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暂时没有确定)
CCS(暂时没有确定)
(ZPMA)
团体标准
T/ZPMA0003—2024
污染源风险管控与环境监测
PollutionSourceRiskControlandEnvironmentalMonitoring
(征求意见稿)
2024-XX-XX发布2024-XX-XX实施
浙江省职业经理人协会 发布
T/ZPMA0003—2024
污染源风险管控和环境监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污染源风险管控的流程及环境监测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污染源风险管控和环境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5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10071-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11901-1989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GB/T11893-1989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630-20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76—2017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25.5-2018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
HJ682—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
HJ25.2-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25.4-2019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493-2009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1147-2020水质pH值的测定电极法
HJ828—2017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HJ505-2009水质五日生化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
HJ535-2009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636-2012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637-2018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
HJ1077-2019固定污染源废气油烟和油雾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
HJ584-2010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HJ1263-202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HJ604-2017环境空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355-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
HJ/T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T/ZPMA0003—2024
3.1
污染源pollutionsource
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产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
设备或装置等。
3.2
实测法actualmeasurementmethod
指通过现场测定得到的污染物产生或排放相关数据,进而核算出污染物单位时间产生量或排放量
的方法,包括自动监测实测法和手动监测实测法。
3.3
污染源识别pollutionsourceidentification
对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判别、解析与评价。
3.4
污染源监管pollutionsourcemanagement
用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来源、排放浓度、污染物种类等,为控制污染源排放和环境影
响评价提供依据。
3.5
风险管控riskpreventionandcontrol
采用政策管理、工程控制或/和制度控制等措施,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阻止污染物扩散,将地块
污染物移除、削减、固定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动,防止对周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产生不
利影响的行为。
3.6
风险管控目标riskcontroltarget
由地块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不产生或产生可接受风险的管控
终点。
3.7
制度控制institutionalcontrol
采用非工程的措施,例如行政管理或法律法规的发布来削减人类暴露于污染物的风险及确保污染
场地治理的完整性,包括所有权控制、政策控制、强制与许可控制和信息工具四个组成部分。
3.8
工程控制engineeringcontrol
利用各种人工工程措施将污染物封存,限制污染物迁移(地表迁移和地下迁移),切断污染源与
受体之间的暴露途径,以达到降低污染暴露风险和保护受体安全的目的。
3.9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monitoringnaturalattenuationtechnology
基于对场地土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扩散运移等方面精确的了解,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在
场地污染风险可控的管理与监控前提下,通过实施有计划的监测方案,利用场地内自然发生的物理、
化学及生物系列过程(包括稀释、扩散、挥发、吸附、化学性或生物性稳定、生物降解以及放射性衰
减等),使得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数量、毒性、移动性降低到风险可接受水平,从而降低场地内
污染物的暴露风险。
4污染源风险管控
4.1原则
2
T/ZPMA0003—2024
4.1.1规范性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采用程序化、系统化方式规范污染源风险管控过程。
4.1.2科学性原则
根据污染源的潜在风险特征,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风险管控技术,以确保风险管控的
有效性。
4.1.3可行性原则
对现有污染源风险管控技术的技术成熟度、经济适用性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具有成熟、
高效、经济、可行特点的污染源风险控制管理技术。
4.1.4指导性原则
为实现省、市(州)、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督土地使用权人污染源及
