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_第1页
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_第2页
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_第3页
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_第4页
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一、目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隐患的排查与治理,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规范隐患排查治理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及时发现和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提升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在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突发环境事件隐患的识别、评估和分类;

2.突发环境事件隐患的排查、治理和监控;

3.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的收集、报告和发布;

4.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的考核与监督。

三、职责

1.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1)制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2)组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规划、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

(3)指导、协调和监督下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对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

2.企事业单位:

(1)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员;

(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3)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

(4)定期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3.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

(1)协助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3)参与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的技术咨询和服务。

4.个人:

(1)发现突发环境事件隐患,及时向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报告;

(2)配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3)积极参与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四、隐患排查范围

隐患排查范围应包括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企业生产隐患:

-生产设备设施的运行状况,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老化、腐蚀、磨损、泄漏等情况;

-生产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包括原材料的储存、使用、废弃处理等环节;

-化学品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特别是剧毒、易燃易爆化学品;

-企业内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排放情况;

-企业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2.环境污染隐患:

-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

-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染源的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量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

-环境敏感区域,如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状况;

-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状况。

3.生态环境隐患: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恢复情况,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状况;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监测与治理;

-地质灾害隐患,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4.城市基础设施隐患:

-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

-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运行状况;

-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生命线工程的隐患排查;

-城市交通枢纽、公共设施的安全状况。

5.自然灾害隐患:

-洪水、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措施;

-地震、火山等地质隐患的监测和预防;

-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6.应急管理隐患:

-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演练情况;

-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情况;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情况;

-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的有效性。

隐患排查应全面覆盖上述范围,确保不留死角,及时发现和治理各类环境安全隐患。

五、隐患排查的方法

(一)综合检查

综合检查是指对突发环境事件隐患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其内容包括:

1.检查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包括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2.审核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确认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检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包括应急演练的开展;

4.审查企业的环境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检查企业对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

(二)专业检查

专业检查是指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检查人员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入检查。其内容包括:

1.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进行专业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

2.对化学品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进行专业检查,确保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3.对企业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进行性能评估,确保其正常运行;

4.对企业的环境监测设施进行检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5.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提出改进建议。

(三)季节性检查

季节性检查是指根据季节变化对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进行的检查。其内容包括:

1.春季检查企业的绿化和防火措施,预防春季火灾;

2.夏季检查企业的防暑降温措施和防暴雨措施,防止高温和暴雨引发的环境事故;

3.秋季检查企业的落叶清理和防火措施,预防秋季火灾;

4.冬季检查企业的防冻保暖措施和防雪崩措施,防止低温和雪崩引发的环境事故。

(四)节假日检查

节假日检查是指在节假日期间对企业环境安全隐患进行的检查。其内容包括:

1.检查节假日期间企业是否安排了值班人员,确保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

2.检查企业是否对节假日可能增加的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估和预防;

3.检查企业的应急物资和设备是否准备充分,确保节假日应急响应的及时性;

4.检查企业的安全标识和警示标志是否醒目,防止节假日游客和员工发生意外。

(五)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

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是指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对企业环境安全隐患进行的持续性检查。其内容包括:

1.日常检查:

-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日常巡检,发现并及时处理小隐患;

-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生产安全;

-对员工的环境安全意识进行日常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

2.定期检查:

-按照既定的检查计划,定期对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检查;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追踪,确保整改措施的落实;

-定期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环境管理水平。

六、长假期间安全检查

(一)工业安全

长假期间,由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减少或暂停,容易忽视安全管理工作,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检查,确保长假期间工业安全。具体内容包括:

1.设备设施安全检查:

-检查生产设备是否已经妥善停机,并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检查关键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完好,如限位器、防护罩等;

-检查设备周围是否存在杂物堆放,保持通道畅通,防止绊倒或火灾等事故;

-检查电气设备是否断电,防止误操作引起的触电或火灾事故;

-检查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是否符合安全规定,是否采取了隔离措施。

2.生产环境安全检查:

-检查生产场所的通风情况,确保有害气体不会积聚;

-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包括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消防器材是否在有效期内;

-检查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是否正常工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迅速疏散;

-检查安全警示标志是否醒目,提醒员工和访客注意安全。

3.应急准备检查:

-检查应急预案是否完善,包括紧急联系人信息、应急响应流程等;

-确保应急物资如急救包、防毒面具、消防器材等处于可用状态;

-检查值班安排,确保长假期间有足够的人员负责应急响应。

4.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在长假前对值班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海报、会议等方式,提高全体员工对长假期间安全注意事项的认识。

5.安全巡查与记录:

-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

-记录巡查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追踪,确保整改措施的执行。

(二)交通安全

长假期间,交通流量往往大幅增加,交通安全风险也随之提升。为确保长假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以下检查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1.公路状况检查:

-对主要道路和高速公路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路面平整、交通标志清晰可见;

-检查道路排水系统,防止因降雨导致的积水影响交通安全;

-检查桥梁和隧道的安全状况,包括结构integrity、排水和通风系统。

2.交通设施检查:

-确保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路面标线等交通设施正常工作;

-检查交通事故应急设施,如警示标志、救援车辆和设备的准备情况;

-检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施,包括加油站、餐饮和卫生间等是否满足需求。

3.公共交通检查:

-对公共交通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包括车辆制动系统、灯光、逃生设施等;

-检查公共交通站点和枢纽的安全管理,确保客流有效疏导和站场秩序;

-检查公共交通车辆的消毒和卫生情况,特别是在疫情期间。

4.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对长假期间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

-在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宣传展台,发放交通安全宣传资料;

-对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5.交通秩序维护:

-增加交通执法人员的值班,加强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实施交通疏导措施,减少交通拥堵,预防事故发生;

-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控交通状况,及时发布交通信息。

6.应急准备与救援:

-建立健全长假期间的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确保救援队伍和救援设备处于待命状态,能够迅速响应;

-预备足够的医疗资源和救护车,以便在事故发生时提供及时救助。

(三)环境保护安全

长假期间,环境保护安全同样不容忽视,以下内容是长假期间环境保护安全检查的重点:

1.污染源监管:

-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巡查,确保企业停工期间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

-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偷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

-监测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确保环境质量不因假期而受到影响。

2.应急污染处理设施检查:

-确保企业应急污染处理设施处于良好状态,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污染事件;

-检查应急污染处理设施的维护保养记录,确保设施运行有效;

-对应急污染处理设施的备用电源进行检查,确保在电力中断时仍能正常运行。

3.环境风险防范:

-检查易发生环境污染的区域,如化学品储存区、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等;

-对环境风险较大的场所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意外泄漏或事故;

-检查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及时发现并响应潜在的环境风险。

4.生态保护检查: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巡查,防止破坏生态的行为;

-检查生态修复工程是否按计划进行,确保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监测野生动物活动情况,防止长假期间人为干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对城市和乡村环境卫生的管理,确保垃圾及时清理,防止环境污染;

-检查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状况,如公园、旅游景点等,确保游客和居民的卫生健康;

-对临时搭建的临时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

6.环保宣传教育:

-利用长假期间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在公共场所设置环保宣传展台,发放环保宣传资料;

-通过媒体宣传环保法律法规,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举报环境违法行为。

七、隐患排查分级

隐患排查分级是根据隐患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程度、发生概率以及可控性等因素,将隐患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体分级如下:

1.重大隐患:

-可能导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隐患;

-涉及敏感区域,如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影响的隐患;

-需要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隐患。

2.较大隐患:

-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的隐患;

-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可通过采取措施恢复的隐患;

-需要部门内部协调解决的隐患。

3.一般隐患:

-可能导致一般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小威胁的隐患;

-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小影响,易于恢复的隐患;

-可通过企业自身努力解决的隐患。

4.小型隐患:

-可能导致小型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轻微威胁的隐患;

-对生态环境造成轻微影响,易于自我修复的隐患;

-可通过日常管理解决的隐患。

八、隐患排查管理

隐患排查管理是指对隐患排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和改进过程,以确保隐患得到及时发现、评估、报告和治理。具体管理措施包括:

1.组织管理:

-建立隐患排查组织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职责;

-制定隐患排查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确保排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2.实施管理:

-严格按照隐患排查分级标准,开展隐患排查工作;

-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隐患的性质、位置、可能后果等。

3.监督管理:

-对隐患排查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排查工作落到实处;

-对排查出的隐患治理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性。

4.信息管理:

-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对隐患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

-定期对隐患排查信息进行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改进管理:

-对隐患排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和优化隐患排查管理策略,不断提高隐患排查工作的效果。

九、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和隐患建档监控

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和隐患建档监控是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包括:

1.事故隐患排查报告:

-排查人员应详细记录每次排查的过程和结果,包括隐患的发现、评估和分类;

-对于排查出的隐患,应及时填写《事故隐患排查报告》,报告应包括隐患的描述、可能造成的后果、临时措施和建议的整改措施;

-排查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流程上报至相关部门,确保隐患信息能够及时传递至责任主体;

-对于重大隐患,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报告至地方政府和上级管理部门。

2.隐患建档监控:

-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分类建档,每个隐患档案应包含隐患的基本信息、排查记录、治理方案、治理进度和治理结果;

-隐患档案应实现信息化管理,便于查询、统计和分析;

-对重大隐患和较大隐患,应实施重点监控,定期更新隐患档案信息,反映隐患治理的最新进展;

-隐患档案应定期进行审查,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根据治理情况调整隐患级别。

3.隐患治理跟踪:

-对隐患治理过程进行跟踪,确保治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定期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治理进度的及时性以及治理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治理不力的隐患,应查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并追究相关责任。

4.隐患整改闭合:

-隐患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效果进行验收,确保隐患得到彻底解决;

-验收合格后,应将治理结果记录在隐患档案中,形成闭环管理;

-对于治理后的隐患,应持续监控其稳定性,防止隐患再次出现。

5.隐患信息共享:

-建立隐患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能够及时共享隐患信息;

-通过隐患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