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TOC\o"1-2"\h\u1281第一章绪论 517081.1研究背景与意义 5124431.2研究内容 6301231.3技术路线 611981第二章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7142432.1国内外研究进展 7227512.2理论基础 9308822.3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 1010981第三章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 10193653.1研究区概况 10159323.2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11137273.3研究方法 1114572第四章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分析 13117354.1外来人口迁移的时间特征 13248504.2外来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149754第五章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15155625.1指标体系的建立 164015.2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 1810796第六章结论和建议 20223336.1结论 20308016.2建议 211387参考文献 224490致谢 23摘要:外来人口是一个地区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口迁移不仅有助于发现特定地区的人口迁移规律,还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地区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利用海南省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海南省外来人口呈增加的态势;在空间上,海南省外来人口的迁出地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点,各市县外来人口的迁入地呈现“四周多于中心,北部多于南部”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医疗教育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质量是较为重要因素;交通条件、人口结构是次要因素。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对海南省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质量人才、推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等提供借鉴。关键词:人口迁移、时空特征、影响因素、海南省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加剧以及户籍制度的不断健全,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前景,人口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流动人口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数量分别为1.21亿人、1.47亿人、2.21亿人、2.47亿人、3.76亿人。并且人口流动在空间上呈现出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然而南部沿海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相对较低。而庞大的人口流动不仅对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产业结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也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央发布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后,海南省政府为此不断完善户籍制度、提高城镇功能、推进“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发展。并且在2018年,党中央提出在海南建设首个中国特色自贸港试点,为海南省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种种政策增强了海南省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留住高水平知识人才,切实践行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但是海南省作为经济特区与其它经济特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通过对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以推动政府部门留住人才、促进区域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城镇化具有现实的需求。1.1.2研究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对人口流动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空间分布、模式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上。本文以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从省际间的人口流动层面进行研究,一方面丰富了人口迁移理论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通过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解释海南省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认识海南省人口问题以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从现实方面来说,外来人口的流入不仅对海南省的经济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着海南的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更新换代以及社会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流动人口也经历了独自流动、夫妻流动、家庭化流动的变迁,流动人口的知识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建设下,如何留住高水平的外来人口是海南省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时空格局、影响机制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特征和影响因素。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因地制宜的制定人才引进策略;另一方面可以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海南省维护区域稳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2研究内容本研究基于地理学视角,综合集成多种方法探究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内容有如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文献综述法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同时展示本文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迁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阐述相关的理论基础,如推拉理论、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同时对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进行介绍,并规定本文中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概念。