其环境风险管控的需求,为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污染优先管控名录污染源风险管控提供环境管理技术
支持。
4.2技术路线
本文件主要为污染源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件技术路线见图1。
图1污染源风险管控技术
3
T/ZPMA0003—2024
4.3污染源识别
根据技术路线流程,对具有潜在污染风险的地区进行污染源识别,识别产生废气、废水、噪声、
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源。污染源的识别应当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改变,需包含所有工艺、设备和场地
等,且要明确所有可能产生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的场所、设备或装置。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和HJ
2.1、HJ2.2、HJ/T2.3、HJ2.4等技术导则的要求,对行业的重要污染源进行详细说明。
4.4污染物确定
对具有潜在污染风险的地区进行污染源识别后,确定污染物种类。应根据国家、地方颁布的行业
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废气、废水等污染源中的相关污染物。没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结合国
家、地方颁布的综合排放标准,或参照具有类似产排污特性的相关行业的排放标准,确定污染源废气、
废水中的相关污染物。也可依据原辅料及燃料使用和生产工艺情况,分析确定污染源中的污染物。
4.5核算方法及参数选定
污染源源强核算可采用实测法、物料衡算法、产物系数法、排污系数法、类比法、实验法等方
法。按照行业指南规定的优先级别选取合适的核算方法,并确定相关参数。
应针对不同污染源类型、污染物性质,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污染源和现有工程污染源进行
区分,分别确定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方法,并给出核算方法的优先级别。
核算方法优先级的确定应遵循简便高效、科学准确、统一规范的原则。新建(改建、扩建)的
工程污染源源强的核算,应依据污染源和污染物特性确定核算方法的优先级,不断提高产污系数法和
排污系数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针对现有工程污染源源强的核算,应当优先考虑采用实测法,也可根
据行业特点确定其他核算方法。采用实测法核算时,对于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及排污许可证等
要求采用自动监测的污染因子,仅可采用有效的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核算。对于排污单位自行检测技术
指南及排污许可证等未要求采用自动监测的污染因子,核算源强时优先采用自动监测数据,其次采用
手工监测数据。
实测法的数据应满足GB10071、GB/T16157、HJ630、HJ75、HJ76、HJ/T355、HJ/T356、
HJ/T373、HJ/T397等监测规范的要求。
应明确核算方法相关参数的获取途径,规定重要参数的数值,并细化相关参数、参数所对应的生
产工艺、装置以及污染防治措施,明确相关系数、参数所代表的水平。
4.6污染源源强核算
根据选定的核算方法与相关参数,结合核算时段确定污染源源强,一般以污染物年排放量和小时
排放量为核算单位。
4.7核算结果
制定表格对源强核算结果及相关参数进行汇总,表格参照附录A。
4.8风险管控技术
4.8.1制度控制技术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建设用地土壤
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682-2019)等文件对制度控制的定义、目的、手段等作了简要说明指
出制度控制是为了减少或组织人群对场地污染物的暴露,杜绝和防范污染场地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从而达到对污染场地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的目的,可通过限制地块使用方式、限制地下水利用方式、
通知和公告地块潜在风险、制定限制进入或使用条例等管理手段实现。
4.8.2工程控制技术
工程控制技术在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垃圾填埋等工程实施中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和较成熟的技
术基础,尤其对污染情况复杂的场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在短期内完成污染源阻
隔,限制污染物迁移,降低污染风险,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均具有较好的风险控制效果。按场地污染物
迁移扩散的途径可将工程控制措施分为水平阻隔和垂直阻隔两种方式。表面覆盖是水平阻隔的主要手
段,通过将污染物与暴露受体隔开,减少因污染物挥发、扬尘、地表径流和植物富集等造成的污染物
地表迁移。垂直阻隔技术通过建设地下阻隔墙来封存污染物或改变地下水流向,以控制污染物在地下
的自然渗滤和迁移,尤其是消除污染物随地下水迁移对下游受体造成的风险隐患。
4
T/ZPMA0003—2024
4.8.3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任何污染场地均存在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但自然衰减强度随污染物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表现
出时间与空间上的显著差异。通常,监测自然衰减修复时间相对较长、修复效率相对较低,实际应用
中需采用强化衰减修复技术,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增强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
4.9风险管控
根据源强核算与相关参数的汇总结果,识别重点污染区、主要污染源以及特征污染物,根据地块
潜在风险等级对污染源采用相应监管措施。
在风险管控期间,与风险管控或环境修复无关的建设活动禁止开工,禁止土壤外运和地下水开采
等活动。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优先选择制度控制及监测措施进行风险管控,必要时辅以工程
控制措施。对明确要进行修复治理并开发利用但尚未启动的污染地块,应以包含清除污染源在内的制
度控制措施为主。已出现污染扩散的地块,须采取必要的工程控制措施。污染源清除过程中涉及危险
固体废物的,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安全处置。
通过制度控制、工程控制、监测自然衰减等单一或联合技术措施及时移除或者清理污染源,采取
污染隔离、阻断、填埋等措施防止污染扩散,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噪声、固体废
弃物等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根据风险特征、风险管控目标及管控范围等,
确定风险防控思路,满足HJ25.2-2019、HJ25.5-2018的要求。
对修复过程中污染地块污染源的风险管控,以控制污染介质迁移扩散为目的的,实施以工程控制
为主的管控措施。对需长期管控的地块,以污染源制度控制结合长期监测为主。修复活动中土地使用
