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监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正是因为戏剧艺术坚持守正创新,广泛拥抱科技,才能绵延传续又焕发生机。250多年前,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其中的“寿台”天花板有三个天井,可以用辘轳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地板有五个地井,可以用绞盘把装置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效果。这种设置使戏剧表演更具动态变化,视觉效果更为丰富,为观众带来新奇的观剧体验。近100年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编的京剧剧目《太真外传》中,同样充满了科技感:立体透视的玉真观亭栏、七彩炫光的桂殿兰宫、电动机械的玉兔捣药……写实和立体的舞台布景以及现代灯光和音效技术,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氛围,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说到底,戏剧舞台广泛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高科技不仅使现代声光电、机械装置、数字光影等手段合力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舞台效果,还可以打造出奇幻而又真切的演出空间,在新的层面上回归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写意传神的戏剧古典美学精神:高清影像如同光影魔术师,使场景随剧情流畅转换,让观众身临其境;全息影像勾勒出立体轮廓,变幻莫测的幻影仿佛触手可及;光雕投影将影像投射到结构表面,使静态结构化为动态叙事,在技术与舞台的深度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戏剧叙事方式。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梅葆玖先生曾表示:“我觉得其实很多的梅派戏都可以用新的舞台手段来展示,像很多人都有微词的LED我并不反对,用现代手段烘托京剧本身我完全能够接受。”高科技进入舞台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人机交互、角色代入和360度全景拍摄等方式,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隔阂。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互动参与者、共同创造者,获得了沉浸式体验。高科技的使用不仅是在舞台呈现上,而且已经前置到舞台作品的创排阶段。数字技术辅助规划管控流程、测算成本,使创作制作、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更加智能高效。利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舞台布景搭建和场景切换更加快捷灵活,缩短等待时间、减少人员投入,提高演出效率。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对技术的使用,根本责任还是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人心若是偏离了舞台的正道,哪怕没有高科技,也会有其他方法误入歧途;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为心所动。(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有删减)材料二: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戏剧舞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然而,为追求“新”和“炫”而强调高科技的运用,会给戏剧艺术戴上“绚丽繁重的枷锁”,束缚甚至遏制戏剧原本的艺术亮点。首先,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戏曲场上多是“一桌二椅”,演员通过写意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配合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把空旷舞台转化为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在戏曲中,景语也是情语,昆曲《牡丹亭》中“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蘼外烟丝醉软”,是十六岁的闺阁女子杜丽娘感受到的春天,既有面对“春色如许”的诧然心动,又有良辰美景“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怅然若失……然而,高科技将《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后花园写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就消解了剧中人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戏曲特有的意境之美。其次,过于复杂或新潮的高科技舞台装置会压缩演员的表演空间。无论何种类型的戏剧,演剧的中心都应是表演者,舞台上的一切都应以突出表演为前提。