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实践基地的发展、问题及调适路径_第1页
法律硕士实践基地的发展、问题及调适路径_第2页
法律硕士实践基地的发展、问题及调适路径_第3页
法律硕士实践基地的发展、问题及调适路径_第4页
法律硕士实践基地的发展、问题及调适路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法律硕士实践基地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覆盖面也逐渐扩大,不过,实践基地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未对法律硕士的实习与一般实习区别对待,实务导师未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实践基地功能利用较为单一和运行中存在脱离规范等现象,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制定实习清单,实行分类培养,确保实务导师发挥实践指导作用,进一步开发利用实践基地的功能和促进实践基地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等建议。关键词:法律硕士;实践基地;实务能力;实务导师;分类培养一、引言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设立于1995年,定位于培养法律家而不是法学家[1],强调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而高校以理论研究见长,难以独立完成该项任务,因此借助法律实务部门的力量共同完成此项工作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由双方联合设立实践基地被认为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方式。法律硕士进入实践基地后可在至少6个月的时间内沉浸式感知法律工作的真实情况,学习像一个真正的实务工作者那样思考和工作,其独特优势是校内模拟审判等方式无法比拟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实践基地由高校和实务部门共同建立,而两者的单位属性不同、工作目标和任务也各不相同,因此面临着如何规范双方关系、如何调动实务部门的积极性,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实践基地的功能等问题,当前恰恰这些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应引起充分重视并探索改进对策。二、法律硕士实践基地近年的发展状况我国设立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已近30年,这些年来,其人才培养定位逐渐清晰,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有了较大发展。(一)实践基地的设立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鉴于实践基地对专业硕士实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我国越来越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文章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观察:第一,从国家层面看,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的多个文件中均对设立实践基地提出了要求,如2009年颁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应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2013年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再次强调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2015年制定的《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中专门提出了5条关于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尤其是2020年9月,教育部等部委决定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自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全国走向高潮[2]。除此之外,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等部门还专门针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出台了相关文件,如分别于2011年和2018年颁布的“有关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文件中均对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等事宜提出了要求,且2018年的文件中还具体指出要着力推动建立法治实务部门接收法学专业学生实习、学生担任实习法官检察官助理等制度。第二,从地方层面看,很多省份也在积极推动研究生实践基地工作的开展,如江苏省自2008年起设立了“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项目,引导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与省高校联合申请设立实践基地,同时还开展示范实践基地的评选,并根据高校每年新增工作站认定数量等情况予以经费奖补,重庆市设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项目,上海市设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项目,其他省份也有类似做法。第三,从高校层面看,高校已将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法律硕士培养的标配。综上,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对高校与实务部门联合设立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培养持重视态度。(二)实践基地的设立趋于规范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当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对实践基地的设立和运行进行規范,文章以在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官网上获得的这些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了分析。这些文件是上述高校出台的对本校设立专业硕士校外实践基地的基本管理文件,也是规范各校与实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以及制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的依据,如不符合这些规定,实践基地的设立将无法得到学校的批准,因此可通过这些文件管窥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的概况。