第三部分为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研究区方面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角度进行介绍;数据方面从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数据和影响因素数据两个角度进行介绍;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介绍文献综述法、空间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第四部分为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时间演变方面通过数量规模的变化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在空间分布上,采用空间可视化分析,从省际迁出地和海南省各市县两个角度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总结与海南省的实际相结合,选取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生活环境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构建指标体系,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为海南省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1.3技术路线图1技术路线图第二章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2.1国内外研究进展2.1.1国外人口迁移的研究人口迁移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理论研究方面,早在19世纪末拉文斯坦REF_Ref28508\w\h[1]基于对20多个国家的人口资料的分析,得出了7条关于人口流动的规律。LeeREF_Ref28547\w\h[2]在其《ATHEORYOFMIGRATION》一文中对“推-拉”理论进行了拓展并总结出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阻力、个人决策因素这4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REF_Ref28821\w\h[3]的二元经济理论指出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REF_Ref29448\w\h[4]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立了预期收入差异理论,该理论强调:城乡间的预期收入差异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因素。20世纪末期以后,一系列新的人口迁移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REF_Ref29478\w\h[5]强调家庭作为人口迁移决策主体的重要性;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REF_Ref29549\w\h[6]则指出,城市经济和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存在主导部门和辅助部门的分层现象导致了人口迁移动机的产生。在对理论的具体运用方面,AMMayda等REF_Ref29595\w\h[7]通过对各国平均收入的研究分析影响移民的目的地。Hein和Haas等REF_Ref29618\w\h[8]对移民和发展的理论提出了自己想法,通过整合和修正来自新劳动经济的见解,发展研究中的生计视角和移民研究中的跨国视角。Thalheim和QingWangREF_Ref29644\w\h[9]通过开发数据迁移工具和技术来提供人口迁移建模的基础。Meseguer和BurgessREF_Ref29664\w\h[10]通过移民向其原籍国发送的金融汇款,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过程。2.1.2国内人口迁移的研究在人口迁移规模演变方面,丁金宏REF_Ref29811\w\h[11]等人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省际迁移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迁移进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阶段。马红旗REF_Ref29834\w\h[12]等人通过对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发现,我国省际流动人口规模虽然低于省内流动人口,但其扩张速度明显大于省内流动人口。乔晓春REF_Ref29856\w\h[13]等人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得到,2010年全国离开常住地半年以上的跨省流动人口达到8588万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44%。在人口迁移的空间研究方面。吴瑞君和朱宝树REF_Ref29876\w\h[14]的研究表明,人口迁移的主流向,按东、中、西部区分,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迁移。顾佳跃REF_Ref29899\w\h[15]通过对2000、201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人口普查的公报数据进行研究,同样指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格局正在经历从“从西向东”向“从北到南”的转变。马志飞REF_Ref29925\w\h[16]使用ArcGIS可视化从空间视角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城城流动人口倾向于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流动。在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方面,通过研读大量相关文献发现,现存的研究主要是从迁入地和迁出地间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等各类要素的差异性角度对人口的空间迁移性进行了解释。李扬REF_Ref29948\w\h[17]通过对1985-2010年人口迁移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东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到经济和地区发展差异因素的影响,而南方和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差异导致了人口迁移特别活跃;李林月REF_Ref29981\w\h[18]基于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受到流入城市和流动人口自身双重力量的影响,并且流入城市因素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许财豪REF_Ref30010\w\h[19]通过对我国流动人口迁移模式的研究指出,对流动人口的影响,除了工资水平、地域可雇佣性等外,还有企业的数量、受教育程度等。魏海洋REF_Ref30036\w\h[20]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流动时间、住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与、城市融入感均显著影响着省际和省内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2.2理论基础2.2.1推拉理论推-拉理论始源于19世纪,由赫伯尔REF_Ref30056\w\h[21](R.Herberle)最先提出,他指出迁移是由推动人口前往某地的“拉力”因素和推动人口离开的“推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59年,博格(D.J.Bosue)REF_Ref30075\w\h[22]对“推力-拉力”理论进行了拓展与细化,推力因素涵盖了政治、宗教、民族以及升学、就业、灾害等12个方面;拉力因素涵盖了资源开放、科技发展、工作机会等在内的6个方面。