过于繁复或奇炫的舞台设计,会使演员“迷失”于场景之中,无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和情节中来。再次,刻意融合多种现代传媒手段会打乱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观演默契,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屏幕上出现近景或特写镜头,或者闪回、快进、重复等蒙太奇剪辑手法时,很多观众会下意识“开启”观看影视剧的逻辑思维,思考这一近景或特写的象征或暗示效果,闪回或快进在此处出现的意义⋯⋯观众在不同的审美逻辑切换中顾此失彼,也就降低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戏剧在完成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高科技加入,可能会导致戏剧本体艺术性的降低甚至缺失。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则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形成“剧本不佳、演技欠奉,都可以用高科技来找补”的思维逻辑。(摘编自孟梅《警惕戏剧舞台“高科技滥用”倾向》,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高科技在戏剧领域也属于一种艺术语汇,它与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B.在材料一作者看来,高科技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广泛,在舞台呈现上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互动感,在作品创排阶段则可使很多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C.材料二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的表演配以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营造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反而会损害戏剧的美学价值。D.材料二认为,戏剧在完成过程中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就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让演员和创作者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还可能影响戏剧的艺术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故宫畅音阁大戏楼与梅兰芳的《太真外传》的例子,目的在于论证科技元素在戏剧中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B.数字技术在剧场演出中确有优势,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运用了多种高科技元素,收到了很好的表演和观赏效果。C.材料一从多方面论证了戏剧中运用高科技的优势,但并未将其提到至高的位置,因为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人而非技术。D.材料二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为追求“新”和“炫”而采用高科技的弊端,将不良后果直接呈现出来,观点明确,论证有力。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白蛇传》中的“路桥上杨柳丝把船儿轻挽,颤风中桃李花似怯春寒”,是白素贞眼中的西湖之景,这段唱词既能唱出初见美丽湖山的愉悦,也表达出“不枉下峨眉走这一番”的雀跃。B.《玉簪记·秋江》一折,梅兰芳借助身段动作,在平地上营造出水中行船的意境,留下“老太太看戏有晕船感觉”的趣闻;现代科技以舟行江上的视频呈现背景,逼真的景象吸引了观众的眼球。C.昆剧“临川四梦”系列并未使用科技手段,而是以清代古书画为背景,以静态古书画映衬动态表演,二者和谐共生,让观众充分感悟戏曲本身的精神价值。D.《唐宫夜宴》如果没有全媒体的“添柴”,呈现效果会打不少折扣;如果没有那群活泼灵动可爱的少女演员、古典舞蹈语汇和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技术也无所附丽。4.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所举的事例论证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4分)

5.学校拟开展“课本剧”大赛,某班同学准备将《窦娥冤》搬上舞台参赛,究竟如何呈现良好的舞台效果,请你结合材料与《窦娥冤》的相关内容给出具体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阿炘的二胡钱国丹20世纪50年代,父母前往山区,带走了三个小弟妹,把10岁的我和8岁的弟弟阿炘留在家里。阿炘话不多,整天沉着脑袋进进出出,好像有满肚子心事。不知谁给他起了个外号——“沉头虎”。新学期开学了,沉头虎自作主张,非要辍学给生产队放牛去。因为放牛一天能赚1个工分。牛一天也不能挨饿,所以他一年能赚365个工分。凭这,阿炘差不多能养活半个自己了。牧童们爱把牛放到附近的山上,山上野草丰饶,不必担心因牛偷吃生产队的稻秧或麦苗而被扣了工分。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山上没有大人的管束,牧童们爱怎么撒野就怎么撒野。阿炘他们最喜欢的是扯着喉咙唱歌,他们的山歌词语生动,曲调悠扬。那首后来上了央视的民歌《对鸟》就是阿炘他们的杰作:“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哎。尖嘴鸟飞过红夹绿,长尾巴丁飞过抓把胭脂搽嘴唇哎……”我家东邻是五可家,他家有二胡有笛子还有扬琴。他们几兄弟能用这些乐器奏出许多美妙的曲儿,这让阿炘羡慕得不行。他很渴望得到一把二胡,然而按当时我家的条件,连一根二胡的弓毛也买不起。有一天,沉头虎带着斧子上山,砍回了一截粗粗的毛竹,放在檐廊上晾着。