权人设置信息公告牌和警示牌,对公开工程基体情况、环境影响等主要信息进行公布;对相关资料(包
括但不限于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管控方案、施工总结报告、监理报告、效果
评估报告等)进行整理、归纳、建档;对纳入污染地块优先管控名录地块信息进行公示。
5环境监测技术
5.1基本原则
5.1.1针对性原则
为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环境监测应当在污染状况调查、污染风险评估、治理修复、修复效果
评估以及回顾性评估等各个阶段展开,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协调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从而为环境管理
提供可靠的依据。
5.1.2规范性原则
为确保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必须以系统化和程序化的方式规范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工
作程序和方法。
5.1.3可行性原则
在考虑到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及回顾性评估等各阶段监测要求的
前提下,需要综合考虑监测成本、技术应用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和后续工作
的顺利开展。
5.2工作内容
5.2.1场地环境调查监测
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过程中的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采用监测手段识别场地环境中的关注污
染物,并全面分析、确定场地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
5.2.2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过程中的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针对各项治理修复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所开展
的相关监测,包括治理修复过程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工程质量监测和二次污染物排放的监测。
5.2.3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
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完成后的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考核和评价治理修复后的场地是否达到
已确定的修复目标及工程设计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5.2.4污染场地回顾性评估监测
5
T/ZPMA0003—2024
污染场地经过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后,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为评价治理修复后对污染场地进行的
环境监测,同时也包括针对场地长期原位治理修复工程措施的效果开展验证性的环境监测。
5.3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监测内容、制定监测计划、实施监测措施以及编制监测报告。
其中监测计划制定是整个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前提与基础,对监测数据具有重要作用。在
启动监测后,应根据5.2中的规定,明确监测内容并确定具体的工作内容;监测计划的制定过程包括资
料的搜集和分析,确定监测的范围、介质、项目以及组织监测工作等多个环节;实施监测的过程包括
对监测点位的布置、样品的采集以及样品的分析等多个环节。
图2环境监测技术
6监测计划制订
6
T/ZPMA0003—2024
6.1资料收集分析
根据环境调查结论,同时考虑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工程验收监测、回顾性评估监测各阶段的
目的和要求,确定各阶段监测工作应收集的污染场地信息,主要包括环境调查阶段所获得的信息和各
阶段监测补充收集的信息。
6.2监测范围
6.2.1环境调查监测范围为前期环境调查初步确定的场地边界范围。
6.2.2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监测范围应包括治理修复工程设计中确定的场地修复范围,以及治理修复中
废水、废气、噪声影响的区域范围。
6.2.3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范围应与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范围一致。
6.2.4污染场地回顾性评估监测范围应包括可能对环境空气、水体等影响的范围,以及场地长期治理
修复工程可能影响的区域范围。
6.3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主要为水体、环境空气、噪声等。
6.3.1水体
监测对象的地下水主要是指地块边界以内的地下水,也有通过地块以下径流至下游汇集区浅层地
下水。污染严重、地质结构利于污染物迁移到下层土壤中的地区,深层地下水应实施监测。
地表水主要为场地边界内流经或汇集的地表水,对于污染较重的场地也应考虑流经场地地表水的
下游汇集区。
6.3.2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是指场地污染区域中心的空气和场地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的空气。
6.3.3噪声
监测对象的噪声主要是指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交通噪声,工
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工业噪声,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施工噪声,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
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生活噪声。
6.3.4场地治理修复监测的对象还应包括治理修复过程中排放的物质,如废气、废水及噪声等。
6.4监测项目
6.4.1场地环境调查监测项目
(1)场地环境调查初步采样监测项目应根据GB36600要求、前期污染状况调查阶段性结论与本阶
段工作计划确定,具体按照HJ25.1相关要求确定。可能涉及的危险废弃物监测项目应参照GB5085中
相关指标确定。
(2)场地环境调查详细采样监测项目包括环境调查确定的场地特征污染物和场地特征参数,应根
据HJ25.1相关要求确定。
6.4.2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及回顾性评估监测项目
(1)土壤的监测项目为风险评估确定的需治理修复的各项指标。水体及环境空气的监测项目应根
据治理修复的技术要求确定。
(2)监测项目还应考虑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具体应根据场地治理修复工
艺技术要求确定,可参见HJ25.4中相关要求。
6.5监测工作的组织
6.5.1监测工作的分工
