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与风险控制技术方案_第1页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与风险控制技术方案_第2页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与风险控制技术方案_第3页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与风险控制技术方案_第4页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与风险控制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与风险控制技术方案TOC\o"1-2"\h\u31976第1章电子支付平台概述 4144171.1支付平台发展背景 4263121.2支付平台基本功能 4277131.3安全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520583第2章支付平台安全技术体系 542792.1技术体系框架 5271892.1.1网络安全防护 5113572.1.2数据安全保护 5246202.1.3系统安全 5254412.1.4应用安全 555152.2安全防护策略 6175682.2.1身份认证与授权 6153192.2.2防欺诈策略 623682.2.3安全审计 616702.3风险控制手段 687382.3.1风险评估与管理 623542.3.2应急响应与处理 625082.3.3法律法规与合规性 631823第3章数据安全保护 6181093.1数据加密技术 6175993.1.1对称加密技术 7105693.1.2非对称加密技术 7155313.1.3混合加密技术 7269913.2数据备份与恢复 7288193.2.1数据备份策略 7113373.2.2数据恢复技术 7228993.2.3备份安全措施 7302093.3数据访问控制 795753.3.1访问控制策略 7298113.3.2访问控制技术 8272043.3.3访问审计与监控 812262第4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 8148294.1用户身份认证机制 8231704.1.1多因素认证 837034.1.2数字证书认证 8318464.1.3动态口令认证 8297924.1.4账户锁定与开启机制 8270254.2用户授权管理 8192844.2.1用户角色与权限划分 961404.2.2权限控制策略 9313274.2.3授权流程 9244694.2.4授权审计 967864.3证书与密钥管理 9151004.3.1证书管理 9294354.3.2密钥管理 959314.3.3加密算法与协议 915554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 10290485.1防火墙技术 1038555.1.1防火墙概述 10160205.1.2防火墙配置策略 1094385.1.3防火墙类型选择 10108535.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0276005.2.1入侵检测系统(IDS) 10327655.2.2入侵防御系统(IPS) 1038035.2.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的部署 10168905.3虚拟专用网络(VPN) 119325.3.1VPN技术概述 11325165.3.2VPN技术类型 1160065.3.3VPN部署策略 112905第6章应用安全防护 1185046.1应用层安全策略 11203456.1.1安全架构设计 11265756.1.2访问控制 1175376.1.3输入验证 1122526.1.4安全编码 12187856.2Web应用防火墙 12187836.2.1功能概述 12264036.2.2防护策略 12194106.2.3配置管理 12241296.3应用程序接口(API)安全 12138716.3.1API安全策略 12201316.3.2加密通信 12314166.3.3API审计 1221401第7章移动支付安全 12146687.1移动支付风险分析 12246107.1.1非授权访问风险 12104987.1.2数据泄露风险 1317107.1.3短信验证码风险 13131747.1.4二维码支付风险 13203947.1.5移动设备丢失风险 13306197.2移动设备安全管理 1375647.2.1设备锁定与定位 13225527.2.2安全启动与设备识别 13210657.2.3数据加密与隔离 1365097.2.4安全更新与漏洞修复 13187647.3移动应用安全防护 13303337.3.1应用签名验证 1347217.3.2安全开发与代码审计 1315837.3.3应用权限管理 13321477.3.4数据传输加密 14254087.3.5应用安全加固 1417311第8章风险控制策略与实施 14203508.1风险评估与识别 14167318.1.1系统安全风险:包括系统漏洞、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 1456368.1.2数据安全风险:涉及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等。 1464598.1.3资金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洗钱、套现、欺诈等非法资金流动。 14195048.1.4操作风险:涉及内部人员操作失误、违规操作等。 14319908.1.5法律合规风险:包括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 14203268.2风险控制措施 1494078.2.1系统安全控制: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漏洞,提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1435578.2.2数据安全控制: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 14269598.2.3资金安全控制:建立反洗钱、反套现、反欺诈等风险防控体系,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打击非法交易。 14233448.2.4操作风险控制: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防范操作风险。 14243488.2.5法律合规控制:密切关注法律法规及监管动态,保证业务合规性,防范法律风险。 14217268.3风险监测与预警 1411408.3.1建立风险监测体系:通过数据分析、风险指标、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各类风险。 15171038.3.2设立预警阈值:根据历史数据和风险容忍度,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提前发觉潜在风险。 15249228.3.3建立预警机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及时向相关人员发送预警信息,保证风险得到及时处理。 15302278.3.4定期评估与优化:定期对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1512113第9章合规性与法律法规 1510329.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1542229.1.1电子支付法律框架 15264959.1.2电子支付监管政策 15227189.1.3电子支付平台合规要求 1581669.2国际合规性要求 16165609.2.1国际支付行业标准 16263039.2.2国际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法规 16229739.2.3跨境支付合规要求 1656239.3法律法规遵循策略 1650219.3.1建立合规组织架构 16281239.3.2制定合规政策和程序 16263649.3.3加强合规培训和宣传 1681209.3.4定期开展合规检查和评估 1656599.3.5建立合规风险应对机制 1627236第10章安全运维与应急响应 161526610.1安全运维管理 171646110.1.1运维团队组织架构 172484310.1.2运维管理制度与规范 172732710.1.3运维监控与预警 172490410.2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173186110.2.1安全事件分类与定义 171677210.2.2安全事件报告与评估 171376010.2.3安全事件处理措施 171466010.3应急响应计划与演练 172015810.3.1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71131010.3.2应急响应预案制定 1712310.3.3应急响应演练 17第1章电子支付平台概述1.1支付平台发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支付产业的繁荣,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等应运而生,为用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金融科技不断创新,支付平台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我国支付体系的完善与发展。