我家的檐廊总是空着,所以木匠阿海师傅长年累月在这里做橱柜桌椅。有一天,趁阿海叔回家吃午饭的间隙,沉头虎抄起他的锯子,对着他的那截毛竹开始锯。可是竹皮很顽固,锯口一碰就打滑。结果,非但没锯进竹子,倒把阿炘自己的小腿锯了个口子,血汪汪的。阿海叔饭毕回来,一看这模样,不知是心疼我炘弟的小腿还是心疼他自己的锯子,对阿炘吼道:“以后不许再乱动我的家伙!有活儿交给我干!”阿炘比画着,说想做一把二胡,要先锯个琴筒。阿海叔明白了,三下五除二就弄妥了。我在一旁看着,心想,光有个破琴筒有什么用,离二胡还差十万八千里呢。阿海叔对阿炘有求必应,用自己的零头碎料,陆陆续续地帮阿炘把二胡的琴杆、弦轴、琴码都给弄好了。一个雷暴天气的下午,被淋得落汤鸡般的炘弟连滚带爬地从山上下来。他脸色铁青,浑身淌水,我则被他抓住的那条蛇吓得浑身筛糠。沉头虎大口大口地喘着气,镇定地告诉我,他要截取中间最好的一段蛇皮,蒙在之前弄好的琴筒上。第二天他又砍回一根小竹子,用火将两头燂了燂,弯成了琴弓。他摆弄着琴弓,重重地叹了口气,说:“最难弄的就是马尾了。”五可家祖祖辈辈开着大药房。自我记事起,他父亲卓然先生和他哥哥大可就是坐堂医生。因为出诊的需要,他们家养着两匹高头大马,那是从内蒙古草原买来的骏马,体形彪悍,神采飞扬。五可放马的时候,常用一把梳子梳理马尾巴。那马尾巴自上到下都是5寸宽,质地饱满,油光水滑,像黑色的瀑布一泻到它们的后脚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阿炘只要上山放牛,一准要捎上五可家的两匹马。他精心挑选山坳,让马儿吃上最肥美的青草,因此这两匹马见了他就喜形于色;五可省去放马的工夫和辛苦,见了他也喜形于色。一日,那匹枣红马正咀嚼着鲜美的牛奶株(这种草的茎叶里储满乳白色的汁液,是牛马们的最爱),阿炘则抚摸着吃得正香的枣红马,手从它的背部滑到它的屁股,最后落在那油亮的马尾巴上。他弹琴般拨弄着那让他着迷的马尾毛,忽然一揪,一根马尾毛就到了他的手里。枣红马以为是遭了牛虻攻击,只是甩了甩尾巴,继续享用牛奶株。阿炘把那根马尾毛塞进口袋深处,然后移身到白马身旁,用同样的手法揪下一根马尾毛。那天回家后他找出我们家唯一的一个饼干桶,把马尾毛放了进去。我问揪马尾毛做什么,沉头虎回答道:“我要揪足200根,做一支正经的二胡弓子!”时间消消停停地过去,饼干桶里的马尾毛越积越多。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河埠头洗菜,阿炘的一个牧友一路狂奔,喊道:“不得了不得了了!阿炘被枣红马踢了一脚,快没命了……”我被他这一惊吓,差点一头栽到河里去。我问阿炘现在在哪里,他说在五可家马厩那边。我发疯般地往五可家跑去,见到五可正把肇事的枣红马牵向远处,那马的鼻孔在愤怒地喷着粗气,仿佛被踢坏的不是阿炘倒是它。阿炘躺在马厩门口,满脸是血,人事不知。大可把炘弟抱回到我家床上。卓然先生也过来了,他又是掐人中,又是扎针灸,忙活了半个时辰,炘弟才悠悠地醒了过来。炘弟在床上躺了半个月,也吃了卓然先生半个月中药。待到他晃晃悠悠地能起床走动时,我问他:“平日里马跟你很友好啊,那天它为什么变凶了?”他说:“是我太贪心了,一下子想揪它两三根马尾毛,枣红马怒了。”那天五可也来了,他打开了饼干桶,数了数阿炘的“收藏”,说:“还不够呢。”第二天,五可送过来十几根马尾毛。阿炘的二胡总算完工了。虽然粗陋,但拉起“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那曲调和他唱的一模一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炘很有主见,他决定去放牛,展现了他不想上学的孩子天性与养活自己的担当,“非要”一词强调了阿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特点。B.文中说阿炘他们“扯着喉咙唱歌”,又说“山歌词语生动,曲调悠扬”,甚至上了央视,体现了“我”对他们既有点轻视又忍不住赞美的矛盾心理。C.文中插叙五可家世代行医和养着两匹骏马的情节,并专写那马尾质地饱满、油光水滑,为后文写阿炘揪马尾毛反被马踢伤及五可的父亲为其医治的内容作铺垫。D.文中阿海叔的形象虽着墨不多却很丰满,他因阿炘擅动他的锯子而大发雷霆,显示其不善良的一面;后来对阿炘有求必应,默默帮他做好了二胡的多种部件,表现他善良的一面。7.关于文中阿炘揪马尾毛这一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炘揪马尾毛并非直奔目标,而是抚摸正沉浸于吃草的枣红马,一个“滑”字体现了阿炘动作的轻柔与小心翼翼。B.阿炘揪马尾毛的动作又稳又准又快,枣红马以为是遭了牛虻攻击,作者从阿炘和马两个角度来写是为了突显枣红马对阿炘的信任。C.阿炘“弹琴般拨弄着”马尾毛,不仅体现出他对马尾毛的着迷,更激发读者想象,仿佛他拨弄的不是马尾毛而是二胡的琴弦。D.枣红马踢伤了阿炘“我”很着急,但后文阿炘却说是因为自己“太贪心了”,写出了“我”与阿炘迥然不同的心理。8.文章在叙事过程中,对主人公的称呼在“阿炘”“炘弟”和“沉头虎”之间变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4分)

