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攻略11古代史中考100题猜押精炼
一、选择题
1.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北京人,属于历史观
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于1921年被发现
B.北京人已经懂得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和使用火
C.在北京人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用火的遗迹D.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骨骼化石,其
中就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2.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
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C.玉巉岩遗址D.城头山遗址
3.(2022·山东聊城·一模)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勤劳、智慧、团结、勇敢,
留下了丰厚的文明遗产。下列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说法正确的是()
A.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后形成联盟
B.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是后人编造的,不足为信
C.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
D.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伟大的发明家
4.据《国语·鲁语》记载:虞夏时期,黄帝已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沿袭了之
前对黄帝的祭祀活动;《汉书·高帝纪》记载:早在秦末刘邦为沛公时,也曾“祠黄帝”。由此推测,祭
祀黄帝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黄帝形象B.推动思想统一C.促进民族交融D.增强民族认同
5.下图是历史老师讲授西周分封制时出示的资料,由此可知()
西周重要封国
鲁国:武王弟周公旦封地燕国:武王弟召公奭封地
卫国:武王弟康叔封地齐国:功臣姜尚封地
第1页共50页.
宋国: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地
A.受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宗亲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标准
C.目的是逐渐削弱诸侯王势力D.利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下表是西周中期一件青铜器的介绍回该青铜器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鸟尊铭文说明
鸟尊的盖内和腹部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
尊彝”(翻译:晋国君主制造的祭天宝器)。据
考证,鸟尊是第一代晋侯燮所拥有的高规格祭
祀礼器。
A.提供了研究晋国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B.体现汉字的造字方法和造字特点
C.说明晋国是西周分封的第一个诸侯国D.凸显晋国青铜铸造水平世界领先
7.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发布命令,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此外还由国家对分娩的妇女进行物质奖励,“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其意
在()
A.人口缺乏的需要B.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C.移风易俗的需要D.缓
和阶级关系的需要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
子,二壶酒,一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因此,人口的增加就是社会财富
的增加,鼓励人口增长会提升国力,A项正确;“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移风易俗的需要”都与材料主
旨不符,排除BC项;越国是奴隶制国家,阶级关系无法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
8.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打破了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统治者到处设关置卡的状态。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
战争
A.加强了思想文化交流B.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D.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第2页共50页.
9.有古籍记载孔子曾拜老子为师,且两人思想有相似之处。据此推断,下列文献内容强调的是儒道()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论语》“过犹不及”
A.均主张“以和为贵”B.均推崇“天人合一”C.都有朴素的辩证观D.师
出同门并未分歧
10.2022年初,央视播放的五集反腐纪录片《零容忍》刷屏,引发热议,早在秦朝,秦始皇为加强对
官员的监察,设置了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县令
11.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
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
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12.桑弘羊是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下表信息说明,桑弘羊辅佐汉武帝的历史功绩是()
时间官职主要作为
前120年侍中参与盐铁官营规划等
前115年大农丞,大农令副手参与铸五铢钱、西北屯田等事务
前110年治粟都尉,代理大农令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和均输法等
A.构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B.创新政治体制消除地方分裂势力
C.奠定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D.开疆拓土充实边疆军事力量
13.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
中国与世界。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为了()
A.宣扬国威,以加强对西域的管辖B.促进区域间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促进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D.开辟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新渠道
第3页共50页.
14.2022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他在演讲中强调:“坚定信心、
同舟共济,是战胜疫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抗击疫情各环节中,预防疾病必不可少。无独有偶,在我国
东汉时期的医书《伤寒杂病论》里也提出了“治未病”理论,该医书的作者是()
A.贾思勰B.毕昇C.张仲景D.李时珍
15.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该诗反
映的事件()
A.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B.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奠定基础
C.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16.从框中的课题中反映出的主题是()
三国鼎立
西亚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强调“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该不足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
序言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
明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
A.心存百姓思想B.农业为本思想C.农业科技思想D.农商并重思想
18.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B.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D.明朝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总结农业成果
19.唐代音乐、舞蹈、雕塑吸收了波斯、天竺等外来艺术精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等也多受
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这些反映了当时()
A.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成为主流B.繁荣的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
第4页共50页.