1966年,李(E.s.lee)REF_Ref30101\w\h[23]对“推力—拉力”理论进行了更系统的划分,提出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因素和中间障碍因素、个人因素这4类影响因素。目前,“推-拉”理论已经成为人口学中研究人口迁移应用频率最高的理论之一。2.2.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REF_Ref30124\w\h[24]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环境中都会经历这些需求的追求和满足过程。只有当更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才会更加积极的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理解和满足这些需求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间的发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最初的五阶段模型已经扩大为八阶,如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现代行为科学中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2.3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人口迁移在地理学上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并没有在学术界形成统一的共识。联合国在《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中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定义为:“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国际上则一般将改变居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定义为人口迁移REF_Ref30163\w\h[25]。而在中国,由于特殊的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分为户籍发生变动的户籍迁移和户籍未变动的非户籍迁移REF_Ref30190\w\h[26]。本文中对于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是指国内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在空间上了跨越省(区)界来到海南省,在户籍上并未发生变动,属于户口登记地在海南省外的人口,在时间上离开户口登记地在海南省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第三章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3.1研究区概况3.1.1自然环境概况根据《2023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F_Ref30212\w\h[27]可以知道,海南省全年全省造林绿化面积20.02万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种类众多,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海南省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占比接近100%,轻度污染天数占比仅达到0.5%,至于中度和以上污染天数则全年无。根据海南省气象局发布的2023年每月气候影响评价可以知道,在气温方面与常年同期相比,2月、4月、7月、8月、9月、10月、12月气温偏高甚至个别月份异常偏高;3月、5月、6月、11月气温正常;1月气温偏低。按照季节来看,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6.2℃、29.1℃、25.8℃、20.4℃。在降水方面与常年同期相比,2月、3月、4月、8月、12月降水偏少,平均下来每月降水59.02毫米;1月、10月、11月降水偏多,平均下来每月降水164.03毫米;5月、6月、7月、9月降水正常,平均下来每月降水247.27毫米。3.1.2社会经济概况根据《2023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F_Ref30212\w\h[27]可以知道,在生产总值方面,全年人均为72958元;地区为7551.18亿元。在产业结构方面,三次产业结构比值为20.0:19.2:60.8。在城市化率方面,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46%。在旅游业方面,全年接待游客9000.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13.09亿元。目前来看,海南省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自贸港成型起势,“4+3”立体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自贸港新动能优势不断塑造。3.2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数据。来自于2010年海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20年海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的“全省按现住地、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因为“全省按现住地、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中的外来人口数量与“全国按现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中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数量一致,因此,为了方便研究,本文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数据统一用“全省按现住地、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对其的处理主要是通过空间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其中由于三沙市、西南中沙群岛数据不全的原因,进而对其不做统计分析。影响因素数据。模型中的各项指标数据按年份分,分别来自于2011年和2021年《海南统计年鉴》。对影响因素数据的处理采取了在无量纲化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处理,并对结果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3.3研究方法3.3.1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研究关于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的众多文献资料,在通过对其进行梳理和相关人口迁移理论的理解下,对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3.3.2空间分析法借助ArcGIS软件,对海南省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关于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以及海南省各市县省际外来人口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其与我国各省的空间地理位置和海南省各市县的空间地理位置进行结合,生成空间热力图,以此从视觉上展示海南省的外来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3.3.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主要用来研究系统中母因素与子因素在相互关系上的紧密程度,由此来判断出引起系统变化的主次要因素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确定参考序列即母因素、若干个比较序列即子因素后计算子因素的关联度数值,关联度数值的区间为0-1,子因素的关联度数值越大,则该子因素与母因素的紧密程度越强。