9.本文以一个10岁孩子的眼睛来观察并进行叙述,在行文中体现出浓郁的儿童化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国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天下无费。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酖酒,以败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为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治之至也。(节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有删减)材料二:夫衣食者,人之本也;人者,国之本。人恃衣食,犹鱼之待水;国之恃人,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无足则不可以步。故夏禹称:“人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是以为臣之忠者,先利于人。《管子》曰:“佐国之道,必先富人。人富则易化。是以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然俱王天下者,必国富而粟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劝农之急,必先禁末作[注];末作禁,则人无游食;人无游食,则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者,所以利农事也。”至如绮绣纂组,雕文刻镂,或破金为碎,或以易就难,皆非久固之资,徒艳凡庸之目。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但常人之情,罕能远计,弃本逐末,十室而九。才逢水旱,储蓄皆虚,良为此也。故善为臣者,必先为君除害兴利。所谓除害者,末作也;所谓兴利者,农功也。(节选自《臣轨·利人章》)【注】末作:工商业。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善政A执其制B使C民无私D为下E不敢私F则无为G非者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无从,与《劝学》“无以成江海”的“无以”意义相同。B.“出乎一道”的“乎”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乎”意义和用法都不同。C.本,根本,与《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本”意义相同。D.富,使……富足,使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保障了百姓能专事耕织,才能保障衣食,国家才能储备充足;材料二则阐明了衣食与百姓、百姓与国家的关系,由此也可见衣食对国家的重要性。B.材料一除了列举当时一些违背常理的行为之外,还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具体论证了百姓不坚持耕织必然导致饥寒交迫的道理。C.材料一认为帝王要想达到国家安定太平,应发展耕织和教育百姓去除私心;百姓没有私心能使国家达到“治之至”,因而显得更为重要。D.中国古代注重耕织,认为这才是国家的根本,所以两则材料都认为百姓不应该去做雕文刻镂、绣饰篡组之类的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

(2)但常人之情,罕能远计,弃本逐末,十室而九。

14.在阐述“以农为本”时,两则材料的角度有何不同?请就其各自的职责作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绛帻鸡人【注】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注】绛帻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选用“鸡人”报晓和尚衣局官员进献礼服两个细节,营造了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B.颔联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勾勒了“早朝”气势,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彰显了大唐气象。C.“日色”一句写日色才临,仪仗即动,“临”和“动”两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技巧。D.“香烟”句中飘忽的轻烟、天子衣物上闪动的锦绣龙纹光泽等内容,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16.本诗与柳永的《望海潮》都用到了“凤池”这一意象,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2)古代文人侧面描写音乐之妙,常常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一句就是从其他船上人的反应的角度来写琵琶声的动听,而《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则是从动物的角度来衬托箫声的神妙。(3)在古诗文中,“木”这一意象可以有多种解释,如_____________中的“木”就是树木的意思,而_______________中的“木”则为树叶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24年,“盖章游”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出游的新趋势。游客们手持特色印章本穿梭于博物馆、景区、图书馆、文创店等自己喜欢的地方寻找盖章点,乐此不疲;印章从古朴的“北京中轴线主题系列”到新潮的“奥运主题熊猫系列”,种类众多,令人_A_。这种集文化体验、互动参与和纪念意义于一体的旅游形式以其_B_的独特风格迅速成为“顶流”。

