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三)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浑南区校级模拟)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 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2.(2024秋•泸县期中)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出处法律条文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B.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地方司法权力受到制约3.(2024秋•驻马店期中)春秋末期的“儒”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战国初期的“儒家”只是国家治理之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春秋末期的“儒书”仍指人神杂糅的六艺和孔子师徒语录,战国初期的“儒书”仅指孔子师徒的政治语录。这一变化表明()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B.儒学成为社会显学 C.世俗政治日益发展 D.百家争鸣解放思想4.(2024秋•莎车县期中)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些主张()A.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确保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5.(2024秋•五华区校级月考)王阳明任庐陵知县时,“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后来他又训诫门人:“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他还曾与一个聋哑人进行笔谈,用的全是民间语言。据此可知,王阳明()A.积极推动儒学的社会化 B.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 D.强调士人的政治责任感6.(2024秋•朝阳区校级月考)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颁行《南赣乡约》,宣称“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要求乡民“见善相互劝勉,有恶共同惩戒”“永为善良之民”。王阳明此举()A.意在通过乡约宣讲心学 B.强化了儒学的教化功能 C.促使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推动了乡约与法律合流7.(2024秋•南昌月考)明代江南知识女性读书与督管儿子教育的事例几乎成了一种文学书写的惯例。万历《琼州府志》记载,临高王原恺妻唐氏“知书娴礼,幼寡守节,抚孤子佐,教以诗书节义,中礼魁,以文学名世”。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 B.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世俗文化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传统伦理观受到冲击8.(2024秋•福建期中)有西方法学家指出,“罗马法学家几乎避免了立法者的介入,他们从所争议的问题和事物本身出发,在几乎所有永恒的私法问题上都发展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该观点肯定了罗马法学家()A.对罗马法原则不断地更新 B.通过对判例的理性分析来完善法律 C.充分保护平民的合法权益 D.不断完善法律使商业得到发展繁荣9.(2024秋•福建期中)罗马法中的家是指在家父权下一切人和物的总和,包括妻子、家子、养子、门客及奴隶等。到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初期,家本位逐渐松弛并趋向瓦解,个人逐渐成为法律的基本单位。这一变化()A.体现了对个人的重视 B.导致了家庭观念的淡薄 C.反映了家庭规模缩小 D.说明罗马法使人人平等10.(2024秋•富锦市期中)美国总统否决权与国会立法权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实际上,否决权也属于广义上立法权的一种。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据此可知,美国()A.谨慎对待国家权力 B.总统权力有所扩张 C.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D.国会立法日益萎缩11.(2024秋•清远期中)中古时期,一些修道院学校和教堂学校经常教授基础法律、医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不许杀人等,违反基督教伦理的行为往往为社会所不容;教会不允许任何质疑声音的存在,为此还建立了打击异己的宗教法庭。这反映了当时西欧()A.文化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B.教会的权力在不断扩大 C.宗教伦理具有双重作用 D.思想意识受到严密控制12.(2024秋•富锦市期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警方在掌握大量证据后,对大量嫌疑人提起讼诉,然而最终裁定结果为无罪开释。原因是警方遵循间接证据运用规则,在取证过程中未能使证据符合“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表明()A.西方司法实践注重保障个人权利 B.欧美法律规则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C.社会网络舆论影响欧美司法实践 D.西方严格贯彻立法司法独立原则13.(2024秋•重庆月考)1789年美国《司法法》规定:每州设立一个地方法院及其地方法官,将全国分为三个巡回区并设立巡回法院,由两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院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大法官在履职中往往会挑个别案例向民众说明新政府的法律和组织架构。大法官和地区法院法官间的持续交流,也可使地区法院间的差异得到减少。由此可知,美国设立巡回法院()A.完成了全国司法的统一 B.推动了联邦制的发展 C.保障了分权制衡的实现 D.实现了审判结果公正14.(2024秋•江阴市月考)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其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制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人得在地上从事其认为适当的种植或建筑”;第5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并且还具体规定了凡是土地产生的果实(耕种所得产品、房租、利息、家禽繁殖的小家畜等)均归土地所有者。这些规定()A.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B.明确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 C.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观念 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建立15.(2024秋•沈阳月考)1536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明令禁止在大学学习天主教的教会法和经院哲学,并要求所有教师和课程都将直接由枢密院监督。1545年又规定,解散所有附属于大学的小教堂和学院,把大学的一切财产置于国王支配之下。这些措施()A.意在抵制宗教改革运动 B.迎合了资产阶级需要 C.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16.(2024秋•海淀区校级期中)153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至尊法》《叛逆法》,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取得、接受、被称为英吉利教会在尘世中唯一的至尊领袖”;蓄意侵犯国王尊严和称号的人,将被处以极刑。这些法案颁布对英国历史的影响有()①议会通过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②普通法开始适用于全国③宗教改革中摆脱罗马教廷控制④国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2023秋•十堰期末)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一论述()A.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C.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18.(2024秋•嘉兴期中)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同点是()A.都规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原则 C.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宪政原则19.(2024秋•富锦市期中)1982年3月,上海率先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在各地推广开来。