灰色关联分析REF_Ref30320\w\h[28]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此处运用均值法:X=yMeanY(1)其中,X代表标准化后样本;Y代表原始数据样本集合;y代表原始数据样本;第二步:求出差序列、最大差和最小差。差序列为:△0i(k)=|x’0(k)-x’i(k)|,k=1,2,…,n(2)最大差为:M=MaxiMaxk△i(k)(3)最小差为:m=MiniMink△i(k)(4)其中,X0代表海南省各市县省际外来迁移人口;Xi代表经过标准化后的海南省各市县的各项指标;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r(x0(k),xi(k))=(m+§M)(△k=1,2,…,n;i=0,1,2,…,m。其中§为分辨系数,一般当§=0.5时,分辨效果最佳。(5)第四步:求关联度。r(x0,xi)=1nki=1nr(x(6)第五步:结果分析第四章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分析4.1外来人口迁移的时间特征基于《2010年海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与《2020年海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选取“全省按现住地、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作为研究数据,分析得出:海南省在2010年的外来人口迁移总数为588463人,到了2020年海南省的外来人口数量增长到了1088143人,增长率达到了84.91%。这表明海南省这十年间外来人口迁移数量总体上是呈现增加的特征。本文根据海南省各市县外来人口的数量,按照各市县进行数据统计,见图2。图2海南省2010年、2020年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趋势从各市县省外迁入人口的平均增长率来看,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十年间迁入人口平均增长幅度最为突出,分别达到了14.58%、11.12%、12.21%,均超过了10%的增长速度;而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自治县的省外迁入人口平均增长幅度最小,分别以每年1.46%、1.66%增长,均未达到2%。从人口迁入规模数量变化上看,在2010年,各市县省外人口迁入数量前三名分别是海口市、三亚市、琼海市,分别达到了30.42万人、12.13万人、2.58万人。数量最小的两名分别是安定县和临高县,分别只有0.47万人、0.31万人。2020年与2010年的排名情况有所不同,在2020年,各市县省外人口迁入数量前三名分别是海口市、三亚市、儋州市,分别达到了52.73万人、26.2万人、4.733万人。数量最小的两名仍然是安定县和临高县,分别只有0.57万人、0.47万人。2020年与2010年相比,儋州市省外外来人口数量超过琼海市成为第三名。此外,中间部分的排名情况有所变动,总体而言海南省各市县外来人口数量间的差距呈现缩小的特点。从人口迁入规模相对增长数量上看,2010-2020年,迁入人口增长数量最大的是海口市,达到了22.31万人;迁入人口增长数量最小的是安定县,仅有0.10万人,数量增长最大的约是最小的215.8倍。此外,数量增长大,超过2万人的还有三亚市、儋州市、东方市;数量增长小,不足0.2万人的还有临高县、琼中黎族自治区、白沙黎族自治区。4.2外来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根据各省迁移至海南省的人口数量,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生成空间热力图,如图3所示。从全国各省迁移至海南省的人口数量来看,在2010和2020年四川省、广东省以及广西省均是海南省外来人口的主力军;而2020年与2010年相比,河南省则取代了湖南省成为了新的主要人口迁移至海南省的地区。除此之外,东三省尤其是黑龙江省人口迁移至海南省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从全国范围来看,海南省的外来人口主要迁出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点。图32010年和2020年海南省外来人口迁出地的分布图在已知海南省各市县外来人口迁入规模的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对2010年、2020年海南省各市县外来人口迁入进行空间可视化,见图4。整体而言,海南省各市县外来人口数量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并且北部沿海城市多于南部沿海城市。因此,可以将海南省各市县外来人口迁入在空间上的特征概括为“四周多于中心,北部多于南部”。图42010年、2020年海南省外来人口迁入地的分布图第五章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5.1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研究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选取海南省各市县的省际外来人口数据作为因变量。本文在通过研读大量有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文献后,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与海南的地区特点,提出以下七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并在通过对具体实际情况的分析后,在一级指标下选取了一系列二级指标做为自变量,具体指标选取如下:经济因素。通过对众多文献的研究以及实际情况可知,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通常会吸引众多人口的迁入。因而选取三个二级级指标如下:S1:各市县按第三次产业分从业人员构成比例(%);S2:各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万元);S3:各市县生产总值(万元)。其中,“各市县按第三次产业分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代表各市县的产业结构;“S2:各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万元)”代表地方政府创造收益的能力;“S3:各市县生产总值(万元)”代表各市县的经济生产能力。这两个指标从不同方面来显示各市县的经济特征。人口因素。从众多研究中可以发现,人口迁移总量与地方人口的规模成正比。因此,选取指标S4:各市县户籍人口(人)。同时由于海南省整体而言人口规模较小,并且海南省在人口方面具有民族特征,因此选取指标S5:各市县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这两项指标来反应各市县的人口特征情况。居民生活水平。预期效益对人口迁移有着正相关的影响,即一个地区收入越高,迁移人口越多。因此,选取指标S6:各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做为反应各市县的居民收入情况。另外,再选取S7:各市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和S8:各市县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这两项指标可以代表各市县的生活服务类行业的发展状况,以此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交通因素。结合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情况,选取指标S9:各市县公路、水运旅客运输量(万人)和S10:各市县公路、水运货物运输量(万吨)来反应各市县的交通情况。教育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越发多样,其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呈现增长趋势。因此,选取指标S11:各市县普通小学学校数(间);S12:各市县普通中学学校数(间);S13:各市县教育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来反应各市县的教育水平情况。环境因素。在前人的研究中,环境的舒适与否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迁移。