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人们对出游的期待早已不是单纯地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甲)。“盖章游”以其独有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精准对接了游客对历史文化探索的需求。正如游客以盖章的形式打卡大观园,一章一景,步步生趣,体验《红楼梦》里的春色满园。方寸印章,成为窥探历史文化的窗口,记录和传承着相关景点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仪式感也是“盖章游”兴起的重要因素。盖章可不是单纯的“体力活”,而是一场智慧与审美的双重挑战。盖哪个、盖哪里、怎么盖,都需要动动脑筋,有些较为精美复杂的套色印章,(乙),才能收获最终的完美图案。这略显“费劲”的重复操作赋予盖章满满的仪式感,使其成为情感和文化的深度交融。新兴的“盖章游”无疑成为一种新的源头活水,为文旅出行和文创领域注入了鲜活动力。但文旅创新不能只“热得快”“热度高”,更要“热得长久”“热度有质”。随着“盖章游”的走红,一些景区和商家盲目“抄作业”,①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对文化价值和游客体验的轻视和抹杀。对此,②我们亟须发行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文创理念,③鼓励景区和商家在尊重历史、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设计,④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独特元素,从而打造出一系列既具有观赏性又富含教育意义、能够触动人心的“盖章游”产品。⑤此外,景区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让盖章再多一点体验感,少一些“符号化”。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4分)

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一些常见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抄作业”的表达效果。(3分)

22.永诚中学的同学近期准备到故宫游览,为了增强游览的历史文化体验感,请你向他们推介“盖章游”,写出你的推介要点。(3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4年8月20日,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正式上线,随即火爆全球。其中孙悟空的角色走向世界,成为经典的文化符号,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吸引力。但有人质疑,外国人认识唐僧、猪八戒或者了解吴承恩和《西游记》吗?一个孙悟空的角色走向世界,并不代表《西游记》以及它的精神内涵为全球所知;换言之,它或许并未展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命卷意图:本套试卷参照2024年的新高考Ⅰ卷的试卷结构、思路命题,以课标、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情境命题,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力求体现教学考一体化,对高三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阶段检测。一、注重文化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本套试卷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对“文化传承与理解”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理想境界、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例如,现代文阅读Ⅰ的两则材料从对立的角度来阐述高科技进入戏剧表演的利与弊,使学生深入理解戏剧在创排、舞台呈现等方面的规则,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题目设置上也侧重了对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如第5题。现代文阅读Ⅱ,则在描写阿勇敢而执着地实现愿望中强化了激励鼓舞人的正能量;文言文阅读从为君与为臣两个角度阐述了以农为本、化育百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选材兼顾经典,追求多元价值本试卷选材坚持经典性,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兼顾到当下的时事热点,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现代文阅读Ⅰ的两则材料是有关戏剧和高科技融合的讨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同时与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戏剧知识相呼应;语言文字运用采用了2024年的热点“盖章游”,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所阐述的内容也能让学生思考热点背后的发展方向;写作结合当下的热点《黑神话:悟空》,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热点入手,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相链接,推动学生探求文本和事件的多元价值。