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TOC\o"1-2"\h\u1297第一章总体战略规划 380241.1发展背景与战略定位 3111061.1.1发展背景 322621.1.2战略定位 3300011.1.3总体目标 3178411.1.4具体目标 426735第二章创新体系建设 411921.1.5企业主体培育 479521.1.6高校和科研机构主体培育 4197911.1.7创新人才培育 4107811.1.8技术创新平台 5320691.1.9产业创新平台 598651.1.10公共服务平台 5256551.1.11研发环节 5229571.1.12成果转化环节 574141.1.13市场推广环节 56799第三章产业技术创新 5297251.1.14产业选择原则 6139121.1.15产业选择方向 6289641.1.16攻关方向 6127261.1.17攻关措施 6319561.1.18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756151.1.19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7144451.1.20打造技术创新生态圈 712276第四章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7294481.1.21政策目标明确 763351.1.22政策框架完善 7222631.1.23政策实施保障 7229531.1.24加大财政投入 8305111.1.25优化金融政策 8216871.1.26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8258601.1.27加强人才引进 861101.1.28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8309091.1.29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815309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 930151.1.30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9127461.1.31优化产业链布局 965511.1.32搭建产业资源共享平台 9167971.1.33推进资源共享政策 993351.1.34加强资源共享监管 9162831.1.35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9260591.1.36促进产业跨界融合 1011071.1.37培育新兴产业 1019873第六章产学研合作 10149631.1.38合作模式概述 10131821.1.39合作模式分类 10319481.1.40合作模式摸索 10273301.1.41校企合作概述 11198881.1.42校企合作模式 11161661.1.43人才培养策略 11312241.1.44成果转化概述 11169171.1.45成果转化机制 11198241.1.46成果转化策略 1122521第七章国际合作与交流 12275231.1.47战略定位 12114341.1.48合作原则 12302921.1.49合作重点 12124521.1.50市场定位 12163081.1.51拓展策略 1332561.1.52引进策略 13231731.1.53引进途径 1310305第八章创新成果产业化 13226771.1.54政策制定 13323081.1.55机制构建 1381811.1.56筛选原则 1480671.1.57筛选方法 14236361.1.58建设目标 14301141.1.59基地布局 15296721.1.60政策措施 1511828第九章市场环境优化 15258331.1.61优化市场准入 15166841.1.62完善竞争机制 15224501.1.63加强市场监管 16196821.1.6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16212411.1.65加强市场营销 1681771.1.66推进品牌建设 1610946第十章保障措施与评估 16181331.1.67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16184261.1.68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 16255031.1.69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1755991.1.70开展定期评估 1721161.1.71加强政策创新 1729691.1.72优化资源配置 17205481.1.73强化监测预警 17152821.1.74加强人才培养 18第一章总体战略规划1.1发展背景与战略定位1.1.1发展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环境: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以保持其领先地位。(2)国内环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3)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1.2战略定位(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市场潜力。(2)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3)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培育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4)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第二节创新驱动发展目标1.1.3总体目标到202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1.1.4具体目标(1)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2)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3)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市场竞争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5)创新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第二章创新体系建设第一节创新主体培育1.1.5企业主体培育(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3)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1.1.6高校和科研机构主体培育(1)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2)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3)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推动产业发展。1.1.7创新人才培育(1)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提高人才素质。(2)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第二节创新平台搭建1.1.8技术创新平台(1)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平台服务能力。(2)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3)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1.9产业创新平台(1)依托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加强产业创新平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3)推动产业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1.1.10公共服务平台(1)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3)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节创新链条完善1.1.11研发环节(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2)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主体研发积极性。1.1.12成果转化环节(1)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成果转化效率。(3)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成果产业化。1.1.13市场推广环节(1)建立健全市场推广体系,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2)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3)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拓宽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渠道。第三章产业技术创新第一节高新技术产业选择1.1.14产业选择原则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市场需求原则:优先选择市场需求大、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2)技术先进性原则:选择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3)产业链完整性原则:选择产业链完整、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4)资源禀赋原则: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禀赋,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1.15产业选择方向(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2)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制药、高功能医疗器械、精准医疗、基因测序等;(3)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电动汽车等;(4)高功能新材料产业:包括碳纤维、石墨烯、新型合金等;(5)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第二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1.16攻关方向(1)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3)推动跨领域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跨界融合。1.1.17攻关措施(1)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2)设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明确攻关目标、任务和期限;(3)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5)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技术创新,优化科技创新融资环境。第三节产业技术创新路径1.1.18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完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推动政策落地生根;(3)培育技术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1.19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1)加强技术创新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2)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成果转化效率。1.1.20打造技术创新生态圈(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2)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3)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4)强化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第四章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第一节政策体系构建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构建一套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1.21政策目标明确政策体系应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核心目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关键环节,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1.1.22政策框架完善政策体系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2)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4)完善金融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5)制定人才政策,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1.1.23政策实施保障(1)建立政策实施监测机制,保证政策效果;(2)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政策合力;(3)定期评估政策效果,及时调整优化。第二节资金支持政策资金支持政策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资金支持政策:1.1.24加大财政投入(1)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创新;(2)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3)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1.25优化金融政策(1)设立政策性银行,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融资服务;(2)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3)推动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1.1.26引导社会资本投入(1)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2)加强与国内外投资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多元化融资途径。第三节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1.1.27加强人才引进(1)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建立人才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3)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平台。1.1.28优化人才培养机制(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才综合素质;(3)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1.1.29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1)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人才创新创业;(2)加强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提高人才生活品质;(3)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氛围,激发人才活力。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第一节产业链整合与协同1.1.30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应着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通过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1)建立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资源互补。