监测工作的准备一般包括信息收集整理、监测计划编制、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及现场分析、
样品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监测报告编制等。承担单位应根据监测任务组织好单位内部及合作单位
间的责任分工。
6.5.2监测工作的准备
监测工作的准备一般包括人员分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计划编制、个人防护准备、现场踏勘、
采样设备和容器及分析仪器准备等。
6.5.3监测工作的实施
7
T/ZPMA0003—2024
监测工作的实施主要包括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分析,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
一般情况下,监测工作实施的核心是布点采样,因此应及时落实现场布点采样的相关工作条件。在样
品的采集、制备、运输及分析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防护。
7监测点位布设
7.1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环境监测常用的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包括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及分区布点法等,见图3。
系统随机布点法系统布点法分区布点法
图3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示意图
7.2地下水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监测区域内如有地下水,应在疑似污染严重的区域布点,同时考虑在监测区域内地下水径流的下
游布点。如需要通过地下水的监测了解地块的污染特征,则在一定距离内的地下水径流下游汇水区内
布点。
7.3地表水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如果监测区域内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疑似污染严重区域的地表水布点,同时考虑在地
表水径流的下游布点。
7.4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在监测区域和监测区域当时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布点。对于监测区域中存在的生产车间、原料
或废渣储存场等污染比较集中的区域,应在这些区域内布点;对于有机污染、恶臭污染、汞污染等类
型地块,应在疑似污染较重的区域布点。
7.5监测区域内噪声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在疑似有较大噪声的区域或有明显噪声的区域进行布点。对于监测区域中存在的生产车间、大型
设备、车流量较大区域、人流密集区域等噪声比较集中的区域,应布设监测点位。
7.6地下水监测定位的布设
7.6.1对于地下水流向及地下水位,可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阶段性结论间隔一定距离按三角形或四
边形至少布置3~4个点位监测判断。
7.6.2地下水监测点位应沿地下水流向布设,可在地下水流向上游、地下水可能污染较严重区域和地
下水流向下游分别布设监测点位。确定地下水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时,应参照详细监测阶段土壤的监
测点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在污染较重区域加密布点。
7.6.3应根据监测目的、所处含水层类型及其埋深和相对厚度来确定监测井的深度,且不穿透浅层地
下水底板。地下水监测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要有良好止水性。
8
T/ZPMA0003—2024
7.6.4一般情况下采样深度应在监测井水面下0.5m以下。对于低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监测点
位应设置在含水层顶部;对于高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监测点位应设置在含水层底部和不透水层
顶部。
7.6.5一般情况下,应在地下水流向上游的一定距离设置对照监测井。如地块面积较大,地下水污染
较重,且地下水资源丰富,可在地块内地下水径流的上游和下游各增加1~2个监测井。如果地块内没
有符合要求的浅层地下水监测井,则可根据调查阶段性结论在地下水径流的下游布设监测井。
7.6.6如果地块地下岩石层较浅,没有浅层地下水富集,则在径流的下游方向可能的地下蓄水处布设
监测井。若前期监测的浅层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且存在深层地下水时,可在做好分层止水条件下增
加一口深井至深层地下水,以评价深层地下水的污染情况。
7.7地表水监测点位的布设
7.7.1考察地块的地表径流对地表水的影响时,可分别在降雨期和非降雨期进行采样。如需反映地块
污染源对地表水的影响,可根据地表水流量分别在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进行采样。
7.7.2在监测污染物浓度的同时,还应监测地表水的径流量,以判断污染物向地表水的迁移量。如有
必要可在地表水上游一定距离布设对照监测点位。具体监测点位布设要求参照HJ/T91。
7.8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
7.8.1如需要考察地块内的环境空气,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地块疑似污染区域中心、当时下风向地块边
界及边界外500m内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分别布设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距地面1.5~2.0m。一般情况下,
应在地块的上风向设置对照监测点位。
7.8.2对于有机污染、汞污染等类型地块,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地块,如有需要可选择污染最
严重的工作单元中心部位,剥离地表0.2m的表层土壤后进行采样监测。
7.9区域声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
参照GB3096中声环境功能区普查监测方法,将整个监测区域划分成多个等大的正方形网格,在每
个网格的中心布设一个监测点位。若网格中心点不宜测量,应将监测点位移动至距离中心点最近的可
测量位置进行测量。测点位置要符合GB3096中测点选择一般户外的要求。监测点位高度距地面为
1.2~4m。
8样品采集
8.1地下水样品的采集
8.1.1地下水采样时应依据地块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调查获取的污染源及污染土壤特征,应利用最
低的采样频次获得最有代表性的样品。
8.1.2监测井可采用空心钻杆螺纹钻、直接旋转钻、直接空气选钻钻、钢丝绳套管直接旋转钻、双壁
反循环钻、绳索钻具等方法钻井。
8.1.3设置监测井时,应避免采用外来的水及流体,同时在地面井口处采取防渗措施。
8.1.4监测井的井管材料应有一定强度,耐腐蚀,对地下水无污染。
8.1.5低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样品应用可调节采样深度的采样器采集,对于高密度非水溶性有机物样
品可以应用可调节采样深度的采样器或潜水式采样器采集。
8.1.6在监测井建设完成后必须进行洗井。所有的污染物或钻井产生的岩层破坏以及来自天然岩层的
