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典型民居物理性能提升技术指南》_第1页
《西南典型民居物理性能提升技术指南》_第2页
《西南典型民居物理性能提升技术指南》_第3页
《西南典型民居物理性能提升技术指南》_第4页
《西南典型民居物理性能提升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号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

T/CSUSXX-202X

西南典型民居物理性能提升

技术指南

[Standard]forSouthwestEthnicVillagesAdaptive

SpaceOptimizationDesignGuidelines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

1总则

1.0.1为提升西南民族村寨的人居环境,以空间功能优化和维护界面的提升为重

点,以增强地域性建筑的时代适应性和乡土特色的挖掘彰显为突破。通过乡土景

观营造、塑造特色建筑,提升村寨民居的宜居品质,构建西南民族村寨适应性、

低成本、集成化的宜居性能改善技术体系,推动实现西南民族村寨振兴依据相关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本指南标准。

1.0.2应坚持优先保护自然生态基底和历史文化遗存,坚持顺应村民生产发展和

生活改善需求,满足村民对于当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依山就势建设保护,形

成与自然环境共生、共长、共融的格局形态,坚持采用乡土集约的建造手法,鼓

励乡土材料的当代创新和应用,坚持传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塑造根植于地域民

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风貌特色。

1.0.3本导则适用于我国西南片区的各地乡村的民居的设计与舒适度提升。各地

区应根据当地既有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意愿,因地制宜使用本指南。同时

也适用于西南民族村寨的保护、更新、建设等领域,在规划、建设、保护、修缮、

建材等行业都具有广阔的产业化运用前景。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应遵从

其相关规定。

1.0.4应注重物质环境改善与村寨发展联动,通过物质环境改善,适度引导人口、

资源、技术等要素向村寨流动,促进村寨综合振兴,在建设过程中组织发动村民、

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治理水平,重塑村寨凝聚力。

2

2术语

2.0.1西南地区

本指南中的西南地区包括西南五省市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2.0.2村寨

是具有固定地域、清晰边界的、村民长期聚居并繁衍生息聚居的空间单元,

是一定地域内、一定人群的生产及社会活动、生活方式和信仰习俗组成的相对独

立的地域社会,是与城邑相对应的社会单元,承载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生活形态。

2.0.3室内物理环境

室内物理环境是指室内那些通过人体感觉器官对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和影响

的物理因素。室内物理环境通常包括室内热环境、室内光环境、室内声环境及室

内空气质量等。

2.0.4民居性能

是民居建筑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具体包括保温、隔热、隔声、防潮、采光、

通风、防灾以及结构性能。

2.0.5环境适应性

指产品在服役过程中的综合环境因素作用下能实现所有预定的性能和功能

且不被破坏的能力,是产品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质量特性。

2.0.6建筑光环境

建筑光环境是指由光(照度水平和分布、照明的形式)与颜色(色调、色饱和度、

室内颜色分布、颜色显现)在室内建立的同房间形状有关的生理和心理环境。从

设计的角度来说,室内光环境包括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方面内容。

2.0.7热环境

热环境又称环境热特性,是指由太阳辐射、气温、周围物体表面温度、相对

湿度与气流速度等物理因素组成的作用于人,影响人的冷热感和健康的环境。

2.0.8热舒适性

是人对周围热环境所做的主观满意度评价。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物理方面、

生理方面、心理方面。

3

3基本规定

3.1总体要求

3.1.1依据自然禀赋、人文特色、发展水平和村民需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设

特色西南民族村寨、提升民居物理性能,不盲目推动,不搞一刀切。

3.1.2注重民居与村庄、山水、田园的整体塑造,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3.1.3注重物质环境改善与村寨发展联动,通过物质环境改善,适度引导人口、资

源、技术等要素向村寨流动,促进村寨综合振兴。

3.1.4注重在建设过程中组织发动村民、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治理水

平,重塑村寨凝聚力。

3.2建设原则

3.2.1坚持顺应村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需求,统筹各类建设活动,满足村民对于

当代美好生活的向往。

3.2.2坚持营造尺度适宜、顺应自然的空间格局,形成与自然环境共生、共长、共

融的格局形态。

3.2.3坚持采用乡土集约建造手法,优先使用闲置资源和闲置建设用地,鼓励乡土

材料的当代创新和利用,积极探索传营造技艺融入当代村庄建设的合理途径。

3.2.4坚持塑造地域风貌特色,既传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和传统空间格局,又注重

乡土文化和特色民居的当代塑造,打造根植于地域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风貌

特色。

4

4西南典型民居概述

4.1布依族等砖石建造体系特色民居

4.1.1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

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

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

4.1.2布依族为代表的喀斯特地区砖石民居常采用砖石结构做支撑、穿斗式木结

构做屋顶,在局部上统一使用石柱基、木墙或砖石墙、石板屋面、石雕、木雕装

饰等,砖石墙大多采用当地石灰岩或页岩砌筑,砌筑方式包括石块砌筑、片石叠

砌等,既美观也可以防潮,木料大多选用当地乡土树种,如杉木、松木。

4.2哈尼族等生土建造体系特色民居

4.2.1哈尼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目前聚居在云南南部的红河与澜沧江的

中间地带,元阳等干热河谷地区也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4.2.2以哈尼族为为代表的干热河谷地区民居为应对干热气候,用生土材料制成

厚实的墙壁隔热遮阳,平顶屋面适应较少降水,减少开窗面积保持室内温度,村

落内部巷道狭窄,有利于减少阳光直射。

4.3藏族等生土建造体系特色民居

4.3.1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和四川地区,四川藏族居住在四川西北部,常居阿坝州

和甘孜州。

4.3.2藏族为代表的高海拔地区生土民居一般采用围合庭院式,一层圈养牲畜,二

三层住人,设置堂屋和佛堂,传统使用夯土墙承重,土掌平屋顶,屋顶采用木构

架,且因尊重藏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文化,藏族民居单体建筑选址和建造注重选择

建筑朝向和首层堂屋位置。

5

4.4苗族等竹木建造体系特色民居

4.4.1贵州省的苗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地区,南部民居多为竹木结构,北部民居多