(2)加强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发挥其在产业链整合中的引领作用。(3)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专业化分工,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1.1.31优化产业链布局(1)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产业链布局,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2)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建设,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3)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产业链附加值。第二节产业资源共享1.1.32搭建产业资源共享平台(1)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2)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1.33推进资源共享政策(1)制定产业资源共享政策,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资源共享。(2)对共享资源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扶持。1.1.34加强资源共享监管(1)建立资源共享监管机制,保证资源安全、合规共享。(2)定期评估共享资源的效果,优化共享策略。第三节产业融合创新1.1.35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1)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无缝对接。(2)加强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1.1.36促进产业跨界融合(1)突破产业边界,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2)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项目落地。1.1.37培育新兴产业(1)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2)加强新兴产业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快速发展。(3)引导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第六章产学研合作第一节产学研合作模式摸索1.1.38合作模式概述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在引导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等方式,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1.1.39合作模式分类(1)产学研联合体:以项目为纽带,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生产和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2)产学研联盟:以产业为主线,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合作体系。(3)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1.1.40合作模式摸索(1)政策引导: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2)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3)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保证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第二节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1.1.41校企合作概述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通过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1.42校企合作模式(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教学过程中。(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企业冠名班: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1.1.43人才培养策略(1)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3)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节产学研成果转化1.1.44成果转化概述产学研成果转化是指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1.1.45成果转化机制(1)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平台: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2)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成果转化,分享转化成果。(3)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风险分担机制:降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1.1.46成果转化策略(1)强化产学研合作:以项目为纽带,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成果转化效率。(2)拓展成果转化渠道:通过技术交易、产业孵化、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促进成果转化。(3)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和市场竞争力。第七章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一节国际合作战略1.1.47战略定位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我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发展。1.1.48合作原则(1)坚持互利共赢。在国际合作中,遵循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推动各方共同发展。(2)坚持开放包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3)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国际合作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4)坚持风险可控。在合作过程中,保证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1.1.49合作重点(1)加强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2)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助力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第二节国际市场拓展1.1.50市场定位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和特色为出发点,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市场份额。1.1.51拓展策略(1)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2)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3)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提高市场服务水平。(4)利用国际展会、论坛等平台,宣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国际影响力。第三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1.52引进策略(1)明确技术引进方向,重点引进对产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技术。(2)建立健全技术引进机制,保证技术引进的合规性和有效性。(3)加强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1.53引进途径(1)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2)加强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外成熟技术。(3)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4)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推动技术创新。第八章创新成果产业化第一节产业化政策与机制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其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本节旨在阐述产业化政策与机制的构建,以推动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1.1.54政策制定(一)明确产业化方向。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地方特色,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二)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创新成果产业化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同时制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产业化成本。(三)强化政策协同。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政策的落地实施。1.1.55机制构建(一)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三)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推动设立产业化基金,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第二节产业化项目筛选本节主要阐述产业化项目的筛选原则和方法,以保证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质量和效益。1.1.56筛选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优先选择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二)技术成熟原则。保证所选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具备产业化的基础条件。(三)经济效益原则。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保证产业化项目的投资回报。1.1.57筛选方法(一)专家评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评估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效益。(二)项目公示。将拟产业化项目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保证项目筛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三)动态调整。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项目筛选结果,保证产业化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三节产业化基地建设本节主要阐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目标、布局和政策措施,以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集聚发展。1.1.58建设目标(一)打造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以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吸引优质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化项目。(二)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1.1.59基地布局(一)区域布局。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化基地的区域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产业布局。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特色,明确产业化基地的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1.1.60政策措施(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化基地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优化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产业化基地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三)完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在产业化基地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九章市场环境优化第一节市场准入与竞争机制1.1.61优化市场准入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国将优化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禁止和限制类项目,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2)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受理”等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能,降低企业办事成本。(3)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对守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1.1.62完善竞争机制(1)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防止和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2)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3)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等手段提高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第二节市场监管与知识产权保护1.1.63加强市场监管(1)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的监管,保证市场秩序稳定。(2)建立健全监管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效能,打击违法违规行为。(3)推动社会共治,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维护市场秩序。1.1.6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1)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3)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对侵权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第三节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1.1.65加强市场营销(1)制定有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