1.2支付平台基本功能电子支付平台作为连接用户、商家和银行的桥梁,其主要功能如下:(1)支付处理:为用户提供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简化支付流程,提高支付效率。(2)账户管理:为用户提供账户注册、登录、查询、充值、提现等服务,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3)风险控制:通过身份认证、交易监控等技术手段,防范欺诈、洗钱等风险,保障支付安全。(4)清结算服务: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资金的清算和结算服务,保证资金安全、及时到账。(5)增值服务:提供优惠券、积分兑换、信用支付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体验。1.3安全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在电子支付平台中,安全与风险控制是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环节。支付业务的不断拓展,支付风险也日益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欺诈、洗钱、信息泄露等。因此,加强安全与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维护支付平台的稳定运行、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促进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支付平台需不断优化风险防控体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抗风险能力,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支付行业的监管,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支付市场秩序,保障广大用户的利益。第2章支付平台安全技术体系2.1技术体系框架电子支付平台的技术体系框架是保障支付系统安全的基础,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技术体系框架:2.1.1网络安全防护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等技术手段,对支付平台网络进行实时监控与防护。强化边界安全,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PN)和加密通信等技术,保证数据传输安全。2.1.2数据安全保护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国际标准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数据在遭遇意外情况时能得到及时恢复。2.1.3系统安全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觉并修复安全漏洞。强化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2.1.4应用安全采用安全开发框架,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测试,包括但不限于代码审计、渗透测试等。2.2安全防护策略2.2.1身份认证与授权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如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等,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建立权限控制机制,实现最小权限原则,防止内部数据泄露。2.2.2防欺诈策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拦截可疑交易。建立黑名单和白名单机制,对异常用户和正常用户进行分类管理。2.2.3安全审计对系统操作、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实时审计,保证支付平台的正常运行。定期输出安全审计报告,为风险控制和合规性提供依据。2.3风险控制手段2.3.1风险评估与管理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支付平台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期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2.3.2应急响应与处理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建立处理流程,对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2.3.3法律法规与合规性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支付平台的合法合规经营。定期进行合规性检查,保证业务开展符合监管要求。第3章数据安全保护3.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保障电子支付平台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将阐述加密技术在电子支付平台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3.1.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在电子支付平台中,对称加密主要用于保护传输过程中的敏感数据。本节将介绍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等,并分析其在平台中的应用和优化策略。3.1.2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使用一对密钥(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在电子支付平台中,非对称加密主要用于数字签名、密钥交换等场景。本节将阐述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在平台中的应用及其优势。3.1.3混合加密技术为提高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安全性,可以采用混合加密技术,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本节将探讨混合加密技术在平台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包括提高加密速度和保障数据完整性等方面。3.2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是保证电子支付平台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本节将介绍以下方面的内容:3.2.1数据备份策略针对电子支付平台的数据特点,制定合理的数据备份策略,包括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等。同时探讨备份频率、备份存储介质及备份位置等方面的选择。