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方案TOC\o"1-2"\h\u29272第1章绿色建筑与气候变化概述 4206181.1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4109181.2气候变化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463101.3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2650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原则 4123092.1设计理念 511652.1.1顺应自然 5214022.1.2全生命周期管理 5268172.1.3人本关怀 5110922.1.4创新与集成 56932.2设计原则 5285982.2.1节约能源 576702.2.2节约资源 518832.2.3生态保护 5130412.2.4污染防治 6277272.2.5水资源利用 6290672.2.6健康舒适 6237442.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6157612.3.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6149142.3.2《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649802.3.3《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6215012.3.4《英国BREEAM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616438第3章节能减排技术 6316153.1高功能外壳设计 6280203.1.1优化建筑朝向与形态 72773.1.2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的应用 7191733.1.3高功能门窗设计 7234973.2高效能源系统 7104533.2.1高效供暖与空调系统 788273.2.2高效照明系统 7131473.2.3能源回收与再利用 7262953.3可再生能源利用 7154523.3.1太阳能利用 7182233.3.2风能利用 7129603.3.3生物质能源利用 732511第4章绿色建筑材料 857564.1环保型建筑材料 882344.1.1生态混凝土 82234.1.2环保涂料 8232834.1.3低碳钢材 8142824.2循环利用建筑材料 82524.2.1废旧建材回收利用 8254614.2.2木塑复合材料 8108284.2.3转性混凝土 8209134.3低能耗建筑材料 8214284.3.1高效保温材料 9249044.3.2高功能门窗材料 9187274.3.3太阳能光伏材料 915719第5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910245.1雨水收集与利用 944425.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992935.1.2雨水利用途径 9243515.1.3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效益分析 996215.2废水处理与再利用 9142385.2.1建筑废水来源与特点 9129835.2.2废水处理技术 9188175.2.3废水再利用途径 10229935.3绿色景观设计与节水 1092265.3.1绿色景观设计原则 10103225.3.2节水型景观设计策略 10136555.3.3景观水体节水措施 10144955.3.4节水型景观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102029第6章室内环境质量优化 10179196.1自然通风设计 1085856.1.1建筑布局与风向 10165406.1.2通风通道设计 10136996.1.3绿色景观配置 10273586.2照明与采光优化 11121076.2.1高效利用自然光 1147286.2.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1321986.2.3照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 11191486.3绿色家具与装饰材料 1137336.3.1环保家具选用 11316466.3.2绿色装饰材料应用 1183286.3.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 1128202第7章智能建筑技术 1137957.1建筑物联网技术 1151437.1.1建筑物联网架构 127037.1.2建筑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 12242897.2能源管理与优化 12102077.2.1能源监测与评估 12296117.2.2能源优化策略 1279687.3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控 1298907.3.1室内环境监测 1338847.3.2生态系统调控 1316970第8章绿色建筑施工与运维 13258398.1绿色施工技术 136278.1.1节能减排施工技术 13115888.1.2生态材料应用 13101558.1.3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 13309978.2施工现场环保管理 13285198.2.1施工现场环境监测 1419088.2.2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14241158.2.3施工现场绿化 1434438.3绿色建筑运维策略 14298688.3.1能源管理系统 14291258.3.2水资源管理 14279288.3.3室内环境质量控制 14170148.3.4绿色物业管理 1420171第9章绿色建筑与城市规划 1474719.1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 14199109.1.1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14181559.1.2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15246209.2绿色交通与配套设施 15220269.2.1绿色交通系统规划 151309.2.2停车设施与充电基础设施 15107739.3城市绿色建筑政策与推广 1527779.3.1政策体系与政策工具 1517339.3.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推广 15215819.3.3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与推广 1551179.3.4绿色建筑教育与培训 1522403第10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52121010.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52612310.1.1案例一:某城市生态综合体项目 162253810.1.2案例二:某绿色住宅小区 16353010.2国际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62406510.2.1案例一:英国某绿色办公楼 16688410.2.2案例二:美国某绿色学校 16558510.3绿色建筑发展启示与展望 16863310.3.1政策支持与推广 16502910.3.2技术创新与应用 16663510.3.3全过程管理 162359810.3.4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 17680010.3.5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1766010.3.6社会参与与监督 17第1章绿色建筑与气候变化概述1.1绿色建筑发展背景绿色建筑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广泛推崇的建筑理念,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挑战。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绿色建筑已逐步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1.2气候变化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建筑行业亦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如高温、暴雨、台风等,对建筑物结构安全、使用寿命及室内环境舒适度产生严重影响。气候变化加剧了能源消耗,建筑行业的能源需求不断上升,加剧了能源供应压力。建筑行业在材料生产、施工建设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3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绿色建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1)降低能源消耗: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高效节能材料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减少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绿色建筑倡导使用环保、低碳、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3)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绿色建筑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采光、通风等方面,提高居住舒适度的同时降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能耗。