到1983年10月,全国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到1000万人左右,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A.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效 B.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C.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20.(2024秋•安徽期中)如表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部分)。这表明()时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助力 B.依法治国理念的实践依托于精神文明建设 C.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各异 D.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4秋•西城区校级期中)中外法治建设材料一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德国民法典》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的。(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材料二20世纪初,英、日、美等国表示,如果中国能改良法律,就放弃其在华领事裁判权。1902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律大臣。1904年,修订法律馆正式开馆。沈家本提出“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界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者”。北洋政府频繁进行制宪活动,并大量援用清末法律。时间沈家本参与的重大修律事件(部分)1906年主持修订《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刑事民事诉讼法》1906年《破产律》等获准颁行1907年拟定《看守所规则》,提出改建新式监狱1905—1909年翻译《德意志刑法》《法典论》《西班牙国籍法》等几十部法律文献1912年撰写的《汉律摭遗》定稿,此书全面记载和分析汉律,并且对比唐律(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沈家本为近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的贡献。材料三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立法机关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思路,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22.(2024秋•大通县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董仲舒堤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通过“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扎”,使整个社会“资贱有等,农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民不敢争”“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摘编自疙国军《董仲舒与信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儒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研究之五)材料二:明朝中叶,王阳明在镇压了江西南部漳南、横水、杨冈、浰头等地的农民起义之后,开始探寻控制基层农民行为与思想的有效途径,他效法宋代吕和叔、朱熹推行乡约的做法,在赣南地区颁布了《南赣乡约》,通过乡村道德规范和乡村行政规范的规定,把乡里体制、保甲制度同乡规民约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集政治、军事、教育诸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社区共同体。——摘编自王金洪等《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社会治理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赣乡约》的历史作用,并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特点。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历史寒假作业(三)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CCAABAAAAC题号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BBCDBDBA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4•浑南区校级模拟)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 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墨子提出的“举公义,辟私怨”,强调了公共利益和私人恩怨之间的对立关系,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荀子提倡的“公义明而私事息”,以及韩非子提倡的“所谓直者,义必公正”,都强调了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而“等级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社会影响力有限,没有到得到广泛的认同的程度,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体现为各家思想的激烈冲突与融合,但是材料主要讲述战国思想家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024秋•泸县期中)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出处法律条文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唐律疏议•斗讼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大明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B.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地方司法权力受到制约【分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古代儒家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皇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不是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央司法或者地方司法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2024秋•驻马店期中)春秋末期的“儒”仍然是政教合一的教士和乡绅,战国初期的“儒家”只是国家治理之学及其衍生学科的世俗学派和学者。春秋末期的“儒书”仍指人神杂糅的六艺和孔子师徒语录,战国初期的“儒书”仅指孔子师徒的政治语录。这一变化表明()A.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B.儒学成为社会显学 C.世俗政治日益发展 D.百家争鸣解放思想【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由春秋时期的政教合一、人神杂糅,到战国初期的世俗学派、政治语录,神学政治色彩逐渐减弱,说明世俗政治日益发展,C项正确;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相对应,逐步形成于秦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的变化并未指向儒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无法得出儒学成为社会显学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与解放思想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4秋•莎车县期中)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些主张()A.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确保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强调的是君主对臣民的统治,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屈君以申天“要求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同样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西汉政权的统治,但并不能确保西汉政权的稳固和长治久安,排除B项;董仲舒的主张继承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C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儒学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5.