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我们的中华文化【突破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者角度、侧重点不同。如何精确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的见证①汉字。汉字作为文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日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记;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记。②史书典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历史阅历,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同时,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并传承下来。我国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这让中华文化得以全面的传承。(2)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和显明而独特的风格;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具有好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虽渐趋融合,但保持着各自特色。③民族性: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3)比较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讲的侧重点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关注历程、动态、纵向内涵、静态、横向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联系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包涵性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高考警示】误认为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现源远流长(2024·福建文综T30选项A)燕赵、吴楚、北人、南人各具特色的文化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理解,强调的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或空间上来理解,强调的是内容丰富,底蕴深厚1.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溶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选C。国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体现出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和内涵丰富,这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②③符合题意,入选。①④观点正确,但都在材料中未体现,解除。【突破点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构成的,它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我们应如何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1)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3)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剧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高考警示】误认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洁相加2.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海峡两岸文化沟通,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消融彼此之间的隔阂,加强心灵沟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是因为 ()①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②文化认同是凝合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③文化沟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基④中华文化是由海峡两岸文化组成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加强海峡两岸文化沟通,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才能不断拉近两岸同胞的认知,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这是因为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文化认同是凝合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①②正确;③错误,文化沟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④本身说法错误。【突破点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人认为其重要缘由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涵性。我们应怎样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涵性?(1)包涵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沟通中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2)在分析详细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涵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索。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的、动态的沟通、借鉴和融合。(3)包涵性不是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是融入其他文明,更不是全盘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汲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4)文化的包涵性,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即对历史的包涵,也包括对不同区域文化间的沟通、借鉴和融合,即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包涵。(5)文化的包涵性并不会使民族文化渐渐丢失其特性。包涵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丢失特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旺盛和世界文化的发展。(6)不能否认其他民族文化的包涵性。只要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能在文化沟通中汲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均应视作文化的包涵性。(7)包涵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高考警示】误认为包涵性会使文化走向同一《台湾风物图卷》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相互沟通、借鉴、汲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维吾尔族居住地区的传统建筑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早在公元前1世纪,维吾尔族建筑艺术就已经很发达。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维吾尔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装饰技艺融合了周边国家文化,慢慢地形成了本地的形式独特、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 ()①我国多民族文化渐趋融合,逐步走向同一②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涵性,能兼收并蓄④深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A.①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与教育机器人的融合趋势分析
- 教育心理学在医疗培训中的实践
- 增强现实的潜力论其在血液分析教学中的应用
- 教育建筑的节能减排与环境教育价值
- 学校建设项目监理工作分析
- 打造互动课堂游戏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 家庭教育政策在社区的推广与实践
- 2025届陕西省延安市物理高一下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医疗科技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 基础护士心血管疾病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初一(上)道法期末试题及答案
- 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考试复习题库(浓缩500题)
- 仓储管理剖析
- JJF(辽) 556-2024 转速试验机校准规范
- 水电材料供货商技术方案范文
- 电信考试题目及答案
- 餐饮约束员工管理制度
- 八年级下册英语2025电子版人教版单词表
- PLC基础知识课件下载
- 2025年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监控类)资格理论必背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3秸秆类生物质能源原料储存规范第1部分:存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