(4)提高建筑废弃物利用率:绿色建筑注重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5)促进生态平衡:绿色建筑强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上述措施,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第2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原则2.1设计理念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源于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与积极响应,强调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以下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理念:2.1.1顺应自然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规律,尊重地方文化,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2.1.2全生命周期管理绿色建筑设计关注建筑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到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降低各阶段的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1.3人本关怀绿色建筑设计以人为本,关注建筑使用者的健康、舒适和福祉,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2.1.4创新与集成绿色建筑设计鼓励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材料、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建筑物的能效和环保功能。2.2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是在设计理念指导下,具体指导建筑实践的基本规则。以下为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2.2.1节约能源优化建筑布局和形态,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2.2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建筑材料利用率,推广可循环、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产生。2.2.3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2.2.4污染防治采用环保材料和设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建筑运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2.2.5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2.2.6健康舒适优化室内外环境设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等品质,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空间。2.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物绿色功能的量化评价,旨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我国主要采用以下评价体系:2.3.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该标准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物业管理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对建筑物的绿色功能进行评价。2.3.2《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审查、批准和管理等程序,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公正、权威。2.3.3《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该体系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可持续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2.3.4《英国BREEAM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该体系是全球最早、最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管理、能源、健康与舒适、交通、土地使用、生态、水、废物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以上评价体系,对建筑物的绿色功能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以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和实践。第3章节能减排技术3.1高功能外壳设计为了降低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高功能外壳设计成为绿色建筑实践的重要环节。高功能外壳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节能减排:3.1.1优化建筑朝向与形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和形态,以降低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减少夏季空调负荷。合理的建筑形态可以降低风阻,提高自然通风效果,降低供暖与空调需求。3.1.2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的应用选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降低建筑物的热传导,减少供暖与空调负荷。同时注重保温隔热系统的整体设计,保证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保持良好的功能。3.1.3高功能门窗设计采用高功能的门窗系统,降低传热系数,提高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压功能,减少能源损失。合理设计窗户的尺寸和位置,以实现良好的自然采光和景观效果。3.2高效能源系统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还需关注能源系统的优化与提升。3.2.1高效供暖与空调系统选用高效节能的供暖与空调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室内温度的精确调控,降低能源浪费。3.2.2高效照明系统采用高效光源和照明设备,降低照明能耗。结合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度的按需调节,提高照明舒适性和节能效果。3.2.3能源回收与再利用在建筑内部设置能源回收系统,如新风热回收、冷却水回收等,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能源的再利用。3.3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是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3.3.1太阳能利用在建筑屋面、墙面等部位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建筑提供绿色电力。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为建筑提供热水供应。3.3.2风能利用在适合的地区,利用风力发电技术为建筑提供部分电力需求。3.3.3生物质能源利用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或供暖,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通过以上节能减排技术的实践,绿色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有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4章绿色建筑材料4.1环保型建筑材料4.1.1生态混凝土在绿色建筑中,生态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良好环保功能的建筑材料。