(2024秋•五华区校级月考)王阳明任庐陵知县时,“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后来他又训诫门人:“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他还曾与一个聋哑人进行笔谈,用的全是民间语言。据此可知,王阳明()A.积极推动儒学的社会化 B.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 D.强调士人的政治责任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题干中提到王阳明在庐陵知县时“惟以开导人心为本”,这表明他致力于将儒家的思想和理念传播给大众,让更多的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训诫门人“须作个患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意思是要以普通百姓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学,这体现了他希望儒学能够贴近民众,为大众所接受。再者,他与聋哑人笔谈用民间语言,也进一步说明了他努力让儒学走向民间,实现儒学的社会化。综上所述,王阳明积极推动儒学的社会化,A选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王阳明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错误。题干中未提及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内容,C错误。强调士人的政治责任感在题干中也未体现,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6.(2024秋•朝阳区校级月考)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颁行《南赣乡约》,宣称“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要求乡民“见善相互劝勉,有恶共同惩戒”“永为善良之民”。王阳明此举()A.意在通过乡约宣讲心学 B.强化了儒学的教化功能 C.促使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推动了乡约与法律合流【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颁行的《南赣乡约》使儒家伦理道德通过乡约渗入基层,成为百姓的行为规范,这扩大了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B项正确;王阳明颁行《南赣乡约》是为了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不是宣扬心学,排除A项;南宋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乡约与法律的相互关系,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4秋•南昌月考)明代江南知识女性读书与督管儿子教育的事例几乎成了一种文学书写的惯例。万历《琼州府志》记载,临高王原恺妻唐氏“知书娴礼,幼寡守节,抚孤子佐,教以诗书节义,中礼魁,以文学名世”。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 B.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世俗文化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D.传统伦理观受到冲击【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变化,解题关键信息是“知书娴礼,幼寡守节,抚孤子佐,教以诗书节义,中礼魁,以文学名世”。【解答】A.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知识女性读书与督管儿子教育的事迹成为了文学书写的惯例,并且出现了女性教育儿子成为文学名家的典范,说明当时的女性是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正确;B.材料仅涉及母亲对儿子教育的相关信息,无法据此得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C.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化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D.“幼寡守节”体现了恪守传统伦理观的要求,受到冲击的说法不准确,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8.(2024秋•福建期中)有西方法学家指出,“罗马法学家几乎避免了立法者的介入,他们从所争议的问题和事物本身出发,在几乎所有永恒的私法问题上都发展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该观点肯定了罗马法学家()A.对罗马法原则不断地更新 B.通过对判例的理性分析来完善法律 C.充分保护平民的合法权益 D.不断完善法律使商业得到发展繁荣【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相关知识。【解答】据题干“罗马法学家几乎避免了立法者的介入,他们从所争议的问题和事物本身出发,在几乎所有永恒的私法问题上都发展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学家是按照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来从事司法活动,并不让立法者介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罗马法的内容,对罗马法原则不断地更新,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判例法的理性分析,无法得出通过对判例的理性分析来完善法律,排除B项;法律具有阶级性,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非平民,排除C项;仅靠材料无法得出通过不断完善罗马法律使商业得到发展繁荣,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4秋•福建期中)罗马法中的家是指在家父权下一切人和物的总和,包括妻子、家子、养子、门客及奴隶等。到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初期,家本位逐渐松弛并趋向瓦解,个人逐渐成为法律的基本单位。这一变化()A.体现了对个人的重视 B.导致了家庭观念的淡薄 C.反映了家庭规模缩小 D.说明罗马法使人人平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家本位逐渐松驰并趋向瓦解,个人逐渐成为法律的基本单位”可知,家本位观念趋向瓦解,个人成为法律的基本单位,体现了对个人的重视,A项正确;家本位观念瓦解不代表家庭观念淡薄,排除B项;家本位观念瓦解,个人受到重视并不能说明家庭规模会缩小,排除C项;罗马法没有实现人人平等,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0.(2024秋•富锦市期中)美国总统否决权与国会立法权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实际上,否决权也属于广义上立法权的一种。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据此可知,美国()A.谨慎对待国家权力 B.总统权力有所扩张 C.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D.国会立法日益萎缩【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代议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可知,材料所述意在强调美国谨慎对待国家权力,A项正确;否决权是宪法赋予美国总统的权力,不是总统权力的扩张,排除B项;材料属于三权分立内部的制衡关系,并非三权分立形同虚设,排除C项;美国三权分立体系中,国会拥有立法权,且材料没有涉及国会立法权萎缩,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1.(2024秋•清远期中)中古时期,一些修道院学校和教堂学校经常教授基础法律、医学和人文科学理论;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不许杀人等,违反基督教伦理的行为往往为社会所不容;教会不允许任何质疑声音的存在,为此还建立了打击异己的宗教法庭。这反映了当时西欧()A.文化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B.教会的权力在不断扩大 C.宗教伦理具有双重作用 D.思想意识受到严密控制【分析】本题考查了宗教伦理与教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题干可知,中古时期的教会学校教授法律、医学等促进了世俗教育的发展,其宗教伦理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同时又有禁锢思想的一面,说明基督教宗教伦理在社会中产生了双重影响,C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文化教育有所发展,但“获得全面发展”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出教会权力不断扩大的过程,排除B项;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未能全面体现题干的部分信息,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2024秋•富锦市期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警方在掌握大量证据后,对大量嫌疑人提起讼诉,然而最终裁定结果为无罪开释。