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及山区火灾后发生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增长C.演替达到稳定后,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生物数量不再发生改变D.群落演替的最终状况与群落本身及环境条件均有关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B.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C.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D.对某些珍稀动物进行就地保护吋还要进行迁地保护4、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已经形成了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消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出行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B.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C.合理施肥、灌溉有利于保证农田结构和功能的协调D.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扩大人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能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只处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固定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8、下列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时,生态足迹不会增大B.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C.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D.人口增长快不一定破坏环境9、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调查岛上某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10、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环境越来越恶劣。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塞罕坝的奇迹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D.我国西北地区的所有荒漠地带都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11、下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生产者的净光合量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62.8)×100%C.“未利用”能量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生态平衡时,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等于输出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13、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5、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16、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17、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18、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12分)19、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0、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21、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详解】

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除有出生率<死亡率,还有可能是迁入率<迁出率,A错误;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物种组成即物种的丰富度,它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C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正确。2、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数量会增加;最终达到稳定,劣势种数量会减少甚至消失;

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和生物数量还会发生改变。

【详解】

A;山区火灾后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B错误;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和生物数量还会发生改变,C错误;

D;群落演替的最终状况与生物群落本身有关;与环境条件也有关,D正确。

故选D。3、A【分析】【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

A;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A错误;

B;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B正确;

C;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C正确;

D;迁地保护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D正确。

故选A。4、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详解】

A;新能源利用和绿色出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A正确;

B;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减少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B正确;

C;相应物质和能量投入能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因此合理施肥、灌溉有利于保证农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正确;

D;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D。5、A【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

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A正确;

B;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B错误;

C;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C错误;

D;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A。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C:D【分析】【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为生产者的同化量的数值,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的数值;h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的数值,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的数值,f为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的数值,d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数值,据此解答。

【详解】

A、图中b=h+c;c=f+d,A错误;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错误;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即属于d,C正确;

D;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

故选CD。7、A: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

【详解】

A;生物多样性程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越强,A正确;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强;但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C错误;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程度不应该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D错误。

故选AB。8、B:C:D【分析】【分析】

人口发展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详解】

A;任何国家的人口只要增多;生态足迹就会增大,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B正确;

C;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C正确;

D;只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增长快也不一定破坏环境,D正确。

故选BCD。

【点睛】9、A:B:C:D【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从无植被覆盖到植被茂盛,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人类活动会影响该岛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该岛屿处于太平洋深处;与世隔绝,故调查岛上某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故选ABCD。

【点睛】10、A:B【分析】【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详解】

A;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该过程中由于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塞罕坝的奇迹是将北方沙漠演变为林场的过程;该过程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的特征;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错误;

D;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因为缺失水分等气候条件,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D错误。

故选AB。11、A:B【分析】【分析】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A;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总能量是净光合量;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总光合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生产者的净光合量,A错误;

B;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2.8/464.6)×100%,B错误;

C;未利用的能量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因此“未利用”能量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此时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等于输出,D正确。

故选AB。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13、略

【解析】①.速度②.方向14、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18、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3题,共12分)19、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0、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实验目的为验证“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