通过梳理,发现上述高校的文件均对以下内容提出了要求:(1)实践基地的设立方面。要求校外合作单位具备实务专家队伍、软硬件设施等。(2)实践基地的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实践基地的管理与协调组织、规范实践基地的职责,并对实践基地的经费来源和使用、合作各方的权责、师资队伍的选拔等做出规定。(3)实践基地的期限与评估机制等方面。另经对多所高校官网的查询可以发现,诸多高校都制定了此类管理文件,由此可见,当前各高校与实务部门在设立实践基地时是制定了基本的管理规范的。(三)实践基地覆盖面扩大,但运行情况有较大差异曾有一项2014年的研究表明,由于在校法律硕士因扩招呈几何级数上涨,而研究生实践基地的设立需要经过严格的协商、审批等复杂程序,总体呈现出需要参与实践的法律硕士多而实践基地少的情形[3],不过随着对实践基地重要性的认识,近年高校在扩大实践基地的覆盖面及数量提升上进行了努力。当前实践基地主要设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企业的法务部门,一些高校还在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所、公证处等地设立了实践基地。在数量上,经文章调研,北京一所高校2022级民商法方向的法律硕士有48人,其实践基地有13个,还有的高校设立了二十多个法律硕士实践基地[4],文章调研的一所江苏省属高校,其2021级法律硕士招生52人,共设立了五十余个实践基地。在实践基地的功能利用上,有的实践基地主要是接收学生实习,有的还开展其他合作,如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与北京平谷检察院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检察院不但接收学生实习,而且选派优秀检察官担任法硕兼职导师,通过授课、讲座、指导等形式参与学院培养工作,双方还拟在民事检察、行政诉讼以及公益诉讼等更多领域开展合作[5],但实践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如重庆一所高校反映:“我们的实践基地很多,但学生常去的只有十几家,其他则长期处于空置状态”,实践中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三、法律硕士实践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已有287个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全日制招生已经跃升至21617人[6],法律硕士教育方兴未艾,虽然实践基地的重要性受到重视,但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未区分法律硕士实习与一般实习一般来说,进入实践基地开展实习的并非只有法律硕士,还有本科生,本科生的实习又分为认知实习与毕业实习,另外各高校学生进入实践基地的时间也不相同,这些问题似乎给实务部门实施区别培养带来了困难,现实中实务部门都是将学生交由实习指导教师自行安排,而实际上,由于学生所处学业阶段不同,实习目标与任务也存在差异,实践基地在培养上应当有所区别,否则就失去了适配性。法律硕士分为法本法硕和非法本法硕,就法本法硕而言,学生已经进行了四年系统的法律学习,又经过了论文写作的学术训练,还有学生已通过颇具挑战性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再加上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就非法本法硕而言,虽然本科阶段并未学习法律,但在有些国家,法律教育本就是本科后教育,且国外的经验和我国过去几年的实践,都清楚地显示出,该类学生进入法学院之后,过去的知识背景并不是他们理解法律问题的障碍,反而经常是一种动力[7],更为关键的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本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法治人才,因此无论从学生的内在能力、还是从其培养定位来说,实践基地都应该对其开展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针对性训练。(二)实务导师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法律硕士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实务导师被寄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厚望,但现实中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实务导师大概率会错过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大部分高校均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即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同时学校也可为学生推荐实习单位,如中国政法大学一般是公布当年各实践基地接受实习生的名额,华东政法大学是与法检等部门共同设立了法官助理和检察官助理计划,这些均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选拔。如此一来,实务导师一般并不是学生实习时的指导教师,而这个阶段恰恰是学生集中至少6个月的时间深入法律实务工作、提升实务能力最重要的阶段。第二,实务导师平时对学生的指导过少。如果实务导师没有机会进行实习指导,那么平时指导也是履责的方式,但据文章了解的情况,实务导师平时对学生的指导也很少甚至没有指导,高校也没有落实针对实务导师履责的考核,因此,实务导师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背离了设立初衷。(三)实践基地的功能利用较为单一实践基地的特点在于整合了校内外的优秀资源,因此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可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多项合作,但现实中一些实践基地除提供实习场所外,合作双方没有进一步开发利用其功能,导致实践基地承载的功能过于单一,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一旦实习功能暂停,该实践基地就可能难以持续。导致该问题的根源在于,与其他类别专业硕士培养中高校与合作方之间相对密切的关系相比,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这里以工程硕士实践基地的情况为对照进行分析:高校可通过实践基地完成学生培养,也可利用企业的软硬件开展科研活动,而企业可通过实践基地选拔后备人才,还可联合高校进行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等多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合作,这种密切的合作可促进实践基地的良性运行。而对于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来说,首先,最受法科生青睐的法检机关很难通过该方式选拔人才,因为学生正式入职法检机关须经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公务员招录考试,难度很大。