其通过采用工业废渣、粉煤灰等废弃物作为原料,降低水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生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抗渗性,有助于调节室内外湿度,提高居住舒适度。4.1.2环保涂料环保涂料以水性漆为代表,其特点是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对人体健康无害。环保涂料还具有防霉、抗菌、耐洗刷等功能,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4.1.3低碳钢材低碳钢材是一种具有高强度、低能耗、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中,采用低碳钢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同时提高建筑物的安全功能。4.2循环利用建筑材料4.2.1废旧建材回收利用在绿色建筑中,废旧建材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如废砖、废混凝土等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再生骨料应用于新的建筑材料中,降低资源消耗。4.2.2木塑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是将废旧塑料和木材粉末进行混合,经过挤出、压制成型等工艺制成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其具有木材和塑料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家具等领域。4.2.3转性混凝土转性混凝土是将废弃的建筑材料(如砖、混凝土等)进行研磨、混合、改性后,重新作为混凝土的原料。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功能和环保功能。4.3低能耗建筑材料4.3.1高效保温材料高效保温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可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常见的保温材料有岩棉、玻璃棉、聚氨酯泡沫等。在绿色建筑中,选用高效保温材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4.3.2高功能门窗材料高功能门窗材料主要包括断桥铝、塑钢等。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隔热功能,可降低建筑物的空调负荷,提高能源利用率。4.3.3太阳能光伏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绿色建筑中,利用太阳能光伏材料发电,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太阳能光伏材料还可以作为建筑构件,实现建筑一体化。第5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5.1雨水收集与利用5.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在绿色建筑中,雨水收集与利用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本节主要介绍如何设计高效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系统应包括屋顶收集、输送、过滤及储存等环节,保证收集的雨水达到再利用标准。5.1.2雨水利用途径针对收集的雨水,可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水体补给等。通过合理规划与设计,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5.1.3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效益分析对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进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以证明其在绿色建筑中的重要性。5.2废水处理与再利用5.2.1建筑废水来源与特点分析建筑废水的来源及其特点,为后续废水处理与再利用提供依据。5.2.2废水处理技术介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废水处理技术,如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等。结合建筑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5.2.3废水再利用途径针对处理后的废水,探讨其在建筑内的再利用途径,如冲厕、绿化、洗车等。5.3绿色景观设计与节水5.3.1绿色景观设计原则介绍绿色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生态性、美观性、功能性等,强调节水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5.3.2节水型景观设计策略分析节水型景观设计策略,包括选用节水型植物、合理规划景观布局、采用高效灌溉技术等。5.3.3景观水体节水措施针对景观水体,探讨节水措施,如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水体蒸发、合理利用雨水补给等。5.3.4节水型景观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介绍节水型景观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方法,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节水目标。通过以上措施,绿色建筑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第6章室内环境质量优化6.1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作为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降低建筑能耗,还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为居住者创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自然通风设计的实践方案:6.1.1建筑布局与风向合理利用建筑布局与风向关系,使建筑物能够捕捉到有利的风向,提高室内通风效果。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优化建筑朝向和间距。6.1.2通风通道设计创建有效的通风通道,包括合理设置门窗、通风井、通风道等,以提高室内外空气流动速度和换气效率。同时注意通风通道的防噪、防尘和防蚊虫措施。6.1.3绿色景观配置利用绿色景观配置,如树木、草坪等,调节室内外温差,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绿色景观有助于降低空气污染物浓度,同时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6.2照明与采光优化优化照明与采光设计,可以降低建筑照明能耗,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同时有助于改善居住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6.2.1高效利用自然光通过合理设置窗户、天窗等,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朝向、日照时间和室内空间布局等因素,提高自然光的利用效率。6.2.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线变化、居住者需求等因素,自动调节照明亮度、色温等参数,实现节能、舒适的照明效果。6.2.3照明与采光一体化设计将照明与采光设计相结合,利用反光、导光等手段,使自然光能够在室内空间均匀分布,提高室内光环境质量。6.3绿色家具与装饰材料选择绿色家具与装饰材料,有利于降低室内环境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6.3.1环保家具选用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家具产品,如低甲醛释放的板材、无毒无害的涂料等,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排放。6.3.2绿色装饰材料应用推广绿色装饰材料,如天然石材、竹木纤维板等,减少室内环境污染。同时鼓励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6.3.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污染源。通过合理设置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等设备,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健康标准。