3.2.2数据恢复技术介绍数据恢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如逻辑恢复、物理恢复等。分析在电子支付平台中,如何实现高效、可靠的数据恢复。3.2.3备份安全措施为保障备份数据的安全性,本节将阐述备份过程中的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以及应对备份数据泄露、损坏等风险的应对策略。3.3数据访问控制数据访问控制是防止未经授权访问和操作数据的关键技术。本节将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3.3.1访问控制策略制定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权限分配、角色管理等。分析访问控制策略在电子支付平台中的应用及其优化。3.3.2访问控制技术介绍访问控制技术,如访问控制列表(ACL)、访问控制矩阵(ACM)等,并分析其在电子支付平台中的应用和效果。3.3.3访问审计与监控为提高数据访问控制的有效性,本节将阐述访问审计与监控技术的应用,包括日志记录、异常检测、实时报警等,以实现数据安全风险的及时发觉和处置。第4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4.1用户身份认证机制用户身份认证是电子支付平台安全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保证合法用户能够访问支付系统。本章将详细介绍身份认证机制。4.1.1多因素认证本平台采用多因素认证策略,结合以下几种认证方式,以提高用户身份验证的安全性:(1)知识因素:用户需输入密码或回答预设的安全问题;(2)拥有因素:用户需提供手机、硬件令牌等物理设备的动态验证码;(3)生物特征: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4.1.2数字证书认证支持使用数字证书作为用户身份认证的依据,通过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签发,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4.1.3动态口令认证采用动态口令技术,为用户每次登录不同的口令,降低口令泄露的风险。4.1.4账户锁定与开启机制当用户连续输入错误密码达到一定次数时,系统将自动锁定账户,以防止恶意攻击。用户可通过预设的开启方式(如短信验证、客服开启等)重新激活账户。4.2用户授权管理用户授权管理是保证用户在支付平台中具有相应权限,防止越权操作的关键环节。4.2.1用户角色与权限划分根据用户业务需求和职责,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并为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4.2.2权限控制策略采用最小权限原则,保证用户仅具有完成业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同时支持权限的动态调整,以适应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4.2.3授权流程用户在注册、登录、业务操作等环节,需经过权限校验,保证操作合规。对于敏感操作,实行二次授权机制,提高安全性。4.2.4授权审计定期对用户权限进行审计,保证权限设置合理,防止潜在风险。4.3证书与密钥管理证书与密钥管理是保障支付平台安全的核心环节,本章将阐述相关管理措施。4.3.1证书管理(1)证书申请与签发:用户通过权威认证机构申请数字证书,平台进行审核签发;(2)证书更新与撤销:定期更新证书,对于泄露或过期的证书,及时进行撤销;(3)证书存储与备份:采用安全可靠的存储和备份机制,保证证书数据不丢失。4.3.2密钥管理(1)密钥:采用强随机数算法,高质量的密钥;(2)密钥存储:采用硬件安全模块(HSM)等安全设备存储密钥,防止密钥泄露;(3)密钥分发与更新:采用安全通道进行密钥分发,定期更新密钥,降低密钥泄露风险;(4)密钥销毁:对于不再使用的密钥,采用物理或逻辑方式销毁,保证密钥安全。4.3.3加密算法与协议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推荐的加密算法和协议,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同时关注加密算法和协议的更新,及时跟进和升级。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5.1防火墙技术5.1.1防火墙概述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负责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监控和控制,以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针对电子支付平台,防火墙技术显得尤为重要。5.1.2防火墙配置策略(1)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电子支付平台的安全需求,设置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过滤。(2)网络地址转换(NAT):隐藏内部网络结构,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3)端口映射:将内部网络的特定服务端口映射到外部网络,降低外部攻击的风险。5.1.3防火墙类型选择(1)包过滤防火墙:根据预设规则对数据包进行过滤,实现基础的安全防护。(2)应用层防火墙:针对特定应用层协议进行深度检查,提高安全性。(3)状态检测防火墙:动态跟踪网络连接状态,有效防御各类网络攻击。5.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5.2.1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实时监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为电子支付平台提供主动防护。5.2.2入侵防御系统(IPS)入侵防御系统在入侵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动防御功能,对检测到的恶意行为进行实时阻断。5.2.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的部署(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保护关键主机,防止恶意软件和攻击者入侵。(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全面监控网络流量,及时发觉和防御网络攻击。5.3虚拟专用网络(VPN)5.3.1VPN技术概述虚拟专用网络(VPN)通过加密技术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通信隧道,为电子支付平台的远程访问和数据传输提供安全保障。5.3.2VPN技术类型(1)IPsecVPN:基于IP协议的安全加密技术,实现网络层的安全通信。(2)SSLVPN:基于SSL协议的安全加密技术,适用于应用层的安全防护。5.3.3VPN部署策略(1)站点到站点VPN:连接多个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域的安全通信。(2)远程接入VPN:为远程用户提供安全接入电子支付平台的方式。(3)多VPN部署:根据业务需求,实现多级安全防护,提高整体安全性。通过以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电子支付平台将具备较强的抵御外部攻击的能力,为用户和业务数据提供安全保障。第6章应用安全防护6.1应用层安全策略6.1.1安全架构设计在应用层的安全策略设计中,应遵循安全架构原则,保证电子支付平台在应用层的防护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最小权限原则、纵深防御策略、安全编码规范以及安全审计机制。6.1.2访问控制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多因素认证机制,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角色权限分配:根据用户的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实现精细化管理。操作审计:对用户操作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便于追踪和审计。