因此,选取指标S14:各市县环境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S15:各市县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来反映各市县的环境情况。医疗因素。在新城镇化阶段的人口迁移对生活质量更加的注重,而医疗做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选取指标S16:各市县医院数(个);S17:各市县卫生技术人员(人)来反映各市县的医疗情况。各项指标体系详见表1,其中由于三沙市和西南中沙群岛数据不全的原因,进而对其不做统计分析。表1影响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因素S1:各市县按第三次产业分从业人员构成比例(%)S2:各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万元)S3:各市县生产总值(万元)人口因素S4:各市县户籍人口(人)S5:各市县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居民生活水平S6:各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S7:各市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S8:各市县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交通因素S9:各市县公路、水运旅客运输量(万人)S10:各市县公路、水运货物运输量(万吨)教育因素S11:各市县普通小学学校数(间)环境因素S12:各市县普通中学学校数(间)S13:各市县教育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S14:各市县环境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S15:各市县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医疗因素S16:各市县医院数(个)S17:各市县卫生技术人员(人)5.2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移与17项指标体系之间的关联度如表2。表22010、2020年影响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排序因子20102020S1各市县按第三次产业分从业人员构成比例(%)0.8500.893S2各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万元)0.9130.986S3各市县生产总值(万元)0.8980.943S4各市县户籍人口(人)0.8590.910S5各市县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0.8040.866S6各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0.8350.888S7各市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0.9430.977S8各市县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0.9090.930S9各市县公路、水运旅客运输量(万人)0.9350.888S10各市县公路、水运货物运输量(万吨)0.8630.875S11各市县普通中学学校数(间)0.8640.910S12各市县普通小学学校数(间)0.8500.899S13各市县教育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0.8920.935S14各市县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8370.889S15各市县环境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天)0.8520.885S16各市县医院数(个)0.8660.933S17各市县卫生技术人员(人)0.9130.952分时段将17项指标与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关联度排序变化可视化为图5。综合分析,结论如下:图52010、2020年影响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排序图在经济因素中,各市县按第三次产业分从业人员构成比例、各市县地方财政收入、各市县生产总值这三个指标的都呈现上升的态势。从关联度数值变化上来说,这三个指标分别从0.850增加至0.893、0.913增加至0.986、0.898增加至0.943,其增加的幅度大,这说明经济因素直接且明显影响着海南省外来人口的迁移。这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入的重要动力。从关联度的排序变化上来说,三个指标排序均呈现名次上升的现象,分别从第13名上升为第11名、第4名上升为第1名、第六名上升为第4名,且各市县地方财政收入和各市县生产总值在两个时间段均在前列。这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着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且其重要性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在人口因素中,各市县户籍人口指标关联度值上0.859增加至0.910;名次上从第11名上升为第8名。虽然该指标在这两方面均有所上升但是仍然未达到前列,只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另外各市县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指标两个时间段名次均为17名,且关联度数值在两个时间段分别仅达到0.804、0.866。可见,人口因素对影响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重要性相对较小。在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各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在关联度数值上两个时间段分别为0.835、0.888,虽然未达到0.9,但是上升幅度较大;而在名次上则只是从第16名上升为第14名。而各市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和各市县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两个指标,从关联度数值变化上看分别为0.943增长至0.977、0.909增长至0.930。这两个指标在两个时间段关联度数值均大于0.9并且还有增加的现象。虽然这两个指标在名次变化上有下降的现象,但是在2020年它们的名次分别为第2名、第7名,一个位于前列,一个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虽然各市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对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入的影响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生活服务类行业的发展对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入已经具备了显著的影响,因此居民生活水平因素是影响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在交通因素中,各市县公路、水运货物运输量指标在关联度数值变化幅度上较小仅从0.863增加至0.875,名次上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从第10名下降至第16名。另外各市县公路、水运旅客运输量指标,在关联度数值的变化上为从0.935下降至0.888;在名次上的变化为从第2名下降至第13名,在数值和名次上均呈现下降的现象并且下降幅度大。因此,交通因素在众多因素中对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入的影响程度小,重要性低。在教育因素中,三个指标在关联度数值上均呈现增加的现象,分别为从0.864增加至0.910、0.850增加至0.899、0.892增加至0.935,增加幅度较大,而且从平均关联度数值上来看在2020年已经超过0.9。