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toMaoZedongThoughtand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课程编码:L011903课内教学时数:4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4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设立的,是我国高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门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起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重要作用和科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行为动机,培养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自己学习与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课程教学的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课程教学的难点:培养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深讲透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空谈,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与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㈡教学重点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㈢教学难点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㈣教学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⑴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革命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⑵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⑴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⑵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所体现的独特理论风格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迪。毛泽东思想指导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㈡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㈢教学难点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㈣教学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⑴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⑵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⑵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⑶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㈡教学重点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㈢教学难点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㈣教学内容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构成⑵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⑴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⑵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⑵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充分认识毛泽东制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方针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思想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正确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果。㈡教学重点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探索中形成的积极成果㈢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㈣教学内容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⑵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⑶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科学及啊哟与文化和知识分子工作关于国防建设关于祖国统一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关于执政党建设2.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⑴初步探索的意义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⑵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拓展了空间。㈡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㈢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㈣教学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

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正确领会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㈡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㈢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㈣教学内容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⑴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⑵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贯穿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触及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7)党的建设理论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时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判断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㈡教学重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㈢教学难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㈣教学内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6)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途径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

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正确领会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㈡教学重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㈢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㈣教学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注重实现发展的均衡和协调科学发展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单元内容总学时学时安排讲授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1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64

2

2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4

2

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4

4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44

5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64

2

6第六章邓小平理论64

2

7第七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4

2

8第八章科学发展观

64

2

9教学实践4

4

总计4832

124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时间安排

1.教学要求⑴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的通知要求和省教育厅关于高校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皖教工委【2013】9号)的工作任务,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⑵结合课程教学,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改革开放成果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⑷促进教学基地建设,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⑸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⑹及时总结与推广实践教学成果,不断探索实践教学规律。2.项目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开展4学时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主题征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选派获奖学生代表及优秀骨干学生代表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学,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开展班级巡回交流心得体会。理论教学计划第一单元结束,实践教学随之同步启动。实践地点: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校内主要实践教学活动:

“经典阅读”、班级建设方案评比、大学生论坛、校园文化宣传、征文比赛、红色经典电影赏析、时事报告会等。校外主要实践教学活动:选派学生代表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蚌埠市国土局”、“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肥西小井包产到户纪念馆”、“蚌埠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指挥部旧址”、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活动时间:

学期第3—12周内。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全院各专业学生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本课程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本课程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背景,同时还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的部分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六、本课程的特点及教法、学法建议

(一)在教学内容上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现实,理论联系实际。1.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开展教学活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大学生关注社会改革和国家的发展情况,思维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结合社会实际、结合热点问题来讲理论,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会产生实效。2.结合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实际。关心时事、关心国际时局的变化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特点;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是又一特点。教师要及时了解国际新闻及网络上的时事新闻观点,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点和政策,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正确地分析、解释,以引导学生,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在课堂上组织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实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讨论、观点辩论、学习交流、主题发言等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就,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再把成功的喜悦化作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过程中注意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间的差别,注重“同课异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关注所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行业的社会需求、行业改革发展态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都有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继续发展。(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双向交互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安排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等师生互动的活动内容,实行双向交流。2.案例教学法。按照“深入浅出”的原则,教师在每一个专题的设计上,可选择一个或几个实例,由分析事例出发,引出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与认识。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选择的案例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七、考核类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㈠考核类型:考查㈡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包括平时考核+期末考查2.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考查以五级制计分,期末考查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实践教学考核纳入平时考核之中)。期末考查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3.期末考查、考试命题要求:笔试命题要有一定的题量以及知识点覆盖面,并要体现重点;试题的难度要求及其比例为:识记占30%、理解占35%、掌握与应用占20%,分析与综合占15%。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命题采用单项选择、判断、简答、分析论述、资料分析等题型。八、建议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资料㈠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者:本书编写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第1版。㈡主要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共中央1995年5月10日批准印发),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2003年6月8日批准印发),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9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0.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1.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2.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28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6.江泽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1.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2.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4.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22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5.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人民日报》2005年6月26日。26.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7.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2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2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30.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

求是.2007(01)3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3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辅导专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增刊,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月出版。33.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

求是.2008(01)34.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09(19)35.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

求是.2009(01)3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38.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10(08)39.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

求是.2010(07)4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4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的讲话(2011年6月20日发言,6月27日发表)42.胡锦涛: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6月27日)43.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

求是.2011(01)44.习近平:坚持不懈推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