为平房。南部民居主体结构常采用纯木穿斗式结构,墙面或隔断等围护结构多采

用竹制篱笆折制。

4.4.2苗族为代表的竹木民居因适应地形、气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型制建

筑。底层多用于饲养牲畜或放置杂物,二层为生活起居层,三层为粮食储藏层。

三开间的房屋会设置廊前灰空间,是苗族人民纳凉休闲、交友谈天的最佳处。

6

5布依族等砖石建造体系特色民居

5.1民居选址布局

I山水与地基条件

5.1.1民居选址应安全可靠,不得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地带建设。

5.1.2民居选址应坚固耐久,宜避开天然河道、谷地等易受水流冲击的地带;如无

法完全避免,应为聚落或民居设置地表水专用河道。

5.1.3民居选址应因地制宜,优先选择向阳坡向,最大限度争取自然采光。

5.1.4民居地基应牢固坚实,应优先选择岩石地基,注意避开松软地基或岩石地基

可流水的空洞部位。

5.1.5应保持地基干燥,应在民居地基挡土墙外侧地表设置排水沟,避免积水或水

淹。

5.1.6民居基础应采用毛石、混凝土等坚固结构,应综合考虑承重木结构和毛石围

护结构,设置点式基础和条形基础。

II场地景观

7

5.1.1民居应选择缓坡地、中坡地进行建设,坡度在3%至25%;在坡度3%~10%

的缓坡地,周边道路可自由设置车行道,步行道路无需设置梯级;在坡度10%~25%

的中坡地,车道不宜与等高线垂直设置,步行道路宜设置梯级。

5.1.2应具备清晰的院落边界,建筑单体前后宜有室内外过渡场地,宜在入口外设

置雨棚等有避雨功能半室外空间。

5.1.3民居所在基址应有完整的竖向设计,场地排水路径清晰,半地下空间与室外

场地交接处,应做好散水、水沟、翻水坎等完善的排水措施。

5.1.4坡地场地尽量减少回填土做法,如有回填土应充分压实,避免水土流失造成

地面塌陷。

5.1.5民居所在基址内宜种植多年生落叶乔木,夏季茂盛可遮阴,冬季落叶可采

光。

5.1.6民居所在聚落宜在谷地或盆地内种植水稻或其他水生经济作物,提升土壤

蓄水能力,保障旱季微气候湿润,防止雨季水土流失。

5.1.7民居所在基址内宜种植防蚊虫类草本植物,避免毒性、有害植物蔓延。

5.2空间形态生成

I空间尺度

5.2.1建筑单体层数一般为二至三层,其中半地下一层,地上一至二层。

5.2.2结构层高可控制在2.5米至3.3米,坡屋顶在檐口处的室内净高应不小于1.8

米。

5.2.3承重结构体系宜采用传统穿斗木结构,柱网三开间,开间轴线距离控制在

3.3米至4.2米;进深根据整体建筑体量确定,宜七至九进深,进深轴线距离控

制在1.0米至1.5米;可根据空间需求做“减柱造”,进深轴线距离不超过3米。

5.2.4屋面坡度根据传统聚落风貌保护要求确定,通常坡度可取i=1:2。

II外观风貌

8

5.2.1外观应保持毛石砌筑围护结构的整体效果,墙体基座、转角、门窗过梁等部

位宜使用大块料石。

5.2.2正立面及墙体中上部等部位,可采用木板墙作为围护结构,在冬季较为寒冷

的地区,应注意增加保温。

5.2.3正立面和背立面可根据室内房间功能、观景需求开设外窗,以毛石墙作为围

护结构的部分,外窗宽度应控制在900mm以内;以木板墙作为围护结构的部分,

外窗开设尺寸相对自由,但也应从传统风貌保护的角度,不宜开窗过大。

5.3空间功能优化

I总体格局

9

5.3.1作为村民自用民居,在房间功能上,应至少包括卧室、堂屋、餐厅、厨房、

卫生间、储藏室等房间;在有条件的民居中,宜连同餐厅或厨房设置火塘间,适

应传统生活习俗;有半地下室或二层的房屋应设置楼梯,不宜使用爬梯。

5.3.2作为村民经营可外租的民居,在房间功能上,还应包括公共客厅、餐饮经营

区等其他公共空间,民宿客房、卫生间宜提高面积标准与环境品质,不宜低于城

镇住宅的相应指标。

5.3.3民居优化空间功能,提升居住品质,应重视建筑设备现代化需求。

5.3.4民居机电设备管线的设计应相对集中、布置紧凑、合理使用空间。

5.3.5民居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

2排水立管不应设置在卧室内,且不宜设置在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当必须

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时,应采用低噪声管材。

3污废水排水横管宜设置在本层套内,但不应穿过卧室;

4设置淋浴器和洗衣机的部位应设置地漏,设置洗衣机的部位宜采用能防止溢

流和干涸的专用地漏。

5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和无水封的地漏与生活排水管道连接时,在排水口以下

应设存水弯;存水弯和有水封地漏的水封高度不应小于50mm。

6地下室、半地下室中低于室外地面的卫生器具和地漏的排水管,不应与上部

排水管连接,应设置集水设施用污水泵排出。

5.3.6以煤、薪柴、燃油为燃料进行分散式采暖的民居,以及以煤、薪柴为燃料的

厨房,应设烟囱;上下层或相邻房间合用一个烟囱时,必须采取防止串烟的措施。

5.3.7室内空调系统及设备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分户或分室设置的分体式空调器时,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不破坏传统