6.1.3输入验证对用户输入进行严格的验证,防止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等常见攻击手段。使用白名单策略,仅允许合法的输入格式和数据类型。6.1.4安全编码遵循安全编码规范,避免潜在的代码漏洞。定期进行代码审查,保证应用层代码的安全性。6.2Web应用防火墙6.2.1功能概述Web应用防火墙(WAF)作为应用层防护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识别和阻挡各类Web攻击,如SQL注入、XSS、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6.2.2防护策略根据业务场景定制WAF规则,实现精准防护。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未知攻击行为进行识别和防护。6.2.3配置管理对WAF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保证防护规则的有效性。监控WAF的运行状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6.3应用程序接口(API)安全6.3.1API安全策略采用OAuth2.0、JWT等技术对API进行安全认证。对API调用频率、请求量进行限制,防止恶意攻击。6.3.2加密通信采用协议,保障API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6.3.3API审计记录API调用行为,便于追踪和审计。对异常API请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识别潜在风险。通过以上应用层安全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支付平台在应用层的安全风险,保障用户信息和交易安全。第7章移动支付安全7.1移动支付风险分析7.1.1非授权访问风险移动支付过程中,存在非授权访问的风险,包括恶意软件、钓鱼网站等非法途径获取用户支付信息。7.1.2数据泄露风险在移动支付过程中,支付数据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泄露,导致用户隐私和财产损失。7.1.3短信验证码风险短信验证码是移动支付过程中重要的安全验证手段,但存在短信拦截、复制和盗用等风险。7.1.4二维码支付风险二维码支付便捷性高,但存在被篡改、替换等风险,导致用户资金被盗。7.1.5移动设备丢失风险移动设备丢失或被盗,可能导致支付密码泄露,进而造成财产损失。7.2移动设备安全管理7.2.1设备锁定与定位对移动设备进行锁定,防止非法使用。同时通过定位功能追踪设备位置,便于找回丢失设备。7.2.2安全启动与设备识别保证移动设备在启动过程中加载安全操作系统,对设备进行唯一识别,防止非法设备接入。7.2.3数据加密与隔离对移动设备中的支付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实现数据隔离,防止数据泄露。7.2.4安全更新与漏洞修复定期为移动设备推送安全更新,修复系统漏洞,提高设备安全性。7.3移动应用安全防护7.3.1应用签名验证对移动应用进行数字签名,保证应用来源可信,防止恶意软件侵入。7.3.2安全开发与代码审计采用安全开发流程,对移动应用代码进行审计,消除潜在安全风险。7.3.3应用权限管理合理设置移动应用权限,防止应用越权访问敏感信息。7.3.4数据传输加密对移动应用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安全。7.3.5应用安全加固对移动应用进行安全加固,提高应用抵抗逆向工程和篡改的能力。第8章风险控制策略与实施8.1风险评估与识别为了保证电子支付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本章首先对平台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与识别。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系统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通过对各类风险的深入分析,识别出以下具体风险点:8.1.1系统安全风险:包括系统漏洞、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8.1.2数据安全风险:涉及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等。8.1.3资金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洗钱、套现、欺诈等非法资金流动。8.1.4操作风险:涉及内部人员操作失误、违规操作等。8.1.5法律合规风险:包括违反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8.2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上述风险点,本节提出以下风险控制措施:8.2.1系统安全控制: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漏洞,提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8.2.2数据安全控制: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措施,保证数据安全。8.2.3资金安全控制:建立反洗钱、反套现、反欺诈等风险防控体系,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打击非法交易。8.2.4操作风险控制: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防范操作风险。8.2.5法律合规控制:密切关注法律法规及监管动态,保证业务合规性,防范法律风险。8.3风险监测与预警为了及时发觉并应对风险,本节提出以下风险监测与预警措施:8.3.1建立风险监测体系:通过数据分析、风险指标、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各类风险。8.3.2设立预警阈值:根据历史数据和风险容忍度,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提前发觉潜在风险。8.3.3建立预警机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及时向相关人员发送预警信息,保证风险得到及时处理。8.3.4定期评估与优化:定期对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通过以上风险控制策略与实施,旨在保证电子支付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用户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第9章合规性与法律法规9.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9.1.1电子支付法律框架我国电子支付行业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电子支付平台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监管要求。9.1.2电子支付监管政策根据我国监管政策,电子支付平台需遵循以下要求:(1)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2)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3)保障客户资金安全;(4)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5)遵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相关法律法规。9.1.3电子支付平台合规要求电子支付平台需满足以下合规要求:(1)合法经营,不得从事非法支付活动;(2)保护客户隐私,严格保密客户信息;(3)保证系统安全,防范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安全风险;(4)合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遵守相关外汇管理规定。9.2国际合规性要求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