三、设置任务情境,探索答案的多元化,注重实践性本套试卷将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落在实处。如现代文阅读Ⅰ中为课本剧大赛提供建议、语言文字运用则根据材料内容写推介词,都是在具体的任务和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必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设置了多元探究,不仅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任务相呼应,而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探究其中的逻辑关系。四、新颖的考查形式为试题亮点,侧重思维品质本套试题以新课标Ⅰ卷为依据,在切合文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创新了命题形式,在考查点上紧扣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把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作为主要着力点。如第5题融合了两则材料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并与教材上的经典篇目《窦娥冤》相关联,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9题则充分展现了“随文命题”的特点,考查了学生在复习中容易忽略的知识点;第21题、22题从材料内容出发,落脚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既陌生又熟悉的情境中深化对思维品质的考查。1.C解析:“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反而会损害戏剧的美学价值”以偏概全,原文是“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由观点可知,高科技舞美设计并非不可用,而是要有“甄别”地运用。2.A解析:“目的在于论证科技元素在戏剧中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错误,列举这两个例子目的是论证舞台表演运用高科技能够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凸显艺术表达。3.D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为追求“新”和“炫”而强调高科技的运用,会给戏剧艺术戴上“绚丽繁重的枷锁”,束缚甚至遏制戏剧原本的艺术亮点。D项是从两个角度全面分析问题,一部舞台剧的成功,既需要高科技的应用,也离不开传统艺术语汇的呈现。4.答案:示例一:论证合理。①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是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后有利于表演空间的拓展和演员的表演。②作者用《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的优势以及观众的反应论证了戏剧表演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有力地证明了观点。(每点2分,共4分)

示例二:论证不合理。①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是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后有利于表演空间的拓展和演员的表演。②但《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的例子只是阐述了在拓展表演空间方面的作用,并未提及演员行动自由的问题。(每点2分,共4分)5.答案:①首先,要给演员留下充足的表演空间,充分展现传统话剧的优势,如剧中窦娥的勤劳、善良和反抗精神等性格特点及内心的怨恨等,都要靠唱词和演员的表演来呈现。②舞台布景宜精不宜多,场景转换不要太频繁,如只设置“去法场的路上”和“法场”两个场景。③适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氛围感,如窦娥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运用高科技手段呈现,会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感,带来新的观剧体验。(每点2分。若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6.C解析:A项,“他不想上学的孩子天性”于文无据,文中只交待了阿炘放牛可以挣工分,可以养活半个自己,并未提及决定去放牛是出于孩子天性不想上学的原因。B项,“既有点轻视又忍不住赞美的矛盾心理”错误,没有“轻视”的意思,说“扯着喉咙唱歌”主要想体现阿炘他们唱歌时质朴天然的样子。D项,“显示其不善良的一面”错误,阿海叔大发雷霆,包含对阿炘受伤的着急与心疼,并不能说这是他不善良的一面。