第7章智能建筑技术7.1建筑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能建筑通过将建筑内的各个系统与互联网相连,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设备运行状态及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从而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7.1.1建筑物联网架构建筑物联网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收集建筑内部环境、设备运行等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将这些数据传输至应用层;应用层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调控。7.1.2建筑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1)传感器技术:研究高功能、低功耗、微型化的传感器,以满足绿色建筑对环境监测的需求。(2)通信技术:研究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通信技术,如LoRa、NBIoT等,提高建筑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效率。(3)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建筑运行优化提供支持。7.2能源管理与优化能源管理与优化是智能建筑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实践。通过实时监测建筑内能源消耗,结合先进的管理策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7.2.1能源监测与评估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建筑内的电力、燃气、热能等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评估建筑能源使用情况。7.2.2能源优化策略(1)需求响应:根据实时能源价格、供需情况,调整建筑内设备的运行状态,降低能源成本。(2)设备优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建筑内设备进行自适应控制,实现能源消耗最小化。(3)能源替代: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耗。7.3生态系统监测与调控智能建筑技术通过对建筑内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调控,为建筑内部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同时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7.3.1室内环境监测实时监测室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参数,为建筑内部环境调控提供依据。7.3.2生态系统调控(1)绿化系统:通过智能灌溉、光照控制等技术,提高室内绿化植物的存活率,改善室内生态环境。(2)水资源管理:运用智能节水设备,降低建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废弃物处理:采用智能分类、回收处理技术,实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以上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建筑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需不断摸索与创新,以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第8章绿色建筑施工与运维8.1绿色施工技术本节主要介绍在建筑行业实践中,绿色建筑施工所采用的技术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应用。8.1.1节能减排施工技术绿色建筑注重降低能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以及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8.1.2生态材料应用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采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材料,如竹材、木材、石材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8.1.3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如装配式建筑、3D打印建筑等,实现施工过程的绿色化。8.2施工现场环保管理本节主要阐述在施工现场如何进行环保管理,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8.2.1施工现场环境监测对施工现场进行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保证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8.2.2废弃物分类与处理建立废弃物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8.2.3施工现场绿化在施工现场实施绿化措施,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扬尘污染,改善施工现场环境。8.3绿色建筑运维策略本节主要探讨绿色建筑在运维阶段的策略,以实现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目标。8.3.1能源管理系统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8.3.2水资源管理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实现雨污分流、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8.3.3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通过绿色设计、施工和运维,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参数达到舒适、健康的标准。8.3.4绿色物业管理推行绿色物业管理模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降低建筑运维过程中的能耗和废弃物排放。通过以上绿色建筑施工与运维的实践方案,建筑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9章绿色建筑与城市规划9.1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9.1.1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本节主要阐述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融入城市生态理念,提高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及生态功能。包括建筑形态、材料选择、能源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9.1.2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分析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如何通过绿色建筑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2绿色交通与配套设施9.2.1绿色交通系统规划介绍绿色交通系统的概念、目标与规划方法,包括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步行系统等,以提高城市交通的绿色出行比例。9.2.2停车设施与充电基础设施阐述绿色建筑周边停车设施和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以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促进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9.3城市绿色建筑政策与推广9.3.1政策体系与政策工具分析我国城市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等,以及政策工具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应用。9.3.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推广介绍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等,探讨如何通过评价体系推动绿色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9.3.3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与推广分析典型绿色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