其次,法检机关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像企业那样有借助实践基地进行人才选拔或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需求,所以高校与法检等实务部门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基地能否持续运行存在疑问。因此,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实践基地的功能,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是高校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四)实践基地运行中存在制度落实不力的现象如上文所述,高校与实务部门在设立实践基地时会制定一些基本的管理规范,但在运行中却时常出现脱离规范的现象,如有的实务部门不按约定将学生安排到业务岗位,潜意识将实习生与文员划等号,仅仅安排实习生从事打字、装卷等纯录入工作,在实习内容上,超八成的学生只是从事辅助性程序工作,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参与案情分析等实务性工作[8],还有的实习指导教师,由于工作繁忙,除了分配给实习生力所能及的重复性简单操作任务外,没有心力花在怎样“指导”学生上[9]。一般来说,法律实务部门对于高校在本单位挂牌设立实践基地是持欢迎态度的,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知名度、提升社会形象,还可为其带来一些辅助工作力量,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餐饮的解决、实习补助的发放等等,导致有的实践基地仅挂了牌子,实际上并未承担培养工作,还有的因领导更替等原因影响到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其实,实践基地运行中遇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合作双方应首先遵循管理制度行事,其次还可启动事先确定的协调机制解决问题,而现实中这些举措可能都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有的高校只能积极“公关”,甚至借助于校友资源予以推动[10],即只能依靠制度外因素解决问题,双方设立实践基地时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被束之高阁,无法落实。四、法律硕士实践基地的调适路径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今后专业硕士仍将扩招,在提升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重要方式也应积极探索优化路径。(一)制定实习清单,实行分类培养如上文所述,现实中各类学生的实习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尤其是未将法律硕士的实习与其他实习区别开来,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习清单与分类培养制度予以解决,即对进入实践基地的学生可根据所处学业阶段进行分类,并由高校与实务部门讨论制定不同类别的实习清单,进行分类培养。以在法院的实习为例,法律硕士的实习清单可包括法律文书撰写、整理法官会议记录、开展疑难案例分析、开展专题研究和结合实习论证毕业论文选题并撰写开题报告等等,本科生毕业实习清单的内容则应降低难度,而本科生的认知实习清单里则应是一些相对基础的内容,如了解法院的机构设置和各类诉讼程序的特点、旁听庭审和阅读卷宗材料等等。这种作法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对于法院等实务部门来说,不论是法律硕士还是本科生,也不论学生何时进入实践基地,只要选择对应清单、按清单内容进行培养即可,避免了以前实习安排的随意性,也避免了有些指导教师因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开展指导的问题;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于法律硕士这种对实务能力培养有较高要求的学生来说,此种安排与其知识储备、能力有更好的适配性,既可以深化其对已有法律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有效擴展其知识与提升能力,在其学生阶段与未来的职业生涯搭建必要的桥梁。(二)确保实务导师发挥实践指导作用实务导师都是从法律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中遴选的,其职责定位也非常清晰,为保证实务导师能够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建议高校在选聘实务导师时应从和学校签订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能够稳定接收学生开展实习活动的单位聘任,且原则上应将实习学生分配至该实践基地交由实务导师进行指导,以便实务导师有机会履行培养职责并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奠定基础。当然实务导师的职责并不仅限于实习指导,建议在入学后由校内外两位导师共同为学生制定实务能力培养计划,包含实务导师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安排的提升实务能力的相关活动等等,该计划应经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备案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并不能在实务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习,那么根据上文所述的实习清单与分类培养制度,也可以确保学生在实习单位得到培养与锻炼,同时该生的其他实务能力培养活动仍由该导师负责。“高校应将校外导师的选聘进行统一管理、定期培训、考核”[11],这样可促进实务导师真正发挥指导作用。(三)进一步开发利用实践基地的功能除安排法律硕士进行实习以外,高校与实务部门还应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加强合作,这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当前法律实务部门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在法学理论的指引下解决,如社会上新类型案件、疑难案件、群体纠纷案件层出不穷,给司法机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校可发挥理论研究优势,与实务部门共同面对挑战。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学研究应扎根于司法实践,研究来自于实践中真正的法律问题,而且即使从法学教学的角度看,基于法学的特性,教师也应对法律实务保持密切的关注,因此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有必要开展更多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互聘教师授课、共同开展疑难案件研究、共同申报研究课题等。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