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原卷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原卷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原卷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原卷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无衣(原卷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无衣目标导航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知识精讲知识精讲【文化常识】1.了解《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2.《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⑥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3.写作背景《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矛戟()偕作()同裳()2.弄懂词义。①袍:②王:③于:④兴师:⑤修:⑥同仇:⑦泽:⑧裳:⑨甲兵:⑩行:重点梳理【重点01】诗歌翻译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重点02】文章主旨探究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2.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1)“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2)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3)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3.小组讨论: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为什么?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4.“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明确: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共同行动。5.“与子同裳”说明了什么?说明确: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切。6.“与子偕行”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主旨:《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重点03】艺术手法探究诗歌在结构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重章叠唱: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种手法,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作用: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知识拓展知识拓展风的含义风又被称为《国风》,一共有15组,分别周南、召南、邶风、卫风、王风、鄘风、郑风、魏风、齐风、唐风、秦风、桧风、曹风、陈风、豳风。代表的是当时处于周王朝统治下的15个地区的不同风俗,共有160篇,属于整篇《诗经》中最核心的内容。国风里的诗篇类似于如今的流行歌曲,主要用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感悟。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生活在当地的贵族人士。其中有很多表现民生疾苦的作品,也有一些赞叹男女爱情的诗歌。正因为国风中的诗篇都十分贴近人民的生活,所以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周王朝政治制度的重要依据,成为《诗经》中最有艺术成就和价值的一部分。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更是全社会对古老中国智慧精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展现。例如,热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________的文学经典之门,通过现代化手段,在思想立意、文化内涵、节目形态等维度上既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鲜活的时代内涵、鲜亮的时代色彩,也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人们在经典诗词的________下一边重温古代文化的创新魅力,(),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添油助力。应当说,不仅经典文本的意义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更在于其优美的词语。《长歌行》里的惜时之意、《山高路远》中的乐观进取、《千字文》展现的人间百态、《乡愁》道出的家国_________、战歌《无衣》嘹亮唱响的军魂……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直抵人心,让荡气回肠的情感、波澜壮阔的胸怀、矢志不渝的信仰,一遍又一遍_________人们的灵魂,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注入更加充沛充实的文化元气。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气象万千带领眷恋荡涤B.千姿百态带领眷恋激荡C.气象万千引领眷念荡涤D.千姿百态引领眷念激荡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使道德理念得以重塑,使思想得以潜移默化地开阔B.一边重塑道德理念,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C.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又可以重塑道德理念D.一边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重塑道德理念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经典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语,更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B.不仅经典文本的意义在于其优美的词语,更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C.经典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更在于其优美的词语。D.不仅经典文本的意义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更在于其优美的词语。4.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载,准备一起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B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选自《诗经·秦风》)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相团结,抗击敌人。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借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艺术魅力。8.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②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③。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工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了同裳⑤。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②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③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④泽:通“裸”,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⑤裳:下衣,此指战裙。9.从本诗内容上看,应分属于《诗经》中()这一类别。A.风 B.雅 C.颂 D.赋10.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题组C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