而在名次排序变化上来看,虽然各市县普通中学学校数指标在两个时间段均为第9名,但是各市县普通小学学校数和各市县教育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指标名次都有上升,分别从第14名上升为第10名、第7名上升为第5名。其中各市县教育业从业人员年末人数指标在2020年已然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表明教育因素是影响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并且其重要程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在环境因素中,各市县单位GDP能耗、各市县环境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两项指标从名次上看有增有减,在2020年两者分别位于第12名、第15名,从这一方面来说并不突出。但是在关联度数值变化上都是上升的现象,分别从0.837增加至0.889、0.852增加至0.885,虽然在两个时段关联度数值均未达到0.9,但是其上升趋势较大。因此,环境因素对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入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在医疗因素中,各市县医院数、各市县卫生技术人员两个指标,在关联度数值变化上有着大幅度的增加,分别为从0.866增加至0.933、0.913增加至0.952;在名次变化上各市县医院数指标上升两个名次达到了第6名,各市县卫生技术人员指标则在两个时间段均是第3名。这表明医疗水平是影响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总之,在综合目前以上的数据分析和各项因素发展潜力下,可以对各项一级指标对海南省省际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程度及重要性进行排序:经济因素>医疗因素>居民生活水平>教育因素>环境因素>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第六章结论和建议6.1结论本文主要基于海南省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时空两个方面对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在时间方面,从2010-2020年,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数量是呈现增加的态势。在空间方面,海南省的外来人口主要迁出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点,海南省各市县外来人口迁入地在空间上呈现“四周多于中心,北部多于南部”的特征。(2)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因素是影响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最为主要的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紧密程度还呈现增加的趋势。医疗教育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也是影响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2020年与2010年相比,紧密程度有了显著的增强,展现出十足的潜力。环境质量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交通条件和人口因素的影响较小。6.2建议通过对海南省外来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建议如下: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发展自贸港体系。自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的第一、第二产业已经有所发展,但是任然存在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较低的问题。因此,应当建立热带现代化高效农业体系,推动优质大宗、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改进原有低端制造方式,加快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以实现海南省内部的生产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贸港体系的优势,构建高水平商品的流通,激发区域的经济活力。第二,推动海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海南教育在通过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等政策后,教育事业已有发展,但是由于海南省基础教育底子较为薄弱,如今距离高质量发展仍然有一段距离。而在上述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为此,海南省应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政策、经济支持。海南省教育局要多开展学术年会和论坛,鼓励海南省的教育者多与内陆和国际教育者交谈学习,吸取新的理念和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实现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构建高质量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海南省做为旅游业大省,应充分发挥自身优点,构建出一个优良的营商环境。为此,海南省应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旅游消费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游艇旅游服务、乡村民宿服务、海鲜餐饮经营服务等地方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景点基础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建造出一个美丽、舒适、便捷的旅游型大省。第四,健全高质量人才队伍体系。如今时代,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点。为此,海南省要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分领域、分阶段、多形式的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健全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库;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对质量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同时,合理的加强福利待遇,吸引外来高质量人才。以高水平人才队伍推动海南省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RavensteinEG.Thelawsofmigration[J].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calSociety,1889,52(2):241-305.EverettS.Lee.ATheoryofMigration[J].Demography,1966,3(1):47.Lewis,WArthur.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ofLabour.Todaro,MichaelP.AModelofMigrationandUrbanUnemploymentinLess-developedCountrie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9(59):138-148.StarkO,LevhariD.OnmigrationandriskinLDCs[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82,31(1):191-196.StarkO,TaylorJE.Migrationincentiv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