C.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D.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自信
20.由玄奘口述,弟子撰文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的概况,包含疆域、
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了《大唐西
域记》()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21.宋初大将曹翰在《退将诗》中写道:“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当时有谚语曰:“做人
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
A.宋朝轻视文化教育B.宋朝经济水平低
C.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D.宋朝没有战争,社会安定
22.“宋朝先后与多个北方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形成对峙。与这些政权的和、战关系,也成为贯穿两宋
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下列对相关史实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辽和南宋签订“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后,双方边界贸易兴旺
C.北宋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D.宋金达成议和后,金向南宋未称臣
23.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发明的,并由蔡伦改进后才向外传播的
B.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指南针在宋朝时期广泛应用于航海,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对中国的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24.中国古代农民重视用粪肥田,汉唐时期北方的肥料技术已趋于完备;但自之后,南方的肥料技术
却有后来居上之势;至明清时期南方的肥料技术达到了传统时代的顶峰,并开始辐射到北方地区。这
一变化客观上反映()
A.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持续领先北方B.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完备不需要改善
C.南方土壤条件差所以更需要肥料D.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农业技术提升
25.积水潭是元朝大运河的码头,南方的粮食、木材经此进入大都。“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
径抵辇下。”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鹅鸭市、珠子市、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
这一带。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第5页共50页.
A.北京仿照长安坊市分开B.元朝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大都重回全国经济重心D.元朝政府推行重商抑农
26.(2022·河南·一模)北宋东京居民五方杂处,面街而居,将工商经营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城内出
现一批富商大贾,官僚贵族也纷纷开店,过去官场以商为耻的思想,被冲荡得干干净净。这种情况反
映出()
A.东京商品经济繁荣B.北宋重商轻农
C.坊市制度阻碍发展D.宋代全民皆商
27.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对于科学史家说来,唐代不如后来的宋代那么有意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下面能印证
其观点的是
A.火药最早用于军事B.指南针用于航海
C.《千金方》成为临床百科全书D.纸成为广泛的书写材料
28.《明史》记载:“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李时珍)乃穷搜博采,芟(消
除)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
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可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A.其部卷分类一直是世界最先进的药书编目B.是对古代药物学成果的鉴别、整理和补充
C.吸收了中国历代农学家的成果和思想方法D.收录的药物和药方解决了世界医学的难题
29.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
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此举()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挫败了外来势力对台湾的入侵
C.促进了同台湾的交往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30.史载:雍正时期在文件的封袋上,分别规定右书“办理军机处封”,左书“某处某官开拆”,至于皇帝
亲笔改定的谕旨,在封袋上,则居中大书“传谕某处某官开拆”,其封口及书年月日处皆铃印,可谓秘
密至极。雍正帝这样做旨在()
A.他可以独掌朝政B.他和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他和军机大臣相互监督D.他放权给军机大臣
31.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
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分别是
第6页共50页.
A.宣政院、伊犁将军B.伊犁将军、达赖喇嘛
C.宣政院、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
32.吕思勉先生说:“唐朝自称为西凉李器之后,近人亦有疑其为胡族的,信否可不必论,民族的特征,
乃文化而非血统。”材料中,吕思勉先生意在强调()
A.胡汉一家的事实B.血缘纽带的失落
C.中华文化的博大D.民族认同的标准
33.下图是某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之后制作的读书摘要。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建立行政机构;1684年清政府在该地区设府,1885年正式建省,成为
中国的一个行省。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
A.中原人民与台湾的交往开始于元朝
B.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中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近代的清朝
D.清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34.几百年来,郑成功一直得到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敬仰,主要是因为郑成功()
A.曾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B.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C.挫败倭寇在东南沿海的骚扰D.郑成功设置台湾府有效管理和开发台湾
35.谚语的演变蕴含者一定的历史信息。从南宋时期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
天下足”,这两句谚语变化表明()
A.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产粮重要地区B.宋以后江南因战乱多农业发展受影响
C.江浙地区经济逐步落后D.明清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6.研下表。由表中数据反映的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是()
时间人口总量粮食总量(斤)人均耕地(亩)人均粮食(斤)
康熙二年(1663年)0.95亿1163亿6.881183
乾隆六十年(1795年)3.01亿2576亿2.14867
第7页共50页.