建筑风貌。

2当不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主要房间应设置空调设施或预留安装空调设施的

位置和条件。

3空调系统应设置分室温度控制设施。

4冷凝水应能有组织地排放。

5.3.8每套民居应设置户配电箱,其电源总开关装置应采用可同时断开相线和中

性线的开关电器。

5.3.9电源插座、人工照明、电信网络、安全防范等系统及末端的设计应符合《住

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相关规定。

5.4围护结构提升

I一般规定

10

5.4.1民居围护结构材料宜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从内而外改善围护结构

保温、防水、热惰性、气密性等性能。

5.4.2围护结构构造应坚固、适用、美观,保持传统民居风貌同时提升室内环境性

能。

5.4.3新建民居应结合现代住宅技术,对围护结构进行完整设计。

5.4.4改造民居宜利用室内装修,从室内侧提升围护结构各项性能。

II围护结构材料

5.4.1保温材料宜选用不易受潮的干法施工材料(如EPS、XPS等);如选用湿法

作业的保温材料(如玻化微珠砂浆、气凝胶等),应对砖石砌筑墙面预先做基层

平整处理,保证保温层厚度一致,同时要注意封堵缝隙。

5.4.2防水材料应优先选择卷材类,铺设前注意对砖石砌筑做基层找平处理;涂膜

类防水材料不宜使用在外围护结构中,仅可用于卫生间等室内防水部位。

5.4.3传统民居砖石墙体具备优良的热惰性,应保持传统民居砖石墙体厚度。

5.4.4传统民居屋顶铺设石板瓦遮阳性能良好,具备一定的热惰性;如保证与墙体

类似热惰性,宜在屋顶木结构望板上增设混凝土附加结构层,提升屋顶热惰性。

5.4.5传统民居砖石墙体气密性较差,应通过现代气密性材料进行补充。

5.4.6气密材料主要有无纺布、高分子卷材、气密胶带等,应用在构造保温层内外

侧、窗洞口等建筑构件连接缝隙处。

III围护结构构造

11

5.4.1利用原有地基基础进行翻新或改造的民居,应铺设卷材类的防潮层,并上翻

防潮层至挡土墙出地面高度,使防潮层连续有效。

5.4.2开挖原有地基,新建民居基础,应在素土夯实或岩石基层以上,做不少于

100mm厚的细石混凝土防潮层,挡土墙宜用混凝土墙体,并在墙体外侧做连续

的卷材防水层。

5.4.3地下室、半地下室地面应使用防潮材料作为完成面,如铺设瓷砖、素混凝土、

石板、复合地板、石塑地板等,如铺设实木地板等易受潮材料,应做架空通风龙

骨层。

5.4.4高于室外地坪的主要房间地面,宜铺设防滑材料地面。

5.4.5楼面应保证隔声性能。如采用木结构楼面,应满足承重设计要求前提下,加

铺一层不少于50mm厚的细石混凝土,提升撞击声隔声性能。

5.4.6屋顶宜采用正置式保温防水屋顶,防水卷材以上铺设石板瓦应卧砂浆,保障

牢固连接。

5.4.7檐口宜采用檐沟等有组织排水方式,注意与传统风貌立面元素协调;也可采

用无组织排水。

5.4.8民居应保留传统砖石墙体,应在室内侧做内保温层、隔汽层、装饰层。

5.4.9墙体保温层内侧应设置完整的防水隔汽层;在砖石墙体缝隙较大不足以防

水的情况下,保温层与砖石墙体夹层内可设置防水透汽层。

5.4.10新建、保留传统风貌木板墙,应在内侧应设置完整的保温层、防水隔汽层;

在木板墙不作为防水层的情况下,木板墙内侧应设置防水透汽层。

5.4.11除具有传统风貌的户门、异形洞口外,功能性外门窗应采用节能门窗。

5.4.12窗体应与保温层安装在同一平面内,以减少冷桥。

5.4.13保温层内侧的防水隔气层膜材,应在窗洞口处延长约200mm,外翻后被窗

框压住固定。

5.4.14保温层外侧的防水透气层膜材,应在窗洞口处延长约400mm,内翻后被窗

框压住固定。

5.4.15窗框外侧应用气密防水胶带密封,保证气密完整性。

5.4.16外门窗宜设置批水板、外窗套,保障良好的防排水性能。

5.4.17在冬季较寒冷的地区,外窗外侧可设置用于保温的格栅,于夜间封闭白天

打开。

5.5本土材料工艺

I一般规定

12

5.5.1在民居新建或改造项目中,应注重本土材料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宜在新建项

目的外观侧重传统材料使用,在室内主要生活功能区,注重现代材料工艺细部设

计,与传统精致手工作业融为一体。

II石墙

5.5.1厚重砖石墙体是传统民居的重要风貌元素,应在新建、改造工程中进行精细

建筑设计与结构计算。

5.5.2石材应选用当地浅色料石或毛石,选石是应注意以下要求:

1料石色差宜较小,宜选用偏暖色、浅灰色;

2毛石色差较大,应多取浅灰色石材进行砌筑墙体,深色毛石可砸成石板作为

瓦屋面铺设;

3注意既有民居拆改石材再利用,再利用不应作为承重构件使用。

5.5.3新建民居的石墙砌筑应满足结构设计要求,并在以下重点部位注意材料组

织:

1基础或挡土墙等下部、转角应采用大块石材,其墙体厚度应大于中上部墙体。

2注意保留经过雕刻造型的檐口、转角、窗洞口等异形石材构件。

5.5.4石材切削应注意上下大面平整,便于砌筑;应至少切平外完成面,便于作为

参考基准面。

5.5.5石墙砌筑应先边角定位,后中心填充,并注意体现传统风貌的重点部位砌筑

方式:

1墙体转角、门窗侧壁等有立砌料石,宜在内侧立钢筋加强,并与立砌料石锚

固,并用大块料石压顶。

2门窗过梁应采用坚固条石,宜铺设钢筋等进行组合加强。

3填充部位的毛石墙体,应在高度方向每隔约1.0m,铺设较小石材进行一次找

平,找平后再继续向上铺设一皮石材。

5.5.6石墙与木材连接应牢靠,宜用金属件作为连接,与石墙采用膨胀螺栓安装,

与木材采用普通螺栓连接。

5.5.7清水石墙外墙做法,应作为传统风貌保留,不得在石墙外侧抹灰,新建建筑

在可每皮石墙下部靠内侧卧砂浆砌筑连接,如石墙外侧有砂浆或其他材料污染,

应即使清理。

5.5.8清水石墙内墙做法,应使用在公共区域,不宜在卧室使用,竣工前也需要清

洗。如在人员较多空间使用,应在清水石墙内墙一侧加装玻璃遮罩,一面粗糙肌

理划伤相关人员。

III木结构

13

5.5.1传统木结构体系是传统民居的重要风貌元素,应在新建、改造工程中进行精

细建筑设计与结构计算,在抗震设防地区还应做结构抗震计算。

5.5.2木结构体系宜采用穿斗式,主体构件(如柱、穿枋、屋檩等)尺寸应经过结

构计算验证,次级构件(如梁、板、椽等)尺寸应结合结构估算与经验数据确定。

5.5.3柱网应在三个维度上均做斜拉构件加强,防止平行四边形变形倾覆。

5.5.4木结构构件应来自当地树种,木材经过充分干燥后使用。

5.5.5柱础应保证防潮、防水、防虫,可采用传统石质柱础。

5.5.6采用现代材料作为柱础,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基础不宜与柱端面直接接触,或

