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岳麓版考点教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_第1页
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岳麓版考点教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_第2页
2021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岳麓版考点教案-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点设计中山纪念中学陈慧【整体规划】本考点的课标要求是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进展。其中重点是理解经世致用的主见和早期民主思想,难点是理解进步思潮和儒学之间的关系。 为了挂念同学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传递历史的正能量,传播乐观健康的思维方式,我进行了主题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的主题是“查找”,人活着不仅要有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的劝慰和指导:百家争鸣是在乱世中查找安放自己和安定国家的抱负;天人感应是在大一统国家中查找思想和政治共存,抱负和现实互补的方式;宋明理学是在儒学衰落的时代重新寻回了对道德抱负的坚持;明清进步思潮是在万马齐喑的缄默中坚持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并且择善固执。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创设历史情境,让同学受到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的人格感染;通过设身处地代入历史并进行选择,培育同学的高尚人格。主题教学能够加强学问点之间的联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起到确定的作用。【板书设计】 君主专制批判 重农抑商 宋明理学 进 入世精神步继承 思 道德情操 潮 民主思想进展 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作为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复习课,设计受众是中山纪念中学和中山市第一中学的同学。他们曾经在高二学习了相关基础学问,并具备确定的分析材料的力气;但尚未建立清楚的学问体系,并对高考题型不够生疏。因此,本节课将使用材料教学法,提高同学分析材料的力气;运用图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手段,建立学问点之间的联系;利用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挂念同学尽快适应高考的要求。教材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并和其他学问点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儒学的继承和进展,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总结;又是近代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启蒙者,在思想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适应了明清之际商品经济进展的需要,和资本主义萌芽关系亲热。作为本土产生的启蒙思想,它经常和西方启蒙运动相互比较。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三、教学目标 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进展。2、通过指导同学阅读材料,培育同学分析材料和阐释观点的力气。3、通过分析进步思潮产生的缘由、和启蒙运动的比较,培育同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生疏历史问题的力气。4、通过对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生平的学习,培育同学独立自主、不畏强权、敢于坚持、敢于担当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四、课堂实录今日,我们将连续探究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为什么要争辩中国古代的思想呢?由于,尽管时代在变,但我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却从未转变。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学,到现在还有价值,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比如做人要讲仁义道德。但现代的思想和古代相同吗?不相同。由于时代不同了,儒学也要与时俱进。儒学是怎样与时俱进的?请把教材打开到名目页,结合1~5课的标题,复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进展的历程。(图表见课件。)为什么说“经世致用”是对儒学批判性地继承和进展?它批判了什么?继承了什么?又进展了什么?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复习的内容,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本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进展。 一起走近明代思想家李贽。李贽是一个“异端”,他有哪些“异端”思想? (生答:①抨击程朱理学,打破权威;②提倡共性自由,男女公正;③否定“天理”的存在。) 练习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A。 “排击孔子”、“非圣无法”,怎么样?(同学自由回答。) 为什么说他该死? (生答:由于他反对程朱理学,不利于封建统治。) 李贽写的书,叫《焚书》和《藏书》,藏起来不能给人看到,看完了也要赶快烧掉。可是,你烧,我就不写了吗?受到迫害,我就妥协了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李贽后来殉道自杀,死而不悔。 其实明朝灭亡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自杀,“平常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平常抄着手说闲谈,国难当头,我也跟皇上一块儿吊死。这和李贽的死比起来,怎么样?差在哪里? (同学自由回答。) 一个学问分子,国家栋梁,在国家危难的时候,竟然除了死,没有别的方法了。他救不了国,救不了家,也救不了自己。问题出在哪里?“平常袖手谈心性。”练习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答案:D。 对宋明理学的反思,就产生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他们虽然是三个姓,但总有人认为他们是兄弟仨,主要是发型太像了。明朝的李贽,峨冠博带;清朝的发型就不用说了。而明末清初的这三个人,不想留满人的辫子,又不能戴汉人的帽子,只好弄成这个不伦不类的样子。这是时代的苦痛与无奈。痛定思痛,他们反思脱离实际的理学,开创了“经世致用”、批判务实的学风。 “经世致用”,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改良社会。明清社会,存在哪些问题呢?有一个大祸害——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那怎么办?推翻君主吗?黄宗羲不主见推翻君主,但提倡限制君权,言论自由,建立学校。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兴亡”,是不是指朝代更迭?“亡国”跟“亡天下”是不同的。“异姓改号,谓之亡国”,汉朝取代秦朝,皇帝换了,老百姓一样过日子;“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人吃人,叫“亡天下”,他认为由明入清就是亡天下。明朝跟清朝有什么不同呢? (生答:明朝是汉族王朝,清朝是满族统治。) 亡天下,亡的是民族传承,文化精神。到了这个时候,哪怕是“匹夫”,也有责任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这很像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个时期? (生答:抗日战斗时期。) 在民族危难的关头,国内全部阶级联合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了日本人。 概括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政治主见,他们都认为天下不是君主个人的财产和责任,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早期民主思想。 在经济上,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在思想上,他们都批判宋明理学。王夫之认为“理在气中”,物质打算意识,是一种朴实的唯物思想;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愿望和天理对立起来,其实,“私欲之中,天理所寓”。顾炎武主见“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是这么说的,是不是这么做的?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答:顾炎武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和实际亲热相关。) 