清朝前期人口和粮食产量表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
地区得到开发
C.人均粮食严重不足,出现大面积的饥荒D.农业品种产量增加,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37.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
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这些高
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38.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
化瑰宝,黄河新闻网将有关山西的建筑雕塑、文物古迹、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进行收集、整理、精
编、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下列建筑雕塑能够见证山西晋商民俗文化的是()
A.洪洞大槐树B.平遥“日昇昌”票号C.云冈石第20窟大佛D.平
型关大捷纪念馆
39.如下图名为《耕织图》(局部),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
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
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第8页共50页.
A.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40.清朝前期,江宁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
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说明了清朝()
A.手工业得到很大的发展B.商业贸易十分兴盛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鼓励发展工商业
41.老师在网课中给同学们推送资料库含有以下内容“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文字狱”,并
要求结合所给资料撰写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该论文题目的是()
A.思想控制的加强B.特务统治的强化C.地方管理的加强D.君主专制的强化
42.学者郑石桥指出:“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
的不断提升。”此观点表明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是()
A.皇权掌管中央机构,相权主管地方行政,两者互相监督
B.丞相为百官之首,是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D.宰相由充当皇帝顾问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
43.自古以来,中外交往源远流长。下列对古代中外交往史实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B.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外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C.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D.面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对外贸易
44.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
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A.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皇权
B.军机处权力高于皇权
C.军机大臣与皇帝共掌朝政
D.军机处的设立制约了皇权
4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两幅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第9页共50页.
①秦朝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时期
②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专制主义走向顶峰
③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专制主义走向顶峰
④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发展趋势与封建社会发展进程成正比关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46.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
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
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B.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47.分析下表,以下与唐代人口变化有关的因素是()
武则天神龙元
时唐太宗贞观十三唐玄宗天宝十三唐代宗广德二
年
间年(639年)年(754年)年(764年)
(705年)
人
1235万人约3714万人5288万人约1600万人口
口
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生产工具的改进
③安史之乱④五代十国的政权割据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
③④D.①②③
第10页共50页.
48.文学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依次引用的
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
49.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的热潮,传统文化成为流行。以下文学
作品的文学体裁是
①……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②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A.汉赋和唐诗B.唐诗和宋词
C.宋词和元曲D.元曲和小说
50.北京冬奥会在立春这一天开成。并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谚语“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体现了
二十四节气服务于
A.运动健身B.饮食调理C.农时安排D.商业贸易
51.《全球通史》载:“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
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下列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日本C.戚继光抗倭D.15世纪中国发明了指南针
52.现在流行穿越电视剧,穿越小说,但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不少学者批评。下列剧情
符合史实的是()
A.秦始皇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B.唐朝时期,晋商行遍大个中国
C.明朝时期,李华参加戚家军在台州抗击倭寇D.清朝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云南居住
53.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
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国。
这段材料有利于研究明朝的()
A.农业发展B.皇权加强C.文学繁荣D.对外交往
54.长城以北的草原文化骑马、射箭、音乐、歌舞等通过长城沿线的经贸互市传到了长城南面的许多
城市,传到帝都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城市,长城以南的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文化等也通过长城沿线
的开放市场传到了长城以北。材料表明长城是
A.单纯的军事防御工程B.区域间经济交往的障碍
第11页共50页.