对木柱端面进行完善的防潮防腐处理。

5.5.7柱与基础的锚固可采用U形扁钢、角钢和柱靴等连接方式。

5.5.8主体构件(柱、穿枋、屋檩等)及其与其他构件连接的节点部位,不应被保

温层封闭,以保证其自然通风。

5.5.9穿枋、梁等水平构件,可与砖石墙体搭接,但不应穿透墙体。

5.5.10木望板上铺设混凝土附加结构层时,应先铺设卷材防水,防止混凝土制作

期间,水分渗入木材造成霉变等破坏。

5.5.11木结构完成面应做油漆保护层,三层及以上的木结构还应根据《木结构设

计标准》进行整体防火处理。

IV石板瓦

5.5.1石板瓦铺设可分为自然肌理和秩序肌理两类,传统聚落民居宜采用自然肌

理的方式铺设。

5.5.2石板瓦的长宽尺寸通常在300mm~500mm,厚度在30mm~40mm。

5.5.3砌筑时应卧砂浆,自檐口至屋脊进行铺砌,水平相邻板瓦应搭接不少于1/5,

上下相邻板瓦应搭接不少于1/3。

5.6综合节能体系

I一般规定

5.6.1民居在地域上分布较为松散,应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生态策略和

设计措施,维持动态热舒适室内环境,营造良好的光环境与声环境。

II被动式策略

14

5.6.1位于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的民居应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季日

照。

5.6.2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应有直接天然采光;采光系数不应低于1%,采

光窗洞口的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7。

5.6.3起居室(厅)或对外经营性的公共空间宜采用天窗采光,设置天窗宜采用亮

瓦等无框透明构件,保持传统建筑风貌。

5.6.4民居的平面空间组织、剖面设计、门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的设置,应

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单朝向民居宜采取改善自然通风的措施。

5.6.5卧室、起居室(厅)、厨房、火塘间应有自然通风。

5.6.6民居应根据所在气候区特征、具体地点的气候数据,进行围护结构各项热工

性能设计,确定保温、隔热目标。

5.6.7起居室(厅)或对外经营性的公共空间宜重视通风,居住空间重视保温,可

在民居内形成局部保温的部位。

5.6.8充分挖掘院落、天井、挑檐等半室外空间,对室内空间的缓冲、调适的作用。

5.6.9充分利用石砌墙体、石板瓦屋盖等地方材料的热惰性作用,并补充现代材料

提升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5.6.10民居的屋面、地面、外墙、外窗应采取防止雨水和冰雪融化水侵入室内的

措施。

5.6.11民居的屋面、外墙的内表面、内保温双侧等部位应采取通风、隔汽等有效

措施,保障在设计的室内温度、湿度条件下不出现结露。

5.6.12民居室内装修设计宜进行环境空气质量预评价,在选用住宅建筑材料、室

内装修材料以及选择施工工艺时,应控制有害物质的含量。

III主动式设备

15

5.6.1民居所在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宜采用沼气收集装置,并应注意以下原

则:

1沼气装置宜按(自然)村设置,柴薪、人畜粪便、可分解的其他有机物垃圾,

应集中进行处理;

2无集中设置条件的可按户设置,但应有专门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维修。

5.6.2生活热水的热量供应,宜采用高效清洁能源:

1在太阳能较为富集地区,宜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并应注重真空管、热水管等

需要安装在屋顶的装置,与传统风貌住宅相协调。

2在与传统风貌协调较为困难时,宜使用空气能热水器,并应注重热泵室外机

等需要安装在立面的装置,与传统风貌住宅相协调。

5.6.3人工照明设计目标应舒适、高效、节能,遵循以下原则:

1室外照明不得破坏原有传统建筑风貌,照明装置不得过亮形成眩光;

2室内居住空间应根据功能需求设置人工照明,在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基本条件下,可对传统文化、公共活动等空间做重点照明

设计;

3人工照明宜选用满足《室内照明用LED产品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0255-2019)的照明产品。

5.7民族特色要素

I空间要素

16

5.7.1民居应注重庭院景观与空间的特色塑造,结合村寨民族传统风貌,营建功能

性公共空间。

5.7.2宜整合若干相邻民居,进行连片修缮,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围合感的公共空

间,可用于开展村寨集体活动、民族节庆传统习俗活动。

5.7.3民居宜利用入口台阶、拱门、巷道等人流汇聚频繁的空间,增加简易临时休

息区,可容纳少许人员临时座位,提供村民非正式交流场所。

5.7.4民居堂屋应保持良好的传统风貌,沿用传统祭祀空间格局,空间宜开敞通

高,中心对称,并在中轴线空间尽端布置民族传统特色物品。

5.7.5民居宜保持传统火塘间功能,在空间上与功能现代的厨房结合,为冬季提供

民居内集中采暖空间。

5.7.6火塘间应采用薪柴或生物质材料封闭燃烧,不得在室内散发烟气或污染物。

5.7.7火塘间应多设沙发、座椅,形成全屋居民集中交流空间。

5.7.8村寨内遗留传统防御性空间应保留并进行良好修缮,可提升其功能为具备

民族特色的历史博物展陈空间,村寨通向该防御性空间的道路宜同步进行环境提

升。

II材料要素

17

5.7.1主入口应保持传统门、窗的尺度和材料肌理,并在以下部位注重维持传统风

貌特色:

1大门:门板应为深色木板门,实木桐油肌理,方正对称,双开向内;门栓等

应与门板维持类似材料肌理。

2门楣:应为整根石梁或木梁,正中、与门楹交接角部可进行具有民族象征符

号的简单雕饰;可设置门簪、匾额或类似外挂装饰物;不宜对门楣所有部位进行

繁复雕饰;不宜在门楣设置直接、间接照明的灯具。

3门楹:应为大石块水平砌筑或整石立柱,立面为木板时门楹应为整木柱;门

楹装饰应比门楣简化,以对联或其他简单挂饰为宜;不宜设置直接照明的灯具,

可设置间接照明或通过门楹进行漫反射而对周边增加亮度的灯具。

4门槛:应为整根石槛,大小与民居尺度匹配,高度以150-250mm为宜;如民

居提升公共性功能,需进行无障碍设计,则应取消门槛,或将门槛简化为两侧具

有装饰性的门楹柱础,中央无高差缺口处不小于850mm。

5.7.2花窗宜与石雕、木雕结合,考虑舒适和节能等建筑性能要求,民居开窗宜以

现代节能窗为主;花窗其开启面积不宜过大,应以固定扇为主。设计运用材料需

要注意以下要求:

1石雕花窗应为固定窗,内侧可用玻璃进行密封,并良好密封玻璃与石材交接

缝隙。

2木雕花窗宜为固定窗,可结合现代门窗开启扇进行设计;通常做双层窗,木

雕花窗与外立面平齐,位于现代门窗外侧;具有节能保温效果的现代门窗应为内

开或上悬。

3现代门窗不宜面积过大,应避免在石墙中开较大的洞口;如具有观景功能的

窗,应与木板墙体结合;现代门窗宜在外立面采用深色哑光肌理。

5.7.3除门窗外,木雕宜出现在以下部位,体现传统空间特色:

1堂屋中轴线尽端墙面;

2室内大木结构中梁与柱交接的构造节点,但不得削弱结构强度;

3室外檐下空间的椽条端头,宜在建筑四角设置。

5.7.4除门窗外,石雕宜出现在以下部位,体现传统空间特色:

1室外基座与主体立面的交接处,即“腰线”;

2四角檐口下;

3室内大木结构柱础;

4室外景观小品,如落水口、排水井等。

5.7.5装饰元素的内容根据村寨民族习俗确定,宜分为以下类别:

1几何纹样:以格网线条、抽象对称图案为主,在大多数建筑部位、室内外均

适用;

18

2植物形象:以花、叶等图案为主,可雕饰相对细腻,也可抽象为云状,用于

门窗、外立面等;

3动物形象:不宜使用具象形象,也不宜随意使用,通常仅用于一些具备习俗

特征的建筑构件,如落水口处有简化抽象的龙、蛙、龟等形象,在柱础处有抽象

的狮、马、牛等形象;

4人物形象:民居外观应慎用人物形象,堂屋或土地庙等具有供奉功能的传统

空间,根据村民的具体需求少量设置。

19

6哈尼族等生土建造体系特色民居

6.1民居选址布局

I顺应自然基底

6.1.1村寨空间的建设应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处

理道路、建筑与山形、水体等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突出地方性特色,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与村寨可持续发展。

6.1.2村寨应顺应地形布置建筑,高差、坡度不宜过大,适应坡地的地形地貌特征,

建筑内部空间的高差可以因为地形存在一定的变化,建筑的晒台可以和较高地形

的部分相结合,拓展建筑的空间感。

6.1.3顺应自然机理,对原生环境和自然、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历史人文资源最

小干扰和影响,避免大拆大建。

6.1.4民居选址应避开泥石流、滑坡地带,避开天然河道、谷地等易受水流冲击的

地带;如无法完全避免,应为聚落或民居设置地表水专用河道。

II适应气候条件

6.1.5山区的气温受海拔、地形等因素影响较大,在与邻近台站的气象资料进行比

较时,应注意小气候的影响,注意气候条件的相似性。

6.1.6夏热冬暖地区具有长夏无冬、温高湿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的特点。

建筑应注意除湿与隔热、日照、遮阳与通风的有效平衡,夏季以防热、通风降温

为主,同时兼顾冬季保温除湿。

6.1.7该地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相似,建筑群体选址和规划布局需要协调,在防风和

通风之间取得平衡。

III优化竖向空间

20

6.1.8采用标高控制、坡度变化、高差变化等多种技术手法,配合建筑功能、道路

交通、作物种植等功能需求,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6.1.9场地内存在较多的高差,这些高差形成了丰富的竖向空间。目前这些空间除

去用于交通系统外,其余则是废弃的。在改造中,应将这部分空间利用起来,一

方面可以丰富和优化交通系统,另一方面可以将其他功能置入。

6.1.10村寨建设用地宜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在保证场地安全的前提下,可选择

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大于25%的用地;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时场地竖向规划为平

坡式,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综合建筑功能、用地条件竖向规划为台阶式。

6.2空间形态生成

I融入周边环境

6.2.1民居建设时,建筑的平面形式应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顺应地形和朝向变化

以减少对自然地形的影响。

6.2.2房屋应顺应山地而建、布局紧凑;当必须要挖填土方时,填土与挖土的土方

量应大致持平。

6.2.3建筑功能区块宜根据地形情况在不同的高程上布置,整座建筑因地就势形

成各具特色的民居,根据不同的用地条件融入周边环境,随着山地的起伏变化形

成错落多样的民居形式。

II尊重本土文化

6.2.4基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形成的民居形态特征应予以尊重、传承和保护。

6.2.5应对当地传统文化节日与风俗进行提取,结合居住空间,形成符合当地居民

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的功能空间。

6.2.6宜采用本土材料建造传统建筑,需对本土材料进行梳理并加以改进,形成建

筑材料的可持续循环再生。

III完善功能空间

21

6.2.7建筑功能空间的调整策略:

1对于改建的民居,可以根据不同家庭需求对其添加相应的功能,如现在所需

要的学习空间书房,以及更加方便的与卧室配套的厕所。

2面对窄小的传统民居,需对原有的居住空间进行扩充,增大空间的容量以适

应现代居民对居住舒适性的要求。

3对空间布置不恰当而导致的空间布局的浪费与不充分的利用问题,需要对既

有传统空间进行重新的考虑,采取分割与融合形成高效好用的空间提供给居民使

用。

6.2.8控制建造成本

1新建民居选址时应尽可能利用周边的资源,优先使用当地自然资源,就地取

材。

2对民居的改建与扩建项目,应尽可能的使用原有建筑的材料,形成可持续性

建造,减少材料运输与加工工程中造成的能源消耗。

3对民居的构造、空间尺寸进行模块化提取形成相应的规格尺寸,减少建造过

程中材料的损耗与浪费。

4对于新建民居,建议通过乡村互助式建造节省人工成本,减轻经济负担。

6.3空间功能优化

I定位建筑功能

6.3.1尊重传统空间布局,保留原有优秀的建筑平面形式,并侧重于提升房间舒适

度标准。

6.3.2在新建、改建过程中,对不同功能空间可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居民对使用

空间的个性化需求。

6.3.3从建筑的外观与构造来看,哈尼族“蘑菇房”的坡顶部分,其构造为竹木构

架承重,个别房屋也有部分土墙承重。竹木构架在技术落后的民族地区较简单,

且不规范;技术较好区则为规整的人字形木屋架,屋面多为草顶。

II保留本地特色

22

6.3.4村镇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内应严格保护该地段的历史风貌,维护其整体格局