细小颗粒都必须去除,以保证出流的地下水中没有颗粒。常见的方法包括超量抽水、反冲、汲取及气
洗等。
8.1.7地下水采样前应先进行洗井,采样应在水质参数和水位稳定后进行。测试项目中有挥发性有机
物时,应适当减缓流速,避免冲击产生气泡,一般不超过0.1L/min。
8.1.8地下水采样的对照样品应与目标样品来自相同含水层的同一深度。具体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
存与流转应按照HJ/T164的要求进行。
8.2地表水样品的采集
8.2.1地表水在采样时避免搅动水底沉积物
8.2.2为反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表水的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应尽量与地下水采样保持一
9
T/ZPMA0003—2024
致。具体地表水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应按照HJ/T91、HJ493的要求进行。
8.3环境空气样品的采集
可根据分析仪的检出限,设置具有一定体积并装有抽气孔的封闭仓(采样时扣置在已剥离表层土
壤的地块地面,四周用土封闭以保持封闭仓的密闭性),封闭12h后进行气体样品采集。具体环境空气
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应按照HJ/T194的要求进行。
9样品分析
9.1pH值
水样pH值的测定按照HJ1147-2020中指定的方法进行。pH值由测量电池的电动势而得。该电池通
常由参比电极和氢离子指示电极组成。溶液每变化1个pH单位,在同一温度下电位差的改变是常数,据
此在仪器上直接以pH的读数表示。
9.2化学需氧量
水样的化学需氧量根据HJ828-2017中指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在水样中加入已知量的重铬酸钾溶液,
并在强酸介质下以银盐作催化剂,经沸腾回流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水样中未
被还原的重铬酸钾,由消耗的重铬酸钾的量计算出消耗的氧的质量浓度。
9.3五日生化需氧量
水样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依据HJ505-2009中的方法进行测定。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
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是
指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1)℃的暗处培养5d±4h或(2+5)d±4h[先在0~4℃的
暗处培养2d,接着在(20±1)℃的暗处培养5d,即培养(2+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
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以BOD5形式表示。
若样品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BOD5的质量浓度大于6mg/L,样品需适当稀释后测定;对不含或含微
生物较少的工业废水,如酸性废水、碱性废水、高温废水、冷冻保存的废水或经过氯化处理等的废水,
在测定BOD5时应进行接种,以引进能分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当废水中存在难以被一般生活污水
中的微生物以正常的速度降解的有机物或含有剧毒物质时,应将驯化后的微生物引入水样中进行接种。
9.4悬浮物
水样中的悬浮物按照《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1901-1989进行称量。
9.5氨氮
水样中的氨氮根据HJ535-2009进行测定。以游离态的氨或铵离子等形式存在的氨氮与纳氏试剂反
映生成淡红棕色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吸光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于波长420nm处测量吸光度。
9.6总氮
水样中的总氮依据HJ636-2012进行测定。在120~124℃下,碱性过硫酸钾溶液使样品中含氮化合
物的氮转化为硝酸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波长220nm和275nm处,分别测定吸光度A220和A275,按式
(1)计算校正吸光度A,总氮(以N计)含量与校正吸光度A成正比。
A=A220-2A275········································(1)
9.7总磷
水样中的总磷按照GB/T11893-1989进行测定。在中性条件下用过硫酸钾(或硝酸一高氯酸)使试
样消解,将所含磷全部氧化为正磷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正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在锑盐存在下生成磷
钼杂多酸后,立即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的络合物。
9.8动植物油类
水样中的动植物油类根据HJ637-2018进行测定。水样在pH≤2的条件下用四氯乙烯取后,测定油
类: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去除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油类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由波
10
T/ZPMA0003—2024
-1-1-1
数分别为2930cm(CH2基团中C一H键的伸缩振动)、2960cm(CH3基团中C一H键的伸缩振动)和3030cm
(芳香环中C一H键的伸缩振动)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和A3030,根据校正系数进行计算;动植物油类的
含量为油类与石油类含量之差。
9.9非甲烷总烃
无组织排放废气中的非甲烷总烃根据HJ604-2017进行测定。有组织排放废气中的非甲烷总烃根据
HJ38-2017进行测定。
9.10总悬浮颗粒物
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根据HJ1263-2022进行测定。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
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使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
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9.11甲苯
环境空气中甲苯根据HJ584-2010进行测定。用活性炭采样管富集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中苯系物,
二硫化碳(CS2)解吸,使用带有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仪测定分析。
9.12苯乙烯
环境空气中的苯乙烯根据HJ584-2010进行测定。测定方法原理同9.11。
9.13乙苯
环境空气中的乙苯根据HJ584-2010进行测定。测定方法原理同9.11。
9.14油烟
环境空气中的油烟根据HJ1077-2019进行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的油烟和油雾经滤筒吸附后,用
-1