原因是警方遵循间接证据运用规则,在取证过程中未能使证据符合“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表明()A.西方司法实践注重保障个人权利 B.欧美法律规则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C.社会网络舆论影响欧美司法实践 D.西方严格贯彻立法司法独立原则【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法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严格遵循定罪的标准和原则,说明在司法实践中注重保障个人权利,A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未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与社会舆论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不吻合,排除C项;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欧美司法实践的现象,未体现立法司法独立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13.(2024秋•重庆月考)1789年美国《司法法》规定:每州设立一个地方法院及其地方法官,将全国分为三个巡回区并设立巡回法院,由两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院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大法官在履职中往往会挑个别案例向民众说明新政府的法律和组织架构。大法官和地区法院法官间的持续交流,也可使地区法院间的差异得到减少。由此可知,美国设立巡回法院()A.完成了全国司法的统一 B.推动了联邦制的发展 C.保障了分权制衡的实现 D.实现了审判结果公正【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代议制,解题关键信息是“由两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院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大法官在履职中往往会挑个别案例向民众说明新政府的法律和组织架构。大法官和地区法院法官间的持续交流,也可使地区法院间的差异得到减少”。【解答】A.“全国司法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B.根据“由两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院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大法官在履职中往往会挑个别案例向民众说明新政府的法律和组织架构。大法官和地区法院法官间的持续交流,也可使地区法院间的差异得到减少”可知,材料反映了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区法院法官存在交流,这种交流减小了法院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联邦制的发展,正确;C.材料只涉及司法权问题,不能提现分权制衡,排除;D.材料只涉及最高法院和地区法院的联系,不能保证“审判结果公正”,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三权分立代议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4.(2024秋•江阴市月考)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其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制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人得在地上从事其认为适当的种植或建筑”;第5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并且还具体规定了凡是土地产生的果实(耕种所得产品、房租、利息、家禽繁殖的小家畜等)均归土地所有者。这些规定()A.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B.明确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 C.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观念 D.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建立【分析】本题考查了拿破仑法典,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由材料可知,《法国民法典》的规定明确肯定了新的土地关系,这是对大革命时期取得土地的合法权利的维护,保障它不受封建复辟势力的侵犯,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土地所有者权益的规定,重点在于维护法国国内的相关制度和权益,而非沉重打击欧洲封建制度,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拿破仑对外战争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的观念,排除C项;拿破仑建立的是帝国,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2024秋•沈阳月考)1536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明令禁止在大学学习天主教的教会法和经院哲学,并要求所有教师和课程都将直接由枢密院监督。1545年又规定,解散所有附属于大学的小教堂和学院,把大学的一切财产置于国王支配之下。这些措施()A.意在抵制宗教改革运动 B.迎合了资产阶级需要 C.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宗教改革的影响。【解答】亨利八世禁止了在大学内学习教会法和经院哲学,大学的管理转归枢密院,大学的财产归国王管理,这加强了世俗政权对教育的管理,从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亨利八世的做法与宗教改革运动要求相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适应了加强王权的需要,而非去迎合资产阶级,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6.(2024秋•海淀区校级期中)153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至尊法》《叛逆法》,规定:国王及其继承者“应取得、接受、被称为英吉利教会在尘世中唯一的至尊领袖”;蓄意侵犯国王尊严和称号的人,将被处以极刑。这些法案颁布对英国历史的影响有()①议会通过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力②普通法开始适用于全国③宗教改革中摆脱罗马教廷控制④国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要结合宗教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至尊法》《叛逆法》都充分强调了英国国王的地位,尤其是宗教方面的地位,这些法案有助于英国宗教改革中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同时加强君主专制统治,③④正确,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议会的权力以及对国王的限制,而且也无法看出普遍发的适用范围,排除①②,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23秋•十堰期末)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一论述()A.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C.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邓小平这一论述表明了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保障物质文明的建设,从而推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B项正确;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排除A项;“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未调整,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2024秋•嘉兴期中)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同点是()A.都规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原则 C.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宪政原则【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三者比较,《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1982年宪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都是体现了宪政原则;《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没有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没有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9.