2.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3.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四、教学大纲第一节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三、我国对货币需求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货币供给一、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二、货币供给概述1.货币供给的含义2.货币范围的扩展3.货币层次的划分三、货币供给控制机制1.基础货币2.货币乘数第三节货币均衡一、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的标志及实现条件货币非均衡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五、主要概念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控制机制货币均衡与非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六、教学案例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为什么持续下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引起了经济学家们极大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名义货币可以以高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的增长率上升(根据交易方程式,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名义货币增长率应等于经济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换句话说,超过经济增长率部分的货币增长率不会完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这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出较多的名义货币,从而得到较多的铸币收入,同时却只承担较小的通货膨胀压力。财政收入不足和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我国改革进程的两大难题,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对矛盾。对于这一现象,有三种可能的解释。—种是价格指数偏低说,即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低估了实际的物价上涨率;另一种是被迫储蓄假说,即认为中国市场上缺乏足够多的金融资产和商品以供消费者和企业选择,因而消费者和企业只好持有更多的货币;还有一种则是货币化假说,这种观点认为,改革也是一个货币化的过程,即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非货币化经济的比例则不断下降,这一过程刺激了货币需求的急剧上升,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在改革的某些年份,中国的官方物价指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实际的物价上涨率,但是,即使用市场的物价指数计算,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在改革的大部分年份中仍显著下降,因此物价指数偏低假说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商品的短缺现象在改革的某些年份中较为突出,在某些年份中则并不突出(如1989年第3季度至1991年的市场疲软时期),因此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更可能是因为金融资产种类的缺乏和经济的货币化。值得一提的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超过经济增长率部分的货币增长率将全部转化为物价上涨率。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化指标(主要是货币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偏高,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对名义货币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保持高度警惕。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中国1994年的经验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有时会严重地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并进而影响到物价水平。我国1994年高达21.7%的通货膨胀率就与当年外汇储备的急剧上升有很大的关系。1994年年初,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官方汇率和市场调剂汇率的并轨,并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外汇管理办法。由于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官方汇率由1993年末的1美元=5.8元人民币下降到1994年1月1日的1美元=8.7元人民币),我国1994年的出口增长高达31.9%,贸易收支由1993年的逆差122.2亿美元一举转变为顺差53.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由1993年的275.2亿美元上升至337.7亿美元,增幅达22.7%;实际利用外资额45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1993年连续两次提高利率,1994年继续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不少企业受信贷规模控制转而借外汇后兑换成人民币使用,一些外商也以各种形式进入国内进行套利活动,例如,某些外商通过其在华企业用外汇兑换成人民币后高息拆借给资金短缺的国内企业。上述因素使得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12.0亿美元猛增到516.2亿美元,增加304.2亿美元。按照1994年1美元=8.6元人民币的平均汇率计算,仅此一项就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要增加2600多亿元的基础货币投放。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对此采取了一些抵消性的措施,例如加大力度收回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压缩其增长速度(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的同比增长率确实从1994年第1季度的39.4%急剧降低到了第4季度的8.8%),但是1994年的基础货币增长率仍达到30%左右。基础货币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货币供给的相应增长。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分别达到34.5%和26.2%,均远远高于计划水平。外汇占款的增加构成了当年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途径,因此被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1994年高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第八章货币政策一、教学目标1.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和货币政策的目标;2.理解货币政策诸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3.掌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4.理解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原因;5.熟练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6.了解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使用情况。二、课时分配共四节,每节安排4个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利息本质及其计算2.利率的定义及其种类3.利率的决定四、教学大纲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和特征(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二)货币政策的特征1.从调节目标上看,货币政策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2.从调节对象上看,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3.从调节手段上看,货币政策是间接调节经济的政策4.从调节时效上看,货币政策是长期调节与短期调节共同作用的政策二、货币政策的内容1.信贷政策2.利率政策3.外汇政策三、货币政策的类型1.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3.均衡性货币政策四、货币性政策的作用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的平衡2.通过利率调控和货币总量控制追求货币均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4.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5.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涵1.