四氯乙烯超声萃取,萃取液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烟和油雾含量由波数分别为2930cm(CH2基团
-1-1
中C-H键的伸缩振动)、2960cm(CH3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和3030cm(芳香环中C-H键的伸缩振
动)谱带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和A3030进行计算。
9.15噪声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根据GB12348-2008进行测定。
10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0.1采样过程
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交接等过程应建立完整的管理程序。为避免采样设备及外部环境条
件等因素对样品产生影响,应注重现场采样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0.1.1应防止采样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钻机采样过程中,在第一个钻孔开钻前要进行设备清洗:进
行连续多次钻孔的钻探设备应进行清洗;同一钻机在不同深度采样时,应对钻探设备、取样装置进行
清洗;必要时或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无磷去垢剂溶液、高压自来水、去离子水(蒸馏水)或10%硝酸进
行清洗。
10.1.2采集现场质量控制样是现场采样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样一般包括平行样、
空白样及运输样,质控样品的分析数据可从采样到样品运输、储存和数据分析等不同阶段反映数据质
量。
10.1.3在采样过程中,同种采样介质,应采集至少一个样品采集平行样。样品采集平行样是从相同
的点位收集并单独封装和分析的样品。
10.1.4现场采样记录、现场监测记录可使用表格描述特征、可疑物质或异常现象等,同时应保留现
场相关影像记录,其内容、页码、编号要齐全便于核查如有改动应注明修改人及时间。
10.2样品分析及其他过程
11
T/ZPMA0003—2024
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的样品分析及其他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技术要求按照HJ/T166、
HJ/T164、HJ/T91、HJ493、HJ/T194、HJ/T20中相关要求进行,对于特殊监测项目应按照相关标
准要求在限定时间内进行监测。
11监测报告编制
11.1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监测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报告名称、任务来源、编制目的及依据、监测范围、污染源
调查与分析、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布点原则与方法、监测点位图、采样与分析方法和时
间、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评价标准与方法、监测结果汇总表等。同时还应包括实验室名称、报告编
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采样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相关信息。
11.2数据处理
监测数据的处理应参照HJ/T166、HJ/T164、HJ/T194、HJ/T91、HJ298中的相关要求进行。
11.3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可按照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治理修复、修复效果评估及回顾性
评估等不同阶段的要求与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进行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
12
T/ZPMA0003—202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源强核算结果及相关参数列表形式
表A.1废气污染源源强核算结果及相关参数汇总表
污染物排放
废气单位污染物平
污染物排废气排放
测定位置污染物排放方式核算方法时间排放均排放浓
放量时间(h)
量度
(mg/h)
(m3/h)(mg/m3)
有组织排
放
污染物1
无组织排
放
有组织排
放
污染物2
无组织排
放
...
注:对于新(改、扩)建工程污染源源强核算,应为最大值。
表A.2废水污染源源强核算结果及相关参数汇总表
污染物排放
废水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房地产策划与运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淫羊藿培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淫羊藿市场需求持续增大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聚合物改性原理及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中医药大学《英语教师核心素养解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山东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云南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建筑给排水与消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增材制造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黑龙江省建筑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2025年河南省建筑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储能系统技术服务合同
- 无锡市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题一(有答案)
- GB/T 1094.7-2024电力变压器第7部分: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
- 2024医院与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合作协议书3篇
-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
- 2025版国家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法律咨询与调解》期末纸质考试单项选择题题库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2024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版)必考题库附含答案
- DB32/T 2283-2024 公路工程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检测规程
- 火灾应急处理程序流程图
- 大乘广智的涵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