王夫之的代表作是《船山遗书》,黄宗羲的代表作是《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是什么意思?“明夷”就是太阳在地平线以下,太阳下山了,光明已经逝去,黑暗无边无际,先驱遗世独立,谁能与我共鸣?谁能?“待访”。当时还没有这样的人,当时的人都不能理解他。练习3: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缘由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见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练习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提倡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进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批判地进展传统儒学”,批判了什么?进展了什么?又继承了什么? (生答:批判君主专制、重农抑商和宋明理学,进展了民主思想、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继承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德情操。) 这和传统的儒家思想原来是一脉相承。没有前人的思想,也就无法产生后续的学说。后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连续进展,批判过时的观点,反映新时期的需要,这就是新思想的进步意义。进步思潮在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反映呢?材料一:周胜仙和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两人自我介绍,定下终身。——《醒世恒言》材料二:孟玉楼丧夫要改嫁,亲戚邻居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不教他改嫁,留着他做什么?”——《金瓶梅》材料三:正史中记载的各代烈女节妇,《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上万人。思考:(1)材料反映了明朝妇女怎样的婚姻观? (2)婚姻观的冲突反映了明代思想界的什么状况? (3)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以上现象毁灭的缘由。答案:(1)材料一、二是婚姻观的自主性,材料三是婚姻观的保守性。(2)毁灭了反礼教的进步思想,但宋明理学仍是官方统治思想。 第3问结合课后的学问链接,师生共同总结进步思潮毁灭的缘由是:商品经济富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兴起;西方近代科学传入。师生共同总结宋明理学是主流思想的缘由是: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萌芽缓慢进展;重农抑商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进展到顶峰,政治腐败;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束缚思想。 明清之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是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时代打算了思想,这说明什么道理? (生答:确定文化是确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明清的社会现实,打算了进步思潮的影响格外有限。对当时的社会而言,它的影响主要是对儒学的进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确定程度上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而它真正的价值,还要等到后人去发觉。黄宗羲等了两百年,最终等到了他的知音——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他的思想,给近代民主革命以深刻的启迪。 孙中山等人的思想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西方启蒙思想,它也是在17、18世纪,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几乎同时产生。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社会契约论》材料三:好的国家制度必需“三权分立”,议会、君主和法院相互牵制,彼此平衡。——《论法的精神》思考:(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的主见有何异同?(2)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源。答案:(1)同: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思想。 异:材料一不主见推翻君主,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材料二强调“人民主权”,为民主共和制度奠定了基础;材料三构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蓝图。(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缓慢,没有资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资产阶级壮大。回头再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它并不完善,它也有局限。时过境迁,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程朱理学需要批判,也没有什么君主专制需要打倒,但我们照旧需要对精神的追求,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愿望。在孤独惶惑、不知所措的时候,或许,我们需要回到明清,感受这些“最敏锐的心灵”,体会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借助少许忠于自我的士气,得到一点劝慰的共鸣。【课后练习】1、(2022浙江高考)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见的有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21山东高考)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有启蒙思想 B.都是商品经济进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共性自由和解放3、(2022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假如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见A.减弱相权 B.废除三省六郡制C.实行君主立宪制 D.限制君权4、(2022北京高考)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5、(2011海南高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6、(2011新课标)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7、(2010海南高考)“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人格完全”所依据的标准应当是A.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B.西方理性主义启蒙思想C.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D.现代中国的主流思潮9、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10、顾炎武批判理学空言心性,对孔子“论政论学之大端”不闻不问,进而指出,“必有体国顾炎武实际上强调的是:A.批判理学的“不治本” 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弊端C.反对空谈,学以致用 D.以史为镜,明道救世11、近代一位思想家曾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进展 B.带有深厚的民主颜色C.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反对君主制12、“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进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13、(2011江苏高考)(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高校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楚可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1)顾炎武以挽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学问,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2分)(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挽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