及空间尺度,并应制订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方案,以

及重要节点的整治方案。

6.3.5哈尼族建筑屋顶覆盖厚重的茅草以应对相对湿润的气候,需要不断翻新,以

形成独特的建筑聚落景观。

6.3.6保留传统建筑特色木檩条构造做法:两侧平坡檩条平齐,辅以竹木条横向串

联。山墙上部檩条以端部为中心,依次旋转一定角度,成圆锥状。

6.3.7对遗存的古树名木、河道沟渠、林地、湿地等自然、人工地物地貌应进行有

效保护,杜绝随意砍伐、更改和挖填行为。

6.3.8村镇历史建筑的改造,应保留建筑中体现历史风貌最主要的要素,如立面、

屋顶、墙面材料、结构、外观色彩和建筑构件等。

6.3.9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其道路铺装、建筑形式、空间特征、建筑

小品及细部装饰等,均应按照原貌保存和修缮。

III优化空间序列

6.3.10在新建或改建过程中,首先应尊重当地传统习俗,继而根据现代人对生活

品质的需求进行建筑空间序列的再排布。

IV提升室内环境

6.3.11提升室内光环境:通过合适的开窗,使室内主要功能空间的采光系数满足

标准值的要求。

6.3.12提升室内热环境:增加墙体底部条石的保温性能,对建筑外门窗进行改进,

增加其密闭性,控制外窗各朝向的开启面积、窗地比等,外窗窗框和玻璃恰当选

择外窗窗框和玻璃材质。

6.3.13提升室内声环境:主要功能房间应避免噪声干扰,引入自然流水声音、鸟

鸣声、风声。避免客厅和卧室的相互干扰,将二者分开。

6.3.14提升室内空间布局:对室内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V引入自然空间

6.3.15在传统民居中,白天引入自然风物:利用晒台和灵活的窗户,引入各个方

向的自然风光,包括梯田、云雾、山峦、树林、流水等。

6.3.16在传统民居中,夜间引入星空夜景:利用露台晒台,引入星空到人们的生

活中,晒台和卧室、起居室、书房位置相近,使用者可以在夜间来晒台休息、聊

天、观赏星空,以创造交往场所。

23

6.4围护界面提升

I优化围护墙体

6.4.1民居围护结构材料宜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从内而外改善围护结构

保温、防水、热惰性、气密性等性能。

6.4.2保温材料宜选用不易受潮的干法施工材料(如EPS、XPS等);如选用湿法

作业的保温材料(如玻化微珠砂浆等),应对石砌筑墙面预先做基层平整处理,

保证保温层厚度一致,同时要注意封堵缝隙。

6.4.3防水材料应优先选择卷材类,铺设前注意对砖石砌筑做基层找平处理;涂膜

类防水材料不宜使用在外围护结构中,仅可用于卫生间等室内防水部位。

6.4.4哈尼族传统民居土坯砖墙体具备优良的热惰性,应保持传统民居土坯砖墙

厚度。

6.4.5传统民居砖石墙体气密性较差,应通过现代气密性材料进行补充。

6.4.6传统砖石墙体内侧宜做保温层、隔汽层、装饰层。

6.4.7围护结构构造应坚固、适用、美观,保持传统民居风貌同时提升室内环境性

能。

6.4.8新建民居应结合现代住宅技术,对围护结构进行完整设计。

6.4.9改造民居宜利用室内装修,从民居内侧提升围护结构各项性能。

II改造屋面构造

6.4.10哈尼族传统民居的“蘑菇顶”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和防水性能,在新建、

改建时应进行保留。

6.4.11传统民居“蘑菇顶”和墙体交接处应做密闭处理,以减少室外热环境对室

内影响。

6.4.12哈尼族传统民居的晒台(平屋顶)宜增加其保温、隔热和防水性能。

6.4.13平屋顶可采用正置式、倒置式或架空屋顶的方式进行处理。

6.4.14平屋顶宜采用无组织排水,注意与传统风貌立面元素的协调。

III提升门窗体系

24

6.4.15除具有传统风貌的户门、异形洞口外,功能性外门窗应采用节能门窗。

6.4.16窗体应于保温层安装在同一平面内,以减少冷桥。

6.4.17窗框外侧应用气密防水胶带密封,保证气密性。

6.4.18保温层内侧的防水隔气层膜材,应在窗洞口处延长约200mm,外翻后被窗

框压住固定。

6.4.19保温层外侧的防水透气层膜材,应在窗洞口处延长约400mm,内翻后被窗

框压住固定。

6.5本土材料应用

I材料循环再生

25

6.5.1本土材料作为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构建乡村建筑的基石。由于受到经济

和交通等条件制约,一是就地取材,采用当地获得易于加工的自然材料是乡村建

筑的营造手法;另一种是循环利用,对传统材料的回收利用。

6.5.2竹材:竹材是许多民族用于建筑建造的材料之一,主要是用来做承重结构柱

或是编织成围护结构。

1作为基础时,竹材使用应满足:选用竹节节距短、竹肉厚、直径大的竹子;

小径竹子需将多根绑扎在一起;基础埋深不应小于地冻深,基础宜高出地坪高

300mm;进行防腐、防潮处理,自然晾干。

2作为连接构件时,宜遵循“对称、规则、均匀变化”的设计原则。

3作为墙体材料时,宜进行干燥处理,选用直径大的竹子。

4作为屋面材料时,采用小于30°的坡度;进行防腐处理。

5在秋季或冬季砍伐,竹龄宜在4年以上。

6竹材宜经过专业设备的脱糖处理、杀菌和干燥,用来防止虫蛀。

6.5.3木材:木材是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和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在重新利用时

需要进行质量评估与结构计算,在抗震设防地区还需考虑结构抗震计算。

1木材再利用时,进行防潮和防虫处理。

2主要的承重构件宜使用枝干直顺的针叶材,大跨度梁类等重要木制构件宜选

用木质细密、纹理顺直、无节和无其他缺陷的耐腐、硬质阔叶材。

3木材含水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对于结构构件的原木或方木不应大于25%;对

于板材结构及受拉构件的连接板不应大于18%;对于木制连接件不应大于15%。

4板材结构及受拉构件的连接板等,不应使用湿材制作。

5防火设计应按照《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2017)进行整体防火处理。

6应用于不同部位的木材宜采用不同的加工手法。

6.5.4茅草:茅草屋顶是哈尼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宜在新建或改建的过程中进行精