C.连贯东西的重要商路D.文化交流的桥梁与见证
55.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中原文明,源远流长B.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C.科技成就,灿烂辉煌D.河南文化,历史悠久
56.据下表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生产力提高()
明朝后期史书记载河南的情况为“中州沃土,半植半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
材料一
率从贸易”。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
材料二
泛海而鬻(卖)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
A.棉花种植广泛B.统治者鼓励商品贸易
C.社会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57.下图是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弘扬传统科技文化节目的宣传画。跨越历史时空,它的“主创
人员”应该有()
A.郭守敬B.李时珍C.徐光启D.宋应星
第12页共50页.
。
5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徒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据此,李文同学
要制作“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小报,下列能入选的一组是()
A.都江堰,指南针,毕昇、《天工开物》B.大运河、《红楼梦》、徐光启、郑成功
C.《伤寒杂病论》、祖冲之,李白、郑和D.《清明上河图》、徐光启、司马光,戚继光
59.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小说广泛流行。有的小说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
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
外冒险的理想。这反映出()
A.西方国家的影响渗透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近代民主思想传入
60.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注重规划,强调整体观念,观察下面两幅平面图,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唐都长安平面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A.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B.都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C.都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D.都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综合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时期,下令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把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
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
第13页共50页.
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历
史上称为“
①________”的统治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
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简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
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②________”。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1)请将材料一、二中的①②处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农业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发展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关系。
2.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刷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
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
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
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争论的共同问题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
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
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14页共50页.
(2)材料二中“秦帝国”的“统一文字”是什么?据材料概括文字统一的影响。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
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
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
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3)据材料三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中“鲜卑族的改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
件?依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有何影响。
材料四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
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文化的特点。列举一例唐代“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的典型事
例。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变革:第一
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公元前207年,也就是秦始皇去世才四年,秦王朝
就覆灭了。不过,尽管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深刻而持久的烙印”主要指什么?
材料二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
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时,“府库并虚”,富商大贾们“财或累
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因其富厚,交通(勾结)王侯”。
——白寿彝《中国通史》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第15页共50页.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的解决措施。这
一系列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宋代儿童启蒙教育《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时有谚语:“做人莫
做军,做铁莫做针。”这表明宋朝读书风气盛行,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人社会观念的变化与宋代采取的什么治国之策相关?谈谈你对
这一政策的认识。
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冲突中交融,在
互补中共进,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追根溯源共筑家国】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
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冲突交融多元一体】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
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
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
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史上与材料二所述三种“发展模式”对应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各一例,
三种模式下民族关系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什么?
【各族携手经济发展】
材料三汉末北方流民进入江南,与南方土著和山越人一起,在孙吴统治时期已使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西晋末至南朝初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使得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
第16页共50页.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辽宋之间的和好关系延续了近120年……宋辽榷场贸易亦随南北通好而发展……宋方输
出的商品有香、药、茶、瓷器、漆器、缯帛、麻布……辽方输出的商品有盐、布、羊、马、驼、北珠、
玉器等。
——摘编自田相林《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好的范例》
(3)据材料三,归纳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据材料四指出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5.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
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成立一
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
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派使臣出使西域的目的。概括丝绸之路功能的转变
材料三自西晋末年至刘宋为止,许多少数民族自西、北方徙居中原,与汉族杂居。中原地区陷入
动荡也造成中原人士离开故土。北来的侨民多集中在长江流域。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
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
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
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4)根据材料四,归纳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至少两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
移最后完成的朝代。
第17页共50页.
6.经济是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
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
十钱至十余钱。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二下图为《唐代墓葬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金银币图》
材料三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效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
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
广海外贸易。
——《两宋·在繁华中沉默》
(1)材料一反映的西汉的盛世局面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方面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什么。
(2)材料二直观地反映了唐代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设立“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
易”的机关是什么?综上所述,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王朝明确出“华夷无列”“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
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
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攻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第18页共50页.
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
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茨得其必需品,因而
双方是划算的。
——齐涛《中国政治通史》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儒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老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
海之内,起居、快食、声者、器用,皆化而同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少数民获的管理原则和政策,并举出唐朝的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2)写出材料二“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一盟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综上所述,归纳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主要方式。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
二街如种莱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
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
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
——檀新林《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
“衣冠毕会,高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
家掩映翠微间”。
——李国峰《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材料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
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贾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梁归智《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都城长安繁盛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的角度简要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主要原因。
第19页共50页.