物价稳定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2.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充分就业3.国际收支平衡与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4.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简介(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三)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2.消费者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直接信用控制2.间接信用指导第四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中介指标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货币政策的一般传导过程(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1.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或财政部门2.要有比较发达和健全的市场机制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二)中介目标的选择1.利率2.货币供给量三、货币政策效应1.内部时滞2.外部时滞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配合的基础1.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出发点2.提高消费与投资有效需求二、配合的形式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2.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三、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格局的变化五、主要概念1.社会总需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2.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3.中央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4.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5.内部时滞、外部时滞、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六、教学案例1.案例美国公开市场业务运作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由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的7位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和另外4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组成。尽管只有5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在该委员会中拥有表决权,但另外7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也列席会议并参加讨论,所以他们对委员会的决定也有些影响。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联邦储备体系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必然成为联邦储备体系内决策的焦点。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直接从事证券买卖,它只是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交易部发出指令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分为两类:(1)能动性的公开市场操作,(2)保卫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前者旨在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后者旨在抵消影响货币基数的其他因素的变动。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是美国财政部和政府机构证券,特别是美国国库券。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交易部工作流程国内业务操作经理监督交易员进行证券买卖。我们假如称这位经理为吉姆,他的工作日从阅读一份估计昨天晚上银行系统准备金总量的报告开始,这份关于准备金的报告,有助于他确定需要多大规模的准备金变动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货币供应量水平。他也检查当时的联邦基金利率——它可以提供有关银行系统准备金数量的信息:如果银行体系拥有可贷放给其他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联邦基金利率便可能下降;如果银行准备金水平低,几乎没有银行拥有超额准备金可以贷放,联邦基金利率便可能上升。上午9时,吉姆同几位政府证券交易商(他们为私人公司或商业银行工作)进行讨论,以便对当天交易过程中这些证券价格的走势有所感觉。大约在上午10点,他收到研究人员提交的报告,附有关于可能影响基础货币的一些短期因素的详细预测。这份报告亦对公众持有的通货情况做出预测。如果预期通货持有量上升,那么,运用公开市场购买以增加货币基数,从而防止货币供应量下降,便是必须做的事情了。上午10点15分,吉姆或其手下的一名工作人员打电话给财政部,了解财政部对财政部存款这些项目的预测。在取得了所有这些信息以后,吉姆查看他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收到的指令。这个指令告诉他,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欲实现的几种货币总量指标的增长率和联邦基金利率的幅度是多少。然后,他规划好为实现联邦公开市场指令所需进行的能动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把必要的保卫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同所需进行的能动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合在一起,该经理便做出了当天公开市场操作的“行动计划”。整个过程到上午11点15分完成,这时,吉姆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几位成员举行每天例行的电话会议,扼要报告他的战略,计划得到同意以后通常在上午11点30分稍后一些,他让交易部的交易员打电话给政府证券一级交易商(私人债券交易商,人数在40人左右),询问出售报价(如果拟做公开市场购买)。收集报价和着手交易,大约在12点15分完成。交易部随即平静下来,但是交易员仍要继续监视货币市场和银行准备金的动向,在极少数情况下,吉姆还可能决定有必要继续进行交易。有时,公开市场操作是以直截了当买或卖证券的方式进行的。不过,交易部市场采取另外两种交易方式。在回购协议方式(常称作回购)下,美联储与出售者订立协议,规定出售者要在短时期内(一般不超过一星期)再将这些证券购回。一份回购协议,实际上就是一次暂时的公开市场购买。当美联储打算实施暂时性的公开市场出售时,它可以进行一售一购配对交易(有时称作反回购)。在这种方式下,美联储出售证券,但买主同意在不久的将来再把这笔证券卖回给美联储。问题:公开市场业务有何优缺点?2.案例分析参考答案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它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状况和流通中的货币,通过影响基础货币,变动市场货币供应量。(2)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在公开市场上主动出击,而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的位置。(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像存款准备金那样会产生震荡性的影响。这就避免了对经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4)中央银行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而不像再贴现政策和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缺乏伸缩性和连续性。(5)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灵活性。尽管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上述优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及一些因素的干扰,给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正常发挥带来了困难。比如:商业银行的行动不一定符合中央银行的意愿,在经济特别萧条或特别繁荣而难以抑制时,中央银行买、卖出债券,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会影响公开市场政策的效果;另外资本的流出流入,国际收支的逆差顺差,社会大众的大量提款存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第九章金融创新与监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融创新的背景,掌握金融创新的含义;2.掌握金融创新的主要形式和相关理论;3.掌握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4.掌握金融监管的原则、目标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