细化的设计。新建民居的茅草屋顶应满足以下需求:

1材料饱满、结实,温度30℃-35℃略微潮湿的条件下使茅草自然干燥。

2对干燥的茅草进行防火处理。

3茅草的厚度宜为15cm。

4在结构层和茅草之间铺设防火卷材。

6.5.5石材:石材主要用于建筑的围护结构或基础部分,因为石材的质地坚硬,比

较稳固,耐潮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各种民居之中。新建民居的石墙砌筑应在以下

重点部位注意材料组织:

1基础下部、转角应采用大量石块加固,其墙体厚度略大于其上部墙体。

2门窗过梁应采用坚固条石。

3注意保留经过雕刻造型的檐口、转角、窗洞口等异形石材构件。

26

6.6综合节能体系

I高效能源综合利用

6.6.1在哈尼族所在地区,可利用的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

等。依据当地环境的综合情况进行选择利用。

II被动式通风与空气质量改善

6.6.2卧室、起居室(厅)、厨房、火塘处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

6.6.3民居的平面空间组织、剖面设计、门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的设置,应

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单朝向住宅宜采取改善自然通风的措施。

III保温隔热防潮一体化增强

6.6.4民居应根据所在气候区特征进行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设计,在哈尼族民居

所在地区,可参照《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

IV室内炊事采暖设施优化建造

6.6.5在室内进行炊事采暖时,应首先选用清洁能源。

6.6.6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能源材料时,应先将其碳化,同时增强室内通风措施。

V生活污水、厨余垃圾绿色处理

6.6.1生活污水与厨余垃圾要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6.7民族特色要素

I地方风俗

6.7.1择址:哈尼族择址遵循“四素同构”相处模式,形成山林—溪水—村落—梯

田四个维度。哈尼村落,一般居住在背山靠水,森林比较茂密的高山和半山区。

在村落的周围和附近的山顶上,一定有茂密的树林以保持水土。哈尼族充分顺应

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山形地貌、溪流泉水来营造自身聚居村落。

II特色建筑

27

6.7.2哈尼族特色建筑为“蘑菇房”和“土掌房”。正房上一般设计为两坡或四坡

的蘑菇顶。屋架用木搭构,上铺木或柱椽子;屋面用茅草层层叠铺,拖至平屋顶

下,草缘厚重。脊短坡陡,好似一朵蘑菇,俗称“蘑菇房”。正房的前廊或耳房一

般采用土平顶,单层或二层,顶为晒台,由正房二层至晒台晾晒农作物。蘑菇房

平面宜采用“独立型”或“曲尺型”或“合院形式”。

III地方材料工艺

6.7.3用砖的建议:建议哈尼族将土坯砖用于构筑夯土墙,夯筑楼板和平台。这样

做有利于提升建筑保温隔热性能,使冬暖夏凉;同时土坯砖易得,易加工,施工

方便,可以减少造价。但也存在如下缺点:砌筑高度有限;卫生条件差;使用年

限低;易开裂;居住环境差。建议采用改良后的土坯砖。

6.7.4用木材的建议:建议哈尼族将木材用于构筑木框架、木椽、楼板、门窗。木

材易得,易加工,自重小,跨度大,施工方便。其缺点是易变形,易着火,易腐

烂。建议对以上缺点进行处理。

6.7.5用石材的建议:建议哈尼族将石材用于构筑石墙、场地台基、地基、勒脚,

柱础。石材具有材料易得,材质坚硬,防火,施工方便的优势。建议注意石材难

加工、自重大的缺点,并进行合理规避。

6.7.6用草的建议:建议哈尼族将草用于构筑屋顶,楼板的底部(椽上铺荆条糊草

拌泥,承托平屋顶)。草料具备材质轻盈坚韧、易得、易加工、施工方便的优势。

但其易变形;易着火;易腐烂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建议对草料进行合理筛选和处

理。

6.7.7用沙子的建议:建议哈尼族将沙子用于制作土坯,砂浆。沙子易得,易加工,

施工方便。但当地产量有限,建议遵循当地政策和经济条件。

6.7.8用石灰的建议:建议哈尼族将石灰用于铺设屋顶平台面层,墙面保护层。这

样可以平整土顶,方便晾晒。但是石灰材料难得,不易加工。

28

7藏族等生土建造体系特色民居

7.1村落选址布局

I融入周边环境

7.1.1藏族一般居住在高海拔山区,为保证村寨居民的生活和种植放牧,应综合考

虑德钦地区地形垂直差异大的情况,合理选择建村地段,保证传统藏族人民生活

生产习惯,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选择在1800-4000米海拔的地方,不应选择高于4000米海拔和低于1800

米海拔的地方;

2藏族人民素来有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仰,处在1800米海拔以下

的河谷区域,多为水系的缓冲区,不应成被选为村寨建设的地址。海拔高于4000

米的高寒地区空气压力低,空气含氧量少,对人体健康不利,且随着海拔上升,

温度下降,农作物难以种植,海拔高于4000米,不利于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7.1.2为保证村寨安全性和合理性,应紧凑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村寨选址的坡度应在15-25°为宜,如不能在该坡度范围内找到适宜的村寨

建设用地,也可选择坡度为25-35°的地段。河谷区的村寨选址选在15-25°的坡

地;半山区的土地坡度大多在25°以上,25-35°和大于35°的土地面积占比较

大,村寨选址坡度选择可以在15-25°的基础上增加25-35°的坡地;高寒山区内

土地坡度集中在15-25°之间,但是高寒区的可耕地范围小,综合考虑,可以把

缓坡留作耕地,村寨建设用地可在15-35°范围内选择;

2应靠近道路等交通设施,提升交通经济性;

3应选取光照充足、水源丰富,交通便捷,地形平坦宽阔的主河谷地带建设村

寨,适于耕作、生产、生活与村寨发展。

7.1.3为保证村寨居住环境,村寨选址应顺应地形地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村寨选址应与周围的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持原有村寨空间关系;

2河谷地区的村寨选址以半阴坡和半阳坡为主,方位上以东坡为主;

3半山区村寨选址以阳坡和半阳坡为主,方向主要分布在东南坡和西坡上,以

村寨面向澜沧江,背靠山体为主;