(3)根据材料三,归纳马致远、贾云石对元朝的评价(不得照抄原文)。
(4)结合以上问题的回答,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9.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
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
冠拜冕流(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
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统治”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
“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间词云“万
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并说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格
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
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贾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
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马致远、贾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
(4)请谈一谈当代青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0.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第20页共50页.
——《论语•为政》
(1)材料一是我国古代哪家学派的思想?材料中这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汉武帝根据这一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他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中国有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字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
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派别,
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英国近代思想家)
(3)材料三中“在文字上、在战争上、在航海上”的发明分别指什么?
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
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
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4)根据材料四,归纳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谈谈当代青少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
文化?
11.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材料一:(明太祖语)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底务,彼此颉顽(互相抗衡),不敢
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太祖认为处理政务时“稳”的方法是什么?
材料二: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
(2)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材料三
第21页共50页.
(3)据材料三,指出促成这条商路开通的历史事件及这条商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材料四:历史图片
(4)图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1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
德立化”的思想。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材料二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
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弊端,隋唐时期采用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哪位皇帝在位
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第22页共50页.
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还对考
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把部分组成,成为“八股文”。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对选官制度造成了
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4)通过上述材料,指出自西汉到明朝选官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在宰相之下有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在
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选自人教版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五: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
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
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第23页共50页.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所指示的制度名称。并指出材料二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机构。
(2)材料三的“太祖”指谁?他采取什么办法防止宰相权力过大?他消除地方割据经济基础的措施是什
么?
(3)材料四的“皇帝”是指哪个历史人物?废丞相的目的是什么?
(4)由材料三和五可见,两朝对待地方都有什么共同点?
(5)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皇权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方北方
朝
占全国户口人口占全国人口
代人口(户)
数比例(户)数比例
西
247068519.8%998578580.2%
汉
唐
392041543.2%514852956.8%
代
北
1122476062.9%662429637.1%
宋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
材料二(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
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
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
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
第24页共50页.
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
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
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
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材料四就基本层面而言,宋元以前的中华民族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
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甚至成为统治政权的隐患时,原本日渐开
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开始转变方向。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也是
由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摘编自吴珊珊、李永昌《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与反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末明初之后中国海洋安全隐患的表现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原创题)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
信之。”
材料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
材料三:“他是东方的航海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国形象……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英国李约瑟
(1)材料一中的张骞为开通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奠定了基础。写出这条大动脉的名称。通过这条
大动脉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古代中日两国文化的友好交流,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3)材料三中的“他”在中外关系往来中有何壮举?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这壮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请谈一谈古代中外友好交流给你的启示。
【点睛】
16.我国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古“丝绸之路”再次成
为关注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25页共50页.
材料一: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
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
作的象征。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作用。
材料二: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印度展开国事访问时表示,“我邀请莫迪总理下次访问中国时
到西安去看看,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
(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对中印两国交流所做出了哪些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安全知识竞赛组织与实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矿山劳务合同范本:矿山安全生产监督协议3篇
- 基于2025年度财务软件系统的定制开发合同3篇
- 2025年度临时安保服务劳务合同实施细则4篇
- 2025年度光伏电站变压器供货与安装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环保节能照明设备研发与推广合同3篇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3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2025年度水路货物运输货物保险理赔代理合同(GF定制版)
- 2025年校园食堂食品安全追溯原料采购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在建工业地产转让合同范本3篇
- 英语名著阅读老人与海教学课件(the-old-man-and-the-sea-)
- 学校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一考试词汇表(10000词全) - 打印版
- 最新《会计职业道德》课件
- DB64∕T 1776-2021 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站点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
- 中医院医院等级复评实施方案
- 数学-九宫数独100题(附答案)
- 理正深基坑之钢板桩受力计算
- 学校年级组管理经验
- 10KV高压环网柜(交接)试验
- 未来水电工程建设抽水蓄能电站BIM项目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