(2024秋•富锦市期中)1982年3月,上海率先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在各地推广开来。到1983年10月,全国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到1000万人左右,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A.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效 B.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C.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企事业单位职工,并非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排除A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93年起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20.(2024秋•安徽期中)如表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部分)。这表明()时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助力 B.依法治国理念的实践依托于精神文明建设 C.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各异 D.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随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要求而调整,具有与时俱进的色彩,可见其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依法治国理念的实践依托于精神文明建设,未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有继承关系,排除C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4秋•西城区校级期中)中外法治建设材料一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德国民法典》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的。(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材料二20世纪初,英、日、美等国表示,如果中国能改良法律,就放弃其在华领事裁判权。1902年,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律大臣。1904年,修订法律馆正式开馆。沈家本提出“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界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者”。北洋政府频繁进行制宪活动,并大量援用清末法律。时间沈家本参与的重大修律事件(部分)1906年主持修订《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刑事民事诉讼法》1906年《破产律》等获准颁行1907年拟定《看守所规则》,提出改建新式监狱1905—1909年翻译《德意志刑法》《法典论》《西班牙国籍法》等几十部法律文献1912年撰写的《汉律摭遗》定稿,此书全面记载和分析汉律,并且对比唐律(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沈家本为近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的贡献。材料三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立法机关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思路,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修改已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第一问结合《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分析;第二问结合沈家本为近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的贡献分析;第三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继承:根据材料一“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国民法典》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精华,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根据材料一“《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内容上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发展:根据材料一“它分为5编,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德国民法典》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没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德国民法典》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反映20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2)评析: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英、日、美等国表示,如果中国能改良法律,就放弃其在华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任命沈家本(1840﹣1913)为修律大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角度分析可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随着西方法治思想输入,中华法系面临向近代转型的问题,清政府希望通过变法修律等手段来探索中国的出路;根据材料二“沈家本提出‘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界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者’”“北洋政府频繁进行制宪活动,并大量援用清末法律”并结合所学可知,沈家本临危受命,负责修订法律,提出健全法制,严格执法等法治思想;根据材料二表格中沈家本参与的重大修律事件并结合所学从内容、影响角度评析,如他整理中国古代法律,翻译西方法典,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主持编订符合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新法律;面对民族危机,以沈家本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为收回司法权而努力,将中华传统法治文明和世界优秀法律成果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法治近代化的进程。(3)本题是综合题之开放创新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三“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材料三“‘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得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字体设计在医疗报告中的专业呈现
-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的资源优化配置
- 2024至2030年不锈钢分菜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U光管灯具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小学教育中的创新写作教学方法实践案例分析
- 2024房抵工程款合同范本
- 电梯课程设计的作文
- 焓变的课程设计
-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性问题解决教学案例分析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财务报表编制与审核服务协议8篇
- 银行信访工作培训课件
-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 T-CPIA 0054-2023 光伏发电系统用柔性铝合金电缆
- 广东省博物馆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解析)
- 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数字化转型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 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练习题100题30套(共3000题)
- 调味品年终总结汇报
- 无人机遥感技术与应用
-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