7.B解析:“是为了突显枣红马对阿炘的信任”理解错误,此处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突显阿炘对枣红马习性的了解。8.答案:①称呼“阿炘”侧重客观的叙述,感情相对冷静客观。②称呼“炘弟”侧重感情的抒发,体现了对弟弟的怜惜、疼爱,如阿炘在雷暴天被淋得落汤鸡般并连滚带爬地从山上下来以及他的腿被锯子伤到和阿炘被马踢伤后被大可抱回时,称呼“炘弟”表现了对他的怜惜、疼爱。③称呼“沉头虎”侧重形象的塑造,重点体现了阿炘“满肚子心事”,内心极有主意,做事出人意料的特点。(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①淡化情节,只是抓住几个重要的事件来叙述,重点记述了做琴筒、揪马尾毛等事件。②人物性格单一,文中重点刻画了阿炘内心极有主意,为了梦想积极行动,做事总出人意料的特点。③语言的平淡浅白,能真切体现孩子的心理,如阿海叔帮阿炘做琴筒时“我”的内心活动。④叙述碎片化,符合孩子的叙述方式,在叙述阿炘做二胡的过程中,夹杂了阿炘放牛、唱歌,歌曲上了央视,五可家行医,五可家的骏马甚至马吃的草牛奶株等内容的介绍。(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10.BDF解析:“善政”为主语,“执其制”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使民无私”句意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为下”指百姓,在句中充当主语,“不敢私”为谓语,且下文开头为“则”,是引出上句形成的结果,故应在F处断开。11.C解析:C项中“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本”的意思是树根。B项中“出乎一道”的“乎”是介词,相当于介词“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乎”是助词,用于形容词后。D项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是形容词作动词。12.C解析:“百姓没有私心能使国家达到‘治之至’,因而显得更为重要”于文无据。13.答案:(1)现在(百姓)穿粗布衣服却遮不住身体,吃粗劣食物还填不饱肚子,这是没有把国家治理好。(“短褐”“糟糠”“治”各1分,句意1分)(2)只是一般人的情况(性情),很少有长远打算的,因此放弃农业生产去从事工商业的,十家中就有九家。(“计”“弃本逐末”“十室而九”各1分,句意1分)14. 答案:①材料一从君主的角度来谈,材料二从臣子的角度来谈。②君主应以身作则,应像圣人一样不用奢侈品;要制定合宜的制度。③臣子要做有利于百姓的事,先让百姓富足,替君主禁止工商业、提倡耕织。(第①点1分,第②③点各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材料一:治理民众用什么办法呢?回答是:没有五谷,人们就不能填饱肚子,没有丝麻,人们就不能遮盖身体。所以民众需要有粮食去填饱肚子,也需要有衣服去遮盖身体。男子从事耕种,女子从事纺织,人们(专事耕织)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国家就有储备了。男子不要从事奢华的雕刻等事,女子不要从事装饰品的刺绣。木制的食器容易渗透,金属的食器带有腥味,圣人的饮食用具都是来源于土,因而制作陶土用具,天下就没有浪费了。如今,金木本来是不知道寒冷的,却用丝绣装饰它;牛马本来是吃草饮水的,却要喂它粮食。这是治世失却了根本依据,应该建立合理的制度。在春天和夏天,男子到田里耕种庄稼,在秋天和冬天,女子在家里染织布帛,这样人民就不会贫困了。现在(百姓)穿粗布衣服却遮不住身体,吃粗劣食物还填不饱肚子,这是没有把国家治理好。古时候,土地的肥沃贫瘠同今天没有两样,人们的辛勤懒惰同今天也没有两样,为什么古人丰衣足食,而现在的人缺吃少穿?主要是因为种田的人不能经常耕作,织布的人不能经常纺织,这怎能免于饥寒呢?大概这是由于古代行之有效的耕织制度(古代的政治畅行无阻),到今天已经把它废止了的缘故(当今的政治已经无效)。所谓的国家能被治理好,在于让民众不要有私心。如果民众没有私心,天下就(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而不必进行私耕私织,受寒时大家一同忍受寒冷,挨饿时大家共同抵抗饥饿。因此,即使有十个孩子的人,也不会为多增加的一份饭而苦恼;即使只有一个孩子的人,也不会为减少一份饭而减轻他的社会责任,这样人们哪里还会喧喧嚷嚷嗜酒作乐,以致败坏良好的风尚呢?如果民众不安分,私欲就会产生,争权夺利的祸患就随之而起了。民众一旦违反法令,就逮捕治罪,那么这还算什么好国君呢?政治运用良好的关键在于执行法制,让民众不要自私,百姓不敢自私,就没有为非作歹的人了。如果人们恢复纯朴的劳动的人就会遍布田野,生产的粮食就会增多,民众的生活就会安定,就连边远地区的人民也都能受到君王的关怀,国家没有外患,也没有内乱,这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材料二:衣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人依赖衣食,就好像鱼依赖水;国家依赖百姓,就好像人依赖双脚。鱼没有水就不能够生存,人没有脚就无法行走。所以夏禹说:“如果百姓没有食物,我就不能够驱使他们。建立功劳但对百姓却没有好处,我就不能劝诫他们。”因此要成为一个忠臣,首先是要能够有利于百姓。《管子》说:“臣子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就容易教化。所以七十九代的国君,制定的法律虽然不尽相同,但都能统治天下,必定是国家富足而粮食充裕。粮食是由农业生产的,所以先王重视农业。劝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最紧迫的,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