4高寒山区聚居村寨的坡向分布相对随机,选址在阳坡的居多。选址主要在阳

坡及各个坡向上选择坡度平缓,适宜居住耕种的土地。

II尊重本土文化

29

7.1.4尊重藏族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文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村寨选址和建造应该顺应自然,选择坡度小,适合建造的地方;

2建筑材料应易于获得,最好可以循环使用,从旧建筑中拆除后进行再利用,

以减少对自然的掠夺;

7.1.5尊重藏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文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为保护藏族人民信仰的神山生态,村寨选址应避开高海拔的位置;

2民居单体建筑选址和建造应根据藏传佛教传统选择建筑朝向和首层堂屋位

置。

III控制建造成本

7.1.6为减少运输费用,应就地取材。云南地处西部,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山峦环

绕,重岩叠嶂,村与城市之间的路曲折蜿蜒,山区建房的建材运输费用甚至高于

建材购买费用。村寨建造时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资源,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运输

费用。

7.1.7为减少人工费用,应推广乡村互助式建造。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流程,我们

可以将建筑的建造大部分交由当地的居民完成,当地的居民是建筑更新的主要受

惠者和实践者。将建筑的建造流程化通过培训活动,让每一位村民了解建造的具

体规则,让他们自己动手建造属于自己的住房,可节省许多人工成本,从而有效

的控制建造成本,减轻建造带来的经济负担。

7.1.8为减少材料费用,应尽量使用本土材料,并且要实现本土材料的可持续利

用。云南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为传统民居建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天然建筑

材料,最为常用的有土、木、石、草及农作物秸秆等。传统的天然材料既可以保

留建筑的风貌又能节约经济控制成本,由此可以将当地材料与适宜的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低碳低造价民居。

30

7.2居民选址布局

I顺应自然基底

7.2.1村寨空间的建设应适应高原地形地貌、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处

理道路、建筑与山形、水体等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不同地理区位的村庄应根据

不同环境选择符合其自然基底的建造方式,突出地方性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与村寨可持续发展。藏族传统村落顺应地形布置建筑,高差坡度不宜过大,

适应坡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建筑内部空间的高差可以因为地形存在一定的变化,

建筑的晒台可以和较高地形的部分相结合,拓展建筑的空间感。

7.2.2村寨空间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坡面稳定性,避免泥石流、滑坡灾害的潜在影

响。高原地区地形起伏明显、坡度较大,需要重视专业排水设计,避免雨水在村

寨低地或道路积聚,在特殊性岩溶地区土层保障村寨行洪防洪安全。

7.2.3村寨空间的建设应当注意功能与造景并重,在建设和美化过程中宜利用高

差种植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形成层次色彩丰富的台层式绿化带,达到功能和美

观的良好结合。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应按照适地适树、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

生长周期长短结合的原则进行绿化。

II适应气候条件

7.2.4民居的选址布局要充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民居选址需要选择坡度适宜的位置;

2选址需要考虑冬季直射阳光不被遮挡;

3在夏季,建筑组团和内部空间需要良好的自然通风;

4在冬季,建筑需要充分考虑建筑保温。

III优化竖向空间

7.2.5优化村寨公共竖向空间

1因地就势:乡村道路建设应经济高效,尽量顺应、利用自然地形。同时充分

利用原有路基,对道路与街巷进行必要的完善,如连通尽端式的道路。建设山地

路时,可通过绕环山丘、平行盘旋、或树枝尽端形式等模式设计道路;

2村寨公共空间体系应与村寨整体格局、建筑布局相适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

协调。

7.3功能空间优化

I定位建筑功能

31

7.3.1藏族民居的平面类型

1藏族民居一般围合成庭院式,形成“U”字形和“回”字形;

2传统藏族民居大多分为三层,一层圈养牲畜,二层是堂屋,主人卧室,仓库

等。三楼为客房和佛堂,传统屋顶是土掌平顶,近些年有在土掌平顶上加上水泥

瓦坡顶,或彩钢瓦坡顶;

3房屋内部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一到两间小房间为杂物间或卧室,一边

为正房也就是堂屋,是整个房屋的最重要空间,装修最为隆重精致,布置佛堂、

中柱、火塘、沙发座椅等。

7.3.2高原地区传统藏族民居的典型空间组成

1火塘:是藏式民居中最为重要的空间,装修最为隆重精致,布置佛堂、中柱、

火塘、沙发座椅等。火塘以木炭生火,在寒冷的冬季火塘既能够烹饪食物,也可

以给房屋取暖;

2佛堂:传统藏族民居一般会在顶层设置一个佛堂空间,摆放供奉的神像祭品

等,是藏民信奉藏传佛教的象征;

3卧室:卧室是藏族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空间,一般分两层设置,一层卧室为自

用,二层为客房。

7.3.3高原地区传统藏族民居的结构形式

1传统藏族民居都是墙承重体系,用当地粘土夯筑的墙体厚约60cm,十分厚实;

2屋顶分为土掌平顶和水泥瓦坡顶两种,屋顶由木构架承重。

II保留当地特色

7.3.4保留传统夯土墙体:采用当地粘土夯筑而成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粘土,粘性

很高,夯筑的墙体厚实且不易倒塌。这种夯筑墙体自下而上有明显收分,可以减

轻墙体自重,增加建筑稳定性。

7.3.5保留传统土掌平屋顶:传统的土掌平屋顶,有较好的热工性能和使用价值。

传统藏族居民的晾晒和祈祷等活动都在屋顶进行,屋顶会布置祭坛香炉等,是藏

民必备的信仰空间。

III优化空间设计

7.3.6保留空间:传统民居空间围绕内部庭院布置,以堂屋为主要空间,其次为一

些卧室和储藏空间。空间布局较为合理;

7.3.7优化空间:

将建筑外廊设置成阳光间,阳光间与房间之间的围护结构应具有一定的保温

能力;

32

1在庭院上空增设屋顶天窗等,改善屋顶热工性能的同时,使夏季通风流畅;

2可以在传统民居适当部位合理增设现代卫生间,改善民居居住条件;

3民居现状是三层空间。负一层是牲畜房,首层是堂屋、厨房、主卧等使用频

率最高的功能空间,二层是客卧和佛堂。

4应把